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异常活动监测分析
1
作者 苏丽欣 石晨 +1 位作者 沈柏竹 廉毅 《气象灾害防御》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异常活动,利用1961—2022年NCEP/NCAR的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160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异常活动,利用1961—2022年NCEP/NCAR的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160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路径属于偏西类,活动特征异于常年,先后两次进退我国东北区,这与2022年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台风进入东北区较早以及东北冷涡异常活跃有关;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是近10 a中首次出现2次在东北区建立和撤退的情况,其对应的同期环流背景差异显著;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在我国东北区较常年建立偏早,但主要影响东北地区南部的降水,对吉林省夏季降水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这与同期东亚低压异常活动及环流异常分布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路径 降水 异常活动
下载PDF
高空切断冷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石晨 翟盘茂 廉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3-524,共12页
高空切断冷涡是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空切断冷涡的出现往往会产生对流不稳定,导致各种高影响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国最常见的切断冷涡是东北冷涡,其发生发展不仅能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也对中东部地区具有重... 高空切断冷涡是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空切断冷涡的出现往往会产生对流不稳定,导致各种高影响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国最常见的切断冷涡是东北冷涡,其发生发展不仅能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也对中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关注高空切断冷涡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与方法。基于此,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高空切断冷涡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简述了切断冷涡的定义、天气气候学特征、不同天气气候系统和大气外强迫因子对切断冷涡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断低压 切断冷涡 东北冷涡 自然变率 外强迫
下载PDF
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
3
作者 李尚锋 邵祺多 +2 位作者 尹路婷 高枞亭 廉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2-1404,共13页
本文利用1961~2020年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CN05.1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NOAA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入春呈由南向北推进的... 本文利用1961~2020年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CN05.1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NOAA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入春呈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大部地区集中在第26和27候。东北地区入春日期近60年来呈显著提前的特征。(2)入春偏早典型年份,3月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和降水均呈现正距平特征,入春偏晚典型年份则相反;500 hPa环流场上,入春偏早典型年份,西西伯利亚平原、贝加尔湖和勘察加半岛存在一个低压槽、高压脊和低压槽的Ω形态环流配置,而入春偏晚典型年份,乌拉尔山地区存在一个高压脊,其东侧为一个强的斜槽,槽底位于东北地区上空,该环流配置从第22候持续到第26候。(3)入春偏早典型年份,前冬北太平洋最明显的关键区海温信号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呈现类La Niña的模态,北大西洋格陵兰岛以南的海域和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海域为明显的海温正距平,入春偏晚典型年份则位相相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前冬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均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入春日期 前期信号 环流配置
下载PDF
吉林省4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被引量:75
4
作者 廉毅 安刚 +2 位作者 王琪 倪超玉 袭祝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7-204,共8页
选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10个测站,用功率谱方法分析其40年来季节降水和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气候短周期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年际振荡准3.5年(QTO)和准2年(QBO)周期基本是一致的.10年际季节气温变化表明,冬... 选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10个测站,用功率谱方法分析其40年来季节降水和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气候短周期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年际振荡准3.5年(QTO)和准2年(QBO)周期基本是一致的.10年际季节气温变化表明,冬季较50年代明显变暖,升温2℃左右,而夏季升温较弱,但与50~70年代的夏季低温周期相比,80年代以来则进入一个相对暖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振荡周期 变化趋势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与区域气候变化 被引量:64
5
作者 廉毅 高枞亭 +5 位作者 任红玲 孙力 安刚 沈柏竹 丁立 张文哲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0-736,共7页
文中利用“吉林省陆地资源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3 S’系统”,分别解译了 2 0世纪80年代与 90年代后期的 LANDSAT TM遥感信息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恶化 ,主要表征为荒漠化 (盐渍化和沙漠化 )区域发展 ,... 文中利用“吉林省陆地资源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3 S’系统”,分别解译了 2 0世纪80年代与 90年代后期的 LANDSAT TM遥感信息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恶化 ,主要表征为荒漠化 (盐渍化和沙漠化 )区域发展 ,并以经向扩展为主 ,荒漠化从 3个方面逼近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产粮区 ,对其构成严重威胁 ;哲里木盟的新开河与乌尔吉木伦河间的撂荒地明显增加。文中还计算了东北区 1 981~ 1 988年和1 989~ 1 996年两个 8a间平均气温和年、季降水量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东北区是北半球欧亚大陆的第 3个高增温区 ,该区全年平均气温增高 0 .7℃以上 ,其中东北区西部的北段 (48~5 4°N)增温最为明显 (1 .0℃ ) ,中段 (44~ 48°N)增温次之 (约为 0 .9℃ ) ;东北区西部的中段是东北区降水减少的敏感带 ,年降水量平均减少 3 0 mm,其年际相对变率为 2 0 %~ 3 0 % ;而东北区西部的南段为降水量显著增加地带 (42~ 44°N) ,年降水量平均增加 44mm;东北区西部的北段降水量稍有增加 ,年平均增加 1 5 mm。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东北区西部对全球变化、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为 :土地覆盖类型上的荒漠化经向发展和区域气候变化的暖干倾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类型 20世纪90年代 中国 东北地区 荒漠化 区域气候变化
下载PDF
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异常与北半球环流低频变化 被引量:48
6
作者 廉毅 布和朝鲁 +2 位作者 谢作威 沈柏竹 李尚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9-439,共11页
本文在典型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显著异常与北半球环流低频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主要结果为:(1)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显著异常与上游乌拉尔山附近和下游日本附近的持续性异常环流相对应。冷涡异常多年,在向下游... 本文在典型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显著异常与北半球环流低频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主要结果为:(1)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显著异常与上游乌拉尔山附近和下游日本附近的持续性异常环流相对应。冷涡异常多年,在向下游频散Rossby波能量和瞬变涡动强迫过程的共同作用下,乌拉尔山附近盛行阻塞型环流。它一方面使极地冷空气向东北地区移动,另一方面通过Rossby波能量的传播,使东北冷涡活动加强。冷涡异常少年的环流情况则基本相反。(2)谐波分析和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在冷涡异常多(少)年的5~6月,东北地区正(负)涡度位相占优,这与北太平洋超长波槽西退(东进)相对应。长波在北太平洋-北美-大西洋地区呈驻波型,与Rossby波能量传播匹配,亦有利于乌拉尔山附近的异常环流得以长时间维持。(3)5月份,乌拉尔山附近的异常环流信号对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显著异常具有前兆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低频变化 谐波分析 ROSSBY波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荒漠化发展的陆地卫星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廉毅 高枞亭 +4 位作者 任红玲 唐晓玲 安刚 张文哲 孙力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62-667,共6页
依据1996年8~10月和1988年8~10月两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信息静态反演,对两个时期TM资料采用图像增强处理和计算机监督分类进行荒漠化(侧重乾安县盐渍化)解译和动态量变分析,并与1976年和1981... 依据1996年8~10月和1988年8~10月两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信息静态反演,对两个时期TM资料采用图像增强处理和计算机监督分类进行荒漠化(侧重乾安县盐渍化)解译和动态量变分析,并与1976年和1981年的卫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的生态环境在恶化,主要表征为荒漠化发展并向东扩张,已波及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大安县是吉林省盐渍化面积最多的县份,已占全县总面积的50%以上;乾安县是盐渍化面积漫延较快的县份,盐渍化面积8a增加了269.77km2,增加量占总面积的7.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陆地卫星资料 生态环境 荒漠化发展 遥感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标准、日期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8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2 位作者 高枞亭 安刚 唐晓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8-558,共11页
文中利用中国东北区 80个测站 ,1980年以来近 2 0a逐日降水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 ,提出了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和撤退的标准 ,即取 85 0hPa候平均资料 ,作沿 12 2 .5°E时间 纬度剖面图 ,将θse的336K和南风 4m/s... 文中利用中国东北区 80个测站 ,1980年以来近 2 0a逐日降水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 ,提出了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和撤退的标准 ,即取 85 0hPa候平均资料 ,作沿 12 2 .5°E时间 纬度剖面图 ,将θse的336K和南风 4m/s等值线同时越过 4 0°N的候定义为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日期 (候 ) ,持续及累积的总候数为影响时间 ;该年θse的 336K等值线永久撤离到 4 0°N以南的候为东亚夏季风从中国东北区撤退的日期 ;如果某年θse的 336K和南风 4m/s等值线没有同时北移越过 4 0°N的候出现 ,确定为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没有建立的年份。文中相应给出 1980~ 2 0 0 0年建立、持续及累积和撤退的时间年历表 ,经计算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平均日期为第 4 1候 ( 7月第 5候 ) ,累积平均影响候数为 3.6候 ( 18d左右 ) ,开始撤退的平均日期为第 4 5候( 8月第 3候 ) ;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前后的候降雨量增加和撤退前后候降雨量递减十分显著 ,建立时水汽场由辐散转变为辐合。文中还定义了中国东北区强夏季风的年份 (建立的时间早 ,且累积候≥ 4候的年份 )为1981,1988,1990和 1994年 ,与国内学者定义的强夏季风年基本一致 ;在中国东北区没有建立东亚夏季风的年份为1980 ,1983,1987,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标准 特征 中国东北区
下载PDF
吉林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54
9
作者 廉毅 高枞亭 +3 位作者 沈柏竹 任红玲 唐晓玲 刘玉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1期46-49,共4页
应用气候观测、再分析资料和吉林省粮豆单产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吉林省是夏季农业生长季(5-9月)的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显著的地区,该省中西部、南部和辽宁省为东北地区年降水... 应用气候观测、再分析资料和吉林省粮豆单产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吉林省是夏季农业生长季(5-9月)的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显著的地区,该省中西部、南部和辽宁省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线性减少趋势较显著的地区,气候变化以暖干倾向为主;吉林省东部为年降水量线性增加趋势的显著地区。吉林省气候变暖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豆单产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这种有利作用已不明显,呈现出粮豆单产年际变化随降水量的多寡而振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
下载PDF
中国气候过渡带干旱化发展趋势与东亚夏季风、极涡活动相关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1 位作者 高枞亭 隋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0-749,共10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61~2000年中国160个测站降水量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采取线性趋势变化、相关和水汽输送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大陆40 a的年和季降水变化趋势显著区域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与东亚夏季风和极涡活动的某些相关.结果...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61~2000年中国160个测站降水量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采取线性趋势变化、相关和水汽输送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大陆40 a的年和季降水变化趋势显著区域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与东亚夏季风和极涡活动的某些相关.结果表明:(1)经内蒙古中东部、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东部至湖北省西部、四川省西北部和重庆市年降水量线性下降趋势较显著(其中相当部分为中国的气候过渡带),并明显向东与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环渤海地区、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线性下降较显著区连成一片,构成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5的气候变化干旱化区域,其中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负距平为50~100mm的面积约达90万km2,其季节变化主要为夏、秋两季降水锐减,长江中下游、东南部沿海和广东省大部年降水量线性上升趋势显著,其中江西省20世纪90年代年降水量正距平在200mm以上;(2)20世纪90年代夏季1000~300 hPa水汽输送积分负距平区与中国40 a气候变化干旱化区域总体相吻合;(3)中国西部地区东部与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环渤海地区降水干旱化区域连成一片,原因是多方面的,文中初步揭示了与影响中国的东亚夏季风在30°N以北地区活动和太平洋区极涡强度指数自20世纪70年代前后减弱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过渡带 干旱化 夏季风 极涡活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确定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20
11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1 位作者 高枞亭 李尚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3-510,共8页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动范围、建立、持续和撤退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定义,计算其建立时间(候)和空间分布,发现EASSM除继续向北推进的方向外,在20°─25°N还有明显向东的分支,以及向西稍偏北的分支,107.5°E以西的季风建立等时线梯度十分密集,而以东的等时线梯度很小,季风建立的等时线的总体以110°─115°E为轴心、明显向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凸起的近于折线的分布,表明EASSM先在中国大陆建立,而同纬度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夏季副热带季风后建立;(2)撤退的等时线则近于与建立的等时线相反分布,沿120°E的方向凸向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和近海地区先撤退;(3)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EASSM建立的概率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我们尝试定义了<35%概率等值线的地区为其影响的边缘地带,北边界始于黑龙江省北部48°N附近向东南经由黑龙江省南部和俄罗斯滨海省,穿过日本海止于日本北海道南部,其西边界由东北向西南沿中蒙边境止于青藏高原。20世纪90年代北部边缘地带与多年平均比偏南3─5纬度,而西部边缘变动较小,只向东偏了1个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 夏季副热带季风 建立和撤退 活动范围
下载PDF
关于确定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探讨 被引量:25
12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2-789,共8页
文中利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地区 (12 2 .5°E ,4 0°N)的建立标准 ,根据相同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沿 112 .5 ,117.5 ,和 12 2 .5°E上 ,2 0°N及以北每隔 5个纬度东亚夏季风建立、持续和撤退时间 (候 ) ,... 文中利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地区 (12 2 .5°E ,4 0°N)的建立标准 ,根据相同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沿 112 .5 ,117.5 ,和 12 2 .5°E上 ,2 0°N及以北每隔 5个纬度东亚夏季风建立、持续和撤退时间 (候 ) ,将某年持续和多年平均持续候数相比的标准化值 ,定义为一种沿某一经圈上某一纬度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ISMΦ,还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相关。结果表明 :(1)沿 117.5°E经度上 ,东亚夏季风在 2 0 ,2 5 ,30 ,35 ,和 4 0°N建立的平均日期分别为 2 7.2 6 ,2 8.5 4 ,34.4 3,37.12和 37.6 5 (候 ) ,撤退平均日期分别为 5 4 .4 4 ,5 3.6 9,5 1.85 ,4 8和 4 6 .76 (候 ) ,其中 117.5°E ,2 0°N代表南海的中北部 ,文中确定的该区夏季风建立、撤退日期分别为 2 7.2 6 (候 )和 5 4 .4 4 (候 ) ,与国内学者公认的 5月 4候 (2 8候 )和 10月 1候 (5 5候 )相当吻合 ;(2 )沿 112 .5°E、117.5°E和12 2 .5°E的同一纬度上 ,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平均日期并不相同 ,西边先于东边建立 ,每隔 5个经度 ,相差约 1~ 2候 ,而撤退的平均日期 (30°N及以北 )分布则相反 ,东边先撤退 ;(3)沿 117.5°E ,30°N和 35°N的ISMΦ和沿 12 2 .5°E ,4 0°N的ISMΦ均与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大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强度指数 高纬度地区 ISM 经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500hPa高度场 热带地区 下游地区 北部
下载PDF
东亚季风El Nio与中国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关系初探 被引量:31
13
作者 廉毅 安刚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24-735,共12页
分析了1951~1995年东亚夏季风、El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的代表站长春站夏季农作物生长期(5~9月)气温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弱,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长春夏季多气温偏低或有... 分析了1951~1995年东亚夏季风、El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的代表站长春站夏季农作物生长期(5~9月)气温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弱,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长春夏季多气温偏低或有低温冷害发生;1980~1995年,东亚夏季风偏强,即使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当年长春夏季气温多为稍高到偏高,次年夏季气温稍低,但不致出现偏低和低温冷害。初步分析了典型ElNino年OLR季内振荡特征,研究了ElNino,OLR季内振荡、东亚夏季和冬季风对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影响的某些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松辽平原 夏季 低温 厄尔尼诺 季风
下载PDF
北太平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廉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9-27,共9页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海平面气压场资料、月平均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1961-2000年151站逐月降水量资料、西北太平洋夏季副热带高压指数资料,采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ISMφ)和北太平洋涛动(NPO)指数[N...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海平面气压场资料、月平均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1961-2000年151站逐月降水量资料、西北太平洋夏季副热带高压指数资料,采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ISMφ)和北太平洋涛动(NPO)指数[NPOL和NPOW(Wallace)],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NPO区指数、海平面气压场、500 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SST)场与,ISMφ西北太平洋夏季副热带高压指数和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沿117.5°E的30°N和35°N的ISMφ与当年冬季的NPOw呈负相关,而前一年冬季的NPOw与当年的沿117.5°E30°N的ISMφ也呈负相关,表明当东亚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夏季风强劲时,冬季NPO将呈现北高南低负位相阶段为主的形势,而如果前一年冬季NPO呈现北低南高的正位相阶段形势时,当年东亚副热带地区(30°N)的夏季风偏弱;②前一年冬季NPOL和NPOw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场相关分布很相似,与中国的西北地区、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呈正相关,与东北地区大部、江淮地区和福建省及西南地区呈反相关;③前一年冬季NPO区500 hPa高度场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场SVD1呈由北向南的"+、-"相关波列,也就是当前一年冬季NPO区呈负位相涛动阶段时,中国东北地区大部、华南东部沿海、长江以北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量偏多,长江以南、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大部和西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少;④前一年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场的SVD1同前一年冬季NPO区500 hPa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场的SVD1很相似;⑤前一年冬季NPO区正、负位相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场的SVDl同前一年冬季ENSO位相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场的SVD1具有耦合性特征;⑥前一年冬季NPOL5个正、负位相典型年所对应的当年夏季850 hPa流场和200 hPa Vx差值合成场显示,前一年冬季海平面气压场正、负位相涛动阶段的差异,将强迫出滞后半年的东亚大气环流形势和物理场的某些遥响应特征是,西太平洋副高显著偏南,200 hPa Vx的正距平中心亦偏南,反映影响东亚夏季风的加热场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O指数 东亚夏季风指数 遥响应
下载PDF
包装设计中的符号学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廉毅 王村杏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02-203,共2页
符号学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双重特征,针对文字、图像、等视觉符号有着传递信息的特殊作用。阐述了符号学与现代包装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探讨了符号学原理对包装设计的影响与指导创作。
关键词 符号 符号学 包装设计 应用
下载PDF
浅谈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被引量:3
16
作者 廉毅 尹国华 《山西建筑》 2010年第26期14-15,共2页
探讨了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指出了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手法,介绍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关键所在,以促进城市居住区生活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 新都市主义 居住区 景观 道路系统 以人为本
下载PDF
低碳化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与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廉毅 季晓莉 《中国勘察设计》 2011年第3期45-47,共3页
本文以低碳经济的核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适合国内一般城市的低碳景观设计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依托低碳化城市景观规划研究、低碳景观施工方式研究、碳汇系统研究和碳排放量化体系研究几个方面的专项研究分析,归纳出了城市景观设计... 本文以低碳经济的核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适合国内一般城市的低碳景观设计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依托低碳化城市景观规划研究、低碳景观施工方式研究、碳汇系统研究和碳排放量化体系研究几个方面的专项研究分析,归纳出了城市景观设计在低碳形势下的设计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
下载PDF
高校校园人行导示系统导向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廉毅 《设计》 2016年第11期24-25,共2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高校校园人行导示系统的导向功能。方法,文中采用了实地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香港理工大学校园人行导示系统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部分来访者进行实地访谈,分别从校园导示系统的完整性、信息的连续性、信息内容的一致性以及...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高校校园人行导示系统的导向功能。方法,文中采用了实地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香港理工大学校园人行导示系统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部分来访者进行实地访谈,分别从校园导示系统的完整性、信息的连续性、信息内容的一致性以及导示用户等几方面展开研究,对校园导示系统的导向功能进行分析。目的,对校园导示的导向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导示系统的有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人行导示 导示系统 导向功能
下载PDF
高架桥绿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廉毅 李静雯 《艺术科技》 2019年第8期179-179,共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车辆的增多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原有城市道路难以拓宽,为了提高空间通行能力,各大城市相继建设道路高架系统。然而,由混凝土建造的高架桥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不够美观,更缺少对城市的有氧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车辆的增多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原有城市道路难以拓宽,为了提高空间通行能力,各大城市相继建设道路高架系统。然而,由混凝土建造的高架桥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不够美观,更缺少对城市的有氧供给。高架桥绿化设计既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景观效果,也可以调节桥体周围的小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桥 绿化 设计
下载PDF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的紧迫性与经济开发的协调性分析
20
作者 廉毅 齐艳霞 唐晓玲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7-21,共5页
依据陆地卫星遥感信息,研究了吉林省西部荒漠化在发展的反演和解译结果,强调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的紧迫性,分析其整治和经济开发的协调性问题,初步提出了系统整治的策略、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 吉林省 中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整治 对策 经济开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