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004年首届中国·丽江“世界遗产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2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8-140,共3页
Thinking
同被引文献47
-
1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z1):29-32. 被引量:21
-
2郭大烈,郭净,杨福泉.重建古城丽江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J].民族艺术,1997(2):5-12. 被引量:1
-
3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以云南丽江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68-71. 被引量:25
-
4木基元.共同关注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004年首届丽江“世界遗产论坛”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5):108-110. 被引量:2
-
5宋才发.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J].中国民族,2005(3):55-58. 被引量:3
-
6王睿.玉龙山下有桃源——浅析丽江大研古城的空间意匠[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86-290. 被引量:5
-
7王琪,魏宏杨,钟纪刚.保留传统建筑“内涵信息”——以“丽江现象”为例谈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5,23(9):52-53. 被引量:2
-
8于洪.丽江古城旅游资源持续开发之我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58-61. 被引量:6
-
9宗晓莲.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4):30-36. 被引量:70
-
10林锦屏,周鸿,何云红.纳西东巴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云南丽江三元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5):78-80. 被引量:49
二级引证文献31
-
1董方圆,李国旗,王磊,蒋齐.基于遥感技术的古城建筑风格保护性监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S2):378-381. 被引量:4
-
2李超.丽江模式发展浅析[J].经济视野,2013(20).
-
3姚海燕,万强.以丽江为例探索历史遗产古城和小商品经济的协调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8,23(5):46-52.
-
4郝晋,钟建科.深圳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9,29(6):588-593.
-
5付业勤,戴泽伟.基于文献计量的海南省旅游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2-109. 被引量:5
-
6苏章全,明庆忠,陈英.基于聚集分形维数的旅游区空间结构测评与优化——以云南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103-107. 被引量:19
-
7徐秀美,罗明.旅游产业发展对物价变动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以丽江为例[J].时代经贸,2012,10(18):55-57.
-
8崔卫华,贾婉文.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J].东南文化,2013(5):17-25. 被引量:4
-
9董培海,施江义,姜太芹.西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从“丽江模式”到“腾冲现象”[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25(6):58-63. 被引量:1
-
10张蔼恒,孙九霞.阳朔跨国婚姻外籍配偶与东道主社区双向文化适应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6,31(8):94-98. 被引量:7
-
1木基元.共同关注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004年首届丽江“世界遗产论坛”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5):108-110. 被引量:2
-
2糜玲.中日茶“道”之异同[J].跨世纪,2008,16(10):93-93.
-
3马海滨.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发展前景[J].商情,2013(8):201-201.
-
4刘宝全.探讨东北亚文化交流关系 促进东北亚文化共建[J].国际学术动态,2008(2):10-12.
-
5杨庆,杨寿川.傣族贝叶典籍:世界珍贵的记忆遗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6):68-71. 被引量:2
-
6姜浩峰.有比地狱更痛苦的地方[J].新民周刊,2015,0(42):85-87.
-
7朱颖.论中日文化交流中鲁迅思想的形成[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6-50.
-
8李之典.璀璨的纳西文化[J].广播歌选,2012(5):17-21.
-
9姚海波,李宗荣.文化润警春满营——云南丽江市森林支队警营文化建设侧记[J].生态文化,2012(1):23-24.
-
10朱颖.论中日文化交流中鲁迅思想的形成[J].运城学院学报,2005,23(3):8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