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肌骨系统动力学的挺举动作分析及优化
1
作者 马若瑜 雷蔚然 +2 位作者 潘晨 杨征辉 郭建峤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36,共2页
目的为提高举重运动员运动表现并避免损伤,本文提出面向举重运动员的肌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以实测关节运动与EMG表面肌电作为模型输入,基于逆向动力学方法求解抓举过程的肌骨系统生物动力学量。方法结合红外贴点与AI无标记... 目的为提高举重运动员运动表现并避免损伤,本文提出面向举重运动员的肌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以实测关节运动与EMG表面肌电作为模型输入,基于逆向动力学方法求解抓举过程的肌骨系统生物动力学量。方法结合红外贴点与AI无标记的混合动作捕捉,获取关节运动量。结合EMG采集与协同性分析,得到挺举过程个性化肌肉发力模式。构建面向运动员挺举过程的肌骨系统动力学模型,关节运动由Hill三元素力学模型驱动,最大肌力根据受试者等速发力测试结果进行标定。基于逆向动力学方法反解关节力/力矩,引入EMG协同性分析得到的肌肉发力模式内在关联,实现肌肉独立控制变量降维。最终基于逆向优化方法获取肌肉发力模式,根据双侧对称性、发力时相等特征,对运动员挺举动作技术进行优化。结果基于上述方法得到运动员双侧肩、髋、膝、踝等主要关节的时变关节力及力矩,以及上、下肢主要肌群个性化发力模式,得到的结果与EMG实测肌肉激活度具有一致性,并基于上述分析结果进一步给出运动员挺举发力个性化时相与对称性特征。结论本文构建的肌骨动力学实验建模与分析方法,可实现运动员挺举动作的定量评估,为运动员动作模式优化、损伤预防、训练量设计提供定量依据与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动力学 举重运动员 关节运动 挺举 损伤预防 动作捕捉 表面肌电 动力学实验
下载PDF
阴极电泳涂装技术引进工作的回顾
2
作者 杨征辉 《江苏电器》 2001年第4期48-48,47,共2页
我公司在八五期间引进了美国KOCH公司的CED技术(CED)即"阴极电泳涂装"的英文Cathodc Electrodephoretic Coating的简写),辅以国内配套建成了车轮CED生产线.近五年来,该线运行良好,产品质量稳定,生产能力得以翻番.尽管汽车零... 我公司在八五期间引进了美国KOCH公司的CED技术(CED)即"阴极电泳涂装"的英文Cathodc Electrodephoretic Coating的简写),辅以国内配套建成了车轮CED生产线.近五年来,该线运行良好,产品质量稳定,生产能力得以翻番.尽管汽车零部件市场持续低迷.但由于产品质量升级,开发了高档次的汽车车轮,开拓国内外的市场,为企业的生存、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车轮 生产线 阴极电泳涂装技术 技术引进
下载PDF
车轮涂装预处理工艺实践
3
作者 杨征辉 《江苏电器》 1999年第4期40-41,共2页
文章介绍了车轮涂装前处理工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 车轮 预处理工艺 涂装 汽车
下载PDF
弥散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征辉 杨宇航 +1 位作者 符碧峰 王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可导致患者下肢疼痛、无力、麻木甚至出现刺痛、烧灼样神经感觉异常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X线、CT以及MRI。但在LDH诊疗的过程中...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可导致患者下肢疼痛、无力、麻木甚至出现刺痛、烧灼样神经感觉异常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X线、CT以及MRI。但在LDH诊疗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结果不吻合的情况,且MRI无法显示神经损伤的程度。MRI弥散成像技术是目前在活体上测量水分子弥散运动与成像的唯一方法,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近年来,随着脉冲序列技术的改进以及高强度磁场的应用,MRI弥散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腰椎神经损伤的诊疗,能够无创获得受累神经纤维狭窄或中断的图像。本文基于弥散成像技术的原理,深入剖析其在LDH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局限和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实现LDH的精准诊疗提供依据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磁共振成像 综述
原文传递
旋提手法预置体位中颈椎耦合运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符碧峰 苏瑾 +5 位作者 张超 姜星羽 杨征辉 杨光 冯敏山 王平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0-24,共5页
目的:分析旋提手法操作中不同预置体位下的颈椎节段角度的变化,为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方法:选取一名27岁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旋提手法预置体位(中立位0°→向左旋转30°→屈曲30°... 目的:分析旋提手法操作中不同预置体位下的颈椎节段角度的变化,为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方法:选取一名27岁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旋提手法预置体位(中立位0°→向左旋转30°→屈曲30°→再向左旋转30°→达到关节固定状态)中不同角度的颈椎薄层CT扫描,并将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用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 2017、Solidworks 2017进行模型的组装以及不同体位下颈椎各节段重心与第七颈椎重心之间三个维度的角度测量,观察预置体位下的颈椎骨性形态学的变化。结果:颈椎在旋转30°过程中,上颈椎有同侧的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而下颈椎有向对侧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在旋转至60°时,上颈椎依旧是同侧的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而下颈椎则由对侧耦合转为向同侧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颈椎在屈曲30°时,颈椎的旋转和侧屈幅度很少,屈曲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单一方向的运动。结论:颈椎的旋转活动是多方向、多椎体耦合代偿而产生;上颈椎活动度比下颈椎活动度大;在小幅度活动时(<30°),颈椎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上颈椎;而在大幅度活动时(>30°),颈椎的耦合代偿相对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提手法 预置体位 颈椎活动度 耦合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