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巧云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2-144,共3页
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国际知名词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提出了有名的“兴发感动”说,这个学说融合中西理论,其创新性和理论价值体现在创造性组合,重视诗论中的读者“在场”,对“能感之”、“能写之”的新解和运用,创立了新的批评标准四个方面。
关键词 叶嘉莹 “兴发感动”说 创新 理论价值
下载PDF
论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成因之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巧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7-170,共4页
本文主要分析叶嘉莹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语言、“双性人格”、解析符号学等理论对中国花间词美学特质成因的探讨,认为她的探讨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得出的一些结论有新意和学术价值,对当代词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叶嘉莹 花间词 美学特质 女性主义 语言
下载PDF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巧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关键词 叶嘉莹 跨文化 诗学研究 中西融合 贡献
下载PDF
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巧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64,共7页
著名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 ,著作丰硕 ,阐发问题精微深刻 ,见解新颖独到。但目前大陆学术界对叶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探讨并不多 ,从比较诗学角度探讨的就更少了。事实上 ,在中西比较诗学... 著名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 ,著作丰硕 ,阐发问题精微深刻 ,见解新颖独到。但目前大陆学术界对叶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探讨并不多 ,从比较诗学角度探讨的就更少了。事实上 ,在中西比较诗学方面 ,叶先生不仅有大量的批评实践 ,也提出了一些理论主张。本文将叶先生关于中西比较诗学方面的观点大致总结为三个方面 ,并认为这些观点有其特点、价值 ,对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新诗学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诗学理论 中西比较 比较诗学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诗学 诗学体系 陆学 事实 理论主张
下载PDF
论孙康宜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多重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巧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美籍华人女学者孙康宜在中国古典诗词、比较诗学等方面成果颇多。本文在分析孙康宜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其研究有着多重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当代学界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史的重写;二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女... 美籍华人女学者孙康宜在中国古典诗词、比较诗学等方面成果颇多。本文在分析孙康宜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其研究有着多重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当代学界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史的重写;二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经典化进程和海外传播;三是丰富了中国诗论,对深入开拓美国汉学性别研究亦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康宜 女性文学研究 多重意义
下载PDF
客观、纯美论温词——叶嘉莹对温庭筠词的跨文化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巧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词自古以来多受关注,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温词,遭到王国维等人的反对。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亦反对张惠言的穿鑿比附,但她并不是如王国维等人那样完全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而是直接从文本出发... “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词自古以来多受关注,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温词,遭到王国维等人的反对。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亦反对张惠言的穿鑿比附,但她并不是如王国维等人那样完全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而是直接从文本出发,独辟蹊径,从跨文化的角度,以尼采和康德的美学理论来观照温庭筠词,认为其词的最大的两个特色:一是多为客观之作,二是多为纯美之作。并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温词找到了原因,也据此驳斥了张惠言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跨文化 客观 纯美 温庭筠词
下载PDF
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刘若愚境界论的建构路径及其诗学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巧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2,共13页
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在多年的研究中,将境界一词作为诗歌、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将其作为建构他的诗观、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归纳、讨论了刘若愚建构境界论的三条路径,指出境界论是刘若愚寻找中西诗学共通性的具体实践,是其为达... 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在多年的研究中,将境界一词作为诗歌、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将其作为建构他的诗观、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归纳、讨论了刘若愚建构境界论的三条路径,指出境界论是刘若愚寻找中西诗学共通性的具体实践,是其为达到“一个可能的世界性文学理论”所做的不懈努力,对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境界 中国诗学 走向世界
下载PDF
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论及其文化与跨文化意识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巧云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5-107,共3页
本文梳理了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方法的一些主要观点,如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美学,美学研究应与出土实物相比对,重视戏剧和艺术家美学思想研究,注重以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眼光来审视美学研究等等。这些观点体现出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论的文化与... 本文梳理了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方法的一些主要观点,如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美学,美学研究应与出土实物相比对,重视戏剧和艺术家美学思想研究,注重以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眼光来审视美学研究等等。这些观点体现出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论的文化与跨文化意识,具有科学性和理论价值,对现代美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美学研究 方法论 科学性 理论意义
下载PDF
刘若愚实用翻译理论论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巧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0-108,共9页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在西方从事中国古典文论、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三十多年,有大量的翻译实践,也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学界对他的翻译实践讨论较多,但对其翻译理论研究不够。本文在梳理、讨论刘若愚翻译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翻译...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在西方从事中国古典文论、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三十多年,有大量的翻译实践,也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学界对他的翻译实践讨论较多,但对其翻译理论研究不够。本文在梳理、讨论刘若愚翻译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翻译理论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不仅对中国诗歌、诗论的英文翻译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也丰富了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形成的路向亦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翻译理论 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下载PDF
故园千里隔 休戚总相关——试析叶嘉莹诗词中的“中国情结”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巧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75-80,共6页
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她的古典诗词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身份的证明,“根”意识的体现。本文从“飘泊之苦”、“故国之思”、“报国之情”三方面解读叶嘉莹诗词中浓厚的“中国情结”,这种情结与她... 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她的古典诗词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身份的证明,“根”意识的体现。本文从“飘泊之苦”、“故国之思”、“报国之情”三方面解读叶嘉莹诗词中浓厚的“中国情结”,这种情结与她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一脉相承。叶的诗词是她在异域文化中的心声,也代表了大多数海外赤子的心声,既是她个人人生和心灵的写照,也是海外华侨人生飘泊和心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诗词 中国情结
下载PDF
论当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与经典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巧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21-28,共8页
论文简要追溯了百年来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创作的历程,探讨了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及经典化的多元路径。认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涌现出众多的作家作品,具备了经典化的基础。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化的研究对... 论文简要追溯了百年来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创作的历程,探讨了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及经典化的多元路径。认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涌现出众多的作家作品,具备了经典化的基础。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化的研究对于建构海外华文文学史、海外华人移民史以及研究古体诗词的现代性、变异性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艺学 海外华人 华文文学 古体诗词 经典化
下载PDF
关于《述善集》所收张以宁诗文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巧云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79-81,共3页
张以宁是元末著名文人。元代西夏遗民唐兀崇喜(杨崇喜)所编《述善集》收张以宁诗文共8篇,其中6篇不见于其他文献。据考证,张以宁《崇义书院记》的写作时间当在1358年至1367年之间。经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诗文进行了校正,发现《元代西夏遗... 张以宁是元末著名文人。元代西夏遗民唐兀崇喜(杨崇喜)所编《述善集》收张以宁诗文共8篇,其中6篇不见于其他文献。据考证,张以宁《崇义书院记》的写作时间当在1358年至1367年之间。经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诗文进行了校正,发现《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中张以宁诗文的某些标点似有可商榷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善集》 张以宁 诗文 创作时间 标点
下载PDF
学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巧云 《现代教育论丛》 2005年第2期51-54,共4页
'学生不是我生命中匆匆的过客,而是我学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对其教育理念最精要的概括.从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读出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术生命的珍视,... '学生不是我生命中匆匆的过客,而是我学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对其教育理念最精要的概括.从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读出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术生命的珍视,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真诚,从中我们亦能感受到她生命的律动,体悟出她识见的睿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生命 教育理念 暨南大学 教学方法 团队精神 优秀教学成果 教育事业 文艺学学科 双向互动 学术论文
下载PDF
猪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巧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3期340-340,共1页
介绍了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猪瘟的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 猪瘟 流行特点 表现形式 综合防治
下载PDF
重症疾病心理护理举隅
15
作者 朱巧云 章冰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S1期88-88,共1页
重症病人常见有恐惧、焦虑、紧张情绪,使病情加重影响治疗,对这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特别重要。 例1.以恐惧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突然发生胸痛、胸闷,有濒死样感觉。针对患者心理状态。
关键词 重症疾病 心理护理 患者心理状态 重症病人 急性心肌梗塞 患者精神紧张 胸痛 三腔管 插管困难 胃底
下载PDF
艺术与智慧之光——谈饶芃子教授的研究生教学
16
作者 朱巧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共3页
关键词 研究生教学 智慧 艺术 庆祝大会 暨南大学 教育事业 平凡 形象
下载PDF
混沌之思论叶嘉莹的诗学理想
17
作者 朱巧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76,共4页
叶嘉莹从庄子"七窍凿而混沌死"的故事,生发出"七窍虽凿而混沌不死"的诗学理想,这种批评境界和追求,显示出叶嘉莹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相结合的批评思路,是叶嘉莹面对现代性的一种抉择,一种应对策略,也是她传承中... 叶嘉莹从庄子"七窍凿而混沌死"的故事,生发出"七窍虽凿而混沌不死"的诗学理想,这种批评境界和追求,显示出叶嘉莹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相结合的批评思路,是叶嘉莹面对现代性的一种抉择,一种应对策略,也是她传承中国诗学传统的使命感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混沌之思 现代性 传承
下载PDF
心仪冥契王国维——叶嘉莹的“王国维情结”
18
作者 朱巧云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6-129,共4页
叶嘉莹是国际知名的女学者,她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来的理论意识和跨文化意识,既与她本人的经历和学术追求有关,又深受王国维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王国维对叶嘉莹的生活、学术生涯和学术观点、批评方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叶嘉莹是国际知名的女学者,她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来的理论意识和跨文化意识,既与她本人的经历和学术追求有关,又深受王国维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王国维对叶嘉莹的生活、学术生涯和学术观点、批评方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叶嘉莹学术研究中的"王国维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王国维 影响
下载PDF
边缘人的身份吁求——澳门女作家林中英《重生》解读
19
作者 朱巧云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6期168-171,共4页
澳门女性文学代表作家林中英在其短篇小说《重生》中,描绘了由大陆偷渡到澳门的黑市劳工们的苦痛和身份确证的梦想,呈现了身处社会边缘的新移民的独特生命感受。
关键词 澳门文学 黑市劳工 身份确证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误读之反思
20
作者 朱巧云 《宁夏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99-102,共4页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曾兴盛一时 ,但不可否认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因多种原因 ,存在着一些误区 ,如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文艺现象 ,其精神实质只在于解构、拆除等等。因此 ,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 ,以使人们走出理解误区 ,也有助于目前...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曾兴盛一时 ,但不可否认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因多种原因 ,存在着一些误区 ,如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文艺现象 ,其精神实质只在于解构、拆除等等。因此 ,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 ,以使人们走出理解误区 ,也有助于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误读 反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