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晚更新世以来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记录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昆仑山区黄土沉积是高原隆升和晚更新世末气候转于的产物。黄土沉积所记录的气候波动表明,本区气候变化具波动剧烈、降温频繁、冷期明显等特征。根据黄土气候记录和冰缘现象等分析,本区24000aB.P. 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可分匀为5个或细分为8个阶段,并可与其它地区的气候变化序列相互印证和对比。
作者
赵秀锋
郭东信
黄以职
张宇田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兰州大学地理系
出处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3-69,共7页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关键词
黄土
沉积
气候
昆仑山区
晚更新世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207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00
参考文献
11
1
赵秀锋.
青藏公路沿线风砂堆积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5(4):61-69.
被引量:10
2
高存海,干旱区地理,1991年,14卷,3期,9页
3
孙建中,黄土高原与第四纪,1991年
4
姚檀栋,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1991年
5
王邵令,冰川冻土,1989年,11卷,1期,69页
6
陈克造,青海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1986年
7
徐叔鹰,青海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1986年
8
张彭熹,青海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1986年
9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1985年
10
浦庆余,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1982年
二级参考文献
1
1
王绍令.
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形成及演化的探讨[J]
.冰川冻土,1989,11(1):69-75.
被引量:22
共引文献
9
1
郝晓杰,熊治文,蒋富强,薛春晓,李凯崇.
青藏铁路不同防沙栅栏的布设位置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2012,32(4):16-20.
被引量:16
2
阎水玉,赵秀峰,王绍令.
长江源区沙化现象初步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5(4):362-366.
被引量:5
3
张登山,高尚玉.
青海高原沙漠化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2007,27(3):367-372.
被引量:26
4
姚正毅,屈建军.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风成沙物源及其粒度特征[J]
.中国沙漠,2012,32(2):300-307.
被引量:21
5
谢胜波,屈建军.
青藏铁路主要沙害路段治理技术及成效[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7):105-110.
被引量:12
6
谢胜波,屈建军.
青藏铁路沿线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及其对沙害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0):157-163.
被引量:8
7
董玉祥,陈克龙.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力的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1):84-88.
被引量:23
8
张亚宾,刘文晓.
风沙流对青藏铁路路基影响的研究[J]
.中国建材科技,2017,26(3):88-89.
被引量:1
9
张伟民,姚檀栋,李孝泽,屈建军,韩添丁.
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风沙地貌及其环境演变[J]
.冰川冻土,2002,24(6):723-73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207
1
马春梅,朱诚,郑朝贵,武春林,关勇,赵志平,黄林燕,黄润.
晚冰期以来神农架大九湖泥炭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研究[J]
.科学通报,2008,53(S1):26-37.
被引量:56
2
侯献华,郑绵平,杨振京,杨庆华,毕志伟.
柴达木盆地大浪滩130ka BP以来的孢粉组合与古气候[J]
.干旱区地理,2011,34(2):243-251.
被引量:13
3
田广金,郭素新.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J]
.考古学报,1988(3):257-275.
被引量:54
4
王绍令,边纯玉.
青藏公路纳赤台地区融冻褶皱及其古气候意义[J]
.地理研究,1993,12(1):94-100.
被引量:9
5
王绍令.
近数十年来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变化[J]
.干旱区地理,1993,16(1):1-8.
被引量:66
6
景民昌,杨革联,孙乃达.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柴达木盆地东部气候演化形式[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3):83-87.
被引量:17
7
李保生,董光荣,祝一志,李森,任秀生,靳鹤龄,金炯,高尚玉.
末次冰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沙漠、黄土的沉积环境与演化[J]
.中国科学(B辑),1993,23(6):644-651.
被引量:23
8
唐领余,沈才明,赵希涛,肖家仪,于革,韩辉友.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1万年来的植被与气候[J]
.中国科学(B辑),1993,23(6):637-643.
被引量:34
9
马秋华.
贡嘎山西坡的第四纪冰川作用[J]
.冰川冻土,1994,16(1):60-65.
被引量:5
10
沈永平,徐道明.
西藏安多的湖泊变化与环境[J]
.冰川冻土,1994,16(2):173-180.
被引量:37
引证文献
9
1
方修琦,孙宁.
降温事件:4.3kaBP岱海老虎山文化中断的可能原因[J]
.人文地理,1998,13(1):75-80.
被引量:39
2
曾群柱,李树德,王绍令,梁凤仙,张义民,叶世强,潘伯敏.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天河-雅砻江调水区若干冻土环境问题研究[J]
.冰川冻土,1996,18(3):201-209.
被引量:6
3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风,张平中.
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J]
.冰川冻土,1996,18(3):219-226.
被引量:11
4
刘光秀,施雅风,沈永平,洪明.
青藏高原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特征之初步研究[J]
.冰川冻土,1997,19(2):114-123.
被引量:21
5
刘耕年,崔之久,葛道凯,伍永秋.
昆仑山垭口小南川末次冰期早期成层坡积的沉积特征和气候意义[J]
.地理学报,1997,52(4):331-338.
被引量:12
6
赵林,郭东信,李述训.
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回顾与展望[J]
.冰川冻土,1998,20(3):287-292.
被引量:3
7
陈涛,宋友桂,李云.
柴达木盆地末次盛冰期与全新世大暖期风沙活动的对比研究[J]
.干旱区研究,2016,33(4):877-883.
被引量:5
8
向树元,王国灿,林启祥,贾春兴,王青海.
东昆仑北缘都兰县巴隆一带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及其环境背景[J]
.地质通报,2002,21(11):764-767.
被引量:1
9
肖奇立,陈豆,张玉柱,王宁练,黄春长,王浩宇,贾雅娜,潘昭烨.
黄河源玛曲段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洪水事件与冻融褶皱现象研究[J]
.第四纪研究,2022,42(4):1010-102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00
1
陈国祥,董治宝,梁爱民,石唯康,刘小槺,南维鸽,白子怡,池政.
倒石堆地貌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2022,37(8):786-797.
2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汪青春,肖建设,杨琼.
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环境响应[J]
.干旱区研究,2009,26(2):267-276.
被引量:27
3
张梅,陈艺鑫,银森录,张敬春,李川川,刘耕年.
格尔木河小干沟坡积沉积特征与古环境重建[J]
.干旱区地理,2011,34(6):890-903.
被引量:4
4
刘美萍,哈斯.
中全新世以来查干淖尔古湖面波动[J]
.中国沙漠,2015,35(2):306-312.
被引量:4
5
靳桂云.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响[J]
.考古学报,2004(4):485-505.
被引量:19
6
田广金,唐晓峰.
岱海地区距今7000-2000年间人地关系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3):4-12.
被引量:11
7
昌敦虎,宁淼,古丽鲜.安尼瓦尔,陈济丁,叶文虎.
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4):65-74.
被引量:7
8
刘峰贵,侯光良,张镱锂,张忠孝,许长军,周强,张海峰.
中全新世气候突变对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的影响[J]
.地理学报,2005,60(5):733-741.
被引量:33
9
宋春晖,高东林,方小敏,崔之久,李吉均,杨胜利,金洪波,Douglas Burbank,JosephL.Kirschvink.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及其意义[J]
.科学通报,2005,50(19):2145-2154.
被引量:22
10
王建国,马海州,谭红兵,张西营,姚远,许建新.
青海湖南岸黑马河黄土剖面碳酸盐含量与记录的古气候变化[J]
.盐湖研究,2005,13(4):5-8.
被引量:11
1
李栓科,张青松.
中昆仑山区距今一万七千年以来湖面波动研究[J]
.地理研究,1991,10(2):27-37.
被引量:5
2
潘裕生.
昆仑山区构造区划初探[J]
.自然资源学报,1989,4(3):196-203.
被引量:62
3
空中看新疆·昆仑山区[J]
.中国国家地理,2013(10):356-365.
4
董治平,刘洪春,程建武.
新疆于田7.3级地震构造环境探讨[J]
.国际地震动态,2008,29(11):83-83.
5
王绍令,张延军.
昆仑山区青藏公路沿线冰缘现象[J]
.山地研究,1989,7(3):139-147.
6
李栓科.
中昆仑山区封闭湖泊湖面波动及其气候意义[J]
.湖泊科学,1992,4(1):19-30.
被引量:27
7
潘裕生.
西昆仑山构造特征与演化[J]
.地质科学,1990,25(3):224-232.
被引量:197
8
尹光华,蒋靖祥,吴国栋.
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探[J]
.国际地震动态,2008,29(11):45-45.
被引量:2
9
张萍,彭宽军,陈勇航,陈斌,崔彩霞,余其多,杨彬,范佳,高菲.
新疆三大山区云的垂直分布特征初探[J]
.资源科学,2011,33(11):2090-2098.
被引量:5
10
吴再丰.
雷电爱光顾的神秘谷[J]
.青年博览,2007,0(7):32-32.
冰川冻土
199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