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鉴于咏物题旨和词体体制的双重制约,古代论者认为咏物词创作存在一种先天困境,传统批评视野下的与咏物词相关的理论亦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在择调层面,古人一方面认为《沁园春》这一词牌适合咏物,另一方面又将其斥为不可填之调.与之相应,咏物词也往往被认为难作,或可以不作.面对困境,古人渐渐发现比兴寄托的创作手法可有效化解这一困境,为词搭建双重建构,创作出优秀的咏物词作,而与其他位置相比,结尾处含兴寄更易事半功倍.本文在梳理总结上述相关理论和经验之后,分析古今咏物观念所存在的差别,并试图充分强调这些创作理论的词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比兴寄托在咏物词创作中的意义也在这一梳理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出处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363-376,共14页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基金
该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项目《物质文化与清代咏物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