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烃源岩的分布及形成 被引量:9
1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3 位作者 黄志龙 孙明亮 陈哲龙 柳庄小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39-1746,共8页
为了明确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基于烃源岩碳酸盐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数据探讨烃源岩的形成,并基于烃源岩实测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数据分析烃源岩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烃源岩分布... 为了明确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基于烃源岩碳酸盐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数据探讨烃源岩的形成,并基于烃源岩实测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数据分析烃源岩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烃源岩分布特征与传统认识明显不同;水体较浅的缓坡带烃源岩厚度最大、有机质丰度最高;赛汉塔拉凹陷为小型断陷湖盆,具有水体浅、物源近、沉积速率大等不同于大型湖盆的沉积环境。有机质陆源输入、水动力条件和氧化还原程度是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水体浅、物源近是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分布、形成不同于大型湖盆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分布 烃源岩形成 小型断陷湖盆 赛汉塔拉凹陷 二连盆地
下载PDF
多边形断层系特征及成因机制--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1 位作者 孙明亮 王盘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9-319,共11页
多边形断层系主要发育于细粒沉积物中,垂向上具有层控性,平面上呈多边形形态,具有断距小、密度高、走向多方位、平面延伸长度小的几何特征。多边形断层系为非构造成因,目前认为有密度反转、脱水收缩、重力扩展、溶解作用驱动的剪切破裂... 多边形断层系主要发育于细粒沉积物中,垂向上具有层控性,平面上呈多边形形态,具有断距小、密度高、走向多方位、平面延伸长度小的几何特征。多边形断层系为非构造成因,目前认为有密度反转、脱水收缩、重力扩展、溶解作用驱动的剪切破裂等成因,溶解作用驱动的剪切破裂可能是多边形断层系最广泛的成因机制。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白垩系发育大量小规模断层,这些断层在垂向上、平面上、几何特征上均具有多边形断层特征,判断为典型的多边形断层系。三肇凹陷多边形断层系发育程度和溶解作用有关,溶解作用强的层位多边形断层系发育较多,多边形断层系可能是溶解作用引起的剪切破裂成因。三肇凹陷多边形断层系是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水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多边形断层系和砂体均发育的区域是三肇凹陷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形断层系 几何特征 成因机制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凝析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卞保力 刘海磊 +2 位作者 蒋文龙 王学勇 丁修建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厚度为100~300 m,面积约为5 400 km2,整体进入生凝析油—干气阶段,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为凹陷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源。(2)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复杂,爆发作用形成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受到风化淋滤作用,可形成物性较好的风化壳型储层。石炭系—二叠系大型不整合面和广泛发育的深大断裂是重要的输导体系,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泥岩作为区域盖层,为凝析气成藏提供了保存条件,油藏主要分布在高部位,气藏分布于低部位。(3)通过“两宽一高”(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技术,提高地震成像精度,联合时-频电磁技术(TFEM),实现了石炭系火山岩的精细刻画,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石西16井的重大突破,证实了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火山岩 风城组烃源岩 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 不整合面 深大断裂 “两宽一高”技术 时-频电磁技术 石炭系 盆1井西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2 位作者 刘春林 孙明亮 杨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3,共8页
对榆树林油田的地质、钻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表明,榆树林油田青1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油源对比表明,葡萄花油层中的油来源于青1段烃源岩。储层以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下的分流河道砂为主,属于中孔-中渗储层。研究区油藏类... 对榆树林油田的地质、钻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表明,榆树林油田青1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油源对比表明,葡萄花油层中的油来源于青1段烃源岩。储层以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下的分流河道砂为主,属于中孔-中渗储层。研究区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油水分布平面上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油层逐渐减少、水层逐渐增多的趋势,剖面上呈现西南部广泛发育油层、中部上油下水、东北部水层居多的特征。研究发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降低,油层发育逐渐减少,有效储集体的分布与油层的发育在平面上对应关系明显,生、排烃时期断层活动性强的区域更有利于葡萄花油层成藏。烃源岩成熟度、有效储集体、断层活动性控制了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的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葡萄花油层 姚家组 榆树林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多边形断层系的油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2 位作者 孙明亮 王盘根 唐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1-558,共8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白垩系中发育了大量规模不等的断层,一般认为大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小断层研究较少。小断层在平面上相互交织形成多边形的形态,还具有平面延伸长度小、断距小、倾角大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这些小断层为多边形断...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白垩系中发育了大量规模不等的断层,一般认为大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小断层研究较少。小断层在平面上相互交织形成多边形的形态,还具有平面延伸长度小、断距小、倾角大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这些小断层为多边形断层系。三肇凹陷多边形断层系发育广泛,平面上遍布整个凹陷,垂向上在扶杨油层和葡萄花油层中均有发育。研究表明多边形断层系有着重要的油气成藏意义:多边形断层系是扶杨油层的主要运移通道,控制着油层的分布,广泛发育的多边形断层系是扶杨油层平面连片的主要原因;大断层和多边形断层系均是葡萄花油层的运移通道,其中多边形断层系在葡萄花油层的油气运移过程中起分流作用,对葡萄花油层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形断层系 油气运移 葡萄花油层 扶杨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白云岩优质储集层测井预测 被引量:5
6
作者 赖锦 包萌 +6 位作者 刘士琛 李栋 王松 杨科夫 陈旭 王贵文 丁修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5-1242,共18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层系,但该套白云岩具有时代古老、埋藏深、成岩和构造演化复杂的特征,亟需在揭示储集层成因基础上建立不同成因白云岩储集层配套测井评价方法。由此通过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常...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层系,但该套白云岩具有时代古老、埋藏深、成岩和构造演化复杂的特征,亟需在揭示储集层成因基础上建立不同成因白云岩储集层配套测井评价方法。由此通过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常规和成像测井首先从储集层孔隙成因角度出发,识别出"岩溶改造型"和"沉积相控型"两大类白云岩。岩溶改造型白云岩储集层质量受岩溶相带控制,纵向可划分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4个岩溶相带。沉积相控型白云岩储集层物性则受沉积相带控制,颗粒滩等高能沉积相决定了储集层质量。通过岩心刻度常规和成像测井分别建立岩溶相带以及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模式与准则,实现了单井岩溶相带和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与划分。最后在岩溶相带和沉积微相约束下实现单井白云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以及有利发育区带预测。岩溶改造型白云岩储集层,其垂直渗流带与水平潜流带分别以高角度裂缝和水平溶蚀孔洞为主要特征,可形成有利储集体发育的缝洞系统。沉积相控型白云岩,其中的颗粒滩和云坪高能相带原始孔隙发育,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溶蚀,因此物性较好。研究成果可为深层、超深层白云岩有利储集层分布预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成像测井 白云岩 沉积微相 优质储集层 岩溶相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成林 黄志龙 +4 位作者 卢学军 罗强 丁修建 陈哲龙 高潇玉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5期550-554,共5页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的重点勘探目的层阿尔善组(K1ba)构造圈闭和油藏欠发育,以岩性圈闭和油藏为主,高资源丰度的有利区难以确定,制约勘探进程。信息集成法能够综合成藏地质条件和已钻探结果,是目前预测油气空间分布较为先进的方法,运...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的重点勘探目的层阿尔善组(K1ba)构造圈闭和油藏欠发育,以岩性圈闭和油藏为主,高资源丰度的有利区难以确定,制约勘探进程。信息集成法能够综合成藏地质条件和已钻探结果,是目前预测油气空间分布较为先进的方法,运用该方法预测研究区目的层的油气空间分布,取得良好效果。预测结果表明:有效烃源岩厚度、有利储层指数和运聚指数等是目的层成藏有效判别的主要因素;巴音都兰凹陷K1ba预测地质资源量6 306×104t,剩余资源量3 560×104t;断阶带-断槽带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及包楞构造带的陡坡近岸水下扇、湖底扇砂体和缓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含油气概率大,资源丰度高,应是勘探岩性油藏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评价 空间分布 丰度模拟 二连盆地
下载PDF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2
8
作者 卢学军 高平 +2 位作者 丁修建 陈哲龙 柳广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3期101-108,共8页
阿尔凹陷是二连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勘探程度较低。下白垩统为二连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和产油层,在阿尔凹陷广泛发育。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Ⅰ—Ⅱ型为主,低成熟—成熟,已进入大量生烃阶段,其... 阿尔凹陷是二连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勘探程度较低。下白垩统为二连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和产油层,在阿尔凹陷广泛发育。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Ⅰ—Ⅱ型为主,低成熟—成熟,已进入大量生烃阶段,其中腾一段烃源岩生烃能力最强,阿四段烃源岩生烃能力稍差;下白垩统烃源岩主要为淡水—微咸水环境,腾一段为偏强还原—弱氧化环境,阿四段为偏弱氧化环境;烃源岩常规甾烷分布特征为C29>C27>C28,表明其具有以藻类输入为主、陆源有机质输入为辅的生源特征,而腾一段生源输入的差异可能与湖侵及湖退引起的水体深度变化有关。下白垩统油砂和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表明,腾一段原油来源于腾一段烃源岩,阿尔善组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腾一段烃源岩,混有阿四段的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下白垩统 二连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意义
9
作者 夏洋 曲江秀 丁修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咸化湖相烃源岩,针对研究目的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烃源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程度...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咸化湖相烃源岩,针对研究目的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烃源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程度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目的层烃源岩正构烷烃轻重比■较低,萜烷化合物参数(C_(24)TeT/C_(26)TT)比值较高,规则甾烷以C_(27)和C_(29)含量较高,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结合相应判识图版显示,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2)环境判识参数,姥植比(Pr/Ph)较低,伽马蜡烷指数(Ga/C_(30)H)和β胡萝卜烷相关参数(β胡萝卜烷/C_(max))均较高,芳香烃数据显示在三芴系列中以硫芴含量相对较高,DBT/Phen比值较低,结合相应判识图版认为,烃源岩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环境。(3)正构烷烃无明显碳优势和奇偶优势,三降藿烷参数(Ts/Tm)比值较高,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ααα20S/(20S+20R)和C_(29)-αββ/(αββ+ααα)的平均值分别为0.46和0.52,反映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结论认为,本次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结果,探讨了部分常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其意义,为进一步的烃源岩发育等研究提供参考,为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干柴沟组 生物标志化合物 烃源岩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不整合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7
10
作者 高长海 查明 +1 位作者 曲江秀 丁修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3-32,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着众多的地层油气藏,目前对于其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采集了该区26口钻井的58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成果,研究了上述流体包裹体的显微...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着众多的地层油气藏,目前对于其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采集了该区26口钻井的58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成果,研究了上述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和均一温度特征,确定了该区地层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进一步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地层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成藏;②晓三叠世-早侏罗世,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二叠系内部以及三叠系底部不整合砂砾岩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深部油藏为主;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和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三叠系底部、侏罗系底部、白垩系底部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浅部油/气藏和稠油油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不整合面 储集层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热演化史 烃源岩
下载PDF
CT扫描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查明 尹向烟 +2 位作者 姜林 高长海 丁修建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8-235,共8页
CT扫描技术具有三维成像、高分辨率、无样品破坏等优点,在研究微观结构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结了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研究中常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结合CT扫描实验与近年来CT扫描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进... CT扫描技术具有三维成像、高分辨率、无样品破坏等优点,在研究微观结构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结了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研究中常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结合CT扫描实验与近年来CT扫描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归纳了CT扫描技术在石油领域研究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从三维角度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裂缝分布、微观流体特征等;定量分析岩石物性参数;动态地监测微观流体驱替、岩石裂缝的延伸规律;检测化学成分和预测天然气产量等。最后在仪器、原理与应用方面讨论了CT扫描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石油勘探开发 微观 应用
下载PDF
致密储层孔隙介质内石油运移的物理模拟试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查明 苏阳 +2 位作者 曲江秀 丁修建 朱玉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共10页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油驱水试验,结合铸体薄片、微米CT等图像分析,对不同驱替压力条件下致密油运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驱替压力下石油在孔隙间的运移呈“跳跃式”,单个跳跃性事件表现为石油突破喉道、充填孔隙和发...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油驱水试验,结合铸体薄片、微米CT等图像分析,对不同驱替压力条件下致密油运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驱替压力下石油在孔隙间的运移呈“跳跃式”,单个跳跃性事件表现为石油突破喉道、充填孔隙和发生卡断,跳跃式事件多次重复发生使油水界面不断向前推移;在运移方向上无统一油水界面,其推进速度存在差异,石油优先选择充填连通大孔隙,发育优势运移路径,石油主要呈孤立状和多孔状分布;高驱替压力下优势运移路径发生分叉与合并,石油主要呈网络状分布;石油运移主要受局部毛细管力(与孔隙结构有关)控制,外界驱替压力为石油运移提供必要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石油运移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 微观孔隙介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曲江秀 艾热提.吾甫尔 +6 位作者 查明 陈洪 丁修建 高长海 苏阳 廉欢 赖仁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地质、试油、录井、岩石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区致密油形成条件优越,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和Ⅱ型并且为低熟-成熟阶段;储层岩性... 利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地质、试油、录井、岩石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区致密油形成条件优越,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和Ⅱ型并且为低熟-成熟阶段;储层岩性复杂,甜点段平面连续性好,孔隙类型多样;广泛分布的烃源岩与储层频繁互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进入相邻储层,有利于致密油的富集;芦草沟组超压广泛发育,是致密油运移的主要动力。致密油纵向上分布受优质烃源岩控制,全段均见油气显示,主要富集于优质烃源岩层附近的储层中;平面上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厚度及储层厚度的综合控制,主要分布于烃源岩厚度大于200 m、TOC高于3.5%、储层厚度大于15 m的区域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形成条件 分布规律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小型断陷湖盆有机质富集和烃源岩形成机制——以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3 位作者 赵龙梅 高登宽 张凯 匡大庆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0-657,共8页
为明确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机理,开展了烃源岩形成、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综合有机质供给、保存和稀释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的3种模式:边界断层活动强、沉积速率大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大,保存条件差... 为明确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机理,开展了烃源岩形成、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综合有机质供给、保存和稀释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的3种模式:边界断层活动强、沉积速率大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大,保存条件差,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供给控制,主要发育于有机质供给量大的深洼带;边界断层活动弱、沉积速率小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小,有机质保存条件好,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保存条件控制,主要发育于还原程度强的缓坡带;边界断层活动强度和沉积速率居中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较大,保存条件较好,烃源岩形成受沉积速率、有机质供给和保存的综合控制,在深洼带和近洼缓坡带均有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小型断陷湖盆 烃源岩 成岩模式 沉积环境 沉积速率 陆源有机质 古生产力
下载PDF
玛南斜坡风城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卞保力 刘海磊 +2 位作者 蒋中发 王学勇 丁修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84,共13页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玛南斜坡)二叠系风城组岩性勘探取得突破,烃源岩、储集岩等油气成藏条件需重新认识,岩性油藏带试油获纯油层主控因素亟待查明。针对以上问题,对近年探井开展了地球化学及沉积储层分析测试,综合录井、...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玛南斜坡)二叠系风城组岩性勘探取得突破,烃源岩、储集岩等油气成藏条件需重新认识,岩性油藏带试油获纯油层主控因素亟待查明。针对以上问题,对近年探井开展了地球化学及沉积储层分析测试,综合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取得了以下认识:1)新钻井在风城组扇三角洲外前缘相带钻遇一定厚度的Ⅱ型成熟好烃源岩,揭示了玛南斜坡同样发育风城组烃源岩。2)风城组扇三角洲平原相带发育块状砂砾岩,泥岩盖层欠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发育泥岩盖层,研究区储集岩均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3)划分了4个成藏带,扇三角洲平原油藏带为高部位块状砂砾岩,下倾方向“水带”成因为平原相油藏带不整合盖层封堵不严,扇三角洲内前缘油藏带纯油层受局部泥岩盖层发育控制,扇三角洲外前缘油藏带泥岩盖层普遍发育,更加有利,由此优选了289 km2勘探有利区,指导后续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南斜坡 风城组 烃源岩 盖层 成藏条件
下载PDF
煤系烃源岩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修建 高天泽 +2 位作者 李淑凤 赵龙梅 孙宇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373-5389,共17页
为了完善煤系烃源岩的理论研究,总结了煤系烃源岩的分布、发育影响因素以及发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例,对该地区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发育机理以及有机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煤系泥岩以及... 为了完善煤系烃源岩的理论研究,总结了煤系烃源岩的分布、发育影响因素以及发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例,对该地区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发育机理以及有机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煤系泥岩以及碳质泥岩,在中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分布。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沉积环境多为湖沼相,有机质来源主要是高等植物。不同盆地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不同,跨度范围较大,从未成熟到过成熟都有分布。由于煤系烃源岩母源输入主要为陆生高等植物,所以镜质组、惰质组和类脂组是煤系源岩的3种常见组分。影响烃源岩的发育因素应该从有机质供给、有机质的保存以及有机质的稀释3个方面来考虑,古气候条件、古地形特征、母质来源、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水平面频繁升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有机质供给、保存和稀释,从而对煤系烃源岩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目前对煤系烃源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烃机理,而对煤系烃源岩发育机理研究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地化特征 生物标志物 发育机理
下载PDF
玛湖-达巴松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集层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阿布力米提·依明 查明 +3 位作者 杨帆 尹鹤 丁修建 卞保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4-569,共6页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成岩油气勘探已由盆缘转向盆内生烃凹陷及其周缘,为更准确地确定盆地腹部油气藏的分布,利用磁异常、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开展了准噶尔盆地腹部玛湖—达巴松地区石炭系火成岩的分布规律、储集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成岩油气勘探已由盆缘转向盆内生烃凹陷及其周缘,为更准确地确定盆地腹部油气藏的分布,利用磁异常、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开展了准噶尔盆地腹部玛湖—达巴松地区石炭系火成岩的分布规律、储集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认为,玛湖—达巴松地区石炭系以中基性火成岩和火山沉积岩为主,火成岩主要呈北北东—南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火成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为低孔、低—特低渗储集层;有效储集层的形成受火成岩岩性和岩相、风化时间、后期成岩作用的控制,近火山口部位的爆发相和火山机构侧翼的溢流相为火成岩风化壳储集层相对发育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达巴松凸起 石炭系 火成岩 储集层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聚集过程模拟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苏阳 查明 +4 位作者 曲江秀 丁修建 冯其红 王森 张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2,共12页
以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综合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和微米CT等分析测试,分析致密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过程,揭示致密油聚集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模式分3种,相渗曲线和最终含油饱和... 以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综合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和微米CT等分析测试,分析致密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过程,揭示致密油聚集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模式分3种,相渗曲线和最终含油饱和度存在较大差异;致密油聚集过程及渗流特征主要受充注压力和孔隙结构控制,充注压力是含油饱和度增长的必要条件,孔隙结构是导致含油饱和度增长过程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孔喉半径和配位数控制作用明显;孔喉半径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减小,油相相对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均增大;配位数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减小,但油相有效渗透率呈指数增大,石油渗流能力增强,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速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最终含油饱和度也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聚集过程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含油性评价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一帆 查明 +4 位作者 丁修建 郭旭光 何文军 蒋中发 高兴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97-301,共5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是我国典型的湖相液态烃页岩之一,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含油性及控制因素,以吉174井钻井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相邻井的岩心分析资料,通过页岩...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是我国典型的湖相液态烃页岩之一,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含油性及控制因素,以吉174井钻井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相邻井的岩心分析资料,通过页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性分析评价芦草沟组页岩含油性,指出吉174井“甜点段”并分析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吉174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和Ⅱ型,处于低熟晚期阶段;烃源岩岩性复杂,石英、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②采用氯仿沥青“A”含量、热解参数S1和油饱和指数(OSI)开展芦草沟组页岩含油性评价,分析总结吉174井有3个“甜点段”,页岩油潜力好,2号和3号“甜点段”含油性较好;③吉174井芦草沟组页岩含油性主要受优质烃源岩、物性较好的储层和泥页岩厚度综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含油性评价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反转程度定量研究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哲龙 柳广弟 +3 位作者 卢学军 黄志龙 罗强 丁修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36-4145,共10页
基于二连盆地8个富油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录井、岩心、薄片观察以及包裹体测试资料,对二连盆地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进行定量研究,提出用剥蚀比率表征褶皱型反转构造反转程度,并统计剥蚀比率与反转构造含油气性的关系,以巴音都兰凹陷为... 基于二连盆地8个富油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录井、岩心、薄片观察以及包裹体测试资料,对二连盆地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进行定量研究,提出用剥蚀比率表征褶皱型反转构造反转程度,并统计剥蚀比率与反转构造含油气性的关系,以巴音都兰凹陷为例研究反转程度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剥蚀比率在0.22~0.46之间,即反转程度适中时,反转构造含油气性较好;适度的反转对裂谷盆地圈闭形成有建设作用,可以形成挤压反转背斜及砂岩上倾尖灭等圈闭构造;同时适度的反转挤压会促进云质储层次生孔隙和裂缝的产生,对储层的形成和改造有积极影响;此外反转引起的地层抬升影响源岩生烃及油气成藏过程:导致源岩两次生烃及油藏两期成藏,且反转程度的差异导致凹陷内深洼带油藏以早期低熟油充注成藏为主,缓坡带油藏以晚期成熟油充注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程度 剥蚀比率 圈闭形成 云质储层 成藏过程 巴音都兰凹陷 二连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