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输电线路传统防雷装置的局限性,研制了一种新型输电线路雷击闪络限制装置,有效地整合了传统线路避雷器及并联间隙的优势。以新型110 k V输电线路雷击闪络限制器为例,设计了产品相关技术参数及安装结构,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从防...针对输电线路传统防雷装置的局限性,研制了一种新型输电线路雷击闪络限制装置,有效地整合了传统线路避雷器及并联间隙的优势。以新型110 k V输电线路雷击闪络限制器为例,设计了产品相关技术参数及安装结构,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从防雷性能、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等方面论述了研制的可行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装置的电气性能良好,满足绝缘配合及爬电距离要求;机械性能可靠,抗弯、抗拉能力显著。仿真结果表明,该装置钳位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提高杆塔的反击、绕击耐雷水平,可靠保护杆塔。展开更多
为提高±660 k V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通过对线路避雷器基本要求和结构型式的研究,从额定电压、直流参考电压、雷电冲击残压、通流容量、压力释放能力、绝缘配合和串联间隙距离等方面对±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为提高±660 k V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通过对线路避雷器基本要求和结构型式的研究,从额定电压、直流参考电压、雷电冲击残压、通流容量、压力释放能力、绝缘配合和串联间隙距离等方面对±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的关键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和试验验证,成功研制了±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并设计了线路避雷器的支架支撑式安装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线路避雷器的额定电压应为±800 k V,直流参考电压应≥800k V,标称放电电流应为30 k A,雷电冲击残压应≤1 583 k V,波形为1.2/50μs的正极性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应≤2 600 k V,串联间隙距离应为(1 900±100)mm,2 ms方波通流容量应为2 k A。研制的±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已在±660 k V银川—山东直流输电线路(简称银东线)挂网应用,积累了±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的挂网运行经验,为大规模批量应用提供了依据。展开更多
针对高效率视频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HEVC)标准编码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编码单元(coding unit,CU)划分方法。首先,结合拉格朗日率失真优化理论及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相邻CU深度对应的失真及码率分别满足线...针对高效率视频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HEVC)标准编码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编码单元(coding unit,CU)划分方法。首先,结合拉格朗日率失真优化理论及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相邻CU深度对应的失真及码率分别满足线性关系,并利用此关系,建立了率失真代价的预测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在编码当前CU深度后快速预测得到下一CU深度的率失真代价,并最终通过代价比较,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进行CU划分。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HEVC测试模型HM12.0,针对低时延与随机接入编码结构,提出的方法的BD-rate分别增加了0.2%与0.6%,同时,编码时间分别减少了33.2%和38.9%。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输电线路传统防雷装置的局限性,研制了一种新型输电线路雷击闪络限制装置,有效地整合了传统线路避雷器及并联间隙的优势。以新型110 k V输电线路雷击闪络限制器为例,设计了产品相关技术参数及安装结构,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从防雷性能、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等方面论述了研制的可行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装置的电气性能良好,满足绝缘配合及爬电距离要求;机械性能可靠,抗弯、抗拉能力显著。仿真结果表明,该装置钳位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提高杆塔的反击、绕击耐雷水平,可靠保护杆塔。
文摘为提高±660 k V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通过对线路避雷器基本要求和结构型式的研究,从额定电压、直流参考电压、雷电冲击残压、通流容量、压力释放能力、绝缘配合和串联间隙距离等方面对±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的关键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和试验验证,成功研制了±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并设计了线路避雷器的支架支撑式安装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线路避雷器的额定电压应为±800 k V,直流参考电压应≥800k V,标称放电电流应为30 k A,雷电冲击残压应≤1 583 k V,波形为1.2/50μs的正极性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应≤2 600 k V,串联间隙距离应为(1 900±100)mm,2 ms方波通流容量应为2 k A。研制的±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已在±660 k V银川—山东直流输电线路(简称银东线)挂网应用,积累了±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的挂网运行经验,为大规模批量应用提供了依据。
文摘针对高效率视频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HEVC)标准编码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编码单元(coding unit,CU)划分方法。首先,结合拉格朗日率失真优化理论及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相邻CU深度对应的失真及码率分别满足线性关系,并利用此关系,建立了率失真代价的预测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在编码当前CU深度后快速预测得到下一CU深度的率失真代价,并最终通过代价比较,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进行CU划分。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HEVC测试模型HM12.0,针对低时延与随机接入编码结构,提出的方法的BD-rate分别增加了0.2%与0.6%,同时,编码时间分别减少了33.2%和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