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年雄性毛白杨组培幼化技术研究
1
作者 张劲 王永格 +6 位作者 彭玉信 李国雷 王茂良 张恒月 常笑超 郦金今 刘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5,26,共8页
【目的】毛白杨以无性繁殖为主,而无性繁殖材料往往存在老化现象,严重影响苗木质量,研究繁殖材料的幼化技术对于改善苗木质量,促进无性林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大兴区站上村的200年生雄性毛白杨为对象,取其根萌条为繁殖材料... 【目的】毛白杨以无性繁殖为主,而无性繁殖材料往往存在老化现象,严重影响苗木质量,研究繁殖材料的幼化技术对于改善苗木质量,促进无性林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大兴区站上村的200年生雄性毛白杨为对象,取其根萌条为繁殖材料,探索2种灭菌试剂处理条件下,不同灭菌时间对外植体成活与生长的影响,同时在MS培养基中设置不同激素组合研究其增殖的最佳效果,筛选出适合其生长的最佳增殖培养基,通过继代培养研究此200年生成年雄性毛白杨的组培幼化技术。【结果】结果表明,0.1%氯化汞溶液的灭菌效果比10%次氯酸钠溶液效果好,最佳灭菌处理为0.1%氯化汞7 min,成活率为57%;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7 mg/L 6-BA+0.01 mg/L NAA,最高丛生芽分化系数为2.23,茎高生长量≥1 cm苗的数量比例为53.3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生长周期由63 d(1代)降至44 d(4代),继代培养增殖系数由0.93(1代)提升至4.85(4代),茎高生长量≥3 cm苗的数量比也从2.23%(1代)显著增至62.34%(4代)。【结论】此200年生毛白杨繁殖材料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母株的年龄可能影响其根萌条的幼化程度,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生长势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多次继代培养有较明显的幼化作用,且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幼化效果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成熟树木 生理衰弱 幼化 雄性毛白杨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的早期炎性反应、肿瘤学治疗结局与远期预后
2
作者 刘远 周晓蕾 +5 位作者 李国雷 李伟 徐志峰 李新宇 徐曌 兴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2380-2386,共7页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传统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LAP)与无腹部辅助切口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术后的炎性反应程度、肿瘤学治疗结局与远期生存预后。方法:共1 020例患者纳...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传统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LAP)与无腹部辅助切口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术后的炎性反应程度、肿瘤学治疗结局与远期生存预后。方法:共1 0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NOSES组416例,LAP组604例。倾向得分匹配平衡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最后,两组各有344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参数、早期炎性反应指标与预后信息。研究终点为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与无局部复发率生存率(local-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结果:NOSES具有术后疼痛轻(P<0.05)、额外麻醉药物使用比例少(11.0%vs 29.9%,P<0.001)、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1.5%vs 4.4%,P=0.023)、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2.7 vs 3.3天,P=0.022)等短期优势。NOSES组患者术后第2天平均体温显著高于LAP组(37.3 vs 37.1℃,P=0.031)。此外,NOSES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平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LAP组(P<0.05)。然而,两组患者术后盆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0.9%vs 1.2%,P=1.000)。此外,两组患者标本长度、近端切缘距肿瘤距离、远端切缘距肿瘤距离和淋巴结清扫数量等病理结果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方面,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5年OS(91.6%vs 89.3%,P=0.434)、DFS(84.1%vs 83.6%,P=0.898)与LRFS(95.9%vs 94.0%,P=0.369)。结论:结直肠癌NOSES是安全可行的,有着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等明显的短期优势。虽然NOSES手术会在早期引起较强的急性全身炎性反应,然而并不会转化为相关并发症。此外,NOSES手术与LAP有着相似的肿瘤学治疗结局与远期预后,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开展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炎性反应 预后 局部复发
下载PDF
基于MRI探索用于术前预测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短径截断值
3
作者 冯浩 任伊宁 +2 位作者 李国雷 梁建伟 兴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5期2796-280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侧方淋巴结(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 LPLN)短径预测术前进行新辅助治疗和未进行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LPLN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自2012年0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侧方淋巴结协作组的机构数据库中行全直... 目的:探讨基于侧方淋巴结(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 LPLN)短径预测术前进行新辅助治疗和未进行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LPLN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自2012年0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侧方淋巴结协作组的机构数据库中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LPLND)的临床怀疑LPLN肿大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共纳入446例患者,根据不同术前治疗策略,将所有患者分为新辅助治疗组和无新辅助治疗组。新辅助治疗组患者病理pCR/T1(9.0%vs 2.7%,P=0.013)和N0(41.9%vs 55.3%,P<0.001)的比例与无新辅助治疗组患者差异明显。此外,相比于无新辅助治疗组患者,新辅助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300.7 vs 277.4 min,P=0.018)。新辅助治疗组与无新辅助治疗组分别有40例(25.8%)和78例(26.8%)患者病理诊断为LPLN转移。髂内淋巴结是新辅助治疗组(16.1%)和无新辅助治疗组(15.8%)患者最常见的LPLN转移位置。新辅助治疗组患者平均转移LPLN短径(1.0 vs 1.4 mm,P=0.015)和无转移LPLN短径(0.6 vs 0.8 mm,P=0.005)明显短于无新辅助治疗组。无新辅助治疗组和新辅助治疗组患者分别以9 mm和7 mm作为LPLN截断值时,AUC值分别为0.817和0.745,有着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接受新辅助治疗和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分别以7 mm和9 mm作为LPLN截断值时,有着最佳的预测LPLN转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侧方淋巴结转移 新辅助治疗 直肠癌 预测
下载PDF
栓皮栎种子贮藏物质和内源激素对萌发成苗的影响
4
作者 江文杰 杨钦淞 +3 位作者 李国雷 姚飞 邵占海 刘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目的】分析栓皮栎大、中、小粒种子的萌发出苗特性,解析种子贮藏物质和内源激素影响其萌发出苗特性的生理机制,从种子规格角度阐明栓皮栎的更新策略。【方法】称量采集的5 000粒种子的单粒质量,聚类分成大粒(Ⅰ)、中粒(Ⅱ)和小粒(Ⅲ)... 【目的】分析栓皮栎大、中、小粒种子的萌发出苗特性,解析种子贮藏物质和内源激素影响其萌发出苗特性的生理机制,从种子规格角度阐明栓皮栎的更新策略。【方法】称量采集的5 000粒种子的单粒质量,聚类分成大粒(Ⅰ)、中粒(Ⅱ)和小粒(Ⅲ)共3个规格等级,后于人工气候培养箱育种并观测萌发出苗动态。采用酶解法测定种子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赤霉素(GA_(3))、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种子萌发与出苗的主要因素。【结果】(1)栓皮栎Ⅰ、Ⅱ、Ⅲ级种子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3.82%、42.78%、33.40%。不同规格种子的淀粉、可溶性蛋白、ABA含量均值存在显著差异,Ⅰ级种子的淀粉含量均值分别是Ⅱ、Ⅲ级种子的2.02、2.37倍;Ⅰ级种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值分别是Ⅱ、Ⅲ级种子的1.05、1.87倍,Ⅰ级种子ABA的含量分别是Ⅱ、Ⅲ级种子的0.86、0.60倍。(2)种子萌发出苗试验结果显示:Ⅰ、Ⅱ、Ⅲ级种子累计萌发率分别为91%、84%、77%,累计出苗率分别为90%、81%、70%,萌发未出苗的种子比例分别占1%、3%、9%,萌发至出苗结束所需天数分别为17、18、23 d。(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贮藏物质与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出苗均具有一定影响,以ABA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最为显著。【结论】栓皮栎规格大的种子所占比例小,萌发和出苗速度快,萌发和出苗率高,规格小的种子则相反,资源分配与萌发特性存在权衡;不同规格大小的种子萌发出苗之间的差异受到贮藏物质以及植物激素的影响。因此,人工培育苗木时,先将种子分级后再播种可提高苗木整齐性,降低挑苗、分级育苗的人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种子 可溶性蛋白 脱落酸 萌发出苗
下载PDF
树木医生那些事儿
5
作者 刘勇 李国雷 +1 位作者 余韵 孟路 《绿色中国》 2023年第8期70-72,共3页
树木是绿化美化的重要植物,对改善人居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树龄的增长,一些树木进入中老年阶段,枯枝、树干空洞、腐朽、病虫害等问题增多。有的树木受机械损伤,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出现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树倒、枝落,... 树木是绿化美化的重要植物,对改善人居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树龄的增长,一些树木进入中老年阶段,枯枝、树干空洞、腐朽、病虫害等问题增多。有的树木受机械损伤,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出现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树倒、枝落,砸伤行人和毁坏财产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损伤 绿化美化 病虫害 树木 树干 中老年
下载PDF
短日照和灌溉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质量和夏季造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罗娜 曲睿婕 +5 位作者 李国雷 孟路 韩冷 郭桂凤 马凤原 王佳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8,共9页
【目的】探究短日照与灌溉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生物量和碳分配以及夏季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为完善苗木质量调控理论和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自然光照(ND)和10 h短日照(SD)2种光照处理,在7月初将苗木从温室移至... 【目的】探究短日照与灌溉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生物量和碳分配以及夏季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为完善苗木质量调控理论和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自然光照(ND)和10 h短日照(SD)2种光照处理,在7月初将苗木从温室移至户外大棚下进行为期3周的处理,即3种灌溉处理(育苗基质含水量分别降至饱和含水量的40%、60%、80%后再次灌溉至饱和),然后于7月23日进行夏季造林,调查苗木出圃时的形态与生理特征,以及造林2年后苗木田间成活率。【结果】自然光照下苗木的顶芽形成率为26%,短日照处理下可达66%,短日照处理显著促进了华北落叶松苗木的顶芽形成率;短日照处理略促进根系淀粉的贮藏(P=0.068);40%灌溉处理显著促进苗木生物量向根系分配(P<0.001)。自然光照下,夏季造林当年生长季末成活率达82%,短日照处理下为92%。这表明10 h短日照处理提高了苗木顶芽形成率与根系淀粉浓度,提高了其抗机械破坏能力。综合来看,短日照处理结合40%或60%灌溉处理在造林第2年底保存率最高(达60%以上)。【结论】夏季7月初,采用3周10 h短日照处理结合饱和含水量40%~60%,灌溉处理有助于提高华北落叶松夏季造林成活率与造林第2年保存率。苗木茎根和根系碳贮藏库的增加是夏季造林苗木质量得以提高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日照 灌溉处理 华北落叶松 夏季造林 碳分配 淀粉
下载PDF
经腹膜前间隙微创与开放脐疝修补术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康雅超 李国雷 +2 位作者 任伊宁 刘远 兴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目的 探讨经腹膜前间隙微创脐疝修补术(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of umbilical hernia through preperitoneal space, MI-RUHP)与经腹膜前间隙开放脐疝修补术(open umbilical hernia repair through preperitoneal space, O-RUHP)的... 目的 探讨经腹膜前间隙微创脐疝修补术(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of umbilical hernia through preperitoneal space, MI-RUHP)与经腹膜前间隙开放脐疝修补术(open umbilical hernia repair through preperitoneal space, O-RUH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成人脐疝患者40例,按照前瞻性非随机方法分为2组,MI-RUHP和O-RUHP组各2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年复发率。结果 与O-RUHP相比,MI-RUHP手术时间长[66.00(49.5~77.0)min vs. 52.30(40.3~60.8)min,Z=-4.207,P=0.000],住院费用高[10.10(9.2~10.8)千元vs. 8.10(7.2~8.6)千元,Z=-5.410,P=0.000],但术中出血量少[(10.5±2.5)ml vs.(29.3±2.3)ml,t=-24.313,P=0.000],术后疼痛轻[(2.51±0.41)分vs.(5.28±0.43)分,t=-20.727,P=0.000],住院时间短[4.0(4~5)d vs. 7.0(6~7)d,Z=-5.786,P=0.000],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年,MI-RUHP无复发,O-RUHP复发2例(术后第11、1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结论 在患者身体及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腹膜前间隙微创脐疝修补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作为脐疝治疗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疝 腹膜前间隙 疝修补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宇 孙明慧 +8 位作者 刘勇 李国雷 王长伟 王苗苗 宋协海 常笑超 万芳芳 张劲 孟路 《广西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291-296,共6页
为研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苗木内的分配规律,提高毛白杨造林效果,以毛白杨新品种‘北林雄株1号’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高(50000株/hm^(2),A_(1))、中(41667株/hm^(2),A_(2))和低(... 为研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苗木内的分配规律,提高毛白杨造林效果,以毛白杨新品种‘北林雄株1号’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高(50000株/hm^(2),A_(1))、中(41667株/hm^(2),A_(2))和低(31250株/hm^(2),A_(3))3种育苗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行状配置B_(1):行距0.8 m+0.8 m、带状配置B_(2):窄行距0.6 m+宽行距1.0m和带状配置B_(3):窄行距0.4 m+宽行距1.2 m),分析育苗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带状配置1(A_(3)B_(2))和低密度带状配置2(A_(3)B_(3))条件下,苗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理想,A_(3)B_(2)的茎、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55.51和121.24 mg/g,A_(3)B_(3)的茎、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89.12和110.19 mg/g。不同器官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占干重比表现为根>叶>茎;淀粉含量占干重比表现为根>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占干重比表现为根>茎>叶。密度和行距配置显著影响毛白杨叶、茎和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且毛白杨苗木根系可储存较多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密度 行距配置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外阴鳞状细胞癌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免疫浸润分析
9
作者 申杨 段子博 +5 位作者 谭展望 楚健子 祝佩芹 李艳青 李国雷 林晓华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91-398,共8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的关键基因及分析免疫浸润特征。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VSCC相关基因表达数据,应用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共同的DEGs,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采用STRIN...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的关键基因及分析免疫浸润特征。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VSCC相关基因表达数据,应用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共同的DEGs,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通过4种算法筛选出关键基因,进行关键基因GSEA分析。应用CIBERSORT分析VSCC相关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及关键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共筛选出182个DEGs,DO富集主要涉及生殖器官良性肿瘤、结缔组织癌等疾病;GO和KEGG富集结果主要与表皮发育、角质化包膜、氧化应激、免疫细胞迁移等有关;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90条边,筛选出6个关键基因,S100A7、SPRR2B、SPRR2G、CASP14、CDSN、ESR1,共同富集到了细胞周期、蛋白酶体信号通路。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VSCC组初始B细胞、静息CD4^(+)T记忆细胞下调(均P<0.05),记忆B细胞、调节性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巨噬细胞M0型、静息肥大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上调(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100A7、SPRR2G、CASP14、CDSN均与γδT细胞呈负相关(均P<0.05),与巨噬细胞M0型呈正相关(均P<0.05);ESR1与巨噬细胞M0型呈负相关(P<0.05),与静息CD4^(+)T记忆细胞呈正相关(P<0.05);S100A7、CASP14与静息CD4^(+)T记忆细胞呈负相关(均P<0.05);SPRR2G、CDSN与CD8^(+)T细胞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S100A7、SPRR2B、SPRR2G、CASP14、CDSN、ESR1可能是VSCC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表皮终末分化过程异常可能是VSCC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鳞状细胞癌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富集分析 免疫浸润
下载PDF
苗圃氮加载及水分胁迫对栓皮栎苗木叶片光合氮分配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晓倩 邵占海 +2 位作者 许丽 李国雷 王佳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03-3212,共10页
苗圃科学施氮(N)作为提高苗木N贮存水平与质量的核心手段,能否提高干旱立地苗木造林效果仍存在争议;N贮存水平与干旱如何协同作用影响叶片光合N分配及苗木生物量积累尚不明确。阐明上述问题,能够为干旱立地下的森林植被恢复以及造林苗... 苗圃科学施氮(N)作为提高苗木N贮存水平与质量的核心手段,能否提高干旱立地苗木造林效果仍存在争议;N贮存水平与干旱如何协同作用影响叶片光合N分配及苗木生物量积累尚不明确。阐明上述问题,能够为干旱立地下的森林植被恢复以及造林苗木科学精准施N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为研究对象,对一年生苗木设置2个苗圃木质化期N加载水平(0、24 mg N/株),翌年春苗木移栽后设置2个灌溉水平(85%、40%田间持水量),取样测定苗木生物量、叶片N、叶绿素与脯氨酸水平、以及气体交换参数,计算光合N分配及光合N利用效率(PNUE)。结果表明,叶片发育完成后,干旱抑制N向光合系统分配,但N加载处理提高了干旱下的光合N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干旱对生物量积累的抑制;无N加载苗木则向光合系统投入更少的N,而提高脯氨酸水平,生物量积累受抑制更为显著。无N加载苗木在遭受干旱后将N向羧化组分分配,而N加载苗木遭遇干旱后则显著抑制叶片将N向羧化系统以及电子传递系统分配,捕光组分N的分配则不受植物体内N贮存或外部水分状况的影响,栓皮栎苗木通过调整不同功能组分光合N含量和分配以维持干旱下较高的PN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化期氮加载 春季干旱 氮分配 生物量积累
下载PDF
施肥量对不同种源栓皮栎苗木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启华 白正甲 +4 位作者 姚飞 李箐 王敏增 姚光刚 李国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5,共9页
以北京海淀西山林场(BH)、陕西西安小王涧林场(SX)、山西运城中条山林场(SY)和河南栾川老君山(HL)4个种源地栓皮栎种子为试验材料,设5个控释肥水平,测定种子和幼苗的形态、养分贮存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水平,分析不同种源间栓皮栎幼苗... 以北京海淀西山林场(BH)、陕西西安小王涧林场(SX)、山西运城中条山林场(SY)和河南栾川老君山(HL)4个种源地栓皮栎种子为试验材料,设5个控释肥水平,测定种子和幼苗的形态、养分贮存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水平,分析不同种源间栓皮栎幼苗的生长和养分需求差异。结果表明:种源与施肥量间无交互作用。种源地BH和HL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分别为4463 g和5185 g),钾质量分数较高,幼苗苗木质量高,SY和SX种子较小,钾质量分数低,幼苗较小,种子大小和钾质量分数是造成种源间苗木质量差异的因素。当施肥量为0.24 g/L时,幼苗较小,处于养分匮乏状态,随施肥量的增加,苗木的苗高、地径,整株氮、钾及淀粉贮存显著上升,分别提高了11.9%~19.4%、21.1%~27.4%、40.9%~118%、27.9%~49.5%和9.4%~28.8%,施肥量为5.71 g/L时生长和养分贮存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种源 种子 施肥量 营养 苗木质量
下载PDF
毛白杨碱性/中性转化酶基因PtoNIN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宁 杨雄 +1 位作者 李国雷 陈仲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46,共12页
【目的】蔗糖转化酶作为植物蔗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毛白杨碱性/中性转化酶基因PtoNIN1进行同源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和遗传转化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毛白杨蔗糖代谢... 【目的】蔗糖转化酶作为植物蔗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毛白杨碱性/中性转化酶基因PtoNIN1进行同源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和遗传转化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毛白杨蔗糖代谢调控过程奠定基础。【方法】基于毛果杨同源基因PtrNIN1对毛白杨碱性/中性转化酶成员PtoNIN1进行同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不同组织部位(根、茎、叶和成熟叶)和不同发育时期下雌雄花芽中PtoNIN1的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同时构建过表达载体,并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开展遗传转化研究。【结果】PtoNIN1的编码区长度为2073 bp,共编码69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77.80 kDa,含有糖苷酶超家族100(glycosyl-hydrolase-100 superfamily)的特征结构域,类属于线粒体型的转化酶成员,在根、茎、叶以及成熟叶和雌雄花芽中均具有明显表达,且随着雌雄花芽的发育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表达趋势。拟南芥遗传转化研究表明:PtoNIN1的过表达显著增加了转基因植株莲座叶、茎及角果的鲜质量,提高了茎及角果中蔗糖的含量,同时也提高了蔗糖代谢通路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结论】毛白杨PtoNIN1属于线粒体型转化酶家族成员,在毛白杨各个组织部位均具有明显表达,且在雌雄花芽的发育前期具有特异地高表达,在拟南芥中过表达PtoNIN1可显著增加生物量。该研究为杨树转化酶成员功能验证提供了借鉴,为揭示杨树蔗糖代谢过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碱性/中性转化酶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分析 遗传转化
下载PDF
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组分对间伐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52
13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2 位作者 李瑞生 徐扬 郭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7,共6页
研究密度对叶凋落物基质物质及分解速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对造林密度为3130株/hm^2的18年生油松人工林设置0、35.7%、49.2%6、4.2%4个间伐强度的处理,3年后,应用分解网袋法比较叶凋落物分解速率... 研究密度对叶凋落物基质物质及分解速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对造林密度为3130株/hm^2的18年生油松人工林设置0、35.7%、49.2%6、4.2%4个间伐强度的处理,3年后,应用分解网袋法比较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初始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样地Ⅰ-Ⅳ油松叶凋落物年分解速率分别为25.81%、26.25%、27.68%和25.96%,周转期为10.04、9.84、9.24和9.97年,用分解速率来评价间伐效果可行。②在分解的前2个月,N、P、K、Mg等迅速释放;在观测的14个月内,叶片N、Mg归还呈释放-固定交替规律,P、K呈释放-固定-稳定趋势,4个样地油松Ca的归还规律均不相同。③样地Ⅰ-Ⅳ油松叶凋落物归还的养分分别为10.806、31.016、31.798和39.365 g/kg。样地Ⅰ的叶凋落物质量较差,N、Ca在分解的14个月内分别固定了2.567和0.767 g/kg。④间伐能降低叶凋落物木质素/N、C/N,加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⑤间伐增加叶凋落物中粗灰分含量,从而有效克服了因分解速率加快而伴生的向土壤中返还大量单宁、树脂等酸性物质的矛盾。⑥叶片中木质素/N、C/N和粗灰分是评价间伐效果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间伐 分解速率 养分归还 C/N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 被引量:53
14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2 位作者 吕瑞恒 于海群 李瑞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4,共6页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比较6种密度林分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差异,探讨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由3 000株/hm2...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比较6种密度林分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差异,探讨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由3 000株/hm2减小至2 125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生物量及元素积累量分别由32种、1 108.49 kg/hm23、9.84 kg/hm2下降至24种、1 091.57 kg/hm2和39.34 kg/hm2;林分密度下降至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增加至43种,元素积累量为40.12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生物量、元素积累量达到最大,分别为2 282.41 kg/hm2和102.60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3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63种;林分密度锐减至1 150株/hm2时,林下植被的发育不同程度的下降;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对华北落叶松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由于种群存在自我调节能力,初始密度为3 0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林分只有下降到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发育才开始加快。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保留密度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密度调控 林下植被 竞争释放 中度干扰
下载PDF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对油松生长节律的响应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2 位作者 于海群 吕瑞恒 李瑞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64-1275,共12页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林分结构和土壤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年龄树种对林下植被发育的影响已有所涉及,但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往往割裂了林木种群的生长规律与其林下植被间的相互作用,以林龄为尺度探讨林...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林分结构和土壤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年龄树种对林下植被发育的影响已有所涉及,但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往往割裂了林木种群的生长规律与其林下植被间的相互作用,以林龄为尺度探讨林下植被发育的差异必然掩盖了林分种群对林下植被作用的异质性。采用时序研究法,按照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高速生期、径速生期、材积慢生期和材积速生期等不同发育时期,探讨林下植被组成、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高速生期阶段油松与林下植被竞争最为激烈,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生物量、元素积累量均最低。因此,高速生期阶段应及时对油松采取较大强度的抚育间伐以缓和油松种群与林下植被剧烈竞争的关系。径速生阶段林下植被与油松竞争最为缓和,草本层Gleason、Shannon-Wiener、Pielow指数由高生长阶段的7.817、2.222和0.769剧增到19.978、3.470和0.907,灌木层、草本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元素积累量也均达到最大。径速生阶段对油松林分的管理可相对粗放一些。进入材积阶段,油松与林下植被的关系日趋紧张。材积慢生阶段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由径速生期的2262.61、461.92kg/hm2分别下降至1549.85、220.84kg/hm2,而灌木层Gleason、Shannon-Wiener指数均达到峰值。相对于材积慢生期,材积速生期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元素积累量进一步下降,而生物量略有上升,材积速生期阶段应对油松林分适度间伐或主伐。可见,林下植被可作为人工纯林乔木生长规律的指示剂,根据林下植被发育状况选择林分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生长规律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国外容器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2 位作者 祝燕 蒋乐 史文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5-142,共8页
近年来,由于造林重点由宜林地向困难立地转移,对苗木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文章系统总结近年来国外容器苗的质量调控技术及其对于我国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意义,从指数施肥、秋季施肥、底部灌溉、短日照处理和夏季造林、修根技术、... 近年来,由于造林重点由宜林地向困难立地转移,对苗木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文章系统总结近年来国外容器苗的质量调控技术及其对于我国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意义,从指数施肥、秋季施肥、底部灌溉、短日照处理和夏季造林、修根技术、容器规格、冻藏和解冻等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总结。指数施肥的每次施肥量与植物生长节律和养分需求同步,施肥效果较优。秋季施肥能避免苗木的养分稀释效应,已被应用于很多树种。实施底部灌溉的植物生长不亚于上部灌溉的植物,而底部灌溉用水量少,氮肥淋溶小。夏季造林时,将正处于速生期的苗木进行短日照处理,诱导顶芽形成,促进根系发育,能提高苗木抗性和造林效果。苗木冻藏可使空气中自由态的水凝固成结晶态的冰,苗木感染病菌几率降低,因此冻藏成为针叶树种贮藏的标准方法。在当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论文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施肥 秋季施肥 底部灌溉 短日照 冻藏 苗木质量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演变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2 位作者 李瑞生 吕瑞恒 徐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6-81,共6页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1、29、36年的油松林为对象,采用时序研究法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酶角度进行多因子综合比较,分析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1、29、36年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分别...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1、29、36年的油松林为对象,采用时序研究法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酶角度进行多因子综合比较,分析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1、29、36年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分别为0.579、-0.456和-0.123,29年油松土壤质量最差;2)29年油松土壤质量表现为物理性质的下降,36年土壤质量的下降则主要体现为土壤养分特别是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的锐减;3)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首先取决于林龄,其次是林分密度;4)21、29和36年油松林龄内的土壤质量变异系数分别为0.192、-1.361和-2.407,林龄较大林分的土壤质量对密度较为敏感,36年油松间伐的强度可适量小些;5)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有机质和速效钾可以作为油松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林龄 土壤质量 综合评判
下载PDF
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季节响应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2 位作者 甘敬 郭蓓 徐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2-88,共7页
飞播造林是我国偏远山区重要的植被恢复模式之一,探讨林地质量和调控措施对飞播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文于200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王家堡飞播基地,对飞播造林密度为8 000株/hm^2的9年生油松林设置30%(弱度)、48.75%(中... 飞播造林是我国偏远山区重要的植被恢复模式之一,探讨林地质量和调控措施对飞播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文于200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王家堡飞播基地,对飞播造林密度为8 000株/hm^2的9年生油松林设置30%(弱度)、48.75%(中度)、53.75%(强度)、77.13%(超强度)4个间伐强度及0%(对照)共5个处理。5年后,通过比较不同季节0-20 cm土壤的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土壤酶作为筛选间伐强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峰值出现在6月份,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峰值出现在10月份,转化酶出现在4月份;②5种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响应不同,弱度间伐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最大,中度间伐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大;③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显著相关,土壤水分可能是限制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④土壤酶较土壤理化性质对间伐响应敏感,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作为飞播油松林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实现油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9年生初植密度8 00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4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飞播林 间伐强度 土壤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指数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生长和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国雷 祝燕 +4 位作者 蒋乐 史文辉 王佳茜 刘佳嘉 程中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9,共4页
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6个施肥量,研究苗木生长和氮积累对指数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大,苗高、地径、茎生物量均无显著变化;根系、整株生物量则先增大后减小,施肥量为75、125 mg/株... 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6个施肥量,研究苗木生长和氮积累对指数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大,苗高、地径、茎生物量均无显著变化;根系、整株生物量则先增大后减小,施肥量为75、125 mg/株时,苗木生物量趋于最大,而施肥量增至150 mg/株时,苗木生物量显著下降。施肥量由25增至75 mg/株时,茎氮质量分数由0.88%提高至1.05%,继续增大施肥量,茎氮质量分数趋于稳定;根系、整株氮质量分数则随施肥量的增大持续增加。施肥量由25增至125 mg/株,茎、根、整株氮质量逐渐增大;施肥量为125 mg/株时,苗木的整株氮质量较25 mg/株的苗木提高了51.4%;施肥量增大至150 mg/株,茎、根、整株氮质量均下降。栓皮栎容器苗充足施肥量、最优施肥量分别为75、125 mg/株,施肥量超过150 mg/株时,苗木受到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施肥 栓皮栎 苗木质量 氮肥
下载PDF
红松苗龄型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国雷 祝燕 +3 位作者 李庆梅 刘勇 邹尚庆 黄有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1,共7页
以春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S2-0),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1年的3年生红松苗(S2-1),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2年的4年生红松苗(S2-2)、秋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F2-0)为对象,研究不同苗龄间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与S... 以春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S2-0),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1年的3年生红松苗(S2-1),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2年的4年生红松苗(S2-2)、秋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F2-0)为对象,研究不同苗龄间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与S2-0相比,S2-1苗高、地径、FOLR、单株生物量分别增加100%,108.2%,100%和398.4%,单株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368.6%,646.2%和349.3%;S2-0造林成活率仅为67.5%,S2-1比S2-0造林成活率提高20.6%。S2-0移栽2年后,苗木质量提升幅度较移栽1年小;S2-2与S2-1造林成活率、地径生长量无显著差异。F2-0的苗高较S2-0大35.4%,造林成活率提高5.6%,秋季播种红松可促进苗木质量的提高。S2-2,S2-1,S2-0,F2-0的FOLR分别为18,14,7和7,FOLR与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均显著相关,FOLR是评价红松苗木质量的简易、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苗龄 苗木质量 造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