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9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溪遗址多期古洪水的气候背景与周期性
1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1 位作者 袁胜元 焦士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动物骨屑AMS ^(14)C年代数据,用Bacon程序拟合玉溪遗址剖面的沉积-年代关系,判定玉溪剖面古洪积层形成时段为约6.4 ka BP~7.3 ka BP。(2)古洪水沉积序列的粒度和端元分析结果显示,玉溪古洪积层由细粉砂-粉砂组成,表明古洪积层为溢岸憩流和滞水缓流堆积而成。(3)孢粉组合、磁化率、Rb/Sr和Si/Al比值等环境指标显示,玉溪剖面的古洪水沉积经历了早期湿热、中期温干、晚期暖湿三个阶段,其中古洪积层在温干阶段的沉积速率最大(30 cm·(100a)^(-1)),而且古洪水发生的频率亦高于湿热期。(4)古洪水沉积序列的小波功率谱分布特征表明,玉溪剖面的古洪水存在约30 a的短周期和约350 a的长周期;其长周期与区域性气候冷事件相关、短周期与ENSO事件导致的夏季风异常有关。本文提出的搬运洪积物的三种动力类型、干湿期古洪水的沉积速率差异以及古洪水泛滥的长短周期,对研究新石器早期重庆地区的人地关系和长江上游的洪水发生机制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沉积 环境变迁 端元分析 古洪水周期 气候异常 玉溪遗址
下载PDF
江汉平原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揭示的12.8 cal. ka BP以来气候环境演变
2
作者 罗文菁 吴立 +4 位作者 朱诚 马春梅 路曙光 李晨晨 李肖雪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290-305,共16页
以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AMS14C年代数据为框架,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重建了江汉平原冰消期末至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 以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AMS14C年代数据为框架,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重建了江汉平原冰消期末至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8—9.1 cal.ka BP,研究区气候总体上温凉偏干,但有逐渐向暖湿变化的趋势;9.1—6.3 cal.ka BP,气候温暖湿润,水热配置均匀;6.3—4.4 cal.ka BP,气候前期较为暖湿,后期有逐渐向干旱转变的趋势;4.4—1.3 cal.ka BP,气候经历4.2 ka冷干事件后逐渐向温暖湿润转变。硅铝率、CIA和Rb/Sr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量、北大西洋赤铁矿染色颗粒及底栖有孔虫壳体δ^(13)C记录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江汉平原12.8 cal.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受控于北大西洋深水流的变化,同时,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趋势较为吻合,太阳辐射主要通过季风环流间接影响区域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湖相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成因 被引量:36
3
作者 朱诚 彭华 +9 位作者 李世成 黄林燕 郑朝贵 项伏生 孙毓飞 唐云松 胡济源 朱光辉 吕健君 程光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5-455,共11页
齐云山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中白垩统小岩组K2x1红色砂砾岩层中,该区地貌发育主要受景德镇-祁门断裂带、江湾-街口挤压破裂带和开化-淳安褶断带三大断裂带控制。在白垩世该区经历了地块沉降,成为陆上的断陷湖盆,由此接受了巨厚的白垩系红... 齐云山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中白垩统小岩组K2x1红色砂砾岩层中,该区地貌发育主要受景德镇-祁门断裂带、江湾-街口挤压破裂带和开化-淳安褶断带三大断裂带控制。在白垩世该区经历了地块沉降,成为陆上的断陷湖盆,由此接受了巨厚的白垩系红层堆积。在新构造运动中,该区经历了隆升过程,巨厚的白垩系沉积物变成了海拔500 ̄600m的山体。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在经历了垂直节理发育、风化破坏阶段及剥蚀搬运阶段后,同时受岩性本身砂岩与砾岩在组分和结构上的影响,差异性风化剥蚀显著,因此形成了壮观的峰林、崖、洞、方山、城堡及天生桥景观。该区585m、400m和150m处的三级裂点,大致反映了该区新构造运动中三次主要的抬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成因 新构造运动 山丹 安徽 白垩系 砂砾岩层 丹霞地貌 地貌发育 断陷湖盆 破坏阶段 风化剥蚀 抬升过程 断裂带 白垩统 齐云山 景德镇 破裂带 白垩世 500 沉积物 差异性 天生桥 红色 岩组 地块 陆上 堆积 红层 山体
下载PDF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4
4
作者 朱诚 钟宜顺 +2 位作者 郑朝贵 马春梅 李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42,共16页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 ̄500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 ̄95%的遗址分布于0 ̄200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 ̄500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 ̄95%的遗址分布于0 ̄200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 ̄2级阶地为生存地点。而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影响,河流下切会形成新河谷,且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也导致大量新阶地在低海拔区增多。因此,人类为适应河流阶地位置变化的迁徙,导致该省中东部低地区遗址逐渐增多。二是该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从河流地貌发育角度看,该时期遗址分布在较高位置与此时期河流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势区有关。城背溪文化时期原有的旧石器遗址分布区此时的遗址分布寥寥无几,相反,在西南部宜昌附近的长江沿岸却明显增多,并成为该时期一个重要的分布区。大九湖孢粉谱的特征表明,城背溪文化期遗址数只有23处主要与当时处于全新世湿热期降水量较大以及洪水较多有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Ⅳ的中上部,这一阶段总体上气候适宜,是有利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全新世暖湿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各时代遗址数递增显著,但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34处大溪文化遗址有32处消失,而在襄樊—荆门—孝感一线以北的较高地势区却猛然增长了近90处,此种变化主要与当时水域范围扩大有关。楚文化时期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V,处于全新世温干气候阶段,但当时的温湿条件仍有利于农业耕种,故该时期遗址数骤增至593处。湖北东南部海拔0 ̄50m的湖群区因地势低洼,洪涝严重,所以成为历代遗址分布最少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旧石器至战国时期 考古遗址 河流地貌 孢粉记录 环境演变
下载PDF
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成因及旅游景观特色 被引量:40
5
作者 朱诚 俞锦标 +2 位作者 赵宁曦 李刚 吴承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79-688,共10页
福建冠豸山自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山间盆地形成和侏罗、白垩系巨厚砂砾岩堆积成岩阶段 ,新构造运动中使盆地隆升和节理发育。自第三纪以来主要经历了 4次较大幅度具掀斜性质的抬升过程。从 4级夷平面的相对高差可知 ,第一、二次抬升之间... 福建冠豸山自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山间盆地形成和侏罗、白垩系巨厚砂砾岩堆积成岩阶段 ,新构造运动中使盆地隆升和节理发育。自第三纪以来主要经历了 4次较大幅度具掀斜性质的抬升过程。从 4级夷平面的相对高差可知 ,第一、二次抬升之间幅度差为 34~ 78.8m,第二、三次抬升之间的幅度差为 81~ 1 0 0 m,第三、四次为 38~ 46m。在抬升过程中 ,受内力挤压和四周围岩压力逐渐消失造成的卸荷作用影响 ,岩层出现众多深大裂隙和多组垂直节理 ,发育有石墙、石堡 (寨 )、陡崖壁、柱峰、石梁、隙谷、嶂谷、峰林、峡谷、巷谷、天生桥等的丹霞地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豸山 丹霞地貌 成因 福建 旅游资源 开发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被引量:75
6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5 位作者 张文卿 郑朝贵 唐领余 卢雪峰 刘克新 陈惠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26,共13页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1(15.753~15.549kaB.P.),Ⅰ-3(14.936~14.505kaB.P.)和Ⅰ-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2(15.549~14.936kaB.P.)和Ⅰ-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15.753kaB.P.以来 环境演变 AMS^14C年代 孢粉记录
下载PDF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与成因 被引量:38
7
作者 朱诚 彭华 +15 位作者 李中轩 张广胜 李兰 俞锦标 朱光耀 欧阳杰 钟宜顺 朱青 周书勤 郑朝贵 周日良 李东 朱雨鸣 吕文 武弘麟 徐龙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32,共12页
江郎山位于华南褶皱系、江山—绍兴深断裂和保安—峡口—张村断裂带之间。白垩纪早期这两大断裂的拉张断陷导致峡口盆地的形成,随之主要有下白垩统永康群馆头组(K1g)、朝川组(K1c)和方岩组(K1f)在盆地中的沉积。白垩纪晚期上述两大断裂... 江郎山位于华南褶皱系、江山—绍兴深断裂和保安—峡口—张村断裂带之间。白垩纪早期这两大断裂的拉张断陷导致峡口盆地的形成,随之主要有下白垩统永康群馆头组(K1g)、朝川组(K1c)和方岩组(K1f)在盆地中的沉积。白垩纪晚期上述两大断裂发生强烈挤压活动,峡口盆地逐渐隆升。新生代以来,峡口盆地在构造抬升中,产生大量张断裂和节理,加速了对岩体的切割,以及岩体被切割后的崩塌,导致了丹霞地貌的发育。江郎山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主要依据是其特有的壮观而独特的老年期孤峰—巷谷以及生动而逼真的象形石丹霞地貌特征、独特的地台活化现象与重要的岩石学科学研究意义以及该区特有的重要事件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意义。本文根据对江郎山亚峰垂直贯穿于丹霞地貌岩层永康群中辉绿岩脉标本K-Ar法的测年,揭示了当地峡口红层盆地抬升的时代为晚白垩世77.89±2.6MaBP(K2),这也是我国目前丹霞地貌研究中所测得的可靠年代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江郎山 丹霞地貌 地貌发育 地貌成因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朱诚 张强 +2 位作者 张芸 张之恒 沈明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5-712,共8页
通过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高邮龙虬庄和海安青墩两个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剖面粒度、磁化率、孢粉以及年代学测定,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人类活动以前,该区距离海洋较... 通过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高邮龙虬庄和海安青墩两个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剖面粒度、磁化率、孢粉以及年代学测定,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人类活动以前,该区距离海洋较远,但受海面变化影响强烈。此后,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7000~6000间的大西洋温暖湿润气候以及3700aB.P.左右期间,该区气候适宜,人类文明在这样的适宜气候条件下得到长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海安青墩遗址剖面中出现厚达1m多的自然沉积地层,粒度分析以及孢粉分析表明,这一自然沉积地层是4000aB.P.以来的海侵事件所致,正是这次海侵事件,使研究区人类文明得以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 全新世 高邮龙虬庄遗址 海安青墩遗址 环境考古
下载PDF
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沉积与古洪水研究 被引量:48
9
作者 朱诚 于世永 +2 位作者 史威 戴东升 赵宁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30,共8页
根据区域调查和对南京江北剖面沉积物及埋藏古树和炭化木的年代测定,以及对孢粉、粒度、石英砂表面特征鉴定分析,发现本区存在晚北方期至亚北方气候期(8200±126aBP、7822±250aBP~7670±16... 根据区域调查和对南京江北剖面沉积物及埋藏古树和炭化木的年代测定,以及对孢粉、粒度、石英砂表面特征鉴定分析,发现本区存在晚北方期至亚北方气候期(8200±126aBP、7822±250aBP~7670±160aBP、7562±90aBP、4085±95aBP~4090±100aBP以及3730±90aBP)具有洪积特征的天然剖面地层,该剖面位于长江北岸二级阶地上,其洪积层系由古洪水期长江摆动时沉积所致。剖面上部厚0.53m的灰黄色土层系在亚北方期大约3000aBP~2850aBP的寒冷期中主要由风尘搬运堆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古洪水 沉积 南京市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海岸线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51
10
作者 朱诚 程鹏 +1 位作者 卢春成 王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07-214,共8页
贝壳堤是重要的海岸标志物,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有9条贝壳砂堤,苏北北、中部沿海区各有4条贝壳砂堤或沙坝。根据贝壳砂堤分布特点和测年数据结合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遣址分布规律,探讨总结华东沿海古海岸线演变规律。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苏北沿海 海岸线 贝壳堤 演变规律
下载PDF
对江苏胥溪河成因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探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诚 林承坤 +5 位作者 马春梅 武春林 张芸 杨晓轩 濮阳康京 王心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3-679,共7页
胥溪河东坝北岸7508钻孔柱状剖面中-3.7 ̄-5.8m深处2m厚的砂夹泥砾土层和东坝至下坝间的8179号孔下部存在4.5m厚的中、粗、细粒砂层表明,在春秋吴国开凿胥溪运河之前,该处就存在规模较大的天然河流;胥溪河沿岸薛城遗址、朝墩头遗址和下... 胥溪河东坝北岸7508钻孔柱状剖面中-3.7 ̄-5.8m深处2m厚的砂夹泥砾土层和东坝至下坝间的8179号孔下部存在4.5m厚的中、粗、细粒砂层表明,在春秋吴国开凿胥溪运河之前,该处就存在规模较大的天然河流;胥溪河沿岸薛城遗址、朝墩头遗址和下家宕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存在,以及胥溪河两岸1km范围内地表数米之下厚达数十米的淤泥层更是古中江在胥溪河一带存在的重要证据。目前胥溪河东坝所建的船闸不利于水阳江和太湖水系的沟通,也不利于发挥胥溪河流域灌溉和航运的应有作用。若能及早开发芜(湖)-太(湖)运河,即进一步拓宽芜湖→固城湖→胥溪河→东坝→溧阳→宜兴→太湖的水运航道,清除水阳江和太湖水系之间由坡积物构成的分水岭岗地堆积物,不仅可缩短长江入太湖的水上航线,还可分流长江航运船只、保证安全通航率、开发古河道砂砾石资源、稳固长江堤防,解决长江下游灌溉、分洪、排涝和冲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推动胥溪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胥溪河成因 钻孔资料 河道开发利用 芜(湖)-太(湖)运河 开发利用 溪河 新石器时代遗址 经济可持续发展 成因
下载PDF
超高产水稻开花结实期间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70
12
作者 朱诚 傅亚萍 孙宗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6-330,共5页
对超高产水稻培矮 6 4 S/9311和协优 930 8从抽穗到籽粒成熟过程中剑叶中 H2 O2 、O2-·、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组织自动氧化速率、脂氧合酶 (L OX)及保护酶超氧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和抗坏... 对超高产水稻培矮 6 4 S/9311和协优 930 8从抽穗到籽粒成熟过程中剑叶中 H2 O2 、O2-·、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组织自动氧化速率、脂氧合酶 (L OX)及保护酶超氧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SP)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协优 930 8的剑叶衰老较慢。2个材料的剑叶叶片衰老可能原因是叶片内 SOD、CAT、ASP活性过早下降 ,L OX活性增加 ,进而导致膜脂过氧化 ,使活性氧代谢失调 ,引起叶绿素和蛋白质降解 ,培矮 6 4 S/9311的各项生理指标比协优 930 8早衰老 ,而且乳熟期是培矮 6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水稻 开花结实期 叶片衰老 活性氧代谢 丙二醛 脂氧合酶
下载PDF
南京宝华山地区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朱诚 于世永 +4 位作者 张兵 赵宁羲 严苏宁 王郡玉 任黎秀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3-258,共6页
南京宝华山地区两剖面沉积物及埋藏古树和炭化木等的孢粉、粒度、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年代学测定分析表明,本区在全新世气候最宜期至少在(6588±192)aB.P.、(5720±80)aB.P.和(5410±1... 南京宝华山地区两剖面沉积物及埋藏古树和炭化木等的孢粉、粒度、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年代学测定分析表明,本区在全新世气候最宜期至少在(6588±192)aB.P.、(5720±80)aB.P.和(5410±120)aB.P.~(5145±84)aB.P.期间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山地洪水,当时的自然景观主要为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本区剖面中上部是在亚北方期大约1000~850aB.C.的寒冷期中主要由风尘搬运的堆积物。本区剖面顶部的褐黄色砂质粉砂层则是在亚大西洋期(2450~1980aB.P.期间)于暖湿环境下形成的河漫滩相沉积。本区全新世最宜期的数次大洪水可能与气候———海面的短期振荡及突变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沉积环境 古洪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耐超干性差异及其热稳定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朱诚 刘信 +2 位作者 曾广文 景新明 吴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7-290,共4页
以不同水稻品种 (籼稻、粳稻、杂交稻等 )为材料 ,研究了品种之间种子耐超干能力的差异及其与热稳定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 ,供试的粳稻品种 (春江 15和春江 6 83)不耐超干 ,当含水量降低至 4.5 %以下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极显著下降 ... 以不同水稻品种 (籼稻、粳稻、杂交稻等 )为材料 ,研究了品种之间种子耐超干能力的差异及其与热稳定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 ,供试的粳稻品种 (春江 15和春江 6 83)不耐超干 ,当含水量降低至 4.5 %以下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极显著下降 ,而籼稻品种 (J10 6和 J174)耐超干能力强 ,含水量降低至 3.5 %以下对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没有影响 ,杂交稻 (汕优 6 3)和中香糯介于两者之间。耐超干的品种存在一特异性的热稳定蛋白条带 ,其分子量为 36 .3k D,而不耐超干的品种种子无此条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 耐超干性 热稳定蛋白 品种
下载PDF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成因与特色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朱诚 彭华 +14 位作者 欧阳杰 张广胜 李兰 俞锦标 朱光耀 李中轩 钟宜顺 朱青 吕文 胡永起 周日良 郑朝贵 吕振荣 胡昶 武弘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9-237,共9页
方岩丹霞地貌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南褶皱系构造单元,该单元在燕山运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入欧亚板块之下,促使大陆边缘地壳重新活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本区构造应力场由晚侏罗世的北西-南东向挤压,转为早白垩世的北东-南西... 方岩丹霞地貌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南褶皱系构造单元,该单元在燕山运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入欧亚板块之下,促使大陆边缘地壳重新活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本区构造应力场由晚侏罗世的北西-南东向挤压,转为早白垩世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发育了永康早白垩世断坳盆地,在盆地中沉积了下白垩统永康群馆头组(K1g)、朝川组(K1c)和方岩组(K1f)地层。中生代晚期永康盆地逐渐隆升,结束了红层沉积,遭受侵蚀,方岩地区丹霞地貌密集围谷、密集方山和廊穴等青年期的地貌特点表明该区大规模的抬升发生在较近的地质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方岩 丹霞地貌 发育年代 成因与特色
下载PDF
桂花开花和衰老过程中乙烯及脂质过氧化水平初探 被引量:44
16
作者 朱诚 刘非燕 +1 位作者 郭达初 沈立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研究了桂花开花和衰老过程中乙烯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表明,花瓣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衰老期间下降,乙烯释放量和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跃变高峰;SOD和CAT活性在盛花期后迅速下降,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迅速... 研究了桂花开花和衰老过程中乙烯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表明,花瓣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衰老期间下降,乙烯释放量和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跃变高峰;SOD和CAT活性在盛花期后迅速下降,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迅速上升,膜透性增加。认为乙烯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增加是桂花衰老的主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乙烯 呼吸速率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汉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变迁 被引量:23
17
作者 朱诚 张强 +1 位作者 张之恒 于世永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2-450,共9页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 ,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 ,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孢粉分析表明当时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木本植物较少 ,地面植被呈退化趋势 ,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植被的减少导致地表侵蚀的增强 ,大量碎屑物质从赵家坡山上冲刷下来 ,破坏了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们被迫迁徙。该文研究结果还表明 ,在利用孢粉分析的手段恢复古环境演变时应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须与其它指标相互印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汉代 人类文明 张家湾遗址 孢粉 粒度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超干花生种子耐藏性与脂质过氧化作用 被引量:65
18
作者 朱诚 曾广文 郑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5-238,共4页
超干花生种子 (含水量 2 .11% )在常温条件下能显著地延长种子耐藏期。超干燥贮藏过程中 ,种子内部清除活性氧的酶 ( SOD、 POD、 CAT)系统仍保持较高的活性 ,MDA和挥发性醛产生量较低。结果认为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是超干种子耐贮... 超干花生种子 (含水量 2 .11% )在常温条件下能显著地延长种子耐藏期。超干燥贮藏过程中 ,种子内部清除活性氧的酶 ( SOD、 POD、 CAT)系统仍保持较高的活性 ,MDA和挥发性醛产生量较低。结果认为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是超干种子耐贮藏的生理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干花生种子 贮藏 脂质过氧化 耐贮藏生理
下载PDF
江苏龙虬庄新石器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朱诚 赵宁曦 +3 位作者 张强 张芸 张敏 吴建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6-292,共7页
龙虬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 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1 4 C测年、器物排比法断代、孢粉、粒度、氧化物和磁化率等鉴定分析 ,探讨了遗址区古先民生存的环境 .分析表明 ,龙虬庄地区在经历新仙女木寒冷期之后迎来了全新世暖期环... 龙虬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 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1 4 C测年、器物排比法断代、孢粉、粒度、氧化物和磁化率等鉴定分析 ,探讨了遗址区古先民生存的环境 .分析表明 ,龙虬庄地区在经历新仙女木寒冷期之后迎来了全新世暖期环境 ,10 0 0 0~ 70 0 0aBP间气候进入适宜期 ,但当时湿润程度尚不及此后 70 0 0~ 6 0 0 0aBP间的新石器时期 ,当时冬春季节应当有较大的风沙沉积 .6 30 0aBP前后的气温可能更高一些 ,只是在 550 0aBP前后区内气候和环境才逐渐转为干凉 .此项研究表明晚北方期 (82 0 0± 12 6 )aBP ,当南京江北地区处于湿热气候并经历洪水沉积环境时 ,纬度偏北约 54km的龙虬庄地区亦已具备人类生存的适宜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龙虬庄 新石器遗址 环境考古 古环境
下载PDF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花岗岩坑穴成因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诚 崔之久 +6 位作者 李中轩 高洁 王立新 邬祥林 郑朝贵 沈庆凡 郑献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35-743,共9页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左右、深度10cm至45cm的坑穴。经对60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和SE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朝向NE和SE。对岩石标本的偏光显...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左右、深度10cm至45cm的坑穴。经对60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和SE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朝向NE和SE。对岩石标本的偏光显微镜和X荧光光谱鉴定分析发现,该处基岩为易风化、泥化明显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该处年平均气温9.2oC,年降水量在1700mm以上,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会经历4个月日气温在0oC上下波动的冰缘作用期,雨雪水冻融交替对基岩的崩解作用明显。该处位于夏季台风雨迎风坡(NE和SE坡)一侧,暴雨常伴随有10级以上大风。现场常可见风力吹蚀带动坑穴中细岩屑对坑穴内壁产生加速旋转磨蚀作用。上述研究表明,该处花岗岩坑穴形成的主要动力成因首先是冰缘寒冻风化作用,暴雨和山顶大风的风力吹蚀加速了坑穴的形成。观察表明,此种作用目前仍在进行之中,风向的转变是造成坑穴出现多种形态的主要原因。由于此处海拔距雪线尚有1500m高差,即使在第四纪盛冰期也仅是接近雪线高度,且因山顶无积雪屯冰的低洼地形,因此,第四纪"冰臼"成因说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缙云大洋山石鼓尖 花岗岩坑穴 冰缘作用 风蚀作用 水蚀作用 寒冻风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