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奚志琴 冯文莉 +4 位作者 王艳青 杨静 张润梅 张荣丽 贾晓强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1期1244-1247,共4页
念珠菌血症是由念珠菌引起的血液感染。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医院内所有血行感染的第4大常见原因,病死率高达40%,在所有患者中住院病死率高达56.1%。为了解住院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9... 念珠菌血症是由念珠菌引起的血液感染。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医院内所有血行感染的第4大常见原因,病死率高达40%,在所有患者中住院病死率高达56.1%。为了解住院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的55例念珠菌血症患者的病原学和其中25例患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危险因素 念珠菌血症 流行现状 住院患者 住院病死率 2009年 血液感染 血行感染
下载PDF
卡泊芬净联合阿司匹林、维拉帕米体外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白念珠菌研究
2
作者 奚志琴 冯文莉 +2 位作者 杨静 马彦 靳云晶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3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aspirin,ASP)、维拉帕米(verapamil,VPL)体外联合卡泊芬净(caspofungin,CAS)对游离状态白念珠菌的作用。方法按照M27-A4微量肉汤稀释法完成体外药敏试验,测定CAS单独用药及分别与ASP、VPL联合用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50...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aspirin,ASP)、维拉帕米(verapamil,VPL)体外联合卡泊芬净(caspofungin,CAS)对游离状态白念珠菌的作用。方法按照M27-A4微量肉汤稀释法完成体外药敏试验,测定CAS单独用药及分别与ASP、VPL联合用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50)值,并计算部分抑制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评价药物相互作用。结果CAS单独用药时的MIC50值为0.0156~8μg/ml,当CAS与ASP、VPL联合用药时MIC50值下降为0.0156~4μg/ml。42株实验菌株中,ASP在18株白念珠菌中对CAS产生增敏作用,在其余菌株中为相加或无关作用;VPL在16株白念珠菌中对CAS产生增敏作用,并对2株白念珠菌产生降敏作用。结论在体外联合作用于游离状态白念珠菌时,ASP、VPL对CAS均存在增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阿司匹林 维拉帕米 卡泊芬净 协同作用
下载PDF
3年间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冯文莉 杨静 +2 位作者 奚志琴 朱永乐 张润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菌种分布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 目的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菌种分布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4.32%,患者年龄在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最多,均患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其次为泌尿道、消化道;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约占93.38%;且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66.19%,丝状真菌占6.62%。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正在发生改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正在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原菌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调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治疗282例色素性皮肤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马彦 冯文莉 +1 位作者 杨静 奚志琴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观察调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在皮肤科色素性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治疗282例皮肤色素性疾病包括脂溢性角化症、斑痣、褐青色痣、黄褐斑、咖啡斑、口周黑子、雀斑、雀斑样痣、色素沉着斑、色素性毛痣、... 目的观察调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在皮肤科色素性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治疗282例皮肤色素性疾病包括脂溢性角化症、斑痣、褐青色痣、黄褐斑、咖啡斑、口周黑子、雀斑、雀斑样痣、色素沉着斑、色素性毛痣、色素痣、太田痣、外伤粉尘沉着、文身、伊藤痣、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观察就诊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脂溢性角化症、雀斑3次治愈率100%。斑痣4次治疗有效率64.7%,治愈率17.6%。太田痣6次治疗有效率91.7%,治愈率达61.1%。咖啡斑3次治疗有效率达46.1%,治愈率达23.1%。文身3次治疗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50.0%。雀斑样痣2次治疗有效率达66.7%。外伤粉尘沉着4次治疗有效率达86.7%,治愈率达46.7%。色素沉着、口周黑子1次治愈率可达50%。伊藤痣、褐青色痣、黄褐斑、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病例数较少,需进一步观察。色素痣和色素性毛痣效果差,不推荐使用。结论 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对太田痣、雀斑、脂溢性角化症、文身、外伤粉尘沉着、口周黑子、色素沉着治疗效果好。对于咖啡斑、雀斑样痣、斑痣等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疾病 皮肤色素沉着 激光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天疱疮113例糖皮质激素的初始剂量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艳青 冯文莉 +4 位作者 吴媛 奚志琴 杨静 贾晓强 王丽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1-222,共2页
目的探讨天疱疮患者治疗用糖皮质激素的初始剂量的缓解率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本科2000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113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男61例,女52例,发病年龄11~72岁;12例轻度患者缓解7例,6... 目的探讨天疱疮患者治疗用糖皮质激素的初始剂量的缓解率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本科2000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113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男61例,女52例,发病年龄11~72岁;12例轻度患者缓解7例,68例中度患者缓解55例,33例重度患者缓解22例,皮损严重程度与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40~60岁最多(67例),其缓解率为86.57%,高于≤40岁组的59.26%和>60岁组的52.63%,有和无口腔黏膜损害者的缓解分别为60.46%和82.86%;伴或不伴有低蛋白血症者的缓解率分别为56.25%和8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糖皮质激素的初始剂量治疗天疱疮损缓解率与患者年龄、黏膜受累情况、血浆蛋白高低相关。单纯依据皮损面积确定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不能有效的控制皮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强脉冲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杨静 冯文莉 +2 位作者 奚志琴 马彦 张谨宇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2期1674-1675,共2页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又称脂溢性湿疹,是发生于头面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临床多见,程度轻重不等,尤其是面部脂溢性皮炎可以同时和痤疮等伴发,该病呈慢性病程,迁延难治,目前主要以口...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又称脂溢性湿疹,是发生于头面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临床多见,程度轻重不等,尤其是面部脂溢性皮炎可以同时和痤疮等伴发,该病呈慢性病程,迁延难治,目前主要以口服药及外用药物为主。我科于2012年至2014年3月应用强脉冲光(intense plused light,IPL)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6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脂溢性皮炎 胶原贴敷料 疗效评价 强脉冲激光 治疗 DERMATITIS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脂溢性湿疹
下载PDF
医院内泌尿系真菌感染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静 冯文莉 奚志琴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7年第6期413-414,共2页
目的对可疑泌尿系统真菌感染患者的尿液进行培养鉴定,了解患者泌尿系统真菌感染状况,为临床真菌感染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指导治疗。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沙堡弱培养基培养24h,将有酵母菌生长的标本接种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培... 目的对可疑泌尿系统真菌感染患者的尿液进行培养鉴定,了解患者泌尿系统真菌感染状况,为临床真菌感染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指导治疗。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沙堡弱培养基培养24h,将有酵母菌生长的标本接种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培养鉴定。结果440例标本中,真菌菌株51例,阳性率为11.59%;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占45%,依次为克柔念珠菌(18%),热带念珠菌(16%),光滑念珠菌(14%)等;科室分布以内分泌科发病率最高,占20%。结论医院内泌尿系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科室均有院内泌尿系真菌感染,发病年龄以老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内 泌尿系 真菌感染
下载PDF
PBL教学法引入皮肤性病学临床见习教学的尝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静 冯文莉 奚志琴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第6期464-465,共2页
针对传统皮肤性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尝试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PBL教学模式,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通过对采用PBL教学法进行皮肤性病学的临床见习教学前后教学效果的对比,可以发现,PBL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 针对传统皮肤性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尝试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PBL教学模式,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通过对采用PBL教学法进行皮肤性病学的临床见习教学前后教学效果的对比,可以发现,PBL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临床见习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教学改革 临床见习
下载PDF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醋酸泼尼松龙局部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荣丽 奚志琴 +1 位作者 冯文莉 王丽 《临床医药实践》 2007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对75例斑秃患者采用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治疗组),每月给药1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3个月后判断疗效;并与75例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局部注射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结果治... 目的观察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对75例斑秃患者采用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治疗组),每月给药1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3个月后判断疗效;并与75例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局部注射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3个月后痊愈56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0例,痊愈率74.67%,有效率96.00%,分别与对照组痊愈率41.33%,有效率69.33%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结论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斑秃具有疗效高、安全性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得宝松 醋酸强的松龙 局部注射
下载PDF
WebQuest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文莉 杨静 +2 位作者 奚志琴 王艳青 马彦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第7期561-564,共4页
通过建立WebQuest教学模块、皮肤性病学网站、多媒体资料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自主建立所需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教学的单一性... 通过建立WebQuest教学模块、皮肤性病学网站、多媒体资料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自主建立所需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枯燥性,为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临床思维 教学模式 WEBQUEST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文莉 奚志琴 +1 位作者 杨静 张荣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院内真菌感染的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年1-12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70例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真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88.57...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院内真菌感染的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年1-12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70例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真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88.57%),胃肠道次之(7.14%);感染菌株以白假丝酵母菌占首位(56.96%),其次为克柔假丝酵母菌(12.66%)、光滑假丝酵母菌(11.39%)。结论本组患者院内真菌感染与原发基础疾病、反复化疗、粒细胞减少、老龄化、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角化性皮损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艳青 冯文莉 +2 位作者 张荣丽 杨静 奚志琴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0年第8期949-950,共2页
进一步了解复方氟米松在治疗角化性皮肤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本研究以5%的水杨酸软膏为对照,评估该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复方氟米松软膏 角化性皮肤病 临床治疗 临床观察 皮损 水杨酸软膏 不良反应 安全性
下载PDF
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及高表达对耐药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一如 冯文莉 +2 位作者 杨静 奚志琴 乔祖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16期2417-2421,共5页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高表达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氟康唑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CR法扩增实验菌株的ERG11基因,并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突变位点;抽提实验菌株总RNA,并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高表达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氟康唑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CR法扩增实验菌株的ERG11基因,并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突变位点;抽提实验菌株总RNA,并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法检测ERG1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24株临床菌株中,共检测出ERG 11基因存在24个同义突变位点和5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E174A、T123I、V234F为新发位点;白念珠菌ERG11基因在耐药组中的表达量高于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生错义突变的白念珠菌耐药株ERG11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发生错义突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念珠菌ERG 11基因的5个错义突变A114V、E174A、T123I、Y132H、V234F可能与氟康唑耐药形成有关;ERG11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氟康唑耐药有关;ERG11基因的错义突变可能对该基因的高表达存在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ERG11基因 耐药性 基因突变 高表达
下载PDF
临床白念珠菌耐药性与ERG3基因突变及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晋宇 冯文莉 +2 位作者 杨静 奚志琴 乔祖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13期1838-1844,共7页
目的明确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及高表达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得36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提取基因组DNA,PCR基因扩增,将扩增后的产物纯化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知的标准序列(AF069572... 目的明确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及高表达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得36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提取基因组DNA,PCR基因扩增,将扩增后的产物纯化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知的标准序列(AF069572)进行BLAST比对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对白念珠菌ERG3基因表达的mRNA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36株白念珠菌ERG3基因序列共发现6个突变位点,其中19株发生同义突变,突变位点为T51C、T432C、T381C、C438T、T1044C;2株发生错义突变,突变位点为C1052T,并产生耐药;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组ERG3高表达的发生率高于敏感组(P〈0.05)。结论ERG3基因突变及高表达增加了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有多种调节机制共同参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ERG3基因 耐药性
下载PDF
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15
作者 杨静 冯文莉 +1 位作者 奚志琴 张荣丽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7年第9期712-714,共3页
瘢痕疙瘩是皮肤伤口或不明原因所致皮损病理性愈合后形成的异常瘢痕组织.它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的形状不规则、红色或粉红色、质硬、增厚、肥大的良性肿块。因其具有持续而强大的增生能力,治疗难、易复发,在临床上备受重视。其发病机... 瘢痕疙瘩是皮肤伤口或不明原因所致皮损病理性愈合后形成的异常瘢痕组织.它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的形状不规则、红色或粉红色、质硬、增厚、肥大的良性肿块。因其具有持续而强大的增生能力,治疗难、易复发,在临床上备受重视。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尽管治疗方法较多,但临床尚没有一种疗效可靠且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注射治疗 疗效对比 瘢痕疙瘩 临床 正常皮肤 瘢痕组织 不明原因 皮肤伤口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和敏感菌株SAP活性与菌株毒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彦卫 冯文莉 +1 位作者 杨静 奚志琴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5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活性与菌株毒力及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收集鉴定出的白色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最小抑菌浓度(MIC)≥1 mg/L]和敏感株(MIC≤0.125 mg/L)各20株分别接种在牛...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活性与菌株毒力及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收集鉴定出的白色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最小抑菌浓度(MIC)≥1 mg/L]和敏感株(MIC≤0.125 mg/L)各20株分别接种在牛血清白蛋白(BSA)培养基上,计算Pz值,比较2组菌株的SAP活性;制备小鼠人工菌血症模型,观察1个月,比较各组小鼠的死亡率和生存率。结果耐药组和敏感组菌株均可产生特异性透明环,其Pz值分别为0.611±0.015和0.667±0.015,2组菌株SAP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35,P<0.01);耐药组小鼠死亡16只,敏感组死亡7只,2组小鼠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6,P=0.004)。结论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SAP的活性、毒力及对小鼠的致病性均高于敏感株;菌株毒力随着Sap活性的增强而增强;白念珠菌SAP与耐药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 毒力 耐药性
下载PDF
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冯文莉 杨静 +5 位作者 奚志琴 王艳青 张润梅 冀英 吴媛 贾晓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93-1396,共4页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13例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其发生的危险因素,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46株真菌中,假丝酵母菌属1258株(93.45%),依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13例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其发生的危险因素,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46株真菌中,假丝酵母菌属1258株(93.45%),依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葡萄牙假丝酵母菌;性别、年龄、病原菌检测时间、基础疾病、白蛋白值、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以及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是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各种假丝酵母菌的构成比有所变化;早期诊治基础疾病、合理规范应用检查和治疗手段、适当缩短住院时间是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侵袭性真菌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5
18
作者 冯文莉 杨静 +5 位作者 奚志琴 王艳青 张润梅 冀英 吴媛 贾晓强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血培养使用BacT ALERT 3D血培养检测仪,其他各种临床标本用沙堡氏培养基培养,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念珠菌。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Et间的2891例真菌感染患者的...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血培养使用BacT ALERT 3D血培养检测仪,其他各种临床标本用沙堡氏培养基培养,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念珠菌。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Et间的2891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总结,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IFI的发病率为4.12%,患者年龄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为多,均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最多;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其中自念珠菌占67.29%,霉菌占6.20%。4年间细菌、真菌检出率及真菌检出率占细菌和真菌检出率的构成比、标本来源、菌种以及科室分布的构成比、抗真菌药物和抗细菌药物的使用率均有所不同,采用Z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标本来源、菌种和科室分布的构成比在不断发生改变,IFI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念珠菌仍是主要的致病真菌,但各种念珠菌的菌种构成比有所变化,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有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原菌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与高表达在唑类药物交叉耐药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乔祖莎 冯文莉 +3 位作者 杨静 奚志琴 马彦 张谨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594-459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高表达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集43株白色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ERG11基因并测序... 目的初步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高表达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集43株白色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ERG11基因并测序、分析其突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ERG1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43株实验菌株中有药物敏感菌株15株、单药耐药菌株13株、交叉耐药菌株15株,其中9株交叉耐药菌株出现5个错义突变,分别为T123I、Y132H、E174A、G450E、G464S,交叉耐药菌株ERG11基因突变概率显著高于单药耐药菌株及药物敏感菌株(P<0.05);交叉耐药菌株ERG11基因mRNA的表达量(4.00±2.06)显著高于药物敏感菌株(0.93±0.21)(P<0.05),但与单药耐药菌株(3.92±1.0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RG11基因突变及高表达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的机制,其交叉耐药的产生与基因突变相关,与高表达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假丝酵母菌 交叉耐药 ERG11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高表达
原文传递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现况调查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文莉 杨静 +2 位作者 奚志琴 张润梅 王丽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和疾病谱,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1—12月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5.07...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和疾病谱,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1—12月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5.07%,年龄分布在7—96岁之间,多为60岁以上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最多;感染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属(93.68%),且以白念珠菌居多;所有患者均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抗细菌药物。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年龄≥60岁、留置导尿、恶性肿瘤性疾病等有关。结论白念珠菌仍是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侵入性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 交叉感染 危险因素 念珠菌属 曲霉菌属 毛霉菌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