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同构性
被引量:14
出处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3-86,共4页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参考文献6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2樊和平.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3余潇风.哲学人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
4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
6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共引文献42
-
1刘鑫淼.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复兴及其当代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20-126. 被引量:24
-
2杨正喜.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4(3):48-51. 被引量:4
-
3白贵一.论地方自治与宪政——兼论英国地方地方自治影响及价值[J].理论与改革,2005(4):42-45. 被引量:1
-
4孙玉霞,张立波.从方法到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J].教学与研究,2005(11):56-61. 被引量:1
-
5韩震.论哲学的独特功能与价值——从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谈起[J].教学与研究,2005(12):51-56.
-
6马捷莎.对人的需要属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2):87-90. 被引量:1
-
7孔伟,赵岩.马克思对黑格尔官僚政治的批判[J].教学与研究,2006(3):82-86. 被引量:2
-
8王晓林.现代化不能拒斥现代性——兼论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思潮的挑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3):25-29. 被引量:3
-
9解丽霞.文化建设的四重路向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3):25-31. 被引量:2
-
10刘仁胜.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论述[J].教学与研究,2006(6):62-67.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52
-
1薛为昶.“经济人”、“利己主义”、“经济至上”等价值理念的批评[J].生产力研究,2004(1):29-32. 被引量:2
-
2邓春玲.经济人假说的产生及其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6). 被引量:1
-
3高欣颖.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1):116-118. 被引量:1
-
4龙静云.以诚信进德立业[J].道德与文明,2002(2):15-17. 被引量:34
-
5卢淑华.科技扶贫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比较扶贫模式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6):43-51. 被引量:22
-
6陶德麟.《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序[J].江汉论坛,1999(1):92-92. 被引量:2
-
7曾中秋.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挑战及其超越[J].江汉论坛,2004(8):32-35. 被引量:6
-
8周世竹.关于经济主体利己动机的道德正当性限度分析[J].求实,2004(8):43-45. 被引量:3
-
9段雨澜.“经济人”假定的人性基础与方法论问题[J].经济问题,2004(7):17-19. 被引量:3
-
10范爱国,邢祖礼.经济人:含义与方法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115-11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4
-
1杨文进.略论“经济人”假说片面性的合理性[J].东岳论丛,2006,27(2):110-114. 被引量:4
-
2许源源,苏中英.和谐理念的缺失:农村扶贫瞄准偏离的重要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2007(5):41-45. 被引量:11
-
3黄琳,严胜波.对农民主体性确立的理性思考——行走在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农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37-39.
-
4黄琳,武正雄,李文元.未来农民主体性肖像——通往理想途中的束缚与解放[J].前沿,2010(3):147-150.
-
5许源源.“道德人”还是“经济人”:中国扶贫制度中的人性困惑[J].西部论坛,2011,21(2):7-11. 被引量:4
-
6关娜.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J].商业时代,2011(21):17-18. 被引量:3
-
7钟贞山.人性假设的理论发展与时代价值[J].云南社会科学,2011(6):37-40. 被引量:4
-
8王哲.《管子》经济伦理思想对构建现代经济伦理的意义[J].知识经济,2012(5):150-151.
-
9方婷婷.关于经济转型期道德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J].商,2015,0(35):67-67.
-
10黄琳,武正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观念多元的多维审视——以云南为例[J].社科纵横,2016,31(10):86-89.
二级引证文献29
-
1胡红霞.门诊医疗纠纷原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2):190-191. 被引量:1
-
2程恩富,王中保.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7(6):11-20. 被引量:8
-
3程恩富,王中保.近年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若干重大理论创新述评[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2):17-29. 被引量:3
-
4曹立村.论基于新经济人假设的政府经济人理性的回归[J].求索,2008(3):31-33. 被引量:5
-
5张美涛.对贵州农村扶贫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8(8):111-113. 被引量:4
-
6冉光和,鲁钊阳.扶贫资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A村2002―2007扶贫资金的运用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8(9):68-74. 被引量:10
-
7张存刚,田彦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经济理论的实践和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9(5):197-201. 被引量:1
-
8李钱.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是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外在条件[J].考试周刊,2011(65):37-37.
-
9赵强社.扶贫模式演进与新时期扶贫对策探析[J].西部学刊,2013(2):19-24. 被引量:14
-
10唐婷.公民道德与社会诚信建设: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3(11):20-27.
-
1陈泽环.施韦泽的歌德伦理思想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14-21. 被引量:1
-
2沈贵鹏.试论心理教育目标的厘定[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15-16. 被引量:4
-
3陈宪章.建设主导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2):22-24. 被引量:4
-
4任定保.提高实效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性问题[J].中小学校长,2003(8):10-11.
-
5庄海军,王佳利,徐传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1):72-74. 被引量:15
-
6黄飞,陈晓明.交换与共赢——“亚当·斯密问题”的再认与消解[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20(1):11-15.
-
7周洪华.槐花飘香的日子[J].现代教育,2004(8):62-62.
-
8砚楼客.目标与目的[J].理论文萃,2008(1):1-1.
-
9桂守才.论教师的心理学修养[J].心理科学,2002,25(1):116-117. 被引量:2
-
10卢传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J].成功,2013(2):266-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