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缺失与社会公德的重建
被引量:5
出处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9-42,共4页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Soci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27
-
1吾淳.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3):1-4. 被引量:4
-
2马岩.意识形态与苏联解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3):2-13. 被引量:354
-
3许建良.自己本位——儒家道德的枢机[J].人文杂志,2006(2):66-71. 被引量:10
-
4伍雄武.家——中华传统道德之根[J].伦理学研究,2006(3):51-55. 被引量:4
-
5张刚.论中国传统私德和公德的关系[J].理论学刊,2007(2):38-40. 被引量:7
-
6程立涛,苏建勇.“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2):54-58. 被引量:22
-
7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5.
-
8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55.
-
9粱启超.新民说[M]//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
10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下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795-796.
二级引证文献8
-
1张想明.近年国内公德私德问题研究述评[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4):28-31. 被引量:2
-
2沈汪兵.道德理论与测量的新进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98-101. 被引量:2
-
3张想明.当前中国公德私德审视[J].理论与改革,2009(3):100-102. 被引量:1
-
4郗宝云.论私德的培养[J].西安社会科学,2009,27(4):27-29. 被引量:1
-
5冯杰,吴立爽.试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458-461. 被引量:1
-
6孙洲,赵海媛.论中国官德思想的逻辑转向——从“私德为主”到“公德优先”[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2):27-32.
-
7陈淑萍,李军.基于“私德到公德”因素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6(5):39-41.
-
8乔心阳,花虎,张田.新媒体下基于“私德”构建大学生爱国情感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J].明日风尚,2016,0(19):395-395.
-
1彭公亮.“道”与“Ereignis”[J].云梦学刊,2001,22(6):31-34.
-
2朱志勇.论人类群体发展的历史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8(4):20-24.
-
3唐渡.传统“五常”伦理的现代意蕴[J].中国德育,2008,3(3):45-47.
-
4李纪祥.代代相传:祭祖与祭孔的血缘性与非血缘性传统[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8. 被引量:1
-
5杨岚.经济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及文化体系的革新[J].道德与文明,2004(1):44-48. 被引量:3
-
6陈晓平.试论冯友兰形而上学的语言学转向[J].开放时代,1998(4):45-50.
-
7李晓.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的“孝”意识探析[J].青年与社会(中),2014(1):354-354.
-
8林国标.传统道德的功利因素及其评价[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27-30.
-
9邵正坤.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与拟血缘群体[J].学习与探索,2010(1):223-227. 被引量:3
-
10蔡曙山.论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4):48-53.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