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0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氧化应激及m6A表观遗传调控TRPC6钙通道在肾病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姜丽娜 孔玮晶 丁瑛雪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785-789,共5页
目的 初步探讨N6-甲基腺嘌呤(m6A)表观遗传修饰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6(TRPC6)通道失调在肾病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潜在机理。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足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处理组... 目的 初步探讨N6-甲基腺嘌呤(m6A)表观遗传修饰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6(TRPC6)通道失调在肾病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潜在机理。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足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处理组、TBHQ+PAN处理组。对照组为正常完全培养液,TBHQ组培养液中加入10 nmol/L TBHQ,PAN处理组培养液中加入PAN 50μg/mL,TBHQ+PAN处理组培养液中加入10 nmol/L TBHQ以及PAN 50μg/mL,刺激24 h收集细胞。应用膜片钳证实PAN损伤诱导TRPC6通道激活机理及1,4,5-肌醇三磷酸(IP3)受体拮抗剂TBHQ对电流的影响,检测对照组、PAN处理组、TBHQ组和TBHQ+PAN处理组细胞TRPC6通道电流变化。通过葡萄糖氧化酶(GO)建立足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另外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足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GO组、姜黄素组、姜黄素+GO组。GO组给予GO 3.5 kU/L,姜黄素组给予Nrf2激动剂(姜黄素)40μmol/L,姜黄素+GO组给予姜黄素40μmol/L和GO 3.5 kU/L处理,给药处理8~12 h后收集细胞。检测各组Nrf2和特异性调控蛋白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TRPC6及Transgelin蛋白和线粒体调控蛋白表达变化。通过SRAMP对TRPC6通道m6A位点进行精准预测,对PAN诱导足细胞损伤模型公共数据库GSE124622进行2次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TBHQ组电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AN处理组电流升高,而TBHQ+PAN组电流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O组Nrf2、NQO-1、TRPC6及Transgelin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GO组比较,姜黄素+GO组Nrf2、NQO-1、TRPC6及Transgelin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O组线粒体调控蛋白Mfn2、Opa1蛋白表达均降低,Drp1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O组比较,姜黄素+GO组粒体调控蛋白Mfn2、Opa1蛋白表达升高,Drp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与姜黄素组TRPC6/Transgelin及线粒体调控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PC6通道序列存在多个m6A修饰位点,均具有被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肾母细胞肿瘤1相关蛋白(WTAP)和去甲基化酶ALKB同源蛋白(ALKBH)、m6A去甲基化酶(FTO)调控的潜在可能。对12个m6A调节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发现m6A调节基因的表达在PAN诱导足细胞损伤中发生显著差异。结论 TRPC6介导钙离子内流可被氧化应激激活参与足细胞损伤,激活Nrf2可以减少钙过负荷所致线粒体损伤而保护足细胞。TRPC6序列中存在多个高m6A修饰靶点,肾病综合征发病机理可能通过m6A修饰足细胞TRPC6离子通道,m6A相关调控基因在肾病足细胞损伤中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嘌呤霉素 氨基核苷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6 线粒体功能异常 N6-甲基腺嘌呤 m6A转移酶样3抑制剂
下载PDF
《生物统计学》(第6版)教材内容改革及数字化建设
2
作者 姜丽娜 张黛静 +2 位作者 马建辉 邵云 李春喜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72-76,共5页
为适应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生命科学经典教材《生物统计学》(第6版)于202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版教材在前5版的基础上主要作了以下修订:调整了部分章节的结构和内容,增加了非参数检验、交叉设计与均匀设计及其统计分析,完善了列联分... 为适应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生命科学经典教材《生物统计学》(第6版)于202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版教材在前5版的基础上主要作了以下修订:调整了部分章节的结构和内容,增加了非参数检验、交叉设计与均匀设计及其统计分析,完善了列联分析;扩充了描述统计的相关内容,强化了统计学的图形描述理念;引入二维码,链接了知识拓展、视频讲解、习题解答、教学参考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修订后的教材为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教材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 教材内容 数字化资源
下载PDF
不同品种小麦叶片对拔节期低温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被引量:65
3
作者 姜丽娜 张黛静 +4 位作者 宋飞 刘佩 樊婷婷 余海波 李春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51-4261,共11页
以黄淮海麦区参加区试的2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拔节期低温胁迫对其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叶... 以黄淮海麦区参加区试的2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拔节期低温胁迫对其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高于对照(P<0.01),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P<0.01)。小麦叶片各指标存在极显著的品种间差异(P<0.01)。以叶片各指标的相对值作为抗寒性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和极极点排序法计算参试品种的平均隶属度值为0.19—0.63,综合排序值为1.66—4.08。通过K-means聚类,将24个小麦品种聚为5类。其中良星619、丰德存麦1号、B07-4056、石H083-363、山农055843和良星99等6个品种抗寒性最强,宿553、陕农509、A-9、中原6号、徐麦4036、舜麦1718和石麦19等7个品种抗寒性强,尧麦16、C-44、山农05-066、冀麦585和石B05-7388等5个品种抗寒性中等,偃展4110、B-33、B05-6507和石4185等4个品种抗寒性弱,石06-6136和石优20这2个品种抗寒性最弱。相关分析表明,平均隶属度值和综合排序值与相对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脯氨酸含量、相对POD活性呈正相关(P<0.05),与相对MDA含量呈负相关(P<0.05)。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及MDA含量可以作为拔节期小麦抗寒性的鉴定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 叶片生理 抗寒性 隶属函数法 极点排序法
下载PDF
沼液稻田消解对水稻生产、土壤与环境安全影响研究 被引量:82
4
作者 姜丽娜 王强 +4 位作者 陈丁江 李艾芬 钱士明 符建荣 汪建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8-1336,共9页
为研究稻田消解沼液对水稻安全生产、土壤肥力及质量的影响,评价沼液施用后对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的风险,提出稻田沼液消解安全容量,在浙江省嘉兴市青紫泥田(属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上,进行3a定位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不同沼液用量下水稻产... 为研究稻田消解沼液对水稻安全生产、土壤肥力及质量的影响,评价沼液施用后对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的风险,提出稻田沼液消解安全容量,在浙江省嘉兴市青紫泥田(属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上,进行3a定位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不同沼液用量下水稻产量、稻谷及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差异,测定了稻田氨挥发通量及田面水、下渗水氮含量,并确定了稻田沼液消解容量。结果表明,连续3a、每年水稻生长季施灌沼液135~540kgN·hm-2的范围内,水稻产量与全化肥区持平或略有增产,施灌沼液处理的稻谷中有害重金属镉、铅、汞、砷含量没有明显增加;除高沼液用量处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明显增加外,其他土壤肥力指标没有明显增加,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也没有明显积累;施用沼液处理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全化肥处理,但对土壤下渗水氮含量影响较小;2倍氮沼液用量下,水田消解中氨挥发量占总氮投入量的13%,高于全化肥处理10倍以上。在水稻生产安全、农产品安全、土壤质量可持续、农田水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水稻生长季沼液稻田消解的安全容量为540kgN·hm-2·a-1;氨挥发是目前沼液稻田消解中主要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稻田消解 水稻生产 重金属 氨挥发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及基追比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姜丽娜 郑冬云 +3 位作者 王言景 姚利娇 邵云 李春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9-153,共5页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小麦叶片生理及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基氮有利于前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增加氮肥追施比例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抽穗后叶片丙二醛的含量,籽粒成熟时粒重较高。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的互作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豫中地区生态环境下,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以基追比例3∶7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穗粒数和粒重,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施用时期 基追比 叶片生理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小麦开花期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姜丽娜 刘佩 +4 位作者 齐冰玉 徐光武 张利霞 马建辉 李春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本文以小麦品种‘周麦2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 kg(N)?hm^(-2)、120 kg(N)?hm^(-2)、240 kg(N)?hm^(-2)和360 kg(N)·hm^(-2),以N0、N1、N2和N3表示]和种植密度(225×104基本苗?hm^(-2)、375×10~4基本苗?hm^(-2)和52... 本文以小麦品种‘周麦2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 kg(N)?hm^(-2)、120 kg(N)?hm^(-2)、240 kg(N)?hm^(-2)和360 kg(N)·hm^(-2),以N0、N1、N2和N3表示]和种植密度(225×104基本苗?hm^(-2)、375×10~4基本苗?hm^(-2)和525×104基本苗?hm^(-2),以M_1、M_2和M_3表示)处理下小麦植株地上部不同空间分布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及其转运特性。结果表明: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二者互作对开花期、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各器官氮素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处理小麦开花期至成熟期各营养器官氮含量和积累量下降。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单茎氮积累量为7.27~59.65 mg?茎-1和8.48~60.83 mg?茎-1,以N_0M_3处理最低,以N_3M_2最高。从空间位置看,植株地上部各营养器官开花期氮含量、氮积累量及花后氮转运量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均随空间位置下移而降低。营养器官氮含量、积累量及转运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上部和中部营养器官氮转运率高于50%。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总贡献率高于67%。增施氮肥配套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植株地上各营养器官氮的积累和转运,对植株下部器官氮积累转运的作用尤为明显,高肥及中密度处理(N3M2)下倒四叶、倒四节及余叶和余节氮含量和积累量增加,缩小了与上部各器官的差异。植株地上部群体氮素转运量为28.56~549.49 kg·hm^(-2),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穗部和茎节氮转运量较高。施氮量对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亦达显著水平。从氮素转运和产量性状来看,施用氮肥240 kg·hm^(-2)配套225×10~4基本苗?hm-2的种植密度是黄淮小麦玉米两熟区小麦生产较为适宜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种植密度 氮素积累 地上部器官 空间分布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7
作者 姜丽娜 赵艳岭 +3 位作者 邵云 余海波 贺远 李春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46,共5页
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了播期播量对豫中生态环境下高产小麦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播量对其影响不显著,晚播×小播量处理下,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成... 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了播期播量对豫中生态环境下高产小麦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播量对其影响不显著,晚播×小播量处理下,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表现最高(4.039 g)。播期对小麦群体数量的影响显著,早播处理下的小麦有效群体最大(700.83×104株/hm2),晚播处理下的有效群体最小,但成穗率最高(41.8%),播量对其影响不如播期明显。播期对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且对灌浆速率的影响远大于播量的影响,适当晚播有利于灌浆期保持较高的灌浆速率,提高粒质量。播期对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不大。综上,豫中生态环境下,百农矮抗58采用晚播×小播量模式有利于其群个体的发育,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中 播期 播量 生长发育:产量
下载PDF
超高产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及分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姜丽娜 李春喜 +2 位作者 代西梅 尚玉磊 吴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53-59,共7页
在超高产小麦的各个生育时期 ,不同器官全氮量存在差异 ,表现为叶片 >叶鞘 >茎秆 ,三者氮积累峰值均出现在抽穗期。植株氮积累在拔节~孕穗期出现一个高峰 ,小麦生长前、中、后三个时期积累氮的比例为1∶ 3∶ 1。开花前植株氮素... 在超高产小麦的各个生育时期 ,不同器官全氮量存在差异 ,表现为叶片 >叶鞘 >茎秆 ,三者氮积累峰值均出现在抽穗期。植株氮积累在拔节~孕穗期出现一个高峰 ,小麦生长前、中、后三个时期积累氮的比例为1∶ 3∶ 1。开花前植株氮素主要积累在叶片中 ;开花后 ,籽粒成为氮素贮存的主要场所。在籽粒形成时 ,由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氮占籽粒总氮的 4 0 %~ 60 %。在总氮量相同条件下 ,前氮后移 ,重施药隔肥 ,后期进行适量的叶面喷肥 ,可增强后期植株的吸氮能力 ,提高籽粒中氮的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吸收 积累 分配 产量 施肥
下载PDF
低温对小麦幼苗干物质积累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姜丽娜 张黛静 +3 位作者 林琳 邵云 余海波 李春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1-1176,共6页
为了解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根系分泌物变化与小麦抗寒性的关系,采用盆栽方法,以弱春性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偃展4110和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周麦18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温度处理(T1:昼夜均为18℃;T2:昼夜分别为12℃/7℃;T3:昼夜均为4℃... 为了解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根系分泌物变化与小麦抗寒性的关系,采用盆栽方法,以弱春性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偃展4110和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周麦18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温度处理(T1:昼夜均为18℃;T2:昼夜分别为12℃/7℃;T3:昼夜均为4℃;T4:昼夜均为-10±3℃),研究了低温对小麦幼苗干物质积累、根系分泌物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2 d,小麦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总酚含量升高;低温胁迫3 d,T3处理下,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总酚含量较高,T4处理下小麦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及总酚含量均表现最低,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低温胁迫下,根系相对电导率升高,其中豫麦49-198升幅最小,而兰考矮早八升幅最大。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干物质积累受到抑制。T3处理下,豫麦49-198干物质积累及幼苗相对生长速率均较高。在4个小麦品种中,豫麦49-198抗寒性较强,兰考矮早八抗寒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 根系分泌物 相对电导率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及相关遗传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姜丽娜 邵云 +3 位作者 张霞 李春喜 明红 李向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8-31,共4页
2001~2002年选用18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籽粒总戊聚糖含量和水溶性戊聚糖含量,探讨了戊聚糖含量的遗传特性及与穗部性状的相关性,以期为专用小麦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间的籽粒... 2001~2002年选用18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籽粒总戊聚糖含量和水溶性戊聚糖含量,探讨了戊聚糖含量的遗传特性及与穗部性状的相关性,以期为专用小麦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间的籽粒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总戊聚糖含量和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水溶性戊聚糖含量遗传进度较大;结实小穗数与总戊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穗粒重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聚糖含量 相关遗传 小麦籽粒 小麦品种 穗粒重 小穗数 生态环境条件 水溶性戊聚糖 选用 测定
下载PDF
拔节期追氮对冬小麦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姜丽娜 张凯 +3 位作者 宋飞 张新敏 蒿宝珍 李春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6-721,共6页
为探讨豫北地区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材料,分析了拔节期追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施纯氮120kg·hm-2的基础上,随拔节期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籽粒产... 为探讨豫北地区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材料,分析了拔节期追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施纯氮120kg·hm-2的基础上,随拔节期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籽粒产量与追氮量之间可用二次曲线方程进行拟合。周麦18和济麦22在追氮140kg·hm-2(N260)处理下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随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长缓慢且有下降趋势,籽粒氮素收获指数、追施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追施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拔节期追氮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各追氮处理下,周麦18和济麦22籽粒氮素分别有81.53%~88.62%和79.65%~89.10%来自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综合来看,底施氮肥120kg·hm-2结合拔节期追氮140~180kg·hm-2是豫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氮肥施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追施 产量 效益 吸收 利用
下载PDF
金刚石/纳米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高温高压合成物相结构分析
12
作者 朱新雨 郭宇 +4 位作者 庞诚宇 董俊言 付玉博 姜丽娜 董书山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反应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金刚石微粉(粒度0.1~4μm)表面包覆一层非晶纳米氧化硅膜层,同时在覆膜层中加入纳米Si粉和纳米Al_(2)O_(3)粉,制备出金刚石/纳米SiO_(2)/纳米Al_(2)O_(3)复合包覆体。采用高温高压(HT...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反应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金刚石微粉(粒度0.1~4μm)表面包覆一层非晶纳米氧化硅膜层,同时在覆膜层中加入纳米Si粉和纳米Al_(2)O_(3)粉,制备出金刚石/纳米SiO_(2)/纳米Al_(2)O_(3)复合包覆体。采用高温高压(HTHP)技术,将复合包覆材料置于六面顶压机中,以压力5 GPa、温度1100℃~1700℃、保温20 min的条件制备了金刚石-氧化铝陶瓷烧结体。在高温高压合成过程中,纳米SiO_(2)从非晶态转变为晶态,原料纳米Al_(2)O_(3)中的γ-相、θ-相转变为稳定的α-相,同时,SiO_(2)和Al_(2)O_(3)之间形成了Al_(2)SiO_(5)(莫来石)相,由此,通过高温高压下反应原料的结构转变与复合,可以获得致密度良好的金刚石-氧化铝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纳米氧化铝 高温高压合成 复合材料 物相结构分析
下载PDF
孕穗期低温对小麦生理抗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姜丽娜 马建辉 +5 位作者 樊婷婷 宋飞 刘佩 余海波 李欣 李春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73-1382,共10页
为了解孕穗期小麦的生理抗寒性,以参加黄淮海麦区区试的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孕穗期低温胁迫,测定和分析了低温处理后小麦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 为了解孕穗期小麦的生理抗寒性,以参加黄淮海麦区区试的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孕穗期低温胁迫,测定和分析了低温处理后小麦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孕穗期低温胁迫后,小麦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在品种(系)间存在差异。从7个性状的相对值来看,相对电导率最高,POD活性最低。通过隶属函数法和极点排序法计算得到的参试小麦平均隶属度值和综合排序值分别为0.17~0.64和1.93~4.02,二者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呈负相关。根据平均隶属度值和综合排序值,将参试小麦品种(系)抗寒性聚为5类,其中冀麦585和石B05-7388的孕穗期抗寒性最强,山农055843和C-44抗寒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 生理抗寒性 平均隶属度值 综合排序值
下载PDF
IL-12增强结核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伤结核杆菌的活性 被引量:19
14
作者 姜丽娜 姚春艳 +2 位作者 金齐力 贺文欣 李柏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观察IL-12对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对结核分枝杆菌(M.tb)吞噬和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核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M.tb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MN对M.tb的吞噬率;结核病患... 目的:观察IL-12对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对结核分枝杆菌(M.tb)吞噬和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核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M.tb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MN对M.tb的吞噬率;结核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均加入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作用,同时加或者不加M.tb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用FCM检测PMN的活化率并计算活性氧(ROS)产生量;不同浓度IL-12预先作用外周血后,再用上述方法检测PMN对M.tb吞噬率,活化率及产生ROS的变化。结果:结核病患者和正常人PMN对M.tb吞噬率,PMN活化率和ROS产生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结核病患者5 min吞噬率(51.82±6.93)%高于正常人(47.20±4.26)%(P<0.05);IL-12预先作用后,结核病患者和正常人PMN吞噬率、PMN活化率和ROS的产生均随浓度增大而显著增加,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PMN对M.tb的吞噬功能以及ROS产生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仅早期吞噬率较高。IL-12略增强PMN吞噬和产生ROS的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中性粒细胞 吞噬 活性氧 IL-12
下载PDF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的修复效应 被引量:20
15
作者 姜丽娜 杨文斌 +2 位作者 卢琦 姚云峰 蔺瑞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192-3204,共13页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下行带式固沙林土壤与植被自然恢复程度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带宽的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修复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带宽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因子与植被因子的变化过程,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行带式杨树固沙林能够明显的促进带间土壤与植被修复;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宽带间距固沙林带间植被多样性指数高,地上生物量大,根系生物量,总长度及表面积均高,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好,微生物数量大植物残体分解快,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土壤植被恢复程度不同,宽带间距20m的恢复效果>带间距15m>带间距10m。行带式固沙林通过带间宽度的变化可以调节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窄带间距固沙林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则由于造林密度大而受到抑制。宽带间距可以明显加快土壤及植被修复的速度,进而缩短土壤及植被修复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 行带式固沙林 带间距 自然恢复
下载PDF
氮肥对小麦不同品种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姜丽娜 郑冬云 +5 位作者 蒿宝珍 侯飞 姚利姣 邵云 李春喜 王志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102,共6页
以22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氮肥对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Zn、Fe、Mn、Cu的含量和积累量存在极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氮肥施用提高了籽粒Zn、Cu的含量和积累量,抑制了Mn的含量。氮肥与品种的互作对籽... 以22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氮肥对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Zn、Fe、Mn、Cu的含量和积累量存在极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氮肥施用提高了籽粒Zn、Cu的含量和积累量,抑制了Mn的含量。氮肥与品种的互作对籽粒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除Fe之外,籽粒Zn、Mn、Cu含量和积累量均以氮肥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品种因素和品种与氮肥二者的互作。用K-means聚类分析,将参试样品按照籽粒微量元素的含量聚为3类,施氮处理下,多数品种籽粒微量元素的含量处于中等水平;而不施氮处理下,多数品种的微量元素含量处于中等和较低水平。籽粒微量元素的含量对氮肥的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氮肥 微量元素 含量 积累量
下载PDF
休闲稻田消解沼液生态效应及其对水稻安全生产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姜丽娜 王强 +5 位作者 李艾芬 钱士明 符建荣 马军伟 叶静 汪建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83-2490,共8页
为研究利用休闲稻田消解沼液生态效应及对后季水稻安全生产、土壤肥力及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嘉兴市脱潜潴育型水稻土青紫泥田上,进行4年定位田间试验,考察了休闲季灌施不同用量沼液对水稻产量、稻谷、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差异以及土壤... 为研究利用休闲稻田消解沼液生态效应及对后季水稻安全生产、土壤肥力及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嘉兴市脱潜潴育型水稻土青紫泥田上,进行4年定位田间试验,考察了休闲季灌施不同用量沼液对水稻产量、稻谷、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差异以及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提出休闲稻田沼液消解安全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休闲稻田灌施沼液可有效消解单一水稻轮作制地区沼气工程冬春季产生的沼液,每公顷休闲稻田每年安全消纳沼液3000t,后季水稻可在不施化学氮、钾肥,减半施用磷肥的基础上获得与全化肥处理相近或略高的产量;休闲季灌施沼液对土壤肥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都明显高于不灌沼液处理,但除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外,各种养分含量年度递增趋势并不明显,没有出现养分过度累积导致的富营养化;与全化肥处理相比,休闲季灌施沼液后土壤及稻谷中有害重金属含量没有明显增加;综合沼液灌溉对产量、土壤质量、稻谷安全品质监测结果,在水稻生产安全、土壤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下,确定休闲稻田沼液安全消解容量为N15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稻田 沼液消解 产量 土壤质量 重金属
下载PDF
限水减氮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和植株不同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姜丽娜 马静丽 +4 位作者 方保停 马建辉 李春喜 王志敏 蒿宝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采用节水栽培并减少氮肥用量是实现豫北冬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探明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和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2009-2010和2010-2011年连... 采用节水栽培并减少氮肥用量是实现豫北冬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探明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和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2009-2010和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河南浚县钜桥进行小麦田间裂区试验,主区设置2个灌溉水平[拔节水(W1)和拔节水+开花水(W2)],副区设置5个氮肥水平[330 kg hm^-2(N4,豫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常规施氮量)、270 kg hm^-2(N3)、210 kg hm^-2(N2)、120 kg hm^-2(N1)、0 kg hm^-2(N0)],测定了籽粒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减量施氮与N4相比,各营养器官向籽粒运转的干物质量均有增加,其中,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运转量增加了323.2%,增幅远高于茎节的24.5%和叶片的4.6%,且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增幅也远高于茎节和叶片。减量施氮处理的叶片干物质运转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倒三叶和倒四叶,分别增加28.7%和201.1%,而茎节干物质运转量的增加主要源于除穗位节外的其他茎节,分别增加21.7%(倒二节)、71.8%(倒三节)、44.5%(倒四节)和31.1%(余节)。与W2相比,W1干物质运转量无显著差异,但干物质运转率略高(24.6%vs.23.8%),对籽粒贡献率较高(35.1%vs.30.0%),籽粒产量降低11.2%,水分供应量减少750 m^3 hm^-2。可见,减量施氮促进了营养器官,尤其是穗轴+颖壳和下层器官(倒三叶、倒四叶、倒三节、倒四节和余节)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提高了对籽粒贡献率,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减氮 限水灌溉 干物质 运转
下载PDF
镉在小麦植株体内的吸收、分配和累积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姜丽娜 邵云 +3 位作者 李春喜 李向力 鲁旭阳 马守臣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17,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 ,研究镉 (Cd)在麦株中的吸收、分配和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植株中较易富集Cd2 +的部位是叶、根及废弃物 ,而籽粒中Cd2 +水平较低 ;Cd2 +是一种不可移动的元素 ,在衰老部位累积较多 ,不能被其他未衰老的器官... 通过大田试验 ,研究镉 (Cd)在麦株中的吸收、分配和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植株中较易富集Cd2 +的部位是叶、根及废弃物 ,而籽粒中Cd2 +水平较低 ;Cd2 +是一种不可移动的元素 ,在衰老部位累积较多 ,不能被其他未衰老的器官重新利用 ;Cd2 +吸收量与植株干物重增加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r=0 .91 6 ) ,吸收速率与植株干物重增加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r=0 .80 0 ) ;灌浆期和拔节—抽穗期是镉污染控制的关键时期 ,且Cd2 +吸收量最高 ,Cd2 +吸收速率也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吸收 分布 累积
下载PDF
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差异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姜丽娜 蒿宝珍 +2 位作者 张黛静 邵云 李春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2-987,共6页
小麦籽粒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人们的饮食健康。本研究以来自河南省5个地区的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酸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籽粒中Zn、Fe、Mn、Cu含量,分析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基因型和... 小麦籽粒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人们的饮食健康。本研究以来自河南省5个地区的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酸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籽粒中Zn、Fe、Mn、Cu含量,分析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分别为38.39±12.57μg·g-1、79.13±49.45μg·g-1、35.24±11.72μg·g-1和4.84±0.78μg·g-1,籽粒Fe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Cu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对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对于籽粒Zn、Mn、Cu含量,环境因素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对于籽粒Fe含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是主要的。依照Eberhart-Russell模型分析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品种稳定性,结果表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相对稳定的品种,其含量通常较低;在参试17个品种中,"濮99084"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环境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遗传正相关,与千粒重呈遗传负相关,与产量呈表型正相关,表明同步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籽粒 微量元素 基因型 环境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