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底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唐仕波 樊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作为一种无创性的眼科临床诊断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视网膜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OCT从时域时代进入到频域时代,高速扫描和高分辨率的OCT为视网膜的分层识别带来了巨大的进展,而随着... 作为一种无创性的眼科临床诊断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视网膜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OCT从时域时代进入到频域时代,高速扫描和高分辨率的OCT为视网膜的分层识别带来了巨大的进展,而随着深度成像OCT的发展,很多以往不能成像的眼组织深层结构也得以观察。在未来的发展中,OCT的分辨率和穿透力将进一步提升,而功能性OCT,如多普勒OCT的出现,也将使OCT在现代眼科诊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分辨率 视网膜 眼底疾病
下载PDF
眼底新生血管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唐仕波 罗燕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449-451,共3页
关键词 眼底新生血管 视网膜 色素上皮细胞移植 VEGF
下载PDF
在正确认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其治疗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100,共4页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随着对DME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DME认识的加深,其治疗方法不断进步。继标准的激光光凝和玻璃体切除手术之后,眼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方法有望从其发病机制方面治...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随着对DME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DME认识的加深,其治疗方法不断进步。继标准的激光光凝和玻璃体切除手术之后,眼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方法有望从其发病机制方面治疗DME,并大大改善视力,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通过一系列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得到证实。在对DME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DME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并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特别是ranibizumab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把握DME的治疗指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IBIZUMAB 抗血管生成 糖皮质激素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非常复杂型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唐仕波 黄素英 刘文 《眼科学报》 1998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非常复杂型视网膜脱离的方法。方法:31例(31眼)非常复杂型视网膜脱离,包括原发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PVR-D3级及前段玻璃体严重增殖者14只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严重PVR 8只眼;严重眼外伤伴眼内容物脱出及严重PVR 9只... 目的:探讨治疗非常复杂型视网膜脱离的方法。方法:31例(31眼)非常复杂型视网膜脱离,包括原发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PVR-D3级及前段玻璃体严重增殖者14只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严重PVR 8只眼;严重眼外伤伴眼内容物脱出及严重PVR 9只眼。采用巩膜冷凝、环扎、硅胶填压、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前膜剥离/切除,视网膜松解性切开,过氟化碳液体注入,眼内/眼外排液以及硅油眼内填充等方法治疗。结果:随访3~16个月,31眼中,21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占67.7%;5只眼大部分复位,占16.1%;5只眼未能复位,占16.1%。术后视力,除了失败的5只眼外,在其余的26只眼中,有一眼视力较术前下降,其余25只眼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PVR及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较好,分别有71.4%及87.5%完全复位,严重外伤的治疗效果较差。眼科学报1998;14:9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R-D3 眼外伤 治疗 过氟化碳液体 硅油
下载PDF
细胞粘附分子在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唐仕波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85-189,共5页
在国内首次报道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阳性率为90%(36/40);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为80%(32/40)。阳性细胞主要... 在国内首次报道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阳性率为90%(36/40);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为80%(32/40)。阳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此外,还有纤维母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提示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反应在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间粘附分子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免疫学
下载PDF
激活T淋巴细胞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6
作者 唐仕波 罗燕 +1 位作者 胡洁 林少芬 《眼科学报》 1999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研究免疫介导过程对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的发生发展的潜在作用。方法:应用特异性的抗辅助T淋巴细胞(CD4)、抗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及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interleukin-2 ... 目的:研究免疫介导过程对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的发生发展的潜在作用。方法:应用特异性的抗辅助T淋巴细胞(CD4)、抗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及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interleukin-2 receptor IL-2R),对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获得的15例PDR视网膜前膜标本进行了研究。结果:在15例标本中,12例(80%)呈CD4阳性;12例(80%)发现有IL-2,且其中11例也呈CD4阳性;10例(67%)发现有IL-2R,其中9例呈CD4阳性并有释放的IL-2。大多数IL-2R阳性的前膜都来自Ⅰ型糖尿病患者,其中40%的患者小于40岁。结论:研究证实了半数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前膜中有激活的免疫细胞和释放的淋巴因子,揭示了免疫反应过程和淋巴因子的生物效应对PDR视网膜前膜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尤其在青年患者和Ⅰ型糖尿病患者。眼科学报1999;15:229-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 T淋巴细胞 增生病性 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中国眼科学回顾与展望
7
作者 唐仕波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53-153,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眼科学 视觉器官 诊断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山茱萸总甙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孟晶 唐仕波 +3 位作者 李辰 陈建苏 林少芬 赵松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27-930,共4页
目的观察山茱萸总甙对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并通过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状态以期进一步阐明山茱萸总甙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建立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刀豆蛋白A(Co... 目的观察山茱萸总甙对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并通过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状态以期进一步阐明山茱萸总甙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建立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采用双标法流式分析技术(PE标记CD4单抗及FITC标记的CD8、CD25单抗),观察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①山茱萸总甙可以明显抑制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②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改变主要结果如下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CD4、CD8的表达及CD4/CD8比值在术后各时点其差别无显著。但术后表达CD25的CD4阳性细胞明显升高。治疗组CD4/CD8比值则下降,术后表达CD25的CD4阳性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淋巴细胞活化表达CD分子,IL-2受体的表达,可能是山茱萸总甙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属 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术 角膜移植
下载PDF
贝伐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后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丁小燕 李加青 +5 位作者 于珊珊 吴斌斌 曾婧 刘冉 潘间英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疗,随访12个月。根据12月时视力恢复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W组(24例)为视力恢复良好组(Well-gainer);P组(14例)为视力恢复不良组(Poor-gainer)。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基线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FA)特征。【结果】P组患者治疗前存在黄斑缺血者比W组多见(W组:11/24,45.8%;P组:11/14,78.6%;P=0.049)。W组患者平均年龄比P组患者小(W组:51.21±11.69;P组:57.50±6.76;P=0.043),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W组:1.40±0.59;P组:1.03±0.46;P=0.04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大于4行Snellen视力表的患者比率高(W组:83.3%,20/24;P组:14.3%,2/14;P<0.00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与最终视力呈正相关(r=0.624,P<0.001)。中央黄斑厚度下降程度与视力改善程度之间无相关性(r=0.269,P=0.193)。【结论】年龄、基线最佳矫正视力、黄斑缺血等因素可能是影响最终视力恢复的有意义的预测因子。治疗前视力较低的年轻患者最终视力恢复较理想,治疗前即已有黄斑缺血的患者往往最终视力恢复欠佳。首次注射后1月时视力恢复程度对最终视力有预测价值。对CRVO-ME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需慎重评估,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讲明重复治疗的可能和最终的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贝伐单抗 预测因子
下载PDF
银杏内酯B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孟晶 唐仕波 +3 位作者 林少芬 陈剑 朱晓波 李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1-795,共5页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建立谷氨酸损伤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模型,与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共同培养,用MTT法测定...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建立谷氨酸损伤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模型,与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共同培养,用MTT法测定神经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谷氨酸(0·8mmol/L)作用后,视网膜神经细胞存活率降低。GB不同时间及不同剂量作用组与谷氨酸处理组比较,视网膜神经细胞内Bcl-2和Bax阳性蛋白表达及两者比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GB能剂量依赖性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蛋白表达并减少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而抑制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裂银杏 谷氨酸 细胞凋亡 蛋白质BCL-2 蛋白质BAX
下载PDF
人类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斌 唐仕波 +2 位作者 张革 陈剑虹 李宝金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建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简便方法.方法胰蛋白酶消化供角膜移植术后留下的眼球,获得新鲜视网膜血管,用5%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培养(HE-SFM BGM),添加生长因子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物,并用纤维连接蛋白促进内皮细... 目的建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简便方法.方法胰蛋白酶消化供角膜移植术后留下的眼球,获得新鲜视网膜血管,用5%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培养(HE-SFM BGM),添加生长因子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物,并用纤维连接蛋白促进内皮细胞贴壁.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内皮细胞.结果内皮细胞第1 d贴壁,第6 d形成克隆,第15 d细胞融合.传至7~8代转化为成纤维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纯净度达95%.结论利用5%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添加生长因子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物,并用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瓶,能简单有效地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内皮细胞 培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晓云 李建桥 +5 位作者 朱晓波 肖伟 黄娟 李涛 唐仕波 罗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72-878,共7页
背景氧化损伤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复方血栓通对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人视网... 背景氧化损伤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复方血栓通对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供体眼的视网膜,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人RVECs的原代培养,并用FITC-vwF染色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取3~5代的细胞用于实验,在含有5×10^4个/L细胞密度的培养孔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0625、0.1250、0.2500、0.5000、1.000g/L复方血栓通溶液,各质量浓度复方血栓通组和t-BHP模型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t-BHP,干预24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人RVECs的吸光度(A490)值以评估复方血栓通的细胞毒性。t-BHP模型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75、100、200和300μmol/L的t-BHP,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在不同浓度t-BHP造成细胞氧化损伤的同时均加入终质量浓度为0.2500g/L复方血栓通溶液,干预6h后,用MTT法检测复方血栓通对t-BHP引起氧化损伤的作用。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率;用倒置显微镜和Hoechst33258细胞核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RVECs中蛋白氧化损伤和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记物硝基酪氨酸(NT)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BHP损伤6、12、24h各组细胞核转录因子.KB(NF—KB)、p53、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0.0625、0.1250、0.2500、0.5000、1.000g/L复方血栓通组人RVECs的A490值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9,P〉0.05),75、100、200和300μmol/L的t-BHP作用后细胞存活率下降,而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细胞存活率均较t-BHP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7、13.82、21.51、32.64,P〈0.05)。分别用75、100、200、300μmol/Lt-BHP干预6h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坏死率升高,而细胞正常率均明显低于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08、5.495、17.165、26.330,P〈0.01)。t-BHP模型组随着t-BHP浓度的增加,变形和死亡的人RVECs数目增加,但复方血栓通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死亡细胞数减少。与相应的t-BHP模型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的复方血栓通组人RVECs中NT及8-OHdG的表达明显减少,NF—KB、p5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bcl-2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可保护人RVECs免受t-BHP诱导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中NF—κB、p53和bax蛋白的表达并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损伤 核转录因子-ΚB 凋亡
下载PDF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在体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凯 罗燕 +4 位作者 李涛 田景毅 孙伟 林少芬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4-797,共4页
背景 目前,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但由于取材困难,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与MSCs有类... 背景 目前,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但由于取材困难,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与MSCs有类似的特性且容易获取,但人ADSCs能够诱导分化为RPE细胞的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 评估人ADSCs向RPE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及其在体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ADSCs接种于6孔板进行培养,12h后于实验组培养液中加入10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50 μmol/L牛磺酸和5×10-7 mol/L视黄酸进行诱导,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RPE细胞标志物Pan细胞角蛋白(Pan-CK)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对诱导的细胞进行鉴定,采用细胞膜示踪剂PKH26标记法示踪诱导细胞,将诱导后的RPE样细胞悬液lμl注入6只BALB/c裸鼠的右眼玻璃体腔,另6只裸鼠玻璃体内注射等容量PBS.于注射后1个月摘取实验动物右眼眼球,各组中3只眼球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另3只眼球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玻璃体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评估诱导细胞在体应用的安全性. 结果 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ADSCs呈细长多角形,生长良好.对照组细胞Pan-CK表达缺失,而诱导细胞的细胞膜Pan-CK表达阳性,呈红色荧光.诱导的细胞经PKH26标记后细胞膜呈红色荧光.诱导的细胞悬液于裸鼠玻璃体内注射后1个月,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诱导细胞位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排列清晰;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细胞膜完整,线粒体结构正常,染色质均匀. 结论 人ADSCs体外诱导后可分化为RPE样细胞,PKH26可对诱导后细胞进行细胞示踪,分化的细胞玻璃体腔注射后短期内未发现视网膜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眼色素上皮/细胞学 干细胞移植 视网膜/病理 超微结构 BALB/C小鼠
下载PDF
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眶后注射观察鼠视网膜血管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凯 李士清 +6 位作者 李静 蔡萌 李涛 田景毅 林少芬 罗燕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客观有效地评价视网膜的血管情况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防治研究的关键。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是评价C57BL...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客观有效地评价视网膜的血管情况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防治研究的关键。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是评价C57BL/6J小鼠视网膜血管的新方法,但目前少有关于此方法是否适合于其他小鼠及大鼠研究的报道。目的评估用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观察实验常用鼠种视网膜血管的可行性,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SPF级C57BL/6J小鼠、昆明小鼠、SD大鼠、Wistar大鼠各12只,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只。实验组动物右眼眶后注射9ml/kgFITC—dextran溶液,对照组右眼眶后注射等体积PBS溶液。注射10S后大鼠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摘取双侧眼球,荧光显微镜下行双侧眼球后组织以及视网膜铺片检查。结果C57BL/6J小鼠、昆明小鼠实验组双眼均可以观察到FITC—dextran绿色荧光标识的视网膜血管,但对照组各眼均观察不到视网膜血管形态;SD大鼠、Wistar大鼠实验组及对照组受检眼在荧光显微镜下均未观察到FITC—dextran标识的视网膜血管。小鼠、大鼠实验组右眼均可见由FITC—dextran浸染的绿色球后组织,而左眼球后组织均未见荧光。结论FITC—dextran眶后注射法适合于观察小鼠的视网膜血管,不适于观察大鼠的视网膜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形态学 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 眶后注射 小鼠 大鼠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谭艺兰 胡洁 唐仕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29-131,共3页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新型玻璃体切除手术。与传统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20G)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新选择,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 综述文献 传统经睫状体平坦部 研究 进展
下载PDF
改良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毛羽翔 林少芬 +2 位作者 曾美珍 田景毅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2,共5页
背景优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已成功培养了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但进一步简化其方法并达到获取量大而纯的细胞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础。目的探索一种更为简便... 背景优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已成功培养了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但进一步简化其方法并达到获取量大而纯的细胞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础。目的探索一种更为简便快速、收获量大且纯度高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改良培养方法,并对目标细胞的抗原表达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中常用的两种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性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利用正常人角膜移植供体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采用质量分数2%胰蛋白酶和质量分数0.133%胶原酶I用二步消化法获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在传统培养方法中采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的基础上,添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一B(13-ECGF)和肝素钠,对分离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培养皿用纤维黏连蛋白(FN)包被以促进培养细胞的贴壁。观察收获的目标细胞的形态特征,采用活体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目标细胞的生长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Ⅷ因子、CD31、CD34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目标细胞。结果应用胰蛋白酶、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可成功获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72h贴壁,第9~10天细胞达到融合状态,呈铺路石样。常规组织学观察显示,细胞核呈鲜亮蓝色,细胞质呈淡红色。培养的细胞对Ⅷ因子、CD31、CD34相关抗原表达呈阳性反应。结果显示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均有CD31、CD34同时表达,但其阳性染色程度低于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反应,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UVECs)与人血管内皮细胞相同。结论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消化法的基础上用含10%优质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中添加生长因子和肝素钠,并用FN包被培养皿进行体外培养,可达到快速、大量分离和纯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鉴定
下载PDF
视黄酸联合视网膜细胞共培养对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良 唐仕波 +3 位作者 张淳 黄冰 罗燕 陈系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ESC)在视黄酸联合视网膜细胞共培养诱导条件下的分化特征。 方法 将ESC自液氮中复苏、培养,传1代后进行拟胚体培养。将部分3.5 d拟胚体离心重悬后加入含有视黄酸的24孔板中进行诱导,另一部分加入已经培养有视网膜...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ESC)在视黄酸联合视网膜细胞共培养诱导条件下的分化特征。 方法 将ESC自液氮中复苏、培养,传1代后进行拟胚体培养。将部分3.5 d拟胚体离心重悬后加入含有视黄酸的24孔板中进行诱导,另一部分加入已经培养有视网膜混合细胞的培养瓶中,培养液中同时也加入视黄酸。视网膜混合细胞中仅加入视黄酸未加拟胚体作为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整个诱导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细胞中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视紫质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形态学改变仅由视黄酸诱导,诱导细胞呈多种形态;在共培养条件下,绝大多数拟胚体分化出来的细胞形态非常单一,呈透明圆形。部分原贴壁的视网膜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网状结构。(2)免疫细胞化学显示两种诱导条件均可见大部分诱导细胞MAP-2阳性,并可见Nestin阳性细胞。共培养诱导尚可见GFAP阳性、Cytokeratin阳性和Rhodopsin阳性的细胞。 结论 视黄酸可以诱导大部分细胞成为神经细胞,在视黄酸和与视网膜细胞共培养诱导条件下,可以获得更为纯化的形态一致的神经样细胞,部分诱导细胞表达视网膜细胞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视网膜细胞 共培养 视黄酸 分化
下载PDF
银杏内酯B对N-甲基-N-亚硝脲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变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孟晶 唐仕波 +3 位作者 林少芬 邓宏伟 朱晓波 丁小燕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银杏内酯B(GB)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SD大鼠视网膜变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46d的SD大鼠86只,随机抽取6只为正常对照组;80只分为4大组,每组2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GB大、中、小剂量组。各组每次4只分别...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银杏内酯B(GB)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SD大鼠视网膜变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46d的SD大鼠86只,随机抽取6只为正常对照组;80只分为4大组,每组2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GB大、中、小剂量组。各组每次4只分别于24h、48h、3、5、7d行右眼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并通过视网膜形态学分析测量中心视网膜的外视网膜厚度。结果ERG正常组a波振幅为(105·4±16·8)μV,b波振幅为(292·6±19·6)μV。模型对照组24h后,a波消失。GB各剂量治疗组a波消失时间分别为2、3、3d,小、中剂量组b波消失时间分别为5d和7d,大剂量组7d时b波振幅下降为正常的8%。中心视网膜厚度检查:正常组大鼠中心视网膜的外视网膜厚度为(98·4±1·8)μm。MNU处理7d模型对照组外视网膜厚度为(17·8±2·1)μm,而GB各剂量治疗组分别为(25·2±2·7)、(38·3±2·3)、(45·8±2·3)μm。结论GB对MNU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变性所致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和视功能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B 视网膜 视网膜电图 大鼠
下载PDF
环缩酚肽抑制小鼠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小玲 刘汉生 +3 位作者 陈浩宇 黄永盛 唐仕波 Peter A.Campochiaro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2-535,共4页
【目的】观察两种环缩酚肽的衍生物(Hep-A)和(Hep-B)对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P7)的C57BL/6幼鼠置于体积分数75%的氧气箱中连续生活5d,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在12d(P12)幼鼠回... 【目的】观察两种环缩酚肽的衍生物(Hep-A)和(Hep-B)对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P7)的C57BL/6幼鼠置于体积分数75%的氧气箱中连续生活5d,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在12d(P12)幼鼠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同时开始给小鼠皮下注安慰剂(第1组,n=23)、Hep-A10mg/kg(第2组,n=22)、或者Hep-B10mg/kg(第3组,n=22),每天两次,持续5d。在17d(P17)取鼠眼进行冰冻切片和GSA(griffoniasimplicifolialectinB4)染色,或作荧光素灌注和视网膜平铺片,用图象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病理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一组为(0.51±0.08)mm2/鼠(n=7);第2组为(0.11±0.01)mm2/鼠(n=8);第3组为(0.16±0.02)mm2/鼠(n=8)。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1组为(1.36土0.02)mm2/眼(n=32),第2组为(0.19±0.01)mm2/眼(n=28),第3组为(0.07±0.01)mm2/眼(n=28);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第1组为(2.33±0.08)mm2/眼,第2组为(1.08±0.09)mm2/眼,第3组为(1.22±0.11)mm2/眼。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和视网膜无灌注区的面积,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均能强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缩酚肽抑制 小鼠 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无灌注
下载PDF
体外培养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建桥 江静波 +5 位作者 罗燕 刘清云 肖伟 史煜 马红婕 唐仕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9-754,共6页
目的:研究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方法: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鉴定,第4代细胞接种于Polyester(PET)膜上,不同时点对滤膜表面行显微镜观察,通过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间接反映细胞之间... 目的:研究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方法: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鉴定,第4代细胞接种于Polyester(PET)膜上,不同时点对滤膜表面行显微镜观察,通过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间接反映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的形成,应用共聚焦免疫显微镜观察2、3、4周occludin表达的变化;跨膜电阻(TER)检测屏障的稳定性,并通过测量正常培养条件和5μ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干预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性的改变反映屏障特性。结果:成功培养了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度可达95.8%。细胞接种1周后融合为单层,接种后2、3、4周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细胞接触紧密,呈单层生长,可见occludin在细胞相邻边界规则的表达;occludin在2、3、4周,在细胞内的分布逐渐移向相邻细胞交界处;2周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跨上皮细胞电阻达(120.62±3.97)Ω/cm2,2、3、4周差异无显著(P>0.05);单层细胞的通透性检测结果显示,HRP从滤膜上方到达下方随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加,且在VEGF的干预下,各时点通透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利用体外培养的人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单层细胞具有典型的屏障功能特性,可作为体外研究血视网膜内屏障的有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血视网膜屏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