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4 位作者 李渊 丁士刚 金珠 崔荣丽 张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探讨青年胃癌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胃镜及病理诊断胃癌患者共650例资料。对青年(≤40岁,n=46)与老年(≥60岁,n=412)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探讨青年胃癌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胃镜及病理诊断胃癌患者共650例资料。对青年(≤40岁,n=46)与老年(≥60岁,n=412)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BMI、个人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变部位、胃镜下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结果与老年胃癌相比,青年胃癌中女性比例明显增高[47.8%(22/46)vs.29.1%(120/412),χ~2=6.764,P=0.009],胃癌肿瘤家族史明显增多[13.0%(6/46)vs.3.2%(13/412),χ~2=7.840,P=0.005],肿瘤更多位于远端胃[胃窦60.9%(28/46)vs.36.9%(152/412),χ~2=9.972,P=0.002]。内镜下大体分型上,青年胃癌BorrmannⅣ型比例明显增高[37.0%(17/46)vs.19.2%(79/412),χ~2=7.898,P=0.005];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上,青年胃癌大多分化程度低[87.0%(40/46)vs.49.3%(203/412),χ~2=23.594,P=0.000];肿瘤临床分期上,青年人胃癌患者Ⅳ期比例明显增高[41.3%(19/46)vs.25.5%(105/412),χ~2=5.245,P=0.022]。结论青年人胃癌中女性比例相对较高,有胃癌家族史更多,恶性程度更高,预后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青年 老年 临床特点 内镜 病理
下载PDF
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22
2
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1 位作者 丁士刚 金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其中58例接受胃镜检查,54例接受肠镜检查。结果 1症状主要为腹痛98例... 目的探讨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其中58例接受胃镜检查,54例接受肠镜检查。结果 1症状主要为腹痛98例(100%)、皮肤紫癜98例(100%)、消化道出血51例(52%),伴关节肿痛23例(23%)。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外周血白细胞增高(55例,56%),C反应蛋白升高(20例,20%),白蛋白降低(10例,10%)。20%(20/98)B超提示腹腔积液,100%(32/32)CT提示肠壁增厚。3 58例胃镜下主要表现:53例(91%)为略高出黏膜的点状出血和淤斑或成片状,39例(67%)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7例(12%)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7例(12%)弥漫性出血。病变在十二指肠降部出现率最高且最严重(39例,67%),其次为十二指肠球部(35例,60%)、胃(23例,40%)。病理组织学呈毛细血管炎表现12例(21%),3例(5%)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余均为黏膜慢性炎,无特异性表现。4 54例肠镜下主要表现:42例(78%)为略高出黏膜的点状出血和淤斑或成片状,16例(30%)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9例(17%)弥漫性出血。病变在回肠末端出现率最高且最严重(38例,70%),其次为直肠(16例,30%)、盲肠(11例,20%)、乙状结肠(4例,7%)、全结肠(4例,7%)、回盲瓣(2例,4%)。组织病理学均为黏膜慢性炎,无特异性表现。结论十二指肠降部、回肠末端病变在成人过敏性紫癜常见,内镜检查对成人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紫癜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胃镜 肠镜 成人 十二指肠降部 回肠末端
下载PDF
532例贲门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孟灵梅 李渊 +4 位作者 丁士刚 周丽雅 金珠 崔荣丽 张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结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息肉 增生性息肉 糜烂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胃液固有荧光光谱诊断胃部恶性病变检测条件的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2 位作者 林三仁 王爱英 郭长吉 《胃肠病学》 2006年第10期590-593,共4页
背景:有研究证实,稀释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可用于胃癌临床诊断和筛查,但检测条件不同时,其结果不尽相同。目的:确定胃液固有荧光光谱的最佳检测条件。方法:随机收集162例胃部良、恶性病变患者(其中恶性病变者54例)的胃液,用pH7磷酸盐缓冲... 背景:有研究证实,稀释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可用于胃癌临床诊断和筛查,但检测条件不同时,其结果不尽相同。目的:确定胃液固有荧光光谱的最佳检测条件。方法:随机收集162例胃部良、恶性病变患者(其中恶性病变者54例)的胃液,用pH7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以1∶5、1∶10、1∶20、1∶40、1∶80稀释;继而分别以pH3、5、7、8、9、10、11磷酸盐稀释溶液和超纯水稀释20倍,分别保存于室温、4℃、-20℃、-40℃、-80℃和液氮中。应用RF-50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胃液荧光光谱均有两个发射峰,分别位于330~360nm和579.2nm处。1∶20稀释时荧光光谱第一峰荧光强度(P1FI)较强,良、恶性病变之间的P1FI差异较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pH11时,良、恶性病变之间的P1FI差异最大,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2)。液氮保存对P1FI的影响最小,保存1个月不影响敏感性。结论:稀释浓度为1∶20、磷酸盐稀释溶液pH11、液氮保存不超过1个月时,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结果较好。本研究结果对规范胃液固有荧光光谱的检测实验条件、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和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液 荧光光谱法 温度 时间
下载PDF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0
5
作者 史成梅 徐懋 +1 位作者 孟灵梅 刘小靖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19,125,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6年1~3月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120例,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右美托咪定组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3μg/kg,由微量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6年1~3月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120例,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右美托咪定组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3μg/kg,由微量注射泵10 min泵完,泵注完成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1.5mg/kg,待病人睫毛反射消失后,手术开始。对照组术前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其余同右美托咪定组。2组病人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泵注速度,先进行胃镜检查,然后进行结肠镜检查,待结肠镜通过回盲瓣时停止丙泊酚的输入。记录术中应用丙泊酚总量,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术中低血压、低血氧、体动,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腹痛情况,术后苏醒时间,离院时间。结果右美托咪定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37.0±81.7)mg vs.(287.0±99.4)mg,t=3.010,P=0.003],苏醒时间[(4.5±2.1)min vs.(7.8±2.3)min,t=-8.207,P=0.000]、离院时间[(37.1±11.1)min vs.(42.2±11.3)min,t=-2.494,P=0.014]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术中镇静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Z=-5.266,P=0.000),术中低血氧、低血压、体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10/60)vs.31.7%(19/60),χ~2=3.683,P=0.055;0.7%(4/60)vs.33.3%(20/60),χ~2=13.333,P=0.000;15.0%(9/60)vs.35.0%(21/60),χ~2=6.400,P=0.011],2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8/60)vs.15.0%(9/60),χ~2=0.069,P=0.793;15.0%(9/60)vs.13.3%(8/60),χ~2=0.069,P=0.793]。右美托咪定组术后腹痛评分中位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0,1)分vs.3(2,4)分,Z=-5.684,P=0.000]。结论小剂量0.3μg/kg右美托咪定可安全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能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缓解术后腹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舒芬太尼 无痛胃肠镜
下载PDF
性别因素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影响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渊 周丽雅 +10 位作者 林三仁 丁士刚 顾芳 黄永辉 张莉 闫秀娥 孟灵梅 张静 姚炜 崔荣丽 何平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3470-3472,共3页
目的调查性别因素对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9年1—4月在我科行内镜检查证实为RE的患者263例,根据男女分组,进行中国版反流病问卷(RDQ)调查。对主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次要症状及伴随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男女患... 目的调查性别因素对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9年1—4月在我科行内镜检查证实为RE的患者263例,根据男女分组,进行中国版反流病问卷(RDQ)调查。对主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次要症状及伴随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男女患者的RDQ积分与RE的严重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RE患者共263例,其中男性在例数上多于女性(165∶98),男性RDQ积分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女性RE患者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早饱和便秘的发生率均较男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胃灼热、胸痛、反酸、反食严重程度和频率积分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男性RE患者与女性RE患者的RDQ积分及RE的严重程度均无直线相关性(r=-0.002,P=0.997;r=-0.1444,P=0.157)。结论 RE患者中,女性的RDQ积分高于男性,女性自觉症状较男性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消化性 性别因素 问卷调查
下载PDF
警惕慢性胃炎变胃癌
7
作者 孟灵梅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07年第18期8-9,共2页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上以胃黏膜固有层里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炎症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散至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直至腺体萎缩。在诸多病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上以胃黏膜固有层里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炎症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散至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直至腺体萎缩。在诸多病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是目前人类感染最为普遍的细菌,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Hp。人是Hp惟一的传染源。长期感染Hp造成慢性活动性胃炎.并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机会也增多。下面是Hp感染的可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胃癌 慢性炎症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萎缩 慢性活动性胃炎 Hp感染 炎性细胞浸润
下载PDF
消化科医生把脉“学生胃病”
8
作者 孟灵梅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07年第12期23-23,共1页
近些年来做胃镜的中学生明显比前几年多.门诊中每个月都有好几例.学生胃病的发病率比前几年也有明显上升。与成人相比.学生所患胃病大多是慢性胃炎、甚至是溃疡。
关键词 中学生 胃病 消化科 把脉 医生 发病率比 慢性胃炎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早期胃癌中胃液固有荧光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月宁 金新莲 +4 位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林三仁 耿秋明 彭佳柔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262-2265,共4页
目的: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早期胃癌中胃液固有荧光光谱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4-08/2008-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胃镜检查患者的胃液,采用MonoQ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检测胃液固有荧光,比较早期胃癌与胃良性疾病间的荧光峰差... 目的: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早期胃癌中胃液固有荧光光谱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4-08/2008-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胃镜检查患者的胃液,采用MonoQ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检测胃液固有荧光,比较早期胃癌与胃良性疾病间的荧光峰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液在MonoQ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于保留时间30-32min之间规律出现一个强度最大的荧光峰,早期胃癌组均值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P<0.001).以荧光强度0.12V为判别界值,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是91.2%、特异度是87.8%.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胃液固有荧光用于诊断早期胃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液 固有荧光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小肠粘膜活检对9例嗜酸细胞性小肠炎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爱英 于莉莉 孟灵梅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542-543,共2页
目的探讨小肠粘膜活检对嗜酸细胞性小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和小肠造影表现。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9例,腹泻5例... 目的探讨小肠粘膜活检对嗜酸细胞性小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和小肠造影表现。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9例,腹泻5例,腹胀4例,恶心4例,呕吐4例,腹水2例。9例嗜酸细胞性小肠炎,1例病变同时累及食道,5例累及胃,5例累及十二指肠,3例累及结肠。结论小肠粘膜活检病理检查对嗜酸粒细胞性小肠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 小肠炎 小肠 活检
下载PDF
胃癌患者胃液中特异性荧光物质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月宁 金新莲 +4 位作者 孟灵梅 耿秋明 彭佳柔 周丽雅 林三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索胃癌患者胃液中特异性荧光物质的性质,以期初步了解胃癌特征性荧光的来源和机制。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的患者收集胃液。采用Mono Q离子交换联合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分离胃液中的肿瘤特异性荧... 目的:探索胃癌患者胃液中特异性荧光物质的性质,以期初步了解胃癌特征性荧光的来源和机制。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的患者收集胃液。采用Mono Q离子交换联合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分离胃液中的肿瘤特异性荧光物质,进行基质辅助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以及正交加速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测定其所含物质的质荷比并进一步鉴定其一级肽段序列。结果:共收集病例118例,其中胃癌组56例(包括进展期胃癌49例,早期胃癌7例),对照组62例。Mono Q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共出现4个主要荧光峰,第一峰位于保留时间14~21min之间,其荧光强度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进行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光谱主要呈锯齿状的荧光峰群,在30~32min之间有一个强度最大的荧光峰,胃癌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P<0.01)。收集对应保留时间的样品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结果显示,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胃液后可得到质荷比在500~5 300之间的多种物质。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得到了其中13种目前未知的多肽序列。结论:造成胃良恶性疾病间产生差异荧光现象的机制复杂,一些含荧光基团的多肽类物质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液 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 多肽
下载PDF
PDCA循环联合CBL教学法在消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陆京京 陆浩平 +2 位作者 张静 孟灵梅 张莉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第5期74-75,共2页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桥梁课程,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的有效方法。将PDCA循环管理程序联合CBL教学法运用于消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包括教学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通过循环不断发现新问题、修订计划、实施,不断规范教...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桥梁课程,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的有效方法。将PDCA循环管理程序联合CBL教学法运用于消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包括教学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通过循环不断发现新问题、修订计划、实施,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L教学法 PDCA循环 教学管理 医学生
下载PDF
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标准化检测方法用于胃癌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月宁 孟灵梅 +5 位作者 金新莲 闫秀娥 耿秋明 彭佳柔 周丽雅 林三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830-833,共4页
目的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检测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分析在诊断胃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在我院胃镜检查患者的胃液,离心过滤、PBS溶液(pH11.0)稀释20倍后检测其固有荧光光谱,比较光谱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液... 目的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检测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分析在诊断胃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在我院胃镜检查患者的胃液,离心过滤、PBS溶液(pH11.0)稀释20倍后检测其固有荧光光谱,比较光谱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第一荧光峰在胃良、恶性疾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以荧光强度78.5 AU为界值,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80.4%,特异性为77.4%。与常规检测方法相比,采用标准化方法检测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80.4%vs81.5%,P=0.07),特异性显著提高(77.4%vs71.7%,P=0.02)。结论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是一种比较简便、有效的诊断胃癌的实验室手段,标准化检测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特异性,更有利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液 固有荧光光谱
下载PDF
钢丝绳芯胶带断带事故的分析与预防
14
作者 李玉忠 孟灵梅 阎磊 《山西煤炭》 1998年第3期53-54,57,共3页
通过钢丝绳芯胶带输送机断带事故的原因分析,提出防止钢丝绳芯胶带输送机断带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断带后胶带联接的硫化工艺和要求等。
关键词 钢丝绳芯胶带 硫化 压力 断带事故 预防措施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10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9 位作者 林三仁 闫秀娥 丁士刚 黄永辉 顾芳 张莉 李渊 崔荣丽 张冬红 张静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10年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发病情况。方法选择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高陵镇随机抽样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普查,其中Hp阳性者552例均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276...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10年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发病情况。方法选择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高陵镇随机抽样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普查,其中Hp阳性者552例均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276例予以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和阿莫西林1.0g,每日2次口服,疗程7d。停药1个月后治疗组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证实根除成功。此后对两组在10年期间进行内镜随访(第1、5、8和10年),观察两组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的变化及复发情况,同时观察两组Hp感染状态的变迁。结果治疗组消化性溃疡第1、5和8年的发病率分别为3.70%、5.86%和4.40%,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12.85%、14.93%和9.39%,P值分别=0.0002、0.0017和0.0440)。随访10年间,治疗组消化性溃疡新发病例数及复发病例数均低于安慰剂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Hp再感染率较高,第10年时Hp阳性率达46.4%。根据Hp感染状态重新进行分组,结果显示随访10年间Hp阴性组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均低于Hp阳性组(P值均〈0.05)。结论根除Hp治疗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均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Hp是必要的。成功根除Hp后再感染率仍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复发 幽门螺杆菌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3 位作者 李渊 张贺军 金珠 崔荣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2285-2287,共3页
目的 分析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增生性息肉的1 676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胃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女性占61.46%(1 030/1 676);≥60岁者占60... 目的 分析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增生性息肉的1 676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胃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女性占61.46%(1 030/1 676);≥60岁者占60.50%(1 014/1 676);息肉多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占65.21%(1 093/1 676);息肉合并异型增生占5.31% (89/1 676),合并肠化生占5.61% (94/1 676);息肉局灶癌变占0.30% (5/1 676).背景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占21.96%(368/1 676),自身免疫性胃炎占14.20%(238/1 676),肠化生占22.61%(379/1 676),异型增生占6.56%(110/1 676),腺癌占0.78%(13/1 676),类癌占0.18%(3/1 676).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多分布于近端胃,息肉组织可以发生癌变.息肉背景胃黏膜存在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检查时应重视息肉背景胃黏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螺杆菌 幽门 自身免疫性胃炎 背景胃黏膜
原文传递
成人自身免疫性肠病一例并部分文献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灵梅 刘建军 +5 位作者 丁士刚 常虹 崔荣丽 宋志强 王爱英 李渊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5年第10期774-777,共4页
报道1例成人自身免疫性肠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31例文献病例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病理检查表现和自身免疫学检查。结果显示,32例自身免疫性肠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均为慢性腹泻(100%)和吸收不良(100%);小肠黏膜病理表... 报道1例成人自身免疫性肠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31例文献病例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病理检查表现和自身免疫学检查。结果显示,32例自身免疫性肠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均为慢性腹泻(100%)和吸收不良(100%);小肠黏膜病理表现包括小肠绒毛萎缩可见上皮内少量淋巴细胞;部分患者(15/32)同时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其中抗肠上皮抗体阳性者20例,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阳性者7例,抗核抗体阳性者9例);多数患者(27/32)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提示,成人自身免疫性肠病是以顽固腹泻和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可以合并多种自身免疫病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成人自身免疫性肠病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年第2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癌
原文传递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八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87
19
作者 周丽雅 林三仁 +7 位作者 丁士刚 黄雪彪 郭长吉 张莉 崔荣丽 金珠 孟灵梅 张静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4-327,共4页
目的观察胃癌高发区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根除Hp后8年的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探讨Hp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关系。方法1996年在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市自然人群中整群抽样选择1006例成年人(年龄35~75岁,入组时无胃癌患者... 目的观察胃癌高发区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根除Hp后8年的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探讨Hp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关系。方法1996年在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市自然人群中整群抽样选择1006例成年人(年龄35~75岁,入组时无胃癌患者)。将Hp阳性患者5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T组,276例)和安慰剂组(P组,276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试验方法,T组给予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1周,P组给予安慰剂对照。停药1个月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T组Hp根除率为89%。再按Hp状况重新分为Hp根除组(246例)和Hp阳性组(306例),分别于1、5、8年后进行内镜复查。将8年后复查胃镜及相同部位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与8年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8年随访共发现7例胃癌患者,Hp根除组1例,Hp阳性组6例,两组胃癌患病率按人年计算:Hp根除组为1/1968人年、Hp阳性组为6/2448人年。用泊松分布比较,两组胃癌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5年随访时两组胃癌患病率及死亡共6例,Hp根除组1例,Hp阳性组5例,两组胃癌患病率按人年计算:Hp根除组为1/1230人年,Hp阳性组为5/1530人年。用泊松分布比较,两组胃癌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p根除8年后,患者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而Hp阳性组患者胃体部萎缩发生率明显增加,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除Hp8年后胃窦部萎缩肠化改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率,根除Hp有利于减少胃癌发生,并可使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持续Hp感染可使萎缩及肠化呈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癌 患病率 胃黏膜 组织学变化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25年来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发病情况的演变 被引量:33
20
作者 周丽雅 薛艳 +6 位作者 林三仁 孟灵梅 李传凤 闫秀娥 高娜 王琨 段卓洋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1-433,共3页
目的探讨25年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胃癌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镜检查中发生的改变。方法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计104987例。选择全部DU、胃溃疡、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分... 目的探讨25年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胃癌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镜检查中发生的改变。方法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计104987例。选择全部DU、胃溃疡、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分为10~<20岁、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70~<80岁及≥80岁8个年龄组。结果DU共13684例,平均检出率为13.03%,199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胃溃疡共4398例,平均检出率为4.19%,1996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胃癌共1732例,检出率波动于1.02%~2.36%之间,平均为1.68%,无明显变化。检出DU、胃溃疡、胃癌的平均年龄1980年时分别为39.9岁、47.2岁和55.5岁,2004年分别为43.3岁、55.2岁和61.1岁,其平均年龄均呈上升趋势。Hp的平均检出率为43.54%,1995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结论DU、胃溃疡、胃癌的检出年龄呈上升趋势;DU、胃溃疡及Hp的检出率近年呈下降趋势,胃癌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消化性溃疡 胃癌 DU 胃溃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