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42
1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3 位作者 朱佩芳 焦文仓 温建良 龚水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应用 VEGF及拮抗VEGF对骨折愈合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 10 5只制作左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 ,随机分成三组 ,两组分别应用 VEGF多克隆抗体及 VEGF,另...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应用 VEGF及拮抗VEGF对骨折愈合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 10 5只制作左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 ,随机分成三组 ,两组分别应用 VEGF多克隆抗体及 VEGF,另一组为对照组 (不作任何处理 )。在伤后 8、2 4、72小时和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 ,在 1、3、5及 8周摄 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应用 VEGF使骨折端血流量在 8小时~ 3周较对照组增高 ,但 X线片却未见明显差异 ;而 VEGF多克隆抗体可导致骨折端血流量在各时相点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并阻碍了骨折的愈合进程 ,最终使骨折端形成骨不连样改变。结论 骨折愈合过程中缺乏 VEGF将严重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 ,并导致骨不连接 ,应用外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不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折愈合 血流量
下载PDF
骨折愈合过程中血流量变化与VEGF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焦文仓 温建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77-579,共3页
目的 :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对骨折端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大耳白兔 10 5只 ,随机分对照组、VEGF组及抗VEGF组 ,各组于伤后 8、2 4、72h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 目的 :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对骨折端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大耳白兔 10 5只 ,随机分对照组、VEGF组及抗VEGF组 ,各组于伤后 8、2 4、72h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 ,SPECT)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结果 :应用VEGF使骨折端血流量在一定时间内较对照组增高 ;抗VEGF可导致骨折端血流量明显减少。结论 :VEGF对骨折端血流量变化可能影响骨折愈合 ,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血流量 VEGF 相关性研究 SPECT
下载PDF
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被引量:15
3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5 位作者 王建 张峡 张年春 李长青 潘勇 张正丰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041-1042,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脑脊液漏(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的处理及预防。方法自1998年5月-2006年7月本科共收治57例脑脊液漏患者,其中5例发生在颈椎前路手术,6例发生于胸腰椎前路手术,46例发生于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年龄27-63岁...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脑脊液漏(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的处理及预防。方法自1998年5月-2006年7月本科共收治57例脑脊液漏患者,其中5例发生在颈椎前路手术,6例发生于胸腰椎前路手术,46例发生于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45岁,其中男35例,女22例。结果脑脊液漏持续时间2~21d,平均3.5d。其中56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采用体住治疗、拔除引流、加压包扎)痊愈,1例患者在拔除引流管后21d脑脊液漏仍未停止,采用硬脊膜修复术后痊愈,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出现感染。结论体位治疗、拔除引流、加压包扎是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脑脊液漏 处理
下载PDF
经后路椎板间隙途径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10
4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3 位作者 王健 张峡 王卫东 李长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7-569,共3页
目的 分析经后路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进一步探讨该手术方法的适 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对获得随访的458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按Nakai分级,将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级;并 对724例经后路椎... 目的 分析经后路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进一步探讨该手术方法的适 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对获得随访的458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按Nakai分级,将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级;并 对724例经后路椎板间隙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458 例患者获得随访,疗效分级为:优324例(70.7%),良103(22.5%),中26例(5.7%),差5例(1.1%),优良率为93.2%。出 现的主要并发症包括:9例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神经根损伤、3例脑脊液漏和3例椎间感染。结论 经后路椎板间隙显微 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熟练的操作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和减少 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窥镜 微创腰椎问盘切除术 并发症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22
5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6 位作者 王建 张峡 张年春 李长青 潘勇 罗刚 张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18-822,共5页
目的:总结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r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1999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52例,其中单间隙椎间盘突出1737例,L2/310例,L3/... 目的:总结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r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1999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52例,其中单间隙椎间盘突出1737例,L2/310例,L3/419例,L4/51013例,L5/S1695例;双间隙椎间盘突出115例,L3/4和L4/511例,L4/5和L5/S1104例;中央型突出161例,旁中央型923例,外侧型696例,极外侧型72例。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术中发生椎管内静脉丛出血48例,42例通过镜下止血后完成髓核切除,6例改为开放椎间盘切除术;定位错误47例,术中发现后调整内窥镜位置完成手术;硬脊膜破裂21例,2例改为开放手术;髓核遗漏13例,二期再次行髓核切除术;神经根损伤6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1295例患者获得3~6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出现椎间感染6例,2例保守治疗,4例行椎间病灶清除术,均痊愈;术后复发32例,11例再次应用MED治疗,21例行开放椎间盘切除手术,并对其中的8例采用椎间植骨、单侧腰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症状缓解;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腰部疼痛124例,腰椎CT检查未见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压迫,经过止痛药物、腰背肌锻炼及物理治疗后好转。结论:熟练精细的操作技术、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是减少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1
6
作者 初同伟 张莹 +4 位作者 张超 胡旭 毛德举 潘勇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340-2344,共5页
目的评价经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2014年本科对30例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包括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3.8(9-63)岁;其中胸段15例,腰段9例,胸腰段6例;脊柱特发性畸... 目的评价经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2014年本科对30例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包括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3.8(9-63)岁;其中胸段15例,腰段9例,胸腰段6例;脊柱特发性畸形12例,先天性畸形14例,陈旧性脊柱骨折1例,脊柱结核1例,脊柱侧凸术后翻修2例;术前平均冠状面Cobb角96.2°(81°-149°),平均矢状面Cobb角99.6°(86°-153°),平均顶椎偏移2.8(1.9-7.6)cm;Frankel分级D级3例,余为E级;8例存在中度呼吸功能障碍,22例存在明显胸背部疼痛症状。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术后评估神经功能及Cobb角改善等情况。结果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6(3.5-6.0)h;平均出血量1 260(910-2 600)m L;术后平均冠状面Cobb角44.3°(33°-68°),矫正率53.9%;平均矢状面Cobb角43.5°(35°-79°),矫正率56%;平均顶椎偏移0.7(0.2-2.3)cm,矫正率75%;身高平均增长8.3 cm;2例Frankel分级由D级恢复到E级,术后1例由D级加重至B级,但末次随访时恢复至E级。围手术期出现1例脑脊液漏,经腰池引流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患者对手术效果和外形改善满意率达92%,22例患者胸背部疼痛明显缓解,其中18例3个月后完全消失。结论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满意,但技术要求高,谨慎使用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下载PDF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对神经根变异的探查 被引量:15
7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5 位作者 王建 张峡 李长青 张年春 潘勇 郝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17-919,I0019,共4页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神经根变异情况,防止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方法:回顾分析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应用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4例,其中男452例,女272例...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神经根变异情况,防止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方法:回顾分析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应用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4例,其中男452例,女272例。对术中发现存在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中所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37例神经根变异,发生率为5.1%。与术前的临床表现吻合。全部神经根变异患者均在MED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结论:仔细探查及分离突出髓核周围神经根发出情况,确定有无神经根变异是防止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发生神经根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变异
下载PDF
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被引量:14
8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5 位作者 王建 张峡 张年春 李长青 潘勇 张正丰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脊柱手术 脑脊液漏 处理
下载PDF
血管内生长因子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朱佩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4期570-571,共2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的促血管再生作用使其在肿瘤生长转移、组织愈合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VEGF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对机体的作用、表达及生成的调节及其在临床应用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VEGF 临床应用 分子生物学 血管内生长因子 肿瘤 组织愈合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初同伟 张莹 +2 位作者 刘玉刚 潘勇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脊椎肿瘤的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4性例,女性2例,年龄43~64岁,脊椎原发性恶性肿瘤2例,...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脊椎肿瘤的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4性例,女性2例,年龄43~64岁,脊椎原发性恶性肿瘤2例,转移性脊柱肿瘤4例。病变发生在T112例,T121例,L42例,L51例。6例患者均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同时采用前方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钉系统后方固定。结果 6例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随访12~24个月,均未出现局部复发,2例原发病例未出现远处转移。结论经后路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技术优势明显,能提高病灶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整块切除 胸腰椎 肿瘤
下载PDF
兔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血流量变化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3 位作者 朱佩芳 温建良 金融兵 张波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95-997,共3页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病理改变与血流量变化规律 ,并探讨其间的关系 .方法 在兔左侧桡骨中段制作骨折动物模型 ,应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SPECT)测定骨折端不同时相点血流量变化 ,并取骨折端标本脱钙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病理改变与血流量变化规律 ,并探讨其间的关系 .方法 在兔左侧桡骨中段制作骨折动物模型 ,应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SPECT)测定骨折端不同时相点血流量变化 ,并取骨折端标本脱钙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 伤后 2 4h内骨折端病理改变以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为主要变化 ,72 h~ 3wk出现极为活跃的修复细胞增生 ,8wk基本达到骨性愈合 .伤后 8h骨折端血流量已出现升高 ,1wk时达到最高点 ,这种高血流状态一直持续到第 3周 ,5 wk时有所回降 ,至骨折后 8wk恢复到正常水平 .结论 骨折端修复细胞活跃期与局部血流量增加的高峰期相吻合 ,增生活跃的修复细胞可能产生某种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病理改变 血流量 骨折端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及调节 被引量:7
12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朱佩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705-707,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分子生物学 调节
下载PDF
显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与处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6 位作者 王健 张峡 张年春 李长青 潘勇 罗刚 张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6年10月1852例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140例(7.6%)手术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椎管内静脉丛出血48例...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6年10月1852例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140例(7.6%)手术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椎管内静脉丛出血48例:42例通过镜下止血后完成MED,6例改为开放椎间盘摘除术;定位错误47例,术中发现后调整腔镜位置完成手术;硬脊膜破裂21例,2例改为开放手术;髓核遗漏13例,二期再次行MED髓核摘除;神经根损伤6例,经1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后椎间盘炎5例,1例保守治愈,其余4例行椎间病灶清除术后痊愈。结论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可有效的防止或减小MED并发症或失误后给患者造成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术 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高位骶骨肿瘤切除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8 位作者 刘玉刚 梁平 张绍军 王健 张峡 张年春 李长青 郝勇 潘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路切除高位骶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肿瘤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瘤体切除治疗高位骶骨肿瘤患者11例,男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路切除高位骶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肿瘤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瘤体切除治疗高位骶骨肿瘤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3 ̄49岁;骨巨细胞4例,脊索瘤4例,神经鞘瘤3例。6例肿瘤累及到S1椎体,5例累及到S2椎体,瘤体均侵犯骶前组织。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未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出血量500~1900ml,平均800ml;术后第2天患者恢复肠道排气并进食,未出现腹部并发症。9例切除或部分切除骶髂关节的患者进行了腰骶重建,同时行腰椎横突与髂骨间的植骨融合。随访3~2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肿瘤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骶骨肿瘤切除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瘤体切除的难度,腹部手术创伤小,是切除侵犯骶前组织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手术 腹腔镜 髂内动脉结扎
下载PDF
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病理改变、脊髓灰质血流量和运动诱发电位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初同伟 吴梅英 +1 位作者 马树支 王大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50-753,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病理改变、灰质血流量、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过邦辅的脊髓腹侧损伤模型造成兔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 ,在不同时相点测定动物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伤... 目的 观察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病理改变、灰质血流量、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过邦辅的脊髓腹侧损伤模型造成兔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 ,在不同时相点测定动物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伤部脊髓血流量及观察光镜电镜变化。结果 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流量在伤后 6h降低至最低点 ,以后逐渐恢复。运动诱发电位变化和脊髓血流量变化趋势相同 ,随着脊髓血流量及病理改变的恢复 ,运动诱发电位及脊髓运动功能逐渐好转。结论 急性脊髓损伤后伤部脊髓血流量、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和其病理变化呈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脊髓灰质血流量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滑膜组织破骨细胞表型、TNF-α及MMP-3的表达及对软骨破坏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初同伟 钱奕铭 +1 位作者 周跃 张峡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37-441,共5页
目的检测破骨细胞表型、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滑膜组织的表达,滑膜单核巨噬细胞与软骨共培养,了解其在强直性脊柱炎软骨破坏中的作用,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软骨破坏机制。方法采用酶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滑膜组... 目的检测破骨细胞表型、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滑膜组织的表达,滑膜单核巨噬细胞与软骨共培养,了解其在强直性脊柱炎软骨破坏中的作用,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软骨破坏机制。方法采用酶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滑膜组织内破骨细胞表型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滑膜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LeicaQwin高清晰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细胞数,强直性脊柱炎滑膜单核巨噬细胞培养并与正常软骨共培养,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的破坏程度。结果破骨表型细胞在滑膜组织内阳性表达,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滑膜细胞内有棕黄色颗粒沉着,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滑膜细胞与正常软骨共培养,HE染色见软骨表面粗糙,有小凹陷,扫描电镜可见软骨表面不定形物质成斑片状,胶原纤维暴露,有断裂,抗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减轻软骨的破坏程度。结论破骨表型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是软骨破坏的重要因素,破骨表型细胞通过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3分解软骨基质,进而发挥软骨的破坏作用,抗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抑制破骨表型细胞对软骨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MMP-3 肿瘤坏死因子-α 软骨破坏
下载PDF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与血流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焦文仓 温建良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和血流量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用 35只大耳白兔制作左侧桡骨骨折动物模型 ,分别于伤后 8、2 4、72h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和血流量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用 35只大耳白兔制作左侧桡骨骨折动物模型 ,分别于伤后 8、2 4、72h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 ,SPECT)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 ,之后取骨折端标本提取蛋白样本定量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结果 骨折端血流量在致伤后 8h开始上升 ,1周时达顶峰 ,高血流量状态一直维持到第 3周 ,第 5和第 8周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在伤后 2 4h开始增高 ,骨折后 3天达到较高的水平 ,该状态一直维持到骨折后的第 3周 ,到第 5周时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回落 ,第 8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伤后 72h骨折端血流量增高与骨折端血管生成有关 ,早期的血流量增加可能与骨折后的创伤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Ⅷ因子相关抗原 血流量 实验 相关性 桡骨骨折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朱佩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4,I002,共3页
为探讨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制作兔左桡骨中段骨折模型 ,给实验组动物在 3周内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 (4 0 0ng腹腔注射 ,每 3天 1次 ) ,分别于伤后 1、3、5、8周摄骨折部位X线片 ,并取骨折端标本脱钙进行光镜及... 为探讨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制作兔左桡骨中段骨折模型 ,给实验组动物在 3周内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 (4 0 0ng腹腔注射 ,每 3天 1次 ) ,分别于伤后 1、3、5、8周摄骨折部位X线片 ,并取骨折端标本脱钙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实验组动物伤后初期骨细胞坏死增多 ,虽然伤后 72h骨折端成纤维细胞出现增生现象 ,但 1~ 5周骨折端均有灶性坏死出现 ,3周时骨折部位血管生成明显减少 ,电镜下发现骨折端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细胞器存在变性 ,伤后第 8周骨折端以纤维组织连接为主。X线片上见骨不连样改变。提示骨折端VEGF表达障碍可能是导致骨不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克隆抗体 骨折愈合 VEGF
下载PDF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朱佩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的影响 ,以确定VEGF对骨折端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用 10 5只大耳白兔制作桡骨骨折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拮抗VEGF组 ,分别于伤后不...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的影响 ,以确定VEGF对骨折端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用 10 5只大耳白兔制作桡骨骨折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拮抗VEGF组 ,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利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组动物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结果 应用外源性VEGF后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明显增加 ;拮抗VEGF则使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VEGF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管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
下载PDF
经腹膜外途径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 被引量:3
20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5 位作者 艾建国 王健 张峡 张年春 潘勇 张莹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8期629-631,共3页
目的探讨及总结经腹膜外途径对L5S1结核进行病灶清除手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5月~2007年2月,经腹膜外途经手术治疗L5S1结核23例。其中19例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采用前路腰骶椎自锁钛板固定,另4例仅进行病灶清除、取髂... 目的探讨及总结经腹膜外途径对L5S1结核进行病灶清除手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5月~2007年2月,经腹膜外途经手术治疗L5S1结核23例。其中19例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采用前路腰骶椎自锁钛板固定,另4例仅进行病灶清除、取髂骨椎间植骨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卧床3个月,常规抗结核治疗8~12个月,并定期进行复查,根据血沉检查、椎间融合情况确定停药及下地活动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时间5~7个月,无一例术后出现结核复发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经腹膜外进行L5S1结核病灶清除手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途径。在随访期间内,采用和未采用前路钢板固定的腰椎结核患者未见骨性愈合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结核 腹膜外途径 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