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学术与政治双重视角看《新青年》同仁时代的终结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作为同仁杂志的《新青年》发展到1919年底,已经由原来的歧义暗流演绎为直接明确的思想并行。在思想史意义上,这是两种思想谱系顺理成章的本然状态,具有不可整合性。同仁之间的调解与迁就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两种思想谱系的紧张,因此学术与政治的双向选择就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必然。
作者
张宝明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6-91,共6页
关键词
1919
学术
政治
思想谱系
分类号
K26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122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0
1
.《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6、461、454、461、316、316、471、403页.
2
沈鹏年.《鲁迅和<新青年>关系的两个史实》[M].,..
3
.胡适档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存[Z].,..
4
.《陈独秀年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139页.
5
.《鲁迅全集》第11卷[M].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版.第413页.
6
.《鲁迅全集》第7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19页.
7
《本志宣言》《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1919.
8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N].《时事新报》,1920年4月22日.
9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本志特别预告》封二[J].《新青年》,1920.
10
《BOLSHEVISM的胜利》《劳工神圣》[J].《新青年》,1918.
共引文献
122
1
牟德刚.
中国共产党在非基督教运动中的立场态度及其历史意义[J]
.江汉论坛,2004(8):106-108.
被引量:4
2
张洪波,葛善泽.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49-53.
被引量:7
3
高瑞泉.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J]
.江苏社会科学,2001(6):65-72.
被引量:7
4
林尚立.
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2):58-64.
被引量:110
5
张洪波.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J]
.江淮论坛,2002(2):19-23.
被引量:2
6
董根明.
陈独秀民众运动观的嬗变初探[J]
.安徽史学,2002(4):60-64.
7
邹进先.
鲁迅与龚自珍[J]
.文学评论,2004(6):34-38.
被引量:5
8
周建超.
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
.江海学刊,2004(6):140-145.
被引量:3
9
王守仁.
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的构建[J]
.外国文学评论,2004(4):99-104.
被引量:17
10
唐忠毛.
“神圣帷幕”的降落——西方宗教“世俗化”及其现代性困境[J]
.当代宗教研究,2004(4):19-23.
同被引文献
12
1
叶宗宝.
《新青年》角色转换与“五四”同人的分裂[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0(3):72-74.
被引量:3
2
张晓丽.
《新青年》的女权思想及其影响[J]
.史学月刊,1998(4):110-112.
被引量:4
3
董秋英,郭汉民.
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J]
.近代史研究,2001(6):218-245.
被引量:13
4
吴廷俊,张振亭.
科学报道史视野中的《新青年》[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4):9-14.
被引量:5
5
杨建辉.
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看《新青年》团体的分裂[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92-95.
被引量:3
6
张耀杰.
《新青年》同人的经济账[J]
.社会科学论坛,2006(5):144-157.
被引量:5
7
俞兆平.
《新青年》中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93-97.
被引量:3
8
张爱青.
《新青年》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3):102-105.
被引量:1
9
张全之.
在“民主”与“科学”的背后——重读《新青年》[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1-95.
被引量:5
10
陈平原.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116-155.
被引量:55
引证文献
1
1
黄晓虹.
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述评[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8):74-77.
1
邓联合.
汉画像石的思想史意义[J]
.淮海文汇,2003(2):42-43.
2
胡菊香,欧阳询.
重议张君劢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基于与《新青年》同人的比较视角[J]
.求索,2015(1):101-105.
3
王艳勤.
建构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谱系——评何晓明著《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J]
.史学月刊,2007(7):117-122.
被引量:1
4
张宝明.
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谱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67-70.
5
张宝明.
现代性空间的生成:《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寻踪(1915-1919)[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2):151-155.
6
王传武.
论人与自然的双向选择[J]
.济宁学院学报,2008,29(6):64-66.
7
雷戈.
创造历史与书写历史[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2):39-46.
8
暨爱民.
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述评[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35-40.
被引量:2
9
郭宝亮.
论《王蒙自传》的思想史意义[J]
.当代作家评论,2009(3):115-120.
被引量:1
10
贺照田.
为何出现两个孙中山?[J]
.社会观察,2011(11):72-75.
江汉论坛
2004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