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4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AAV9-IGF-1对SOD1-G93A小鼠抗凋亡通路的作用
1
作者 温迪 吉盈肖 +2 位作者 李秋生 陈相 刘亚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 探索以自我互补双链腺相关病毒9为载体介导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scAAV9-IGF-1)对SOD1-G93A转基因小鼠抗凋亡通路的作用。方法 采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动物模型即转基因SOD1-G93A突变型及野生型(wild type-SOD1,WT-SOD1)小鼠... 目的 探索以自我互补双链腺相关病毒9为载体介导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scAAV9-IGF-1)对SOD1-G93A转基因小鼠抗凋亡通路的作用。方法 采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动物模型即转基因SOD1-G93A突变型及野生型(wild type-SOD1,WT-SOD1)小鼠,在其出生后60 d龄时,雌性同窝阳性SOD1-G93A转基因小鼠采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治疗组及溶剂对照组,治疗组全身多点肌肉注射scAAV9-IGF-1,溶剂对照组多点肌肉注射AAV9-GFP,同年龄WT-SOD1作为阴性对照组。在肌肉注射40~50 d后,利用PCR技术检测腰髓中IGF-1含量的变化,同时检测抗凋亡通路因子Bcl-xl、Bcl-2的mRNA含量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抗凋亡通路因子Bcl-xl、Bcl-2在小鼠腰髓前角神经元中的表达。结果 PCR技术检测显示scAAV9-IGF-1处理后,腰髓中IGF-1的mRNA含量显著高于GFP对照组,抗凋亡通路因子Bclxl、Bcl-2的mRNA含量均高于溶剂对照组(均P<0.05),而与W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中抗凋亡通路蛋白Bcl-xl,Bcl-2在小鼠腰髓前角神经元中的表达多于溶剂对照组,并且与WT阴性对照组相当。结论 scAAV9-IGF-1可以激活SOD1-G93A转基因小鼠模型中的抗凋亡通路,其通过上调Bcl-xl,Bcl-2的mRNA水平,进而增加Bcl-xl、Bcl-2的蛋白表达,从而产生抗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SOD1-G93A转基因小鼠 腺相关病毒9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抗凋亡通路
下载PDF
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揭示的兰坪盆地—扬子西缘浅层地壳结构
2
作者 王冠 熊小松 +3 位作者 卢占武 李秋生 吴国炜 张新彦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9-1001,共13页
兰坪盆地—扬子西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强烈挤压、碰撞造山带的东部,兼跨华南板块与古冈瓦纳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其浅层地壳是记录地壳形变、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兰坪盆地—扬子西缘22... 兰坪盆地—扬子西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强烈挤压、碰撞造山带的东部,兼跨华南板块与古冈瓦纳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其浅层地壳是记录地壳形变、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兰坪盆地—扬子西缘220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4km以浅的上地壳浅层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兰坪盆地沉积厚度从西到东逐渐减薄,扬子块体西缘东部表现出“两侧厚中间薄”的特点;兰坪盆地内有多组逆冲断裂,金沙江断裂与程海断裂近乎垂直;金顶铅锌矿的形成可能与底部热隆有关,北衙金矿下方结晶基底向上突起,推测由岩浆上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 扬子块体西缘 层析成像 上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泉水沟-独山子)深地震测深成果综合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李秋生 卢德源 +6 位作者 高锐 张之英 刘文 李英康 李敬卫 范景义 熊贤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4-540,共7页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剖面共设 12个炮点 ,共用炸药 2 0t,投入地震仪 12 0台 ,共获有效三分量记录 973个。在折合时间记录截面图上识别出 6个震相 (Pg,P2 ,P3,P4,Pm,Pn) ,经走时反演和射线追踪拟合获得速度结构模型。最终的模型显示塔里木盆地主体的地壳厚度为 3 8~ 4 6km ,而且塔里木南缘的Moho界面南倾 ,与结晶基底南倾的角度大体一致。从塔中隆起至西昆仑山前 ,Moho面深度从 4 0± 2km加深到 5 7km ,但继续向南深入到西昆仑北坡之下 ,Moho产状变平 ,深度减小到 5 4km。以西昆仑北坡基底抬升、下地壳增厚和山前凹陷内存在巨厚沉积的观测事实为依据 ,推断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 ,但俯冲的距离和深度可能有限。天山地区观测到了清楚的Pn 震相 ,速度为 8.15km/s。整个天山地区Moho平均深度为 5 2km ,地壳结构复杂 ,其中地壳为 3~ 7km厚 ,速度值 5 .6km/s的低速层。中天山之下的Moho略显隆起 ,中、北天山交界处Moho明显错断。地壳内部各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 ,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天山 爆炸地震剖面 深地震测深 莫霍面
下载PDF
不同磷脂酶用于植物油脱胶的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李秋生 杨继国 +2 位作者 杨博 林炜铁 余若黔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植物油的磷脂酶酶法脱胶,提供了一种经济节约、高效稳定、绿色环保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油脂脱胶方法。Lecitase10L、LecitaseNovo和LecitaseUltra是3种可以应用于植物油脱胶的磷脂酶,对3种酶运用于不同种类植物油的脱胶效果进行了研究... 植物油的磷脂酶酶法脱胶,提供了一种经济节约、高效稳定、绿色环保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油脂脱胶方法。Lecitase10L、LecitaseNovo和LecitaseUltra是3种可以应用于植物油脱胶的磷脂酶,对3种酶运用于不同种类植物油的脱胶效果进行了研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LecitaseUltra热稳定性好、酶活性高、应用于植物油脱胶效果好且稳定,是一种更适宜于工业化应用的酶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 植物油 酶法脱胶 LECITASE 10L LECITASE Novo LECITASE ULTRA
下载PDF
川东北-大巴山盆山体系岩石圈结构及浅深变形耦合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秋生 高锐 +5 位作者 王海燕 张季生 李朋武 卢占武 管烨 侯贺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2-620,共9页
近年来,盆山体系研究已经成为大陆动力学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为了进一步理解大巴山前陆的构造演化,解决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石化南方公司合作,2007年完成了一条300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基于深地震反射剖... 近年来,盆山体系研究已经成为大陆动力学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为了进一步理解大巴山前陆的构造演化,解决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石化南方公司合作,2007年完成了一条300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基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的岩石圈结构的几何图式和深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速度数据,作者分析了川东北-大巴山盆山体系的岩石圈结构特征,探讨了变形样式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提出了对大巴山造山带形成的新认识。川东北-大巴山盆山体系继承了扬子克拉通基底。较大的岩石圈厚度和强度,导致扬子克拉通在与华北克拉通拼合后的陆内造山过程中,将其收缩变形集中在其顶部而不是中下地壳,区域性的拆离层使盖层和基底解耦,结晶地壳保持弹性只出现大尺度的挠曲几乎没有横向缩短,故大巴山造山带表现为"薄皮"、"无根"的特征。大巴山造山带的席卷深度和变形样式主要受区域性的深部滑脱面控制,该滑脱面发育于寒武系底部泥岩层内,由TWT4.0s反射所指示。沿该滑脱面,城口断裂将南秦岭震旦系和古生界地层逆冲到浅表并向南西推覆60km叠置于四川盆地中-古生界地层之上;且镇巴断裂和城口断裂均收敛于该滑脱层,其下伏的变质岩层基本未卷入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造山带 前陆盆地 深地震反射剖面 深地震测深剖面 岩石圈结构 滑脱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秋生 高原 +1 位作者 王绪本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9-801,共13页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部机制等研究进展显著.本专辑收录33篇论文,主要分布在深部结构与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各向异性与变形、断裂性质与地震活动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重点围绕这些论文,对近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探测 地壳-上地幔结构 深部构造 变形 断裂 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7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8-612,i004,共16页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结果给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的细节不足。近年来已经用分辨率达到几千米甚至百米级的主动源地震 (包括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和深反射地震 )方法 ,揭示出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的精细结构。本文对近 30年来深地震探测获得的青藏高原各个地块的莫霍面深度、壳幔结构和上地幔盖层速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青藏高原 上地幔 地壳 壳幔结构 天然地震 深反射地震 地块 基本数据 尺度
下载PDF
东昆仑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2 位作者 高锐 管烨 范景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以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揭示的地壳结构形态为切入点 ,探讨东昆仑 8.1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沱沱河—小柴旦长 5 0 0km的剖面范围内发现两处大的莫霍面错断 ,分别位于东昆仑 柴达木结合带之下和金沙江断裂之下。青藏高原北部的地... 本文以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揭示的地壳结构形态为切入点 ,探讨东昆仑 8.1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沱沱河—小柴旦长 5 0 0km的剖面范围内发现两处大的莫霍面错断 ,分别位于东昆仑 柴达木结合带之下和金沙江断裂之下。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厚度 6 1~ 75km :莫霍面具有一致南倾 ,逐步加深的产状及弱反射性特征 ;下地壳明显增厚 ,但速度未见明显降低 ;上地壳发育逆冲、走滑断裂 ;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北邻的柴达木盆地地壳相对刚性 ,厚 5 2± 2km。东昆仑及邻区的壳幔结构有利于强地震孕育。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柴达木地块的向南插入的区域挤压应力场中 ,青藏高原北部较弱的下地壳缩短增厚 ,变形过程中的蠕滑引起地壳浅部的应力放大。但N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不是大地震形成的唯一要素 ,与青藏高原北部各地体侧向运动有关。侧向运动速率和幅度的差异使应力在各地体的边界断裂积累并使其复活。而低速层对形成孕育大地震需要的“立交桥式”的局部应力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地震 地幔 青藏高原 东昆仑
下载PDF
基于Solidworks Simulation的压铸机头板疲劳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秋生 国亮杰 +2 位作者 王文彬 范进桢 苏茹茹 《机电工程》 CAS 2010年第10期47-50,共4页
压铸机头板是压铸机核心部件之一,为研究其结构的优劣对压铸机使用寿命的影响,首先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在定义设计疲劳曲线(S-N曲线)的基础上,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软件对压铸机头板进行疲劳分析,从中得出头板的对等应力以及生... 压铸机头板是压铸机核心部件之一,为研究其结构的优劣对压铸机使用寿命的影响,首先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在定义设计疲劳曲线(S-N曲线)的基础上,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软件对压铸机头板进行疲劳分析,从中得出头板的对等应力以及生命周期等相关数据,得知头板凸台处为薄弱区;最后对其结构优化改进,重新进行有限元分析,提高了头板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为预测压铸机的疲劳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铸机 头板 疲劳分析 SOLIDWORKS SIMULATION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结构探测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秋生 酆少英 +12 位作者 白志明 高原 高嵩 熊小松 王晓冉 郎超 韩如冰 吴庆宇 卢占武 王海燕 李文辉 张洪双 张新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7-778,共2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过程显著不同于以正向碰撞为主要形式的青藏高原本体。其变形样式在地壳浅部以侧向滑移为主,并伴随一系列尚待揭示的深部过程。毫无疑问,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结构探测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碰撞...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过程显著不同于以正向碰撞为主要形式的青藏高原本体。其变形样式在地壳浅部以侧向滑移为主,并伴随一系列尚待揭示的深部过程。毫无疑问,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岩石圈结构探测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揭示与侧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相伴生的成矿带的岩石圈三维结构和深部动力学背景,对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的完整性至为关键。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壳幔结构探测研究成果和基本认识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重点介绍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深部结构地震学探测研究近十几年的新进展、新认识,主要涉及壳幔结构的天然地震成像、人工源地震探测剖面和深部动力学等研究方向,供对青藏高原地学研究感兴趣的地质科研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地震学 深部动力学 地震成像 剖面探测 大陆碰撞造山 三江成矿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残余壳根与“三明治”结构--燕山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秋生 高锐 +3 位作者 张成科 赵金仁 管烨 张季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摘要昌黎一承德一达莱诺尔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完成于1985年,呈NW向横过燕山造山带中段,部分测段与2002年实施的120km深反射地震剖面重合。为获得区域深部构造背景并在与反射地震剖面交互解释基础上,对该剖面的4炮原始资料进行了... 摘要昌黎一承德一达莱诺尔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完成于1985年,呈NW向横过燕山造山带中段,部分测段与2002年实施的120km深反射地震剖面重合。为获得区域深部构造背景并在与反射地震剖面交互解释基础上,对该剖面的4炮原始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获得了一个厚35-38km,局部残余壳根,夹有低速层的“三明治”式的地壳结构模型。该结构样式明显不同于板缘俯冲/碰撞造山带常见的楔入(挤入)样式,也区别于澳大利亚Alice Spring造山带的厚皮变形样式,在世界陆内造山带中独具特色。燕山造山带的地壳结构模型暗示该区保持着中生代区域收缩变形形成的地壳结构基本格架,下地壳和Moho的特征显示了后期区域性伸展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造山带 深地震测深剖面 地壳结构 残余壳根
下载PDF
USArray及其近期科学发现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秋生 陈凌 +6 位作者 王良书 吴庆举 刘宏兵 张忠杰 赵俊猛 史大年 贺日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7-853,共7页
美国台阵(USArray)是EarthScope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探测北美大陆变形、结构及其演化。USArray主要由平移/滚动台阵和机动台阵两部分构成。滚动台阵由40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组成,以向前滚动的方式扫过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利用来自... 美国台阵(USArray)是EarthScope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探测北美大陆变形、结构及其演化。USArray主要由平移/滚动台阵和机动台阵两部分构成。滚动台阵由40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组成,以向前滚动的方式扫过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利用来自该台阵的数据,科学家能获得地球内部精细图像,藉此考察地震和火山的过程。作为滚动台阵的补充,机动台阵被用于对关键目标进行详细观测和短期测量。美国台阵计划启动5年来,采集的数据已经提供了足以令科学界考虑重新审视地震物理、火山过程、核幔结构、活动变形构造、大陆结构及其演化、地球动力学和地壳流体等基本科学问题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台阵 科学发现 西北美洲大陆 莫霍面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 岩石圈拆沉 背景噪声成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构造带基底隆起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1 位作者 高锐 范景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82-788,共7页
过去曾笼统地认为巴颜喀拉构造带上万米的堆积主要是三叠系的复理石沉积。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深地震剖面资料的再认识发现,巴颜喀拉构造带的结晶基底埋深仅5km左右,比金沙江断裂带以南的羌塘地块北缘和昆仑山南缘的基底埋藏深度都要浅... 过去曾笼统地认为巴颜喀拉构造带上万米的堆积主要是三叠系的复理石沉积。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深地震剖面资料的再认识发现,巴颜喀拉构造带的结晶基底埋深仅5km左右,比金沙江断裂带以南的羌塘地块北缘和昆仑山南缘的基底埋藏深度都要浅。进一步对青藏公路以东横穿巴颜喀拉构造带的几条深地震测深剖面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底隆起一直顺构造走向延伸,向东贯穿了整个构造带,推测它是扬子古陆块的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南部 巴颜喀拉构造带 基底隆起 地震证据 古陆块 地震学
下载PDF
应用Pro/E和ANSYS软件提高液压支架的设计水平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秋生 崔汉涛 +2 位作者 马希青 牛红亚 董润滋 《煤炭技术》 CAS 2006年第11期13-15,共3页
采用软件组合的方法,用Pro/E软件实现液压支架的三维参数化造型,然后导入ANSYS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有效地弥补ANSYS软件前处理中的不足。该方法可以很大地提高液压支架的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为以后的液压支架设计提供一种先进的设... 采用软件组合的方法,用Pro/E软件实现液压支架的三维参数化造型,然后导入ANSYS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有效地弥补ANSYS软件前处理中的不足。该方法可以很大地提高液压支架的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为以后的液压支架设计提供一种先进的设计手段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PRO/E 三维 ANSYS 有限元
下载PDF
塔里木地壳俯冲在西昆仑山之下——宽角地震测量的证据(摘要)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秋生 高锐 +2 位作者 卢德源 李敬卫 范景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2-442,共1页
关键词 地壳俯冲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地震勘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动物源食品中苯二氮卓类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秋生 胥传来 +1 位作者 彭池方 金征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1-524,共4页
目前,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的药物对环境和公众的健康构成的潜在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苯二氮卓类为国家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之一。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其非法使用相当的广泛。本文介绍了动物源产品中苯二氮卓类残留的检... 目前,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的药物对环境和公众的健康构成的潜在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苯二氮卓类为国家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之一。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其非法使用相当的广泛。本文介绍了动物源产品中苯二氮卓类残留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二氮卓类 色谱分析 免疫分析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智能PID控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秋生 张策 刘政华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2007年第5期610-612,共3页
提出了一种结合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智能PID控制算法;该控制器先利用RBF辨识网络在线辨识系统模型,再利用遗传算法在线调整PID三个控制参数,将传统的Ziegler-Nichols方法所得的控制参数作为遗传算法的初始参数范围,缩小了遗传算法的寻... 提出了一种结合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智能PID控制算法;该控制器先利用RBF辨识网络在线辨识系统模型,再利用遗传算法在线调整PID三个控制参数,将传统的Ziegler-Nichols方法所得的控制参数作为遗传算法的初始参数范围,缩小了遗传算法的寻优范围;在MATLAB6.5环境下进行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证明RBF辨识网络的输出能够很好地跟踪对象输出,遗传算法很好地优化了控制参数;二者结合可在线有效地控制较复杂的被控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PID控制 辨识
下载PDF
重型刮板输送机运行阻力的分析计算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秋生 曹辉 +1 位作者 宋志江 高添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共2页
从重型刮板输送机的工作状态出发,考虑到在运行过程中底板状况、中部槽长度、中部槽变形量、刮板链张力、弯曲长度等因素对工作阻力的影响,将重型刮板输送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附加弯曲阻力纳入到总运行阻力中,从而为重型输送机的合理... 从重型刮板输送机的工作状态出发,考虑到在运行过程中底板状况、中部槽长度、中部槽变形量、刮板链张力、弯曲长度等因素对工作阻力的影响,将重型刮板输送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附加弯曲阻力纳入到总运行阻力中,从而为重型输送机的合理选型提供理论依据,保证了重型刮板输送机正常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刮板运输机 运行阻力 弯曲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假阴性问题探讨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秋生 杨华文 肖韶英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2年第2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假阴性反应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抗原检测
下载PDF
基于VC++液压支架四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秋生 王勇 +1 位作者 教光印 姚贵英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3-24,共2页
通过对四连杆型液压支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四连杆机构受力与顶梁前端运动轨迹之间的关系,采用以前连杆受力为目标函数,改固定函数约束运动轨迹为约束其范围,用运动速度约束运动方向,建立了四连杆机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VC++语言进行优... 通过对四连杆型液压支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四连杆机构受力与顶梁前端运动轨迹之间的关系,采用以前连杆受力为目标函数,改固定函数约束运动轨迹为约束其范围,用运动速度约束运动方向,建立了四连杆机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VC++语言进行优化程序设计,通过实例对比证明,此优化不仅使顶梁运动轨迹满足了液压支架支护要求,而且四连杆机构受力明显减小,可降低支架重量,节约支架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四连杆机构 优化设计 运动轨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