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六朝文体观重解与诸“风骨”说内涵辨正——从刘勰、钟嵘到陈子昂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刘勰“风骨”说、钟嵘“风力”说和陈子昂“风骨”说是中国古代“风骨”论的三个著名个案.从概论“文笔”到专论诗体,“风骨”说的内涵变化体现了从六朝到唐初文体观念的发展.“风骨”“风力”“骨气”等概念从人物品评进入文论,反映了评论者对生命整体结构与文章整体结构间同构关系的自觉.作为一种譬喻性概念,“风骨”“风力”和“骨气”的具体内涵须在具体文论语境和文体结构观念中才可确定.因为“骨”原本在生命整体结构中可内可外的特殊位置,使之既可譬喻文意也可譬喻文辞,所以“风骨”概念更有了多种意指的可能.刘勰针对南朝文坛普遍存在的“采滥忽真”“文体解散”之弊,将理想的文体结构分为“风”“骨”和“采”三层:一方面以“风”规定“文意”,喻骏爽感人之情,以防“忽真”;另一方面再分“文辞”为“骨”“采”两层,“骨”喻端直之言,作为“采”之本体,以防“采滥”.钟嵘《诗品》则专评不同作者五言诗体的优劣高下,由此形成与刘勰“风骨”说的两点差异:一是将诗体内容分为两层,即作为五言诗体一般内容的“风力”(动人之情)和缘自作者独特生命精神的“骨气”(人格志气);二是以“丹采”概指诗中之词,而不似《文心雕龙·风骨》篇再分文词为“骨”和“采”.陈子昂《修竹篇序》中的“风骨”尽管与刘勰所说“风骨”字面相同,其内涵却相当于钟嵘“风力”与“骨气”两个概念的统一.在钟嵘“风力”说的基础上,陈子昂“风骨”说将曾被钟嵘视为少数天才诗体品质的“骨气”与作为一般优秀诗体品质的“风力”并于一维,合为一体,共同列为优秀诗体的基本要求,为唐代诗歌创作确立了一个更高的诗体观念平台.
出处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3-44,共43页 Culture and Poetic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体论的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13BZW016]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40

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