“个人”、“精神”与“意力”:《文化偏至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51,共8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5
-
1.鲁迅著作各版本都作"而考索未用",此一语似不通,"用"字疑为"周"字之误[Z].,..
-
2王国维.《叔本华和尼采》[M].,1904年..
-
3见章太炎《建立宗教论》和《人无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03-4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
-
4张世英先生认为:"‘主体性'一词是从德语的Subjektivitat,英语的Subjectivity翻译过来的,中文有时译作‘主观性'"(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第7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由此可见,鲁迅所谓"主观性"与"主观主义"在翻译史上与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一词有关.
-
5章太炎.《建立宗教论》和《人无我论》[A]..《章太炎全集(四)》[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第403-429页.
-
1张雨.鲁迅巧释“主观主义”[J].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2014(10):45-45.
-
2胡英.坑中人[J].青年文学家,2007(10):19-19.
-
3汪卫东.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个人”观念的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97-102. 被引量:1
-
4杨希之.鲁迅与精神文明[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9,12(1):31-37.
-
5庄圆.假作真时真亦假——论《洛丽塔》中叙事者的不可靠性[J].中外企业家,2016(8X).
-
6王琦.艺术创作的主观与客观[J].文艺研究,1982(6):96-106. 被引量:1
-
7魏韶华.论鲁迅的“思想原点”及其克尔凯郭尔之影响[J].鲁迅研究月刊,2004(7):31-41. 被引量:4
-
8张文勋.基于象征符号的文学与修辞[J].林区教学,2007(2):89-90.
-
9张坤.反骑士小说,真骑士精神——文艺复兴经典小说《堂吉诃德》赏介[J].读写月报(高中版),2015,0(11):9-10.
-
10田原.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鉴与应用[J].齐鲁学刊,2008(2):141-143.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