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电动车辆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系统存在的半导体性能有限和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对一高压无线充电自由定位系统。该系统采用逆变器串联输入的设计来适应高压应用场景,同时利用多绕组变压器实现逆变器...针对电动车辆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系统存在的半导体性能有限和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对一高压无线充电自由定位系统。该系统采用逆变器串联输入的设计来适应高压应用场景,同时利用多绕组变压器实现逆变器的等效并联输出和向多路发射回路传输电能的功能,并采用了多对一的设计以扩大电动车的定位范围以实现无线充电的自由定位功能。为分析多绕组变压器的工作机理和研究多对一拓扑的能量传输特性,进行了等效电路分析和MATLAB仿真,并制作实验室原型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基于实验和仿真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对一WPT拓扑的混合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扩大电动车辆无线充电时的定位范围。研究和分析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拓扑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输入电压以应用于高压场景,并能有效扩大电动车辆无线充电时的定位范围以实现自由定位。展开更多
本文是一篇近两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4年8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6182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高镍三元、钴酸锂的掺杂改...本文是一篇近两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4年8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6182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高镍三元、钴酸锂的掺杂改性和表面包覆,以及它们在长循环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等。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材料制备优化和黏结剂的制备以缓冲体积变化、复合金属锂负极的制备和界面构筑与调控。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氯化物固态电解质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电解液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盐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针对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体相改性和表面包覆、复合正极制备与界面修饰、锂金属负极的界面构筑和三维结构设计有多篇文献报道。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硫正极的结构设计、功能涂层和电解液的改进,固态锂硫电池也引起了广泛注意。电池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干法等电极制备技术、电池安全性、电池回收等的研究。表征分析涵盖了正极材料的结构相变、锂沉积负极的界面演变等。理论模拟工作是关于无机固体电解质中离子输运的研究。展开更多
本文是近两个月锂电池文献的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6113篇。首选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对其摘要文本进行分析,构建锂电池论文的研究主题图...本文是近两个月锂电池文献的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6113篇。首选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对其摘要文本进行分析,构建锂电池论文的研究主题图,再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尖晶石结构LiNi_(0.5)Mn_(1.5)O_(4)材料和富锂材料的掺杂改性、表面包覆、结构设计等。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的结构设计和性能提升、金属锂负极的界面设计。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对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体相改性、表面包覆和合成方法、锂金属负极的界面构筑和三维结构设计、多层电解质的使用有多篇文献报道。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硫正极的结构设计和电解液的开发。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干法电极制备技术、黏结剂和隔膜的研究、集流体的开发和锂氧电池的电解质设计。电极中的锂离子输运和降解机制、电解液中的锂沉积形貌和SEI结构演变、全电池热失控分析,溶剂对CEI组分影响的理论模拟以及降低电池成本和优化制造工艺的论文也有多篇。展开更多
针对传统单个逆变器驱动的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系统输出功率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逆变器模块并联驱动的大功率WPT系统,并对多逆变器模块并联的拓扑结构和各模块间的环流进行了分析。为了解决逆变器并联时产生...针对传统单个逆变器驱动的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系统输出功率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逆变器模块并联驱动的大功率WPT系统,并对多逆变器模块并联的拓扑结构和各模块间的环流进行了分析。为了解决逆变器并联时产生的环流问题,提出了基于主从策略的相位同步控制方法,通过从逆变器输出电压和发送端电流相位差同步于主逆变器输出电压和发送端电流相位差实现逆变器模块间的相位差补偿。研制了三个逆变器模块并联驱动的WPT系统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在500 V直流输入时,负载端获得功率约为20 kW,传输效率达94%,且各逆变器输出电压相位实现同步,证明了相位同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电动车辆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系统存在的半导体性能有限和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对一高压无线充电自由定位系统。该系统采用逆变器串联输入的设计来适应高压应用场景,同时利用多绕组变压器实现逆变器的等效并联输出和向多路发射回路传输电能的功能,并采用了多对一的设计以扩大电动车的定位范围以实现无线充电的自由定位功能。为分析多绕组变压器的工作机理和研究多对一拓扑的能量传输特性,进行了等效电路分析和MATLAB仿真,并制作实验室原型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基于实验和仿真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对一WPT拓扑的混合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扩大电动车辆无线充电时的定位范围。研究和分析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拓扑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输入电压以应用于高压场景,并能有效扩大电动车辆无线充电时的定位范围以实现自由定位。
文摘本文是一篇近两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4年8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6182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高镍三元、钴酸锂的掺杂改性和表面包覆,以及它们在长循环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等。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材料制备优化和黏结剂的制备以缓冲体积变化、复合金属锂负极的制备和界面构筑与调控。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氯化物固态电解质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电解液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盐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针对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体相改性和表面包覆、复合正极制备与界面修饰、锂金属负极的界面构筑和三维结构设计有多篇文献报道。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硫正极的结构设计、功能涂层和电解液的改进,固态锂硫电池也引起了广泛注意。电池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干法等电极制备技术、电池安全性、电池回收等的研究。表征分析涵盖了正极材料的结构相变、锂沉积负极的界面演变等。理论模拟工作是关于无机固体电解质中离子输运的研究。
文摘本文是近两个月锂电池文献的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6113篇。首选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对其摘要文本进行分析,构建锂电池论文的研究主题图,再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尖晶石结构LiNi_(0.5)Mn_(1.5)O_(4)材料和富锂材料的掺杂改性、表面包覆、结构设计等。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的结构设计和性能提升、金属锂负极的界面设计。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对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体相改性、表面包覆和合成方法、锂金属负极的界面构筑和三维结构设计、多层电解质的使用有多篇文献报道。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硫正极的结构设计和电解液的开发。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干法电极制备技术、黏结剂和隔膜的研究、集流体的开发和锂氧电池的电解质设计。电极中的锂离子输运和降解机制、电解液中的锂沉积形貌和SEI结构演变、全电池热失控分析,溶剂对CEI组分影响的理论模拟以及降低电池成本和优化制造工艺的论文也有多篇。
文摘针对传统单个逆变器驱动的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系统输出功率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逆变器模块并联驱动的大功率WPT系统,并对多逆变器模块并联的拓扑结构和各模块间的环流进行了分析。为了解决逆变器并联时产生的环流问题,提出了基于主从策略的相位同步控制方法,通过从逆变器输出电压和发送端电流相位差同步于主逆变器输出电压和发送端电流相位差实现逆变器模块间的相位差补偿。研制了三个逆变器模块并联驱动的WPT系统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在500 V直流输入时,负载端获得功率约为20 kW,传输效率达94%,且各逆变器输出电压相位实现同步,证明了相位同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