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干旱半干旱农田应用0.2%莪术醇饵剂防治害鼠的效果
1
作者 戴爱梅 马婷 +3 位作者 丁志梅 赵日良 赵方婷 张美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340,共8页
为了解0.2%莪术醇饵剂在新疆干旱半干旱农田应用的可行性,2022年4月至7月,在新疆博州温泉县进行了该药防治害鼠试验。施药在3个试验点(即3个重复)进行,在害鼠繁殖高峰期前施药,投放药饵后30、60 d和90 d调查防控效果。结果显示:3个试验... 为了解0.2%莪术醇饵剂在新疆干旱半干旱农田应用的可行性,2022年4月至7月,在新疆博州温泉县进行了该药防治害鼠试验。施药在3个试验点(即3个重复)进行,在害鼠繁殖高峰期前施药,投放药饵后30、60 d和90 d调查防控效果。结果显示:3个试验区域的结果趋势相似,校正灭效基本维持在50%以上。与空白对照区相比,优势鼠种灰仓鼠与根田鼠试验投饵区的雌鼠怀孕率明显下降,小家鼠、灰仓鼠平均胎仔数明显降低,小家鼠、灰仓鼠和根田鼠施药区域的鼠类个体的亚成体比例与对照区域明显下降,说明该药剂对当地害鼠的繁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达到控制害鼠数量的目的,适口性也较好,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醇 鼠害防制 干旱半干旱农田 小家鼠 灰仓鼠 根田鼠
下载PDF
我国黄胸鼠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美文 郭聪 +2 位作者 王勇 胡忠军 陈安国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87-497,共11页
全面综述了对黄胸鼠 (Rattusflavipectus)的研究进展。①黄胸鼠是我国三大家栖鼠种之一 ,体型中等 ,属东洋界种类。在我国已由主要栖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扩展到广大的北方地区 ,并在北方部分地区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发达的交通是其由... 全面综述了对黄胸鼠 (Rattusflavipectus)的研究进展。①黄胸鼠是我国三大家栖鼠种之一 ,体型中等 ,属东洋界种类。在我国已由主要栖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扩展到广大的北方地区 ,并在北方部分地区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发达的交通是其由南方扩展至北方的重要途径 ,全球变暖为其在北方种群增长提供了条件。在南方部分地区 ,黄胸鼠的优势地位则被其他鼠所取代。住房结构的改变使黄胸鼠适生环境改变 ,是其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②西南地区黄胸鼠大量栖息野外 ,在野外的比例南方比北方要大。一般仍以家栖为主 ,在野外栖息数量较少。③黄胸鼠的食量较大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主要在夜间活动和取食。④黄胸鼠在南方可终年繁殖 ,在北方冬季基本不繁殖。随着纬度的增高 ,黄胸鼠的繁殖高峰由双峰逐渐变为单峰 ,这一趋势决定了其种群波动也有相似的规律。⑤黄胸鼠具 2 1对染色体 ,分别为 13对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 ,7对中着丝粒染色体 ,和 1对端着丝粒性染色体。⑥已知人类有 10多种传染疾病的传播与黄胸鼠有关。⑦化学防治黄胸鼠应选择抗凝血灭鼠剂 ,并讲究投饵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鼠 生物学特性 中国 形态分类学 栖息习性
下载PDF
洞庭湖不同退田还湖类型区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特性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3 位作者 李波 黄璜 陈剑 韩立亮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6-405,共10页
针对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重大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以原有"围湖"造的垸田和垸外湖滩为对照,对退田还湖区(含双退与单退两种形式)的啮齿动物群落于2003~2006年进行定位观察。采用夹捕法进行采样,于每年的1月、4月... 针对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重大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以原有"围湖"造的垸田和垸外湖滩为对照,对退田还湖区(含双退与单退两种形式)的啮齿动物群落于2003~2006年进行定位观察。采用夹捕法进行采样,于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进行。比较洞庭湖不同退田还湖类型区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指标参数。总体来看,调查期间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指数要比上世纪80~90年代报道的要高,这与前几年其种群处于年数量低谷有关,是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负反馈机制的体现。不同类型生境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单退垸与原有生境没有明显变化,而双退垸内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均有较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双退垸内夏季东方田鼠保持高的繁殖能力和黑线姬鼠的繁殖力锐减。由于双退垸的高程优势,鼠群在夏季汛期不会迁出垸内,仅迁移集中至较高区域,这种水位变化引导的害鼠种群迁移应该是造成繁殖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黑线姬鼠不适应这种迁移以及集中后与东方田鼠的激烈竞争,迁移到高地后的黑线姬鼠几乎停止繁殖,繁殖指数仅为0.03(I♀=0.05),明显低于当期其它生境。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滞留在双退垸内的东方田鼠,繁殖强度却不减,繁殖指数达1.54(I♀=3.36),与春季湖滩种群的相当。说明没有经过长距离迁移的东方田鼠种群,在夏季仍会保持较高的繁殖强度,与夏季被迫远距离迁入农田的东方田鼠种群繁殖力急剧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在初夏如果有适宜的栖息地(如双退垸的高台、原有堤岸等),东方田鼠仍能保持较强繁殖力。本文揭示了双退垸内水位变化引发种群迁移后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繁殖能力的这种迥异表现,具体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黑线姬鼠 繁殖特性 退田还湖 洞庭湖区
下载PDF
长江流域黄胸鼠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美文 陈安国 +3 位作者 王勇 郭聪 刘辉芬 李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0-211,共12页
黄胸鼠体型中等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 ,在长江流域大部分栖息于房舍及其周围。在 1 982~ 1 998年间以洞庭湖区 4个县为主 ,用夹夜法在室内和野外进行了调查。在洞庭湖区 ,黄胸鼠的尾长总体而言长于体长 ,但仍有少部分个体的尾长... 黄胸鼠体型中等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 ,在长江流域大部分栖息于房舍及其周围。在 1 982~ 1 998年间以洞庭湖区 4个县为主 ,用夹夜法在室内和野外进行了调查。在洞庭湖区 ,黄胸鼠的尾长总体而言长于体长 ,但仍有少部分个体的尾长短于体长。洞庭湖区的黄胸鼠终年繁殖 ,繁殖能力夏半年高于冬半年 ,繁殖高峰为 4~ 5月 ,冬季为繁殖低谷期。雌鼠总体怀孕率与繁殖指数分别为 2 5 3%与 1 61 ,各月平均分别为 2 5 5%与 1 99,最高皆出现在 4~ 5月 ,胎仔数在 1~ 1 7之间 ,夏半年平均胎仔数多于冬半年 ,全年为 6 46,平均为7 1 1 ,每年可繁殖 2~ 4胎 ;雄鼠睾丸下位率普遍夏半年高于冬半年 ,4~ 5月为最高。从南向北 ,黄胸鼠的繁殖高峰由双峰向单峰逐渐演变。在洞庭湖区种群数量高峰一般出现在秋季。在我国 ,黄胸鼠的种群有不断向北扩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鼠 栖息 繁殖 长江流域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2 位作者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0-329,共10页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 ,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 ,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 ,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 3种 ,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 ,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 ,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 ,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 3种 ,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 :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 ,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 ;相对而言 ,小型鼠黑线姬鼠 (农田区 )与小家鼠 (农舍区 )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 ,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 ,这种差别可维持 3a左右 ,但经过 3~ 4a左右的恢复后 ,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 ,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 ,从长期看 ,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 ,灭鼠后一定时期 ,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 ,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果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灭鼠 长江流域农区 鼠类 群落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
下载PDF
洞庭湖区鼠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美文 王凯荣 +1 位作者 王勇 李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260-2270,共11页
通过对洞庭湖区黑线姬鼠褐家鼠主害区桃源的害鼠群落调查 ,揭示了平原农田生态类型区、丘陵农林复合生态类型区和山区林农复合生态类型区及其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人类干扰程度最高的平原生态类型区 ,鼠类群落的优势种突... 通过对洞庭湖区黑线姬鼠褐家鼠主害区桃源的害鼠群落调查 ,揭示了平原农田生态类型区、丘陵农林复合生态类型区和山区林农复合生态类型区及其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人类干扰程度最高的平原生态类型区 ,鼠类群落的优势种突出 ,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 ,丘陵生态区次之 ,而具有大片森林、受干扰较低的山区林农复合生态区 ,优势集中性指数最低。物种多样性 Shannon- Weiner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亦显示同样的规律 :适度干扰的山区复合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最高 ,均匀性最好 ,丘陵生态区居中 ,平原生态区最低。不论何种生态类型区 ,农田生境鼠类群落的优势种都较突出 ,优势集中性指数也较高 ,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 ;林地生境的优势集中性有较大下降 ,山区林地内的鼠种比丘陵区要多 ,优势集中性指数也较低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有提高。林缘农田在同一生态类型不同生境内优势集中性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最高。比较不同生境鼠类群落的相似性 ,最不相似的群落是农田与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森林。这些现象说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使害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优势度下降、优势种突出、均匀性降低 ,形成了只利于少数几个种群栖息和生产发展的环境 ,最终导致少数种群的暴发 ,形成危害。但适度干扰能提高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群落多样性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洞庭湖区
下载PDF
洞庭湖区洪灾淹没区鼠类群落结构恢复的生态过程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美文 王克林 +2 位作者 王勇 郭聪 李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2-1218,共7页
在 1998年特大洪灾中被淹没 3个多月的湖南省安乡县安造大垸 ,经退水后连续 3a的观察 ,揭示了洪涝灾害对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群落演替或恢复的过程。当地的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洪灾后农田区残留的主要鼠种 ,但密度极低 ;房舍区则以中型... 在 1998年特大洪灾中被淹没 3个多月的湖南省安乡县安造大垸 ,经退水后连续 3a的观察 ,揭示了洪涝灾害对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群落演替或恢复的过程。当地的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洪灾后农田区残留的主要鼠种 ,但密度极低 ;房舍区则以中型鼠褐家鼠与黄胸鼠为主 ,并保持较高的密度。在农田 ,灾后近 2 a时间内都仅捕获黑线姬鼠 ,而农房的鼠种组成很快变成与未被淹地区相似 ,不同的是在未被淹地区小家鼠的比例比灾区高。比较灾区与对照区群落的鼠种组成、群落优势度及优势集中性指数、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性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 ,发现随着群落的演替 ,灾区鼠群落逐步地与对照区趋于一致 ;仅有灾区的害鼠密度例外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由于房屋的顶层或楼房的 2层以上部分 ,在洪灾中未被淹没而成为害鼠的避难地 ,因此洪涝灾害对房舍区鼠群落结构的破坏比农田区的小 ,这从灾后的鼠密度和结构的变化可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鼠群落结构 演替 洞庭湖区
下载PDF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害治理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1 位作者 李波 陈安国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0-258,共9页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鼠类并非完全有害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物流与能流的一环 ,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只有在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发生冲突时 ,鼠类才表现出其危害性。生态系统的失衡是鼠类暴发成灾最根本的原因。目前 ,害鼠对工...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鼠类并非完全有害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物流与能流的一环 ,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只有在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发生冲突时 ,鼠类才表现出其危害性。生态系统的失衡是鼠类暴发成灾最根本的原因。目前 ,害鼠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并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害鼠防治的异化则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对鼠害的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 ,当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组织管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科技普及程度 ,对害鼠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讲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害鼠种群数量将会受到控制而趋于下降。但中短期而言 ,社会经济建设的某些活动可能引发局部或大面积害鼠种群的暴发。因此在实施那些措施时 ,若能注意害鼠种群的发生发展 ,或对有关项目可能对鼠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 ,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害鼠种群 ,将会减少害鼠带来的各种损失 ,更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建设。由此提出 ,可适时地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 ,并关注目前社会经济活动中重大举措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科学地制定鼠害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经济 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 鼠害治理
下载PDF
长江中游农区洪涝灾害后鼠类数量动态 被引量:8
9
作者 张美文 王克林 +2 位作者 王勇 郭聪 李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1998年至2001年在湖南安乡对洪灾后的啮齿动物数量进行了监测,并以正常区为对照;与此同时,也对曾遭受过洪灾的其它地区进行了对比调查.调查发现,虽然洪灾对啮齿动物的种群影响很大,但其数量回升速度较快,退水半年左右,种群数量就会超过... 1998年至2001年在湖南安乡对洪灾后的啮齿动物数量进行了监测,并以正常区为对照;与此同时,也对曾遭受过洪灾的其它地区进行了对比调查.调查发现,虽然洪灾对啮齿动物的种群影响很大,但其数量回升速度较快,退水半年左右,种群数量就会超过未发生洪灾的相邻地区.主要原因是洪灾使害鼠的生态压力减少,如害鼠数量大幅减少,而食物相对丰富,栖息空间相对较大以及天敌的数量减少等,从而使残存鼠和迁入鼠的数量得以迅速回升.洪灾后鼠密度回升到很高的地区,即使进行大面积的化学防治降低鼠密度后,其回升速度也不同于正常地区,同样具有快速反弹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汀中游地区 洪涝灾害 鼠类 种群动态 群落 生态压力 食物 栖息空间
下载PDF
洞庭平原黄胸鼠种群年龄组的划分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美文 郭聪 +3 位作者 王勇 刘辉芬 李波 陈安国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8-276,共9页
根据胴体重的频次分布和每5g胴体重组的鼠所对应的发育与繁殖状况,将黄胸鼠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年组:胴体重≤35g;Ⅱ.亚成年组:36~65g;Ⅲ.成年一组:66~100g;Ⅳ.成年二组:101~135g;Ⅴ.老年组... 根据胴体重的频次分布和每5g胴体重组的鼠所对应的发育与繁殖状况,将黄胸鼠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年组:胴体重≤35g;Ⅱ.亚成年组:36~65g;Ⅲ.成年一组:66~100g;Ⅳ.成年二组:101~135g;Ⅴ.老年组:>135g。经t检验,各组间的胴体重、体重、体长、尾长都有显著性的差异。各年龄组间的体重与胴体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前3个年龄组的体长和尾长与胴体重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各年龄组的雌性比变化不大,雌鼠的怀孕率和繁殖指数在前4个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在成年二组达到最高,到老年组则明显降低,参产雌鼠由幼年组的0%逐渐增加至老年组的100%。雄鼠的睾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但老年组增加幅度不明显,下位率则由0逐渐增加到100%。每年1~4月种群中以成年一组和成年二组为主,随后,幼年组和亚成年组的比例增加,在7~12月各年龄组则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鼠 年龄 洞庭平原 繁殖
下载PDF
洞庭平原农房家鼠的栖息格局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1 位作者 郭聪 李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5-152,共8页
洞庭平原农房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鼠密度最高为厨房 ,其次为杂屋 ,卧室和堂屋较低。房屋的不同地面对鼠密度与鼠种组成都有影响 ,地面用水泥硬化后房间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未硬化泥土地面 ,硬化地面以小家鼠为主 ,泥土地面... 洞庭平原农房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鼠密度最高为厨房 ,其次为杂屋 ,卧室和堂屋较低。房屋的不同地面对鼠密度与鼠种组成都有影响 ,地面用水泥硬化后房间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未硬化泥土地面 ,硬化地面以小家鼠为主 ,泥土地面以褐家鼠占优势。不同结构房屋的鼠密度亦有差异 ,砖混结构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土木结构 ;其鼠种组成也不同 ,砖混结构的房屋小家鼠占优势 ,土木结构房屋则褐家鼠与小家鼠比例相当。房屋地面的硬化对害鼠的影响比房屋结构的改变要大。综合来看 ,鼠密度最高的房间为泥土地面 +土木结构的厨房 ;鼠密度最低为硬化地面 +砖混结构的堂屋。通常 ,在家具等物品摆放整洁、食物与水源少的硬化地面的房间鼠密度较低 ,且以小家鼠占优势 ;在杂物堆放较多、脏乱差的泥土地面房间的鼠密度较高。因此 ,在防治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鼠密度和优势鼠种 ,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家鼠 小家鼠 黄胸鼠 栖息格局 洞庭平原 农房
下载PDF
洞庭湖区社鼠的繁殖生态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美文 黄璜 +1 位作者 王勇 李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4-894,共11页
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内。总体而言,其种群雌性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在季节间和年龄组间有一定的差别,雌性比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的雌性比都超过50%。年龄组间,雌性比最... 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内。总体而言,其种群雌性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在季节间和年龄组间有一定的差别,雌性比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的雌性比都超过50%。年龄组间,雌性比最高的为幼年组66.7%,亚成年和成年组的雌性比接近50%,而老年组的雌性比为最低,为33.3%。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31.1%,平均胎仔数为3.7只,繁殖指数为0.58。春、夏季怀孕率较高,冬季没有捕获到怀孕的雌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繁殖指数在夏、秋季维持高峰水平。雌性社鼠总的参产率为53.3%,各季间呈现从春、夏到秋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停止怀孕。可见夏、秋季为雌鼠的繁殖高峰期。随着年龄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老年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以成年组最高,说明成年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社鼠的睾丸下位率全年总计为75.6%,分四季平均为86.0%,夏、秋季维持在较高水平,冬、春季稍低,低谷在春季。下位睾丸的重量与大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秋、冬逐渐下降的规律,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社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社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夏秋季。从不同年龄组看,幼年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年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鼠 繁殖生态 洞庭湖区
下载PDF
东洞庭湖西岸舵杆洲洲滩褐家鼠侵入状况分析
13
作者 黄华南 陈秋芳 +2 位作者 周训军 张美文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47-50,共4页
为明确近年来东洞庭湖舵杆洲洲滩小兽群落结构的变化,对2021—2024年洲滩小兽的群落组成和繁殖状况展开了调查,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了洲滩小兽群落演变的新趋势。结果显示:2021—2022年东方田鼠为第一优势种群,2023年黑线姬鼠为第一优势... 为明确近年来东洞庭湖舵杆洲洲滩小兽群落结构的变化,对2021—2024年洲滩小兽的群落组成和繁殖状况展开了调查,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了洲滩小兽群落演变的新趋势。结果显示:2021—2022年东方田鼠为第一优势种群,2023年黑线姬鼠为第一优势种群,2024年1月,褐家鼠成为第一优势种群,占比38.71%。2023—2024年1月的解剖数据显示:洲滩褐家鼠主要在春季和冬季繁殖,春季繁殖指数达到4.0,说明褐家鼠已成功侵入洲滩生境,可在舵杆洲洲滩栖息与繁殖。目前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东方田鼠共存于洲滩生境,鉴于褐家鼠明显强于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破坏性,为保障湖区居民的健康和农业安全生产,需密切关注洲滩褐家鼠种群的发展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家鼠 栖息地 繁殖 洞庭湖 舵杆洲
下载PDF
鼠害对长江中下游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美文 郭聪 +2 位作者 王勇 李波 陈安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3-227,共5页
长江中下游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决定了害鼠的种类丰富、繁殖力高。而灭鼠方法不科学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使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危害区域不断扩展。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目前在鼠... 长江中下游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决定了害鼠的种类丰富、繁殖力高。而灭鼠方法不科学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使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危害区域不断扩展。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目前在鼠害防治中存在的滥用急性灭鼠剂和不科学的灭鼠方法必须予以重视。有必要掌握害鼠的发生发展规律 ,在鼠害防治中树立生态与综合治理的观念 ,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使用先进科学的灭鼠方法。众多的江河湖泊及每年水位的变化影响着该地害鼠种群的发生发展 ,经常暴发的洪灾有引发鼠传疾病流行的可能 ,灾后必须注意防治鼠害。重大水利工程对引起某些害鼠的暴发成灾方面已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长江三峡工程也将对某些害鼠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农业 鼠害 防治对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1 位作者 李波 黄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66,共6页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鼠 消化道 季节变化 洞庭湖区
下载PDF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一年农村小兽监测报告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美文 李波 +7 位作者 王勇 蒋凡 郭永旺 郭聪 黄英 朱云学 周志辉 光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253-5263,共11页
为了了解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害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预防鼠传疫病的发生,指导灾后的媒介生物控制和鼠源疫病防控。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每月对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和汶川6地灾区进行1次小兽(鼠情)... 为了了解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害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预防鼠传疫病的发生,指导灾后的媒介生物控制和鼠源疫病防控。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每月对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和汶川6地灾区进行1次小兽(鼠情)监测。选择农田和村庄2种主要生境,采用夹日法进行调查。其中农田生境的捕获率达7.35%,主要捕获到啮齿目(Rodentia)和食虫目(Insectivora)两类,其中啮齿目为1.49%,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为5.86%。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as)、巢鼠(Micromys minut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与臭鼩(Suncus Murinus)。村庄区域的捕获率为12.50%,主要捕获的亦是食虫目鼩鼱科的四川短尾鼩,高达10.02%,啮齿目的捕获率为2.48%。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结果表明,经过灾后的各种控制措施,鼠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啮齿目种类的捕获率基本低于3%。但食虫目鼩鼱科的捕获率较高,特别是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四地的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高于已有报道的同期水平,并维持较高的繁殖力,且大量进入房舍区域。另外,黑线姬鼠的繁殖率也不低。需密切关注四川短尾鼩和黑线姬鼠种群动态趋势。据以往类似研究结果,结合初步调查数据和从控制鼠传疾病的角度考虑,灾区鼠情的监测要有中长期的思想准备,至少持续3a以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鼠情监测 四川短尾鼩 黑线姬鼠 四川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2007年暴发成灾的原因剖析 被引量:36
17
作者 张美文 李波 王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1-605,共5页
2007年东方田鼠种群暴发是其种群数量自然波动到达高峰期的体现。洞庭湖湖泊泥沙淤积导致的沼泽化是其成灾的主要基础;而围湖造田、围湖灭螺和滥捕天敌乃是湖区东方田鼠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严重危害的直接原因;近期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 2007年东方田鼠种群暴发是其种群数量自然波动到达高峰期的体现。洞庭湖湖泊泥沙淤积导致的沼泽化是其成灾的主要基础;而围湖造田、围湖灭螺和滥捕天敌乃是湖区东方田鼠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严重危害的直接原因;近期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工程又进一步加强了东方田鼠的暴发危害。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东方田鼠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成灾 东方田鼠 洞庭潮区
下载PDF
开发烟草等为植物源灭鼠剂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2 位作者 郭聪 胡忠军 陈安国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从植物中筛选出适合害鼠生物学特性、作用较慢、能杀灭害鼠的植物 ,为灭鼠剂的开发探索一条有效的对环境安全的途径。方法 :将植物直接或制成毒饵饲喂试鼠。结果 :烟草与夹竹桃对试鼠有一定的毒性。结论 :烟草可作为开发植物性杀... 目的 :从植物中筛选出适合害鼠生物学特性、作用较慢、能杀灭害鼠的植物 ,为灭鼠剂的开发探索一条有效的对环境安全的途径。方法 :将植物直接或制成毒饵饲喂试鼠。结果 :烟草与夹竹桃对试鼠有一定的毒性。结论 :烟草可作为开发植物性杀鼠剂有希望的植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灭鼠剂 烟草 开发研究
下载PDF
洞庭湖区社鼠脏器重量的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1 位作者 李波 黄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野外自然种群脏器的重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其在年龄组、性别、季节及生境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社鼠内脏(心、肺、肝、脾、肾脏)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量有明显的增加,其重量与体重有极其显著...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野外自然种群脏器的重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其在年龄组、性别、季节及生境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社鼠内脏(心、肺、肝、脾、肾脏)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量有明显的增加,其重量与体重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两性间的脏器重量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脏器季节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夏季脏器重量较低,四季间比较,仅有心脏重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生境间心脏和肾脏重量的变化相对较大,达显著水平。参与繁殖与未参与繁殖的雌鼠相比,心、肺、肝、肾脏的各项指标均较高,脾脏则相反,但均未有显著性差异。总的来看,洞庭湖社鼠种群的脏器指标相对稳定,尽管重量指标随着年龄组而增加,受性别、季节、生境及繁殖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鼠 内脏器官 洞庭湖区
下载PDF
洞庭平原农区住房的改善对家鼠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美文 王勇 +1 位作者 郭聪 李波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4-399,共6页
于 1996~ 2 0 0 1年采用铗日法对湖南省汉寿县株木山乡的一个村子进行了鼠情调查。结果表明 :①洞庭平原家鼠群落主要由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组成 ;②房屋内地面的硬化对家鼠群落的影响很大 ,混凝土硬化地面房间内的鼠密度明显低于... 于 1996~ 2 0 0 1年采用铗日法对湖南省汉寿县株木山乡的一个村子进行了鼠情调查。结果表明 :①洞庭平原家鼠群落主要由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组成 ;②房屋内地面的硬化对家鼠群落的影响很大 ,混凝土硬化地面房间内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泥土地面房间 ,硬化地面后小家鼠取代泥土地面时褐家鼠的优势地位 ;③房屋结构的变化对家鼠群落的数量与组成都有影响 ,砖混结构房屋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土木结构 ,鼠种组成也由原来土木结构房屋的褐家鼠与小家鼠比例相当 ,演变成以小家鼠占优势。与 1986~ 1990年在同一地区调查的结果比较显示 ,随着我国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将土木结构泥土地面的房屋逐渐改造为砖混结构混凝土地面的房屋后 ,将会大大降低鼠害。同时 ,在防治过程中应根据农舍结构的不同 ,增设适当的防鼠设备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平原农区 住房 改善 家鼠群落 鼠情调查 城市化 迁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