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植物学》的创译及其科学传播意义研究
1
作者 孙雁冰 惠富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7-161,共5页
晚清时期,中国学者李善兰等人编译的《植物学》一书在中国植物学史及中西方科技交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科技文化影响。该书的编译成功有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李善兰其汉译的过程中,发挥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利用创译法完美... 晚清时期,中国学者李善兰等人编译的《植物学》一书在中国植物学史及中西方科技交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科技文化影响。该书的编译成功有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李善兰其汉译的过程中,发挥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利用创译法完美表达出重要植物学名词的科学含义及文化意味,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翻译 科学传播 李善兰 《植物学》 晚清时期
下载PDF
《中华农学会报》栏目的设置及其科技传播意义
2
作者 郭建新 惠富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4-100,共7页
《中华农学会报》是民国时期最大的农学学术团体“中华农学会”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也是当今著名农学期刊《作物学报》的前身。《中华农学会报》创办于1918年12月,1948年11月停刊,是中华农学会的机关刊物。刊物设置74个栏目,体现出紧扣办... 《中华农学会报》是民国时期最大的农学学术团体“中华农学会”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也是当今著名农学期刊《作物学报》的前身。《中华农学会报》创办于1918年12月,1948年11月停刊,是中华农学会的机关刊物。刊物设置74个栏目,体现出紧扣办刊宗旨、阶段性、多样性、时宜性、传承性以及创新性的特点。设置的栏目不仅为民国农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搭建了多样化的窗口,而且利于建立《中华农学会报》在农学界的话语权威。既发挥吸引公众关注,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又起到了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增进农学理论交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农学会报》 栏目 农业科技传播
下载PDF
近代中国关于化肥利弊的争论 被引量:15
3
作者 惠富平 过慈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22,127,共9页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化学肥料的输入及其在中国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将舶来肥料与中国传统有机肥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中国社会关于化肥优劣利弊的激烈争论。人们或以传统天然肥料作参照,强调化肥本身的优点,支持...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化学肥料的输入及其在中国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将舶来肥料与中国传统有机肥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中国社会关于化肥优劣利弊的激烈争论。人们或以传统天然肥料作参照,强调化肥本身的优点,支持化肥的施用与推广;或指出化肥的各种弊端,反对化肥的销售和施用;或认为化肥对农业发展有益,而化肥进口却会造成财政漏卮,提倡中国自造化肥。这场持续近20年的肥料论战,促进了中国人对于化肥与有机肥的认识、管理和利用,推动了中国近代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方针的形成,也体现出近代农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关言论和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倡导化肥的合理使用,保护农业生态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化学肥料 有机肥料 学术争论
下载PDF
汉代江淮地区陂塘水利发展及其环境效益 被引量:6
4
作者 惠富平 黄富成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共6页
两汉时期,江、淮地区的陂塘水利对农业进步及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良好作用。筑堤蓄水,改变了降水及山川溪水的时空分布,可防洪防涝,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又能发展水产养殖;陂塘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里暑湿... 两汉时期,江、淮地区的陂塘水利对农业进步及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良好作用。筑堤蓄水,改变了降水及山川溪水的时空分布,可防洪防涝,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又能发展水产养殖;陂塘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里暑湿卑下、疾疫多发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汉代陂塘水利及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奠定了后世江淮流域农业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江淮地区 陂塘工程 农田水利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当代苏北农业“旱改水”的历史意义研究——以连云港地区为重点的考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惠富平 阚国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93-101,共9页
农业"旱改水"是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旱地改造为水田,种植水稻。苏北地区的"旱改水"大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大规模的"旱改水"活动逐步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稻作替代旱作... 农业"旱改水"是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旱地改造为水田,种植水稻。苏北地区的"旱改水"大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大规模的"旱改水"活动逐步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稻作替代旱作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时代有组织的大规模农业"旱改水"活动基本结束,苏北各县市的"旱改水"逐步进入以提高作物产量以至生态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时期。"旱改水"是苏北地区农业开发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变耕作制度,增加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对当地农业生态、农村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改水” 苏北地区 连云港市 当代农业史
下载PDF
汉代麦作推广因素探讨——以东海郡与关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惠富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63-66,共4页
汉代冬小麦的推广既有社会经济因素 ,也有自然环境因素。在黄河下游地区 ,利用冬小麦的生长特点 ,避开河汛水灾应是冬小麦推广普及的基本原因。在关中地区 ,冬小麦的推广普及则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汉代麦作发展的因素在当今的... 汉代冬小麦的推广既有社会经济因素 ,也有自然环境因素。在黄河下游地区 ,利用冬小麦的生长特点 ,避开河汛水灾应是冬小麦推广普及的基本原因。在关中地区 ,冬小麦的推广普及则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汉代麦作发展的因素在当今的作物推广普及实践中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麦作 东海郡 关中地区 推广 影响因素 小麦种植 冬小麦
下载PDF
浅议高校农业历史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以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惠富平 朱晓雯 卢夏 《中国农业教育》 2015年第1期45-48,共4页
高校农业历史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定位应是以专门人才培育为中心,服务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国内高校创建最早且运转良好的农史专题博物馆,它适... 高校农业历史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定位应是以专门人才培育为中心,服务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国内高校创建最早且运转良好的农史专题博物馆,它适应了农业大学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校农史学科的发展和以农业科技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大学农业史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不去过度追求其衍生性的社会服务及公务接待功能,可以消除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农业史博物馆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汉代西北农业区开拓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惠富平 王思明 《古今农业》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汉代是西北农业区拓展的重要时期。经两汉以戍军屯田和移民实边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开发 ,使西北大片地区从游牧区变为农耕区。除关中以外的河套、河湟、河西、南疆等基本农区 ,都是在汉代开发建成的。汉代西北农区开拓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 汉代是西北农业区拓展的重要时期。经两汉以戍军屯田和移民实边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开发 ,使西北大片地区从游牧区变为农耕区。除关中以外的河套、河湟、河西、南疆等基本农区 ,都是在汉代开发建成的。汉代西北农区开拓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但也应看到大规模土地开垦对地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代 西北地区 农业开发 生态环境 土地开垦
下载PDF
奇果标南土——中国古代荔枝生产史 被引量:5
9
作者 惠富平 王昇 《农业考古》 2016年第4期182-189,共8页
荔枝(Litchi chinensis)原产中国岭南,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汉唐以来,荔枝栽培逐步扩展,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成为主要产区。同时,各地荔枝良种名品迭出,荔枝育种、栽培、加工、保鲜等生产技术经验日益丰富,相关的荔枝社会与... 荔枝(Litchi chinensis)原产中国岭南,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汉唐以来,荔枝栽培逐步扩展,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成为主要产区。同时,各地荔枝良种名品迭出,荔枝育种、栽培、加工、保鲜等生产技术经验日益丰富,相关的荔枝社会与文化现象越来越受人关注。历史上积累的荔枝科技遗产为当今荔枝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史 荔枝文化 农业遗产保护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农书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0
作者 惠富平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6-123,共8页
二十世纪以来 ,中国农书研究可以分为起步 ,勃兴 ,停滞 ,复苏和繁荣 ,平缓发展五个阶段。对大型综合性农史文献内容及形式的探索始终是农书研究的主题 ,成果丰硕且时代特色鲜明。月令体农书、专业性农书和地方性农书的研究也颇受关注 ,... 二十世纪以来 ,中国农书研究可以分为起步 ,勃兴 ,停滞 ,复苏和繁荣 ,平缓发展五个阶段。对大型综合性农史文献内容及形式的探索始终是农书研究的主题 ,成果丰硕且时代特色鲜明。月令体农书、专业性农书和地方性农书的研究也颇受关注 ,时有佳作发表。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 ,农书研究方法和内容会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农书研究 中国 农书通讯 综合性农书 月令体农书
下载PDF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新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惠富平 熊帝兵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47-49,共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社会凋敝、农民生活困苦,乡村建设运动勃然兴起。在此大背景之下,梁漱溟先生孜孜探求农村发展之路,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付诸实践。现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本质上与中国近代社会有着显著的历史延续性,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社会凋敝、农民生活困苦,乡村建设运动勃然兴起。在此大背景之下,梁漱溟先生孜孜探求农村发展之路,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付诸实践。现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本质上与中国近代社会有着显著的历史延续性,过去中国农村社会及农民身上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当代依旧可以看到相近模式或变异形态。民国时期,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的具体思想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成败,自然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立足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来考察,梁氏强调激发农民自觉性,重视科学技术运用,促进农民合作,发展乡村教育等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性成份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梁漱溟 乡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农业生态变迁述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惠富平 李琦珂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9,共9页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水土和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变迁,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以稻空大点作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元以来,南方...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水土和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变迁,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以稻空大点作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元以来,南方地区以围湖造田、丘陵山地开垦为主的大规模农业经济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要素的负面作用逐步加大,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和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危害。近现代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扩张,河湖淤废、森林破坏有增无减,而且水土环境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的稻米产区,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因素变迁与稻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指导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生态环境 稻作农业 历史时期
下载PDF
中国牛文化述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惠富平 荆峰 卜风贤 《黄牛杂志》 1998年第1期40-44,共5页
我国养牛历史悠久,牛文化积淀丰厚。本文从牛的名称、牛的驯化和利用、相牛术、牛的饲养、牛政和牛事法令、牛崇拜及有关牛的雕塑绘画、字词诗歌等八个方面入手,系统阐述了牛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牛文化 畜牧史 中国 饲养管理 驯化
下载PDF
中国农书分类考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惠富平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7年第6期19-23,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农书 图书分类 古籍研究
下载PDF
西部地区与中华农业文明发祥 被引量:3
15
作者 惠富平 《农业考古》 2003年第3期59-65,共7页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中华 农业文明 文明起源
下载PDF
读《史记·河渠书》札记 被引量:3
16
作者 惠富平 《古今农业》 1999年第1期24-29,共6页
近来习读《史记·河渠书》,体会颇深。古代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兴衰和人民生命安危,规划与修治水利灌溉工程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从《河渠书》本身看,司马迁对汉武帝治河开渠的举动颇为赞赏。在《河渠书》中司马迁首先... 近来习读《史记·河渠书》,体会颇深。古代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兴衰和人民生命安危,规划与修治水利灌溉工程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从《河渠书》本身看,司马迁对汉武帝治河开渠的举动颇为赞赏。在《河渠书》中司马迁首先追记了三代水利,然后主要论述西汉治河开渠之事,申明水利兴修的利害关系,并特别注重农田灌溉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表现出对水利问题的卓越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河渠书 《河渠书》 《史记》 兴修水利 农田灌溉 水利建设 淮河流域 关中 灌溉效益
下载PDF
中国古代篱笆历史文化初探 被引量:4
17
作者 惠富平 高莉莉 《古今农业》 2018年第3期5-11,共7页
篱笆的产生与农业起源及人类的定居生活密不可分。几千年来,篱笆围护在人们的房前屋后,田地周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具有生命力以及文化气息的活物。篱笆编制和使用历史悠久,其制作材料和形制也在不断演变,按照制篱材料... 篱笆的产生与农业起源及人类的定居生活密不可分。几千年来,篱笆围护在人们的房前屋后,田地周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具有生命力以及文化气息的活物。篱笆编制和使用历史悠久,其制作材料和形制也在不断演变,按照制篱材料大致可分为竹篱笆、秸秆篱笆、树木篱笆等几种。篱笆除最基本的防御功能外,还有分区导向功能、改善生态功能、装饰功能。古代篱笆历史文化对于当今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篱笆史 中国古代 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PDF
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惠富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现代常规农业依赖于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外源性物质投入,它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于是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最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传统农业技术... 现代常规农业依赖于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外源性物质投入,它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于是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最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内容丰富,生态保护意义明确,与现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有机肥使用、多样化种植和综合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与思想观念,对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壤保护、单一化种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技术 生态农业 环境保护
下载PDF
中国古代西部农牧业开发史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惠富平 《古今农业》 2007年第3期49-58,共10页
我国古代西部农牧业开发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三次农业开发高潮分别出现在汉唐盛世和清代前期。不论国力强弱、疆域大小,历代王朝开发西部农牧业的举措均以移民屯田、水利兴修和农牧技术引进、革新为主,农牧关系调整及边疆经... 我国古代西部农牧业开发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三次农业开发高潮分别出现在汉唐盛世和清代前期。不论国力强弱、疆域大小,历代王朝开发西部农牧业的举措均以移民屯田、水利兴修和农牧技术引进、革新为主,农牧关系调整及边疆经营策略变化也对农牧业开发有重要意义。农牧业开发是古代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于保卫边疆,维护边疆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同时,不合理的农牧业开发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负面生态效应,制约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西部地区 农牧业开发
下载PDF
中国古代茄史考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惠富平 钱伶俐 《古今农业》 2017年第4期37-42,共6页
茄子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蔬菜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自西汉起普遍种植,至明代品种趋于稳定、品类繁多。茄子栽培技术注重深栽勤灌,并总结了选种育苗、病虫防害及贮藏方法等传统经验,明代的茄子病虫害防治及与其他作物混作的技术经... 茄子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蔬菜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自西汉起普遍种植,至明代品种趋于稳定、品类繁多。茄子栽培技术注重深栽勤灌,并总结了选种育苗、病虫防害及贮藏方法等传统经验,明代的茄子病虫害防治及与其他作物混作的技术经验最为人称道。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炒煮蒸腌等烹饪加工技术丰富了茄子的各种风味,同时也延长了茄子的食用期限;茄子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营养丰富的茄子,还具有散血止痛、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现如今,茄子历史文化也必将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历史文化 蔬菜园艺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