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样品内激波斜碰的早期动态力学行为,对分析其后续的动态演化与失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激波极曲线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两点侧面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铅(Lead,Pb)、无氧铜(Oxygen-free high conductive cop...研究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样品内激波斜碰的早期动态力学行为,对分析其后续的动态演化与失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激波极曲线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两点侧面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铅(Lead,Pb)、无氧铜(Oxygen-free high conductive copper,Cu-OFHC)和钨合金(W-Ni-Fe alloy,W4Ni2Fe)的动态行为研究。利用激波极曲线方法和Hugoniot状态方程,得到3种金属激波反射形式发生转变时入射角和入射压力临界值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结果分析仿真中3种金属内激波的对称斜碰特征。模拟结果显示3种金属都发生了马赫反射,吻合理论预测。通过对比3种金属内部横向同一区域的压力剖面发现:Pb的马赫杆宽度远大于Cu-OFHC和W4Ni2Fe;Pb中由入射激波、马赫杆和反射激波形成的三波加载区域也大于后两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Pb中的声速远小于后两者,造成碰撞区内激波相互作用的差异。基于自由面的速度历史剖面和判定准则估算这3种金属中最终形成的马赫杆宽度并讨论碰撞区的动态演化特征。结合对金属内部压力及自由面速度剖面的分析建立斜激波对称碰撞动态演化模型,为深入认识碰撞区的动态力学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对全膝表面置换术中严重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处理,介绍应用自体骨移植术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研究组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共对16例(19膝)有重度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术,...目的:通过对全膝表面置换术中严重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处理,介绍应用自体骨移植术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研究组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共对16例(19膝)有重度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术,平均内翻32°(25°~45°),平均年龄66±8岁(52~77岁)。术前膝关节功能:平均活动范围为62°(37°~90°),平均KSS(knee society scure)评分为18分(-24~41分),平均功能评分为13分(-21~43分)。术中将胫骨内侧平台倾斜型骨缺损修整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将截下的外侧胫骨平台骨块修整后使其厚度和形状与缺损处匹配,并将带有皮质骨的部分尽量放置在台阶状缺损的外缘,以承受平台的压力;置入假体时,在植骨块侧方加压至骨水泥固化。16例中3例(3膝)使用了胫骨平台侧延长柄假体,所有膝关节假体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3~50个月),患肢畸形得到矫正,术后3个月均可弃拐行走,生活自理;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平均为112°(95°~125°);术后随访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分(71~93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8分(74~96分);尚未发现有自体移植骨的不愈合、移位、骨折和胫骨假体松动者,同时也未见因术后迟发性感染或植骨吸收再次出现膝内翻畸形和假体松动而行翻修手术的患者。结论:在重度膝内翻伴骨缺损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有多种重建方式以恢复胫骨平台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了台阶状胫骨平台重建自体骨移植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恢复胫骨平台的完整性,提供了良好的初始稳定性,较其他方法减少了内置物,同时具有可靠的相容性,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可能,获得了满意的初期治疗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研究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样品内激波斜碰的早期动态力学行为,对分析其后续的动态演化与失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激波极曲线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两点侧面对称起爆加载下金属铅(Lead,Pb)、无氧铜(Oxygen-free high conductive copper,Cu-OFHC)和钨合金(W-Ni-Fe alloy,W4Ni2Fe)的动态行为研究。利用激波极曲线方法和Hugoniot状态方程,得到3种金属激波反射形式发生转变时入射角和入射压力临界值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结果分析仿真中3种金属内激波的对称斜碰特征。模拟结果显示3种金属都发生了马赫反射,吻合理论预测。通过对比3种金属内部横向同一区域的压力剖面发现:Pb的马赫杆宽度远大于Cu-OFHC和W4Ni2Fe;Pb中由入射激波、马赫杆和反射激波形成的三波加载区域也大于后两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Pb中的声速远小于后两者,造成碰撞区内激波相互作用的差异。基于自由面的速度历史剖面和判定准则估算这3种金属中最终形成的马赫杆宽度并讨论碰撞区的动态演化特征。结合对金属内部压力及自由面速度剖面的分析建立斜激波对称碰撞动态演化模型,为深入认识碰撞区的动态力学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摘目的:通过对全膝表面置换术中严重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处理,介绍应用自体骨移植术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研究组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共对16例(19膝)有重度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术,平均内翻32°(25°~45°),平均年龄66±8岁(52~77岁)。术前膝关节功能:平均活动范围为62°(37°~90°),平均KSS(knee society scure)评分为18分(-24~41分),平均功能评分为13分(-21~43分)。术中将胫骨内侧平台倾斜型骨缺损修整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将截下的外侧胫骨平台骨块修整后使其厚度和形状与缺损处匹配,并将带有皮质骨的部分尽量放置在台阶状缺损的外缘,以承受平台的压力;置入假体时,在植骨块侧方加压至骨水泥固化。16例中3例(3膝)使用了胫骨平台侧延长柄假体,所有膝关节假体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3~50个月),患肢畸形得到矫正,术后3个月均可弃拐行走,生活自理;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平均为112°(95°~125°);术后随访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分(71~93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8分(74~96分);尚未发现有自体移植骨的不愈合、移位、骨折和胫骨假体松动者,同时也未见因术后迟发性感染或植骨吸收再次出现膝内翻畸形和假体松动而行翻修手术的患者。结论:在重度膝内翻伴骨缺损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有多种重建方式以恢复胫骨平台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了台阶状胫骨平台重建自体骨移植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恢复胫骨平台的完整性,提供了良好的初始稳定性,较其他方法减少了内置物,同时具有可靠的相容性,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可能,获得了满意的初期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