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是世界性的治疗难题[1],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的患者人数达580万左右,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超过800万[2]。大出血是创伤患者入院后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后期主要是严重颅脑损伤、脓毒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大出血导致的低体温、酸中毒、凝血病被称为死亡三联征,三者相互促进使病情进行性恶化,导致患者死亡[3]。近年研究显示,液体复苏之前,约有1/4~1/3的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4~6倍[4]。创伤患者在创伤后早期、接受医疗干预前即可出现 ATC[5-6]。而 TIC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出现以凝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疾病[7-8]。ATC 和 TIC 实际上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术语,其差别仅在于凝血障碍的程度不同而已[9-10]。
出处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年第4期197-203,共7页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e Rescue(Electronic Edition)
基金
科技部重大支撑项目2014年度子课题(2014BAL05B06)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立项课题(200205)
全军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五"重大计划指令性项目第51项(010L15)
第三军医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KLKF201312)
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发展规划项目(2005CB522602)
江苏省卫生厅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Z201013)
常州市2014年度基础应用研究课题(CJ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