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攻击性水平大学生面孔识别的差异,深入了解个体产生攻击行为的内在机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西南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123名,采用外显攻击性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并按照27%的原则,筛选出高、低外显攻击被试和高、低内隐攻击被试各30人,然后对不同攻击性水平被试进行面孔-物体识别实验,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1) 个体对面孔、物体识别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P <0.001),个体识别物体的反应时显著大于识别面孔的反应时;2) 不同攻击性分组在面孔-物体识别任务上不存在差异。结论:1) 个体对面孔的反应速度显著快于对物体的反应速度;2) 不同攻击性水平不影响个体在面孔-物体识别任务中的行为学指标。
出处
《心理学进展》
2017年第2期216-224,共9页
Advances in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