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到文本,回到“常识”——张洁宇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洁宇 张慧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31,共9页
一“70后”学者的1990年代张慧:张老师您好!您1990年代初上大学,2000年初博士毕业,您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时间几乎是与1990年代同步进行的。关于您所经历的1990年代,一个比较突出的共识是,人文知识者在政治生活与社会文化中的观念和位置... 一“70后”学者的1990年代张慧:张老师您好!您1990年代初上大学,2000年初博士毕业,您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时间几乎是与1990年代同步进行的。关于您所经历的1990年代,一个比较突出的共识是,人文知识者在政治生活与社会文化中的观念和位置,相较1980年代而言,发生了一些结构性变动,您对这点有什么体会?能否结合您当时的学习与生活谈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中文系 博士毕业 张老师 人文知识 学习与生活 访谈录
下载PDF
理想的新诗史应是一种“问题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洁宇教授访谈
2
作者 张洁宇 钟世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新诗走过百年,如何评价新诗的整体成就?什么样的新诗史是理想的?当下的诗歌写作,如何解决"传统/现代"这个问题?为此,钟世华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洁宇教授,整理出访谈录,以飨读者。
关键词 张洁宇 新诗史 问题史 访谈
下载PDF
当他沉默着的时候——从1924年前后鲁迅的阅读与写作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洁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2,共11页
1922年底到1924年秋,是鲁迅的“第二个沉默期”。在这期间,鲁迅通过读史、治史和翻译,完成了再次“开口”的准备。《秋夜》中“夜游的恶鸟”的叫声标志着他打破沉默,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这一新方式不仅体现在《野草》中,也体现在小说写法... 1922年底到1924年秋,是鲁迅的“第二个沉默期”。在这期间,鲁迅通过读史、治史和翻译,完成了再次“开口”的准备。《秋夜》中“夜游的恶鸟”的叫声标志着他打破沉默,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这一新方式不仅体现在《野草》中,也体现在小说写法的变化和杂文的自觉之中。另外,由于此间思想观念的变化,鲁迅没有完成历史小说《杨贵妃》的写作计划,而有可能开始了对《故事新编》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读史 翻译 《野草》 《杨贵妃》
下载PDF
第四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录音实录
4
作者 周瓒 张洁宇 +2 位作者 段从学 李心释 陈培浩 《江汉学术》 2024年第5期5-18,共14页
2023年8月15日,第四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此届颁奖典礼由江汉大学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江汉学术》编辑部和上海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袂承办... 2023年8月15日,第四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此届颁奖典礼由江汉大学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江汉学术》编辑部和上海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袂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广西河池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松江区文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和诗人以及主承办方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此届仪式。颁奖嘉宾分别将奖杯、证书和奖金颁发给了周瓒、张洁宇、段从学、李心释、陈培浩五位第四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得主。《江汉学术》“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是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的三批数十家学术期刊中唯一的新诗诗学研究类栏目,“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也是海内外首创的汉语新诗诗学研究类专项大奖,其学术性、开放性、引领性和公益性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诗学研究奖 教育部名栏 周瓒 张洁宇 段从学 李心释 陈培浩 《江汉学术》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文学史:如何重写?怎样教学?——从钱理群教授的文学史研究与教学谈起
5
作者 张洁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是钱理群最新完成的一部“个人的文学史”。这部新著在继承王瑶等前辈的史观史识的基础上,实现了框架、体例、重心等多方面的突破。钱理群每次重写文学史的尝试背后都关联着学科的大问题,无论是...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是钱理群最新完成的一部“个人的文学史”。这部新著在继承王瑶等前辈的史观史识的基础上,实现了框架、体例、重心等多方面的突破。钱理群每次重写文学史的尝试背后都关联着学科的大问题,无论是整体性突破还是局部调整,无论是观念转变还是体例探索,都是他以文学史为方法的学术思想的表达。同时,钱理群的文学史写作也始终与高校的专业教学紧密关联,其中包涵着针对教学实践的考虑与反思。此外,由于重视社会读者的需求,他的文学史也可被视为一个有意识打破校园围墙的学者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方法 教学
下载PDF
“带了镣铐的进军”:“且介亭杂文”的生成与艺术特征
6
作者 张洁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7,188,189,共10页
鲁迅以“且介亭杂文”命名自己1934—1936年间的杂文,强调此间写作与“周围的情形”的密切关联。鲁迅用“且介亭”为题强调半租界的环境,不仅强调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上的杂糅与交叉,更强调资本市场与专制政府的合谋,尤其是其联手对革命... 鲁迅以“且介亭杂文”命名自己1934—1936年间的杂文,强调此间写作与“周围的情形”的密切关联。鲁迅用“且介亭”为题强调半租界的环境,不仅强调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上的杂糅与交叉,更强调资本市场与专制政府的合谋,尤其是其联手对革命文学进行的压制。在这样的压迫下,鲁迅的反抗也就具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如何在“且介亭”中想方设法写出诗史般的杂文并使之与读者见面,如何“带着镣铐进军”,是鲁迅彼时最重要的任务。换句话说,“且介亭杂文”本身就是鲁迅在这一阶段反抗和突破文网的成果,它们既是“且介亭”处境的体现,也是这一处境的产物,因而独具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特征。“且介亭杂文”一方面是“含胡”的,以迂回、智慧的斗争方式面对审查;另一方面,鲁迅在杂文和《故事新编》里都使用了借古论今的方式,取道历史而批判现实,这也成为其后期杂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且介亭 后期杂文 艺术特征
下载PDF
殳、剑或匕首:要有怎样的一种战士?——鲁迅关于“战士”问题的思考及其他
7
作者 张洁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150,共9页
关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寻找与塑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于斗争方式、策略与实绩的反思,是贯穿于鲁迅思想与写作的一条主线。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现实观察的深入,鲁迅对战士与战斗的思考也发生了变化。从他作品中的诗意形象背后可以看到... 关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寻找与塑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于斗争方式、策略与实绩的反思,是贯穿于鲁迅思想与写作的一条主线。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现实观察的深入,鲁迅对战士与战斗的思考也发生了变化。从他作品中的诗意形象背后可以看到,鲁迅在礼赞战斗精神的同时,也警惕于将战斗停留在姿态的层面,他重视斗争的策略与实绩,尤其强调“韧性的战斗”“壕堑战”等斗争方式,最终将斗争与生活融为一体,完成了从“精神界之战士”到“革命人”的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战士形象 斗争方式 “壕堑战”
下载PDF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动力学响应分析与验证
8
作者 张洁宇 石云波 +1 位作者 赵锐 闫晓朋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4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面向极端环境下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冲击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的需求,对其封装体结构建立多自由度动力学响应模型,利用矢量法并结合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求解,获得其敏感结构位移响应曲线,与霍普金森杆实测结果对比,表明该响应模型可有效... 面向极端环境下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冲击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的需求,对其封装体结构建立多自由度动力学响应模型,利用矢量法并结合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求解,获得其敏感结构位移响应曲线,与霍普金森杆实测结果对比,表明该响应模型可有效表征受迫振动中加速度传感器敏感结构的动力学响应过程,为MEMS高量程加速度传感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传感器 封装体 动力学响应 多自由度
下载PDF
仿虾螯式抗冲击微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9
作者 张旭 赵锐 +3 位作者 石云波 祖凯旋 张洁宇 闫晓朋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0-415,共6页
针对外弹道信息测量过程中,低量程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加速度传感器在上万g_n过载环境下的损坏问题,提出了一种仿虾螯式抗冲击微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实现抗过载30000g_n、量程50g_n的指标要求。有限元仿真... 针对外弹道信息测量过程中,低量程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加速度传感器在上万g_n过载环境下的损坏问题,提出了一种仿虾螯式抗冲击微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实现抗过载30000g_n、量程50g_n的指标要求。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在50g_n载荷作用下,加速度计敏感单元位移为0.99μm,灵敏度为0.124 pF/g_n;引入仿虾螯式抗冲击缓冲结构的加速度传感器在30000g_n过载作用下承受的等效应力的最大值从1022.5 MPa降低至84.326 MPa,有效地提高了该传感器件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计 抗冲击 电容式 低量程 仿生缓冲结构 微机电系统
下载PDF
鲁迅《野草·求乞者》考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洁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22,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鲁迅的写作被视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与社会批判的最强音,因而一直以来,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阐释也大多出自这一角度,即从时代、民族、社会、现实等方面去理解。
关键词 鲁迅作品 考论 野草 社会批判 现代中国 思想启蒙 中国现代 思想家
下载PDF
一个严肃而深刻的“玩笑”——重读《我的失恋》兼论鲁迅的新诗观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洁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20,62,共8页
以深刻与晦涩著称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园地中的奇葩,也是鲁迅丰富多样的写作实践所收获的一枚异果。它在艺术上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在内容上也成为最真实而深入地表达鲁迅"全部的哲学"的特殊文本。因此,多年以来,《野草... 以深刻与晦涩著称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园地中的奇葩,也是鲁迅丰富多样的写作实践所收获的一枚异果。它在艺术上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在内容上也成为最真实而深入地表达鲁迅"全部的哲学"的特殊文本。因此,多年以来,《野草》一直是研究者赖以探究鲁迅思想情感与艺术观念的最重要文本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失恋》 鲁迅 诗观 重读 玩笑 中国现代 《野草》 艺术观念
下载PDF
“有情的讽刺”:鲁迅杂文的美学特质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洁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21,共8页
鲁迅对讽刺艺术有自觉的理论提倡和大量的文本实践。在艺术层面,他甄别讽刺与谴责,强调讽刺艺术的"轻妙深刻",提出"精炼""夸张"等要素;在精神层面,他强调"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尤以"有情的... 鲁迅对讽刺艺术有自觉的理论提倡和大量的文本实践。在艺术层面,他甄别讽刺与谴责,强调讽刺艺术的"轻妙深刻",提出"精炼""夸张"等要素;在精神层面,他强调"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尤以"有情的讽刺"对照批评"无情的冷嘲",体现了讽刺文学严肃介入现实的战斗精神。1930年代,通过对"幽默"小品文的批评,鲁迅再次明确了杂文的讽刺精神,将之树为"大时代"特殊的美学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讽刺 杂文 冷嘲 幽默
下载PDF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洁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154,共7页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传统 现代 晚唐诗 禅宗思想
下载PDF
梦中道路的迷离 早期何其芳的“神话情结”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洁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6-190,共15页
关键词 何其芳 诗歌 “画梦”风格 “神话情结” 作品题材 意象 写作手法 现代主义 《柏林》
下载PDF
“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洁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0-128,共9页
穆旦曾在诗中提及“鲁迅的杂文”对他有所影响,本文借此展开“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的讨论。杂文精神体现着对于文学与政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新认识,穆旦诗学中有关“新的抒情”的主张与实践同样对此高度强调。“新的抒情”... 穆旦曾在诗中提及“鲁迅的杂文”对他有所影响,本文借此展开“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的讨论。杂文精神体现着对于文学与政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新认识,穆旦诗学中有关“新的抒情”的主张与实践同样对此高度强调。“新的抒情”结合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语境,反省了新诗前20年的抒情方式,提出了个人积极介入历史、与时代“大谐和”的主张,并肯定综合的、“深沉明晰”的审美风格,体现了杂文般的包容性、现实性和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穆旦 杂文 新的抒情
下载PDF
“我是在新诗之中,又在新诗之外”——重评闻一多诗学观念的转变及其他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洁宇 《江汉学术》 CSSCI 2020年第5期50-57,共8页
闻一多身兼诗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等多重身份,其诗歌批评方式也因之呈现多重面貌。考察其诗学观念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可分析其新诗批评的调整与其身份迁移之间的关联,对其《死水》之后的停笔原因给出新的解释和评价。闻一多从一位崇尚... 闻一多身兼诗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等多重身份,其诗歌批评方式也因之呈现多重面貌。考察其诗学观念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可分析其新诗批评的调整与其身份迁移之间的关联,对其《死水》之后的停笔原因给出新的解释和评价。闻一多从一位崇尚古典美学并强调格律的诗人转变为一个高度肯定"生活之力"并拒认"技巧专家"的诗评家,其转变背后有深意存焉。思想变化的原因既然来自诗歌之外,或许写作的问题也就无法在诗学内部得到解决,亦即那种转变不仅发生在诗学内部,也影响到其人生道路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诗批评 新诗格律 古典美学 社会批评
下载PDF
鲁迅作品中的“路”——意象分析之一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洁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29,共6页
关键词 鲁迅 “路”意象 象征手法 生活体验 革命精神
下载PDF
俯仰无愧 风骨文章——贾植芳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洁宇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2-90,共9页
贾植芳先生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1916年生于山西 ,2 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 ,193 6年留学日本 ,就读于日本大学社会学系 ,并成为“七月派”重要作家之一。抗战期间回国从军抗日 ,并坚持文学创作和翻译。 1946年定居上海 ,曾主... 贾植芳先生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1916年生于山西 ,2 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 ,193 6年留学日本 ,就读于日本大学社会学系 ,并成为“七月派”重要作家之一。抗战期间回国从军抗日 ,并坚持文学创作和翻译。 1946年定居上海 ,曾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 195 0年起在上海震旦大学任教 ,195 2年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今。 195 5年因“胡风案”入狱 ,1967年出狱 ,1980年被平反。代表作有小说集《人生赋》、《人的证据》 ;社会学论著《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译著《住宅问题》 ;译著《契诃夫手记》等 ,并参与和领导了一系列现代文学史料编集工作 ,晚年出版散文集《狱里狱外》、《不能忘却的纪念》等。本刊特委托张洁宇博士就贾植芳先生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做此访谈 ,以飨读者 (文中标●号者为张洁宇博士 ,标■号者为贾植芳先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植芳 人物访谈 文学创作 翻译 审美观念 人物塑造
下载PDF
文学的疆域——陈平原学术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洁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1,共9页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其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从现代到晚清,从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其治学思路和方法不仅具有启发性,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的发展进程。追踪...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其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从现代到晚清,从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其治学思路和方法不仅具有启发性,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的发展进程。追踪陈平原的学术道路可以发现,他的“越界”始终立足于“文学”这一基点,借助于文学的叙述、想象与表达来“触摸历史”。因此,与其说他是在跨越学科边界,不如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开拓“文学”的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平原 文学 文学史 学术史 教育史
下载PDF
花腔写历史 故事又新编——读李洱《花腔》,兼谈鲁迅与瞿秋白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洁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58,共8页
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鲁迅《故事新编》"油滑"的美学特色,不仅消解了历史人物的神圣光环,也挑战了读者对叙述的盲信,破除了对所谓真相的痴迷。小说通过主人公葛任的故事展开了对于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充... 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鲁迅《故事新编》"油滑"的美学特色,不仅消解了历史人物的神圣光环,也挑战了读者对叙述的盲信,破除了对所谓真相的痴迷。小说通过主人公葛任的故事展开了对于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充分体现出一种知识分子式的个人立场、怀疑精神、批判意识和历史反思。《花腔》以"杂"为特色,以其复杂的结构与声部直接对应20世纪中国复杂的社会生活,展现出一种书写"全景式的中国史"的文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洱 《花腔》 鲁迅 油滑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