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李书严 轩春怡 +1 位作者 李伟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2-560,共9页
应用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城市中的水体对其周边的小气候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城市中商业区温度最高、湿度最小;交通区次之;水体附近温度最低、湿度最大,平均湿度比商业区高出约10%。水... 应用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城市中的水体对其周边的小气候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城市中商业区温度最高、湿度最小;交通区次之;水体附近温度最低、湿度最大,平均湿度比商业区高出约10%。水体区的月平均温度日较差比其他功能区明显大。水体区的月平均温度比其他功能区低0.37-1.15℃。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上风岸2 km以内和下风岸9 km以内,以2.5 km以内最为明显。水体的面积和布局是影响小气候效应的重要因素。水体面积越大对环境影响越大,单块的小于0.25 km2的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多块、密集分布的小面积水体会对环境的降温增湿效果更显著。在本文个例中,与其他湖泊邻近的面积为1.25 km2的水体,可以使2.5 km之内温差达到0.2-1.0℃,水汽比湿增加0.1-0.7 g/kg。相对孤立的面积为2 km2的水体,可以使1.0 km范围内降温幅度0.6℃,水汽比湿增加0.1-0.4 g/kg。水体可以使地面风速增加,一般能使风速增加0.1-0.2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的水体 微气候效应 数值模式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64
2
作者 李书严 陈洪滨 李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02-1110,共9页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36年(1970—2005年)的逐日雨量、平均风速和冬季08时平均温度资料,对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6年来热岛效应呈现强度逐渐增强、面积逐渐增大、由单一向多个热岛中心演变的趋势...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36年(1970—2005年)的逐日雨量、平均风速和冬季08时平均温度资料,对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6年来热岛效应呈现强度逐渐增强、面积逐渐增大、由单一向多个热岛中心演变的趋势,2000—2005年热岛强度最大达2.11℃,城区冬季的平均增温率为0.298℃/10a。(2)城市化发展使得北京地区降水量呈现不均匀分布态势。20世纪70年代城市西部降水较多,东南部降水少;80年代整个城区处于少雨区;90年代城市西部、南部降水少,东北部是大雨量区。2000年以后降水较少区域自城区逐渐朝东南方向扩展。(3)不断增高、密度不断加大的建筑物对气流的阻滞作用使得城区平均风速呈减少趋势,城区的平均风速70年代是2.49 m.s-1,80年代是2.32 m.s-1,90年代是2.16 m.s-1,2000—2005年是2.28 m.s-1,平均风速递减率为0.05 m.s-1.(10a)-1。(4)人口密度的对数与气温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5;城区面积与温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热岛效应 降水量 平均风速
下载PDF
1951~2008年北京极端天气事件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书严 马京津 +1 位作者 轩春怡 王冀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4-250,共7页
应用1951~2008北京国家气候观象台的气温、降水、雷暴、雾、沙尘、大风、霜冻、相对湿度等逐日观测资料以及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以0.39℃.(10a)-1、1.0℃.(10a)-... 应用1951~2008北京国家气候观象台的气温、降水、雷暴、雾、沙尘、大风、霜冻、相对湿度等逐日观测资料以及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以0.39℃.(10a)-1、1.0℃.(10a)-1的趋势升高;轻雾天气增加趋势比较明显[12.4d.(10a)-1];日最大降水量以-10.8mm.(10a)-1的速率呈渐弱趋势;降水日数、相对湿度、大风和雷暴天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变化趋势分别为-1.90d.(10a)-1、-1.17%(10a)-1、-2.64d.(10a)-1和-1.24d.(10a)-1;沙尘天气减少较明显[-9.39d.(10a)-1];极端最高气温、小时雨强最大值、暴雨天气日数、霜冻、大雾、高温天气日数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2)暴雨、高温、极端最高温度和沙尘事件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大风、大雾事件周期性特征在不同时段表现不同。雷暴、霜冻、极端最低温度、日最大降水量事件分别有6年、7年、16年、12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轻雾除存在12年左右的主周期外,不同时段具有不同尺度次周期。(3)城市的扩展对记录到的变暖趋势有重要的贡献。各种极端天气事件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受城市发展影响可能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极端天气事件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书严 马京津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421,共8页
用北京20个基本气象站1978—2009年的日降水观测资料以及北京地区水文总站遍布全市的82个雨量站资料,讨论了北京地区降水分布的特征及其城市效应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北京地区降水量的贡献以中雨以上降水为主。30多年来各级降水除... 用北京20个基本气象站1978—2009年的日降水观测资料以及北京地区水文总站遍布全市的82个雨量站资料,讨论了北京地区降水分布的特征及其城市效应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北京地区降水量的贡献以中雨以上降水为主。30多年来各级降水除了中雨趋势不明显以外,其他都呈现减小趋势。北京地区降雨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大雨以上量级雨量减少所造成的。(2)近30 a来整个区域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西部、西北部及北部山区降水日数较多,越靠近城区降水日数越少。(3)当大尺度降水系统较弱或者局地性强降水系统时,城市效应明显,即相对于区域平均而言,城区及下风方局地降雨增加;而大尺度天气系统较强时,城市效应基本被掩盖。(4)从强降水分布看,1980s以后随着城市化进城加快,短时强降雨局地性特征明显,降雨分布不均,降雨中心的面积和强度明显缩小。这种分布可以在城市热岛分布特征上得到一些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降水趋势 降水日数 强降水分布
下载PDF
北京市人工增雨效果评估方法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书严 李伟 赵习方 《气象科技》 2006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用序列试验法、回归分析法、双比分析法和区域回归数值模拟试验方案4种效果评估方法对北京地区2001~2004年6~9月的37次火箭、高炮催化作业进行效果评估,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①这4种方案统计结果均得到显著的增雨效果,... 用序列试验法、回归分析法、双比分析法和区域回归数值模拟试验方案4种效果评估方法对北京地区2001~2004年6~9月的37次火箭、高炮催化作业进行效果评估,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①这4种方案统计结果均得到显著的增雨效果,平均增雨分别为:用序列试验的方法6.99%,用回归分析法30.68%,双比分析法20.11%,区域回归数值模拟试验方案13.37%.②误差分析表明,区域回归数值模拟试验方案产生的绝对误差仅为2.1%~2.2%,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序列试验法 回归分析法 双比分析法 区域回归数值模拟试验方案 效果评估
下载PDF
网上雷达回波经纬度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书严 李伟 王京丽 《气象科技》 2006年第4期509-512,共4页
基于气象业务的需要,开发了网上雷达回波经纬度定位系统。该系统能够依托于网上雷达图像进行回波的定位,包括回波高度,回波相对雷达站的距离、方位角,相对炮点的距离、方位角、作业时的仰角。可以为人影作业时作业时机、打炮方向及仰角... 基于气象业务的需要,开发了网上雷达回波经纬度定位系统。该系统能够依托于网上雷达图像进行回波的定位,包括回波高度,回波相对雷达站的距离、方位角,相对炮点的距离、方位角、作业时的仰角。可以为人影作业时作业时机、打炮方向及仰角提供更精确信息,减少盲目性,提高增雨(防雹)作业效率。该系统用Visual C++编程,界面友好、直观,操作方便、快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回波定位 人工影响天气
下载PDF
对LASG-REM模式的改进及云雨数值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书严 肖稳安 雷恒池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8-775,共8页
改进中尺度动力预报模式中较为简单的云雨过程处理方案,用预报方程对大尺度(即网格尺度)的水汽、云水和雨水作显式求解,对次网格尺度的积云对流进行参数化处理,并以1998年7月21日00时(UTC)的欧亚探空资料和地面资料为初始场,对武汉地区... 改进中尺度动力预报模式中较为简单的云雨过程处理方案,用预报方程对大尺度(即网格尺度)的水汽、云水和雨水作显式求解,对次网格尺度的积云对流进行参数化处理,并以1998年7月21日00时(UTC)的欧亚探空资料和地面资料为初始场,对武汉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LASG-REM模式对降水有很好的模拟能力,能够模拟出空中云水、雨水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G—REM模式 云水 雨水 显式求解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城市绿地对周边热环境影响遥感研究——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54
8
作者 栾庆祖 叶彩华 +2 位作者 刘勇洪 李书严 高燕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在宏观上影响城市区域尺度气候条件,而且在小区尺度直接影响到周边的热环境条件。本文从绿地景观格局的角度出发,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北京市主城区的城市绿地作为... 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在宏观上影响城市区域尺度气候条件,而且在小区尺度直接影响到周边的热环境条件。本文从绿地景观格局的角度出发,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北京市主城区的城市绿地作为研究对象,以绿地周边建筑物作为热环境影响承载体中介,分析了影响建筑热环境的绿地的主要景观因子,开展了城市绿地对周边热环境的影响范围、降温幅度以及绿地景观参数与降温幅度的相关关系研究。首先,从TM遥感影像上人工数字化选取了26个城市绿地斑块,同时提取了其周边建筑物像元;然后,基于定量遥感理论反演了绿地和建筑物的温度,并利用GIS工具统计了绿地和建筑的景观格局信息;最后,基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等温线周长-温度曲线变点方法确定了城市绿地对周围建筑物热环境的影响范围,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城市绿地景观参数与其降温幅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在100 m空间分辨率的尺度下,北京大部分城市绿地斑块对周边100 m范围内的建筑具有降温效应;面积在0.5 km2以上的绿地斑块,对周边100 m范围内建筑物具有明显降温效应,降温幅度在0.46~0.83℃之间,平均降温幅度为0.72℃;面积在0.5 km2以下的,具有较高植被覆盖度的绿地斑块有一定的降温效应,不具有较高植被覆盖度的绿地斑块降温效应不明显;(2)绿地斑块的周长、面积、形状指数和植被覆盖度与其周边建筑物的降温幅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该结果表明,绿地的面积无论多大,其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应都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在布设城市绿地时分散型绿地比集中式大绿地对周边环境的总体降温效应更好。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绿地对周边热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降温幅度以及绿地景观参数与降温幅度的相关关系,可为城市规划建设及环境评价等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建筑 热环境 遥感 景观参数
下载PDF
中国沙漠沙尘气溶胶对沙漠源区及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辐射加热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宏 石广玉 +4 位作者 王标 李伟 李书严 GONG Sun-Ling 赵天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526,共12页
针对2001年春季中国沙漠和北太平洋上空沙尘气溶胶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分别计算了沙尘气溶胶对沙漠和海洋大气的辐射加热(冷却)率,并讨论了低云、中云、高云对辐射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位于中国沙漠和太平洋上空... 针对2001年春季中国沙漠和北太平洋上空沙尘气溶胶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分别计算了沙尘气溶胶对沙漠和海洋大气的辐射加热(冷却)率,并讨论了低云、中云、高云对辐射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位于中国沙漠和太平洋上空的沙尘层对大气具有明显的加热作用。当沙漠上空光学厚度为1.0,海洋上空光学厚度为0.3时,取春季平均太阳高度角,沙尘层对应的净辐射加热率分别为2.8 K/d和0.4 K/d。由于WMO推荐的沙尘模型比东亚沙尘模型对太阳辐射吸收强,采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中国沙漠和海洋上空的加热率比采用东亚沙尘模型分别高1.5 K/d和0.2 K/d。沙尘对大气的加热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沙尘的大气载荷。这种依赖性首先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其次也受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云对沙尘层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与云的高度和厚度有关。低云能够加热沙漠和海洋上空的沙尘大气,冷却地面和洋面。中、高云冷却沙漠上空的沙尘层。在海洋上空,中云对云层以上的沙尘层有加热作用,对云层以下的沙尘层有冷却作用。高云对海洋上空沙尘层的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比较小,加热还是冷却,取决于云的厚度,当云层较薄时,加热沙尘层,而当云层较厚的时候,有可能冷却沙尘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传输模式 辐射加热率 光学厚度 沙尘模型
下载PDF
北京市强降雨分区及重现期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马京津 李书严 王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9-576,共8页
利用北京观象台1841—2008年年降水量资料及近50年北京市20个气象站和82个雨量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对北京地区的降雨进行分区研究,并结合观象台站逐分钟降雨资料应用广义偏态分布(GPD)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 利用北京观象台1841—2008年年降水量资料及近50年北京市20个气象站和82个雨量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对北京地区的降雨进行分区研究,并结合观象台站逐分钟降雨资料应用广义偏态分布(GPD)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历时降雨量重现期。结果表明:近168年来,北京地区有两个多雨时段和两个少雨时段,目前北京处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少雨时段内。70至80年代,北京地区强降雨主要为全市区域性降雨,90年代之后北京的短历时强降雨呈现出局地性的特征,降水分布不均,强降水中心大致成东北一西南向带状分布。根据北京市降雨EOF分析,将北京市划分为4个降雨分区,分别是山后区、城市中心区、东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区。其中城区代表站观象台站多个历时不同重现期降雨量分析结果经过与现行排水规范对比表明,重现期模拟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强降雨 分区 重现期
下载PDF
中国地区高空气象探测气球空间漂移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伟 李书严 +2 位作者 王建凯 谢庄 刘风琴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1-427,共7页
利用中国120个探空站2004年08时所有探空气球漂移信息,结合NCEP再分析场,分析规定等压面上的时空漂移规律,重点选择100、500与925 hPa等压面,采用1、4、7、10月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4个季节。初步分析表明;气球的漂移方向主... 利用中国120个探空站2004年08时所有探空气球漂移信息,结合NCEP再分析场,分析规定等压面上的时空漂移规律,重点选择100、500与925 hPa等压面,采用1、4、7、10月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4个季节。初步分析表明;气球的漂移方向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影响,不同季节中国受不同的系统影响,导致漂移的方向差异明显,夏季以西南漂移为主,冬季、春季与秋季以西北漂移为主,但是在100 hPa以上4个季节均以西南漂移为主,以冬季的漂移距离最大,漂移距离超过120km,夏季最小,约为40 km,春、秋季次之,接近70 km。漂移距离的差异东部比西部显著;沿经圈漂移以向南为主,冬、春与秋季沿经圈漂移以向南为主,春季漂移最大,超过5 km;冬、秋季节漂移距离分别超过3与2 km,夏季沿经圈漂移受大尺度环流影响,200 hPa以下向北漂移,最远漂移超过1 km,200 hPa以上转向南漂移,最远漂移达3 km;沿纬圈以向东为主,以冬季最大,达77 km,夏季最小,接近13 km,春、秋季次之,分别达49和46 km;沿纬圈漂移量要大于沿经圈漂移量,沿纬圈漂移全年平均接近60 km,沿经圈漂移量全年平均接近3.5 km,有量级上的差别;从低层到高层漂移量呈增大趋势,漂移大的范围随高度往西扩张;探空漂移的整体分布范围较大,并且比较均匀。同时还选取了个例分析低空急流条件下探空漂移,结果显示对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高空气象 气球漂移
下载PDF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对流云催化增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宏 雷恒池 +5 位作者 李书严 德力格尔 李仑格 肖稳安 洪延超 黄美元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619-630,共12页
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三维对流云模式 ,对青藏高原河曲地区强对流云的催化增雨效果及催化云的动力特征、微物理机制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对流云具备一定的催化潜力。如果催化时机、部位选择... 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三维对流云模式 ,对青藏高原河曲地区强对流云的催化增雨效果及催化云的动力特征、微物理机制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对流云具备一定的催化潜力。如果催化时机、部位选择适当 ,降水总量增加有望达到 30 %~ 5 0 % ,催化所产生的动力效果比较显著。催化剂的加入使得云中凝华潜热释放量增加 ,上升气流加强 ,云顶升高 ,云水平尺度也有所加大 ,地面降水区域扩大 ,降水时间延长。由于云中冰晶大量生成 ,导致过冷云水、雨水减少 ,暖雨过程迅速减弱 ,云中霰和冻滴量增多 ,其融化过程加强引起的降水增加远远超过了暖雨量的减少 ,总的增雨效果比较显著。敏感性实验表明 ,催化高度对增雨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 ,高于某一催化高度 ,有可能产生增雨防雹的好效果 ;低于某一催化高度 ,则会在防雹的同时使地面降水减少。对流云早期催化的增雨效果较好。一定范围内催化剂量的变化对增雨量影响不大 ,小剂量催化也有可能达到较好的增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模拟 动力特征 微物理机制 催化增雨
下载PDF
密云水库蓄水型增水作业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秦长学 张蔷 +2 位作者 李书严 刘丰 赵习芳 《气象科技》 2005年第S1期74-77,共4页
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密云水库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飞机、火箭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由于2种工具作业影响区域在时、空上互相覆盖,所以需研究对飞机、火箭增雨作业综合评估方法。此方法依据长序列历史资料和较长作业资料,分别... 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密云水库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飞机、火箭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由于2种工具作业影响区域在时、空上互相覆盖,所以需研究对飞机、火箭增雨作业综合评估方法。此方法依据长序列历史资料和较长作业资料,分别对飞机和火箭增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其分析结果为基础,使用催化覆盖面积加权法分析综合增雨率,得出2004年密云水库流域增雨作业可增加降水量1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 增水作业 综合增雨率 效果评估
下载PDF
探空气球漂移位置订正对一次大风降温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嵇磊 黄梦宇 +1 位作者 李书严 周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8-854,共7页
应用改进后的MM5模式,采用包含有实际探空气球在各个气压层上精确的经纬度信息的新型探空资料,研究探空资料对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影响。通过对一次中尺度大风降温天气过程的模拟分析,可以看出:位置订正对初始气象要素场的改变虽... 应用改进后的MM5模式,采用包含有实际探空气球在各个气压层上精确的经纬度信息的新型探空资料,研究探空资料对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影响。通过对一次中尺度大风降温天气过程的模拟分析,可以看出:位置订正对初始气象要素场的改变虽然总体上有低层较小,高层较大的特征,但是在500hPa以下大气运动剧烈的情况下,低层气象要素场的改变量也会较大,甚至会超过高层相应的气象要素场的变化,速度场的改变尤为明显;位置订正使得模拟结果在数值和影响范围上都有效地减小了误差,更加接近实况;位置订正后,模式较准确的模拟出了该次向南推进的大风降温过程的移动变化,尤其是模拟的大风前沿位置与实况的对应关系较好,温度场的变化与速度场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订正 探空气球 MM5 大风 降温
下载PDF
建筑动力学作用对近地面短历时点源污染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磊 李书严 +3 位作者 轩春怡 郭文利 黄顺祥 刘峰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2-36,共5页
利用一次示踪剂扩散外场实验获得的数据,对城市小区尺度模式USSM在模拟短历时点源方面的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USSM能较为合理地描述城区短历时点源的扩散特征。利用USSM进行了3个案例的情景模拟分析,得出结论:1)街区内建筑群的平均... 利用一次示踪剂扩散外场实验获得的数据,对城市小区尺度模式USSM在模拟短历时点源方面的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USSM能较为合理地描述城区短历时点源的扩散特征。利用USSM进行了3个案例的情景模拟分析,得出结论:1)街区内建筑群的平均高度越高,建筑群之间的流场越紊乱,并且越容易形成涡旋型环流,同时建筑群之间的风速会变得越来越小。除此之外,随着建筑群平均高度的增加,受建筑群影响风场出现扰动现象的范围越大。2)建筑群平均高度的增高会显著降低街区内的扩散能力,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当街区由小高层建筑为主变为高层建筑为主时,污染物输送扩散效率会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筑群 污染物 扩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温州城市风环境及污染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倩 王晓云 李书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6794-6799,6805,共7页
城市风环境是影响城市污染扩散和人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风环境的角度研究温州城市环境现状;并以温州风环境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城市尺度边界层大气数值模式(RBLM)对三种风速条件下温州城区气流与风速的分布以及污染浓度进行数值... 城市风环境是影响城市污染扩散和人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风环境的角度研究温州城市环境现状;并以温州风环境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城市尺度边界层大气数值模式(RBLM)对三种风速条件下温州城区气流与风速的分布以及污染浓度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这三个模拟方案发现鹿城区存在气流辐合区,导致局地污染状况加重;龙湾区污染浓度较大,是造成温州地区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试验结果在温州市拟定出排污企业的最佳选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风环境 污染扩散
下载PDF
城市应急服务气象数值模拟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房小怡 李磊 +4 位作者 郭文利 马晓光 轩春怡 李书严 杜吴鹏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3-677,共5页
针对城市应急需求,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数值模拟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模型:①以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 6.0为核心的快速污染扩散数值预报模型,该模型具有精细准确、可预测性的优点,应急人员在接到命令后15... 针对城市应急需求,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数值模拟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模型:①以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 6.0为核心的快速污染扩散数值预报模型,该模型具有精细准确、可预测性的优点,应急人员在接到命令后15min内可完成事发后1h的气体扩散应急产品的制作;②以街区模式和高斯模式为核心的快速应急气象服务软件,它具有操作简洁、安装方便、产品输出快速直观的优点,能够在2~3min内完成事发地点应急产品制作。通过一年的日常城市应急演习及奥运会、残奥会的应用证明,该服务系统较好的满足了应急指挥时效性、服务性的需求,为北京城市应急指挥人员现场处置提供即时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应急 气象服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兰州市新区规划气候条件评估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飙 李书严 +2 位作者 李春华 房小怡 孙兰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8-596,共9页
利用1978-2007年兰州市永登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周围部分区域观测站资料,对兰州新区各项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RAMS模式,模拟了兰州地区在不同气象扩散条件(有利于扩散、一般扩散条件及不利于扩散)天气背景情况下的污染情况。结果表... 利用1978-2007年兰州市永登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周围部分区域观测站资料,对兰州新区各项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RAMS模式,模拟了兰州地区在不同气象扩散条件(有利于扩散、一般扩散条件及不利于扩散)天气背景情况下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兰州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西固区,兰州西部的红古区和北部的中川、皋兰是污染较轻的地区,而位于南部的榆中则易受污染物的影响。利用HYSPLIYT模型,对各代表点采用相同的污染源,分析了由于气象条件不同造成的各代表点污染扩散的差异,在轻重两种典型的污染天气背景条件下确定了各代表点在24h内的大气扩散能力与污染气团传输路线,发现兰州北部的大气扩散能力好于南部,西部好于东部,因此兰州老城区不宜规划污染企业;而位于兰州新区永登县秦川镇附近区域较位于皋兰县西岔镇附近区域更适于规划重工业企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条件评估 污染源 兰州新区
下载PDF
Simulating Urban Flow and Dispersion in Beijing by Coupling a CFD Model with the WRF Model 被引量:13
19
作者 缪育聪 刘树华 +3 位作者 陈笔澄 张碧辉 王姝 李书严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663-1678,共16页
The airflow and dispersion of a pollutant in a complex urban area of Beijing, China, were numerically examined by coupling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 with a mesoscale weather model. The models used w... The airflow and dispersion of a pollutant in a complex urban area of Beijing, China, were numerically examined by coupling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 with a mesoscale weather model. The models used were Open Source Field Operation and Manipulation (OpenFOAM) software package and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OpenFOAM was firstly validated against wind-tunnel experiment data. Then, the WRF model was integrated for 42 h starting from 0800 LST 08 September 2009, and the coupled model was used to compute the flow fields at 1000 LST and 1400 LST 09 September 2009. During the WRF-simulated period, a high pressure system was dominant over the Beijing area. The WRF-simulated local circul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 valley winds, which matched well with observations. Result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simul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irflows around actual building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ambient wind on the boundary provided by the WRF model, and the pollutant dispersion pattern was complica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s. A higher concentration level of the pollutant near the surface was found in both the step-down and step-up notches, but the reason for this higher level in each configurations was different: in the former, it was caused by weaker vertical flow, while in the latter it was caused by a downward-shifted vortex.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coupled WRF-OpenFOAM model is an important tool that can be used for studying and predicting urban flow and dispersions in densely built-up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 model CFD model OPENFOAM dispersion.
下载PDF
The Impacts of Optical Properties on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宏 石广玉 +3 位作者 李书严 李伟 王标 黄彦彬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There ar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adiative effects due to atmospheric dust aerosol. The optical properties contribute much to those uncertainties. The authors perform several sensitivity... There ar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adiative effects due to atmospheric dust aerosol. The optical properties contribute much to those uncertainties. The authors perform sever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to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n regional radiative forcing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s involve in refractive indices, single scattering aibedo, asymmetry factor and optical depth. An updated dataset of refractive indices representing East Asian dust and the one recommended by the World Meteorology Organization (WMO) are contrastively analyzed and used. A radiative transfer code for solar and thermal infrared radiation with detailed aerosol parameterization is employed. The strongest emphasis is on the refractive indices since other optical parameters strongly depend on it, and the authors found a strong sensitivity of radiative forcing on refractive indices. Studies show stronger scattering, weaker absorption and forward scattering of the East Asian dust particles at solar wavelengths, which leads to higher negative forcing, lower positive forcing and bigger net forcing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OA) than that of the WMO dust model.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TOA forcings resulting from these two dust models have opposite signs in certain regions, which implies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optical properties in the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radiative for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properties dust aerosol radiative forc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