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例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甘地 徐强 +2 位作者 王占贵 姚先莹 杨秀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3-46,共4页
报道12例原发性及2例继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在部分病例中观察到淋巴上皮损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2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10例为B细胞性,1例为T细胞性,1例未定。继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均为B细胞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至少部... 报道12例原发性及2例继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在部分病例中观察到淋巴上皮损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2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10例为B细胞性,1例为T细胞性,1例未定。继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均为B细胞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至少部分乳腺淋巴瘤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免疫组化 乳腺癌 淋巴肉瘤
下载PDF
何杰金病H/R-S细胞起源和克隆性的研究进展(一)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甘地 邓飞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何杰金淋巴瘤 H/R-S细胞 细胞起源 克隆
下载PDF
细针穿刺对淋巴瘤诊断技术的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甘地 胡皓 文瑜 《循证医学》 CSCD 2010年第5期268-269,271,共3页
1文献来源Hehn ST,Grogan TM,Miller TR.Utility offine needle aspiration as a diagnostic technique inlymphoma[J].J Clin Oncol,2004,22(15):3046-3052.
关键词 细针穿刺 诊断 淋巴瘤 准确性
下载PDF
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甘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8-71,共4页
近年来,国际上对霍奇金病的诊断和研究有3大发展:R-S细胞与EB病毒密切关系的的确定,对R-S细胞来源的初步认识(来源于B细胞)和新的改进分类的提出(REAL分类和WHO分类草案)〔1~6〕。本文根据新的分类,结合作... 近年来,国际上对霍奇金病的诊断和研究有3大发展:R-S细胞与EB病毒密切关系的的确定,对R-S细胞来源的初步认识(来源于B细胞)和新的改进分类的提出(REAL分类和WHO分类草案)〔1~6〕。本文根据新的分类,结合作者单位近年来诊断数百例霍奇金病的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杰金氏病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霍奇金病H/R-S细胞起源和克隆性的研究进展(二)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甘地 邓飞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霍奇金病 H/R-S细胞 细胞起源 克隆 EB病毒
下载PDF
NK细胞淋巴瘤的分类及其病理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甘地 刘卫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年第6期39-41,共3页
近年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肿瘤的研究与诊断有很大进展。新的NK细胞分类将其分为EB病毒相关与EB病毒不相关两大类。前者包括鼻和鼻型NK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后者包括皮肤原发的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 近年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肿瘤的研究与诊断有很大进展。新的NK细胞分类将其分为EB病毒相关与EB病毒不相关两大类。前者包括鼻和鼻型NK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后者包括皮肤原发的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本文对各种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和免疫表型、EB病毒潜伏感染检测的作用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淋巴瘤 病理诊断 免疫表型 EB病毒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介绍(待续)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甘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1期43-44,共2页
恶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介绍(待续)李甘地(华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传统的临床,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蛋白质表达水... 恶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介绍(待续)李甘地(华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传统的临床,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蛋白质表达水平)进入到分子遗传学(DNA,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肉瘤 免疫球蛋白 T细胞 bcl-2癌基因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研究进展介绍—关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新的基尔分类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甘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3期172-175,共4页
恶性淋巴瘤研究进展介绍—关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新的基尔分类李甘地(华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巨大进展并未减低形态学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上的决定性的意义。近20年来,联邦德国K.L... 恶性淋巴瘤研究进展介绍—关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新的基尔分类李甘地(华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巨大进展并未减低形态学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上的决定性的意义。近20年来,联邦德国K.Lennert教授等提出的基尔分类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肉瘤 非何杰淋巴瘤 分类 基尔分类
下载PDF
大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学与免疫组织化学——58例石蜡切片染色结果分析
9
作者 李甘地 张尚福 杨秀英 《华西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5-79,共5页
用抗T细胞、B细胞,组织细胞及Ki-1抗原单克隆抗体对58例大细胞性淋巴瘤的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并与组织学改变加以比较。结果发现58例中B细胞性43例(74.1%),外周T细胞性15例(25.9%)。其中2例B,1例T细胞瘤形态学上为大细胞间变性,并为Ki-... 用抗T细胞、B细胞,组织细胞及Ki-1抗原单克隆抗体对58例大细胞性淋巴瘤的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并与组织学改变加以比较。结果发现58例中B细胞性43例(74.1%),外周T细胞性15例(25.9%)。其中2例B,1例T细胞瘤形态学上为大细胞间变性,并为Ki-1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有价值的形态改变为粉尘状染色质,中等大小的嗜酸性核仁,浅染胞浆,血管增生及嗜酸性细胞浸润。大细胞B淋巴瘤则为边集粗糙之染色质,嗜碱性核仁及浆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诊断
10
作者 李甘地 《中国肿瘤》 CAS 1995年第9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淋巴瘤 分子生物学 诊断 聚酶链反应
下载PDF
联合检测E-cadherin、CEA及Calretinin在浆膜腔积液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9
11
作者 苏学英 李甘地 +1 位作者 刘华兵 蒋莉莉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85-1189,共5页
背景与目的:浆膜腔积液中转移性腺癌细胞、恶性上皮型间皮瘤细胞和反应性间皮细胞的形态有不少相似之处,有时仅凭形态学特征不能做出准确诊断。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在这方面得到较多应用,但国内报道仅局限于用CK、EMA、CEA、Vim和HBME-1... 背景与目的:浆膜腔积液中转移性腺癌细胞、恶性上皮型间皮瘤细胞和反应性间皮细胞的形态有不少相似之处,有时仅凭形态学特征不能做出准确诊断。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在这方面得到较多应用,但国内报道仅局限于用CK、EMA、CEA、Vim和HBME-1几种抗体,而且不能较好地进行细胞学的鉴别诊断。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检测E-cadherin、CEA及calretinin在浆膜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浆膜腔积液标本共93例,其中胸水66例、腹水24例、心包积液3例。经组织学检查或结合临床资料证实的转移性腺癌55例、恶性上皮型间皮瘤6例、间皮细胞反应性增生32例。每例均制备HE染色的涂片和细胞块,并用细胞块切片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E-cadherin、CEA对诊断转移性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5.5%(47/55)、78.2%(43/55),特异性分别为100%(38/38)、97.4%(37/38)。E-cadherin和CEA联合应用诊断浆膜腔积液转移性腺癌的阳性率为96.4%(53/55)。Calretinin对诊断间皮瘤和间皮细胞增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6%(31/38)和87.2%(48/55)。结论:E-cadherin、CEA和calretinin是鉴别浆膜腔积液转移性腺癌细胞和间皮源性细胞有价值的一组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膜腔积液 诊断 CEA E-CADHERIN 转移性 间皮瘤 间皮细胞 性腺 细胞学 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43例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帆 刘卫平 +3 位作者 蒋莉莉 俸媛 廖殿英 李甘地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6,144,共5页
目的观察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埋表现和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3例孤立性浆细胞瘤(含髓外浆细胞瘤24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19例)作临床病理观察及随访,SP法免疫表型分析(CD20、CD79a、PC、IgK、Igλ、IgA、IgD、... 目的观察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埋表现和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3例孤立性浆细胞瘤(含髓外浆细胞瘤24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19例)作临床病理观察及随访,SP法免疫表型分析(CD20、CD79a、PC、IgK、Igλ、IgA、IgD、IgE、IgG和IgM)。结果24例髓外浆细胞瘤患者年龄3~70岁(平均年龄49岁),男女比2.5:1,22例发生于鼻腔或鼻副窦,肺、扁桃体各1例。19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年龄36~72岁(平均53岁),男女比1:1,发生于脊柱8例,骨盆3例,锁骨、肋骨、股骨各2例,桡骨、胫骨各1例。均表现为局部新生物。组织学特征为:①粘膜坏死和溃疡形成,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②分化成熟的瘤细胞形似正常浆细胞,分化不成熟的瘤细胞形似中心母细胞;③间质少,血管丰富或形成血湖;④淀粉样物质沉积。免疫表型:①43例之瘤细胞均表达CD79a,均不表达CD20,其中41例呈PC阳性,②43例均呈Ig轻链限制性表达(31例λ,12例κ)IgG型39例,IgA型1例,IgG/IgM双表达2例,IgA/IgG双表达1例。结论孤立性浆细胞瘤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时高分化者应注意与反应性增生、粘膜相关淋巴瘤相区别;低分化者应与大细胞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和低分化癌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 浆细胞瘤 髓外 临床病理 免疫表型
下载PDF
西南地区鼻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唐琼兰 刘卫平 +3 位作者 李甘地 徐缓 杨帆 陈德忠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1-413,共3页
目的 分析西南地区鼻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分析 12 0例鼻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临床特点、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12 0例患者总的 5年生存率为 5 4 .1%。大型瘤细胞生存... 目的 分析西南地区鼻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分析 12 0例鼻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临床特点、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12 0例患者总的 5年生存率为 5 4 .1%。大型瘤细胞生存率较中小型瘤细胞低 (P <0 .0 1) ,病变中有坏死及血管浸润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瘤细胞分布及患病年龄与预后关系不大 ,临床Ⅰ~Ⅱ期与Ⅲ~Ⅳ期两组病例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累及多个部位、伴有穿孔及全身症状者生存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及未治疗组 (P <0 .0 1) ,单一治疗近期疗效好 ,而远期疗效与未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oxRegression分析结果亦表明瘤细胞大小、分期及治疗方法与预后密切相关。 结论 瘤细胞大小、坏死、血管浸润、穿孔、B症状、分期、病变范围和治疗方法与鼻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关 ,其中瘤细胞大小、分期和治疗方法是其主要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鼻肿瘤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鼻NK/T细胞淋巴瘤——15年研究报道 被引量:52
14
作者 刘卫平 李甘地 +1 位作者 刘永惠 梁传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 (原诊断为“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病变性质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过去 15年中对近 2 0 0例“中线恶网”病例做了一系列研究 ,包括临床病理分析、LSAB法免疫组化染... 目的 :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 (原诊断为“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病变性质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过去 15年中对近 2 0 0例“中线恶网”病例做了一系列研究 ,包括临床病理分析、LSAB法免疫组化染色作免疫表型分析、用PCR技术作T细胞受体β和γ链基因重排及EBV DNA检测、EBER原位杂交和原位末端标记DNA片段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①鼻NK/T细胞淋巴瘤有特征性临床及病理形态学表现 ;②瘤细胞表达CD3ε:89 8% ;CD45RO :81 2 % ;CD5 6 :81 2 % ;TIA 1:10 0 %。不表达B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分化抗原 ;③TCR β链基因重排检出率为85 7% ,TCR γ链基因重排检出率为 94 45 % ;④EBV DNA检出率为 6 7 86 % ;EBER原位杂交阳性率为 90 6 3% ;⑤肿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与Ki 6 7+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0 6 3) ,Ki 6 7+细胞数量变化与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有明显关系 (P <0 0 2 )。结论 :“中线恶网”实为EB病毒相关、细胞毒性NK/T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NT/T细胞淋巴瘤 病理 EB病毒 免疫表型
下载PDF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琳 万川 +5 位作者 廖殿英 张文燕 徐晨 邱瑞成 刘卫平 李甘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8-351,共4页
目的:研究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标记表达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P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存档蜡块重新进行切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 目的:研究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标记表达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P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存档蜡块重新进行切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9.5岁,主要体征为无症状的结节、斑块或肿块。首次发现SPTL伴眼球突出2例。瘤细胞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细胞大小不等、异形性明显。瘤内可见豆袋细胞、肉芽肿、小片坏死和肿瘤细胞浸润血管。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志T细胞内抗原-1(TIA-1)、颗粒酶B(GrB)、CD2、CD3、CD8、CD45RO,不表达CD4、CD20、CD56和CD68。2例患者部分大瘤细胞表达CD30。接受随访的11例患者7例死于本病。结论:SPTL有特殊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标记;皮损溃疡形成、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肿瘤 皮肤 脂膜炎 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PDF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与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翰君 万川 +4 位作者 王婷婷 徐晨 刘卫平 李甘地 王琳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通过对20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L)和19例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加深对2者的认识。方法:从临床病理、免疫标记、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和T... 目的:通过对20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L)和19例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加深对2者的认识。方法:从临床病理、免疫标记、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和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基因重排等多个方面对2者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表现上2者不易鉴别,但皮肤NK/T细胞淋巴瘤常伴皮肤外播散、预后差;组织学上,SPTL常严格局限于皮下脂肪组织,而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以真皮为中心形成弥漫性浸润,常累及皮下脂肪层,更易于见到大片凝固性坏死、血管中心性浸润和亲表皮现象;免疫表型上,SPTL常表达βF1、膜型CD3、CD8,不表达CD4、CD56,而大部分皮肤NK/T细胞淋巴瘤则表达CD56和细胞质CD3ε,仅少数表达膜型CD3、CD8。CD56、CD3、CD8和βF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L患者中检出EBER1/2原位杂交阳性,而皮肤NK/T细胞淋巴瘤100%病例为阳性,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L患者中检出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而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仅有4/18例(22.2%)检出重排,2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无皮肤外播散,组织学上有无大片凝固性坏死、血管中心性浸润和亲表皮现象,是否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56、CD3、CD3ε、CD8和βF1,EB病毒原位杂交阳性与否,以及TCR-γ克隆性重排检出与否,均可作为SPTL和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要点。准确鉴别2者需综合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和基因重排等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淋巴瘤 T细胞 皮肤 免疫组织化学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许霞 潘云 +2 位作者 王琳 李甘地 廖殿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5例CM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表型检测(SP法染色)。结果:15例患者年龄为2个月~27岁,其中10例患者年龄<6个月,男:女为1:1.1。荨麻疹样色素沉着/斑丘疹皮肤肥大细... 目的:探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5例CM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表型检测(SP法染色)。结果:15例患者年龄为2个月~27岁,其中10例患者年龄<6个月,男:女为1:1.1。荨麻疹样色素沉着/斑丘疹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3例,肥大细胞瘤2例。甲苯胺蓝染色显示15例肥大细胞胞质内均出现多少不等的紫红色异染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0/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类胰蛋白酶(tryptase),8/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CD117,所有患者肥大细胞均不表达CD1a和S-100蛋白。结论:CM好发于儿童,大多数患儿在6个月内发病,其诊断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以确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真皮内肥大细胞数量增多,但类胰蛋白酶或CD117阴性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儿童CM预后较好,大多数患儿皮损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改善或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增生症 皮肤 荨麻疹 色素性 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与不相关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文燕 李甘地 +3 位作者 刘卫平 任兴昌 俸媛 张尚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 :探讨EB病毒相关与不相关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分型和肿瘤细胞属性。方法 :运用E BER1/ 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 32例肠道原发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以及LMP 1、TIA 1、bcl 2和CD2 1的表达。... 目的 :探讨EB病毒相关与不相关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分型和肿瘤细胞属性。方法 :运用E BER1/ 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 32例肠道原发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以及LMP 1、TIA 1、bcl 2和CD2 1的表达。结果 :(1) 2 7例 (84 4% )为EB病毒相关淋巴瘤 ,其中 11例 (4 0 7% )表达LMP 1。 (2 ) 32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RO ,CD8+。 4例 (12 5 % ) ,CD4+ 8例 (2 5 0 % ) ,CD5 6 + 9例 (2 8 1% )。 17例 (5 3 7% )为CD4-、CD8-、CD5 6 -。TIA 1+ 31例 (96 9% )。无 1例表达bcl 2、CD2 1。形态上 2 8例为多形性中~大细胞性 ,单形性中等大细胞性和多形性小细胞性各 2例。临床上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以腹痛、便血、发热、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 ,预后较差 (中位生存期 1 7月 )。 (3)EB病毒相关者与不相关者在出现便血和发热以及CD3、CD8、CD5 6的表达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我国 ,绝大多数肠道T细胞淋巴瘤为EB病毒相关 ,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其肿瘤细胞源自不同T细胞亚群 (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 EB病毒 免疫表型分型 肠道T细胞淋巴瘤 ITCL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严瑾 欧阳钦 +2 位作者 刘卫平 李甘地 邬晓宏 《胃肠病学》 2005年第5期269-272,共4页
背景:随着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克罗恩病(CD)获得成功,TNF-α在C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TNF-α在UC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研究TNF... 背景:随着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克罗恩病(CD)获得成功,TNF-α在C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TNF-α在UC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研究TNF-α在UC中的作用。方法:35例UC患者和15例对照者经结肠镜取活检,标本分别用于组织学诊断、分级和原位杂交检测结肠黏膜TNF-αmRNA的表达。根据Powell-Tuck评分系统对UC患者作疾病活动性评分。结果:UC黏膜TNF-αmRNA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但其表达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表达TNF-αmRNA的炎性细胞多分布于远离上皮层的固有层下部。结论:UC黏膜TNF-αmRNA的表达确有增高,但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均无明确关系。TNF-α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肿瘤坏死因子 原位杂交 肿瘤坏死因子-Α 溃疡性结肠炎 TNF-ΑMRNA 疾病活动性评分 组织学分级 (TNF)-Α 结肠黏膜 原位杂交检测 组织学诊断
下载PDF
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冉玉平 +6 位作者 李甘地 刘卫平 郭立新 张文燕 王琳 熊琳 郭在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74-576,共3页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CHL-1(+)、CD30(+)、ALK-1(+),EBER原位杂交为阴性。ALK蛋白表达模式为细胞质与细胞核。回顾相关文献,该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检测到ALK蛋白阳性表达系国内首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皮肤间变性 CD30^+ ALK-1蛋白 EPSTEIN-BARR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