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终极性凸显到终极性与工具性融合——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及其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学生人生观及其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终极性与工具性因素的失衡。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凸显终极性的传统人生观进行创造性转换,紧密联系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实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等方面,重构终极性与工具性融合的大学生人生观,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成才。
作者
宋雪霞
机构地区
福建工程学院马列部
出处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0-104,共5页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观
人生观教育
终极性
工具性
分类号
A643.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荀振芳.
大学精神的守望与回归[J]
.江苏高教,2000(2):12-16.
被引量:29
2
赵吉惠.
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精华[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3):47-53.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3
1
高德胜.
制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17(6):84-87.
被引量:30
2
沈致隆.
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
.高等教育研究,1999,20(2):91-95.
被引量:44
3
G.卡斯帕尔,夏洪流,周刚,曾明,邹鹏.
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J]
.高等教育研究,1999,20(3):1-5.
被引量:118
共引文献
32
1
戴志敏,王辉.
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优化大学生道德心理[J]
.北方经贸,2006(7):123-124.
被引量:2
2
莫晓辉.
大学精神的复归与超越——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思考[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53-56.
3
王传旭.
论大学理念的育人功能[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7(1):1-4.
4
谢帆,徐敏云,翟广运,郭洪生.
“太行山道路”与大学精神[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2):24-26.
被引量:11
5
王霞.
大学的理想[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3):107-109.
6
张传龄.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基础[J]
.思想教育研究,2007(5):35-37.
被引量:1
7
谢欧.
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建[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5):29-31.
被引量:5
8
李金杰.
重塑大学精神之对策[J]
.滨州学院学报,2008,24(2):89-92.
被引量:2
9
王传旭.
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德育,2008,3(6):65-68.
10
李放滔,张旭辉,马志强.
高校培养大学精神的路径探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4):50-5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
1
应治召.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6,21(4):1-4.
被引量:1
2
王羡农,韩瑞英,齐明远.
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51-54.
被引量:2
3
苏宝芳.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3(4):80-82.
被引量:23
4
本书编写组[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莫税英.
新时期我国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38-4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李立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重点探析[J]
.学习月刊,2011(22):96-9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武春芳.
和谐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61-63.
被引量:1
1
谢洪恩.
人的价值构成兼论毛泽东的价值观[J]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0(3):115-120.
2
袁辉初,陈慕姣.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转换——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5):122-126.
3
潘正祥,胡珺.
邓小平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新发展[J]
.北京党史,2004(S1):15-18.
被引量:1
4
王进军.
浅谈毛泽东同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J]
.晋东南师专学报,1994(2):4-6.
5
程金良,孙秀玲.
邓小平的留法勤工俭学岁月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4(3):144-145.
6
沈锋.
认真学习新一卷《邓选》,努力培养“四有”新人[J]
.现代教育管理,1994(1):19-21.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1):89-89.
8
黄长喜,汪国林.
邓小平理论与大学生成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S1):61-63.
被引量:1
9
丁慧民.
关于对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J]
.文教资料,2013(30):120-121.
10
在邓小平理论教学中抓好革命人生观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1999(8):38-4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