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院派”文学批评与后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段平山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学院派”文学批评最明显的风格特征是将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统统纳入自己的表达范围内,用极具前瞻性的语言来创造一种“怀乡”的体验。尽管在“学院派”批评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一切的理论框架,但通过对不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研... “学院派”文学批评最明显的风格特征是将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统统纳入自己的表达范围内,用极具前瞻性的语言来创造一种“怀乡”的体验。尽管在“学院派”批评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一切的理论框架,但通过对不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一方面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并确立其“视角”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或意识到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带有浓厚的后现代性色彩。虽然“学院派”文学批评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逻辑产物,但它的发生无疑得益于“文化自觉”这样一个具有后现代性的全球化“语境”以及具有后现代性思维方式的表述策略。借助于“后现代”视角,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学院派”文学批评这种“文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当代“批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派” 文学批评 后现代性 思维方式 批评文化
下载PDF
张竞生“乡村建设”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段平山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5-52,95,共9页
张竞生的生活经历以及人生道路体现出了他的思想以及个性方面的特征,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他的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乡村建设而言,张竞生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立足于个体性社会实践的理想主义,二是他“不关心政治的”政治倾... 张竞生的生活经历以及人生道路体现出了他的思想以及个性方面的特征,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他的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乡村建设而言,张竞生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立足于个体性社会实践的理想主义,二是他“不关心政治的”政治倾向性。理解张竞生的这些特点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他“乡村建设”的学术价值,更是为了能够提供一些针对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竞生 乡村建设 社会实践 政治理想
下载PDF
被社会锻造出来的集体无意识——评楚荷的中短篇小说 被引量:1
3
作者 段平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楚荷《落地为兄弟》《老莫》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所展示出来的内容不是那种琐碎细微的针对社会生活的个体感性经验,而是揭示出了一种被社会锻造着的国民心态,其创作表征出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不断深化和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 楚荷 现实主义小说 集体无意识 社会矛盾 国民心态
下载PDF
从口语化特征看鲁迅诗歌的审美属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段平山 《韶关学院学报》 2004年第11期5-8,共4页
在鲁迅诗歌作品中,除了他那一贯的充满着战斗精神的创作个性特征之外,他的诗还具有口语化特征,表现在:他的诗具有意象朴素、主题单纯、指代明确、表达方式简洁等特点。从这些口语化的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鲁迅诗歌的内在风格特征和... 在鲁迅诗歌作品中,除了他那一贯的充满着战斗精神的创作个性特征之外,他的诗还具有口语化特征,表现在:他的诗具有意象朴素、主题单纯、指代明确、表达方式简洁等特点。从这些口语化的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鲁迅诗歌的内在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还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诗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诗歌 口语化 意象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西部情结
5
作者 段平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中国当代文学中针对"西部"题材的文学创作虽然很多,但仅仅是由于题材特征的原因并不足以形成具有西部情结的文学。因为西部情结的形成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 中国当代文学中针对"西部"题材的文学创作虽然很多,但仅仅是由于题材特征的原因并不足以形成具有西部情结的文学。因为西部情结的形成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就是以"西部情结"为情感的,然而在接下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两个阶段中,西部情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个变化的过程,值得人们研究的是体现于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转变,而这些"转变"必然要涉及到针对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态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西部情结 审美观念 价值取向
下载PDF
“逻辑在先”与极“左”文学批评
6
作者 段平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2,共5页
“逻辑在先”来源于哲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它具有(哲学的)专业性意义,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普遍性意义。当涉及到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时,它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因为“逻辑在先”的意义属性是关注并寻找最根本的... “逻辑在先”来源于哲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它具有(哲学的)专业性意义,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普遍性意义。当涉及到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时,它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因为“逻辑在先”的意义属性是关注并寻找最根本的问题以及最原始的观念。若将“逻辑在先”运用到文学批评,批评的原则、方法、理论等都会因为不断地追求并不断地集中于“根本属性”这一特点而使批评走向模式化、概念化,极“左”文学批评由此产生。极“左”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强调并体现了“逻辑在先”思维方式本身的重要性,而且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批评这一学科所应当有的学科意义以及由此而来的方法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在先” 极“左”文学批评 世界观
下载PDF
逻辑的表达:非此即彼——对胡风与周扬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异质性的一种解读
7
作者 段平山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0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胡风和周扬不仅是众所周知的致力于现实主义问题的文学理论家,而且也是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家。然而,胡风和周扬并没有因此就走向了"表里如一",相反,却是以"非此即彼"的结局走完了他们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之... 胡风和周扬不仅是众所周知的致力于现实主义问题的文学理论家,而且也是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家。然而,胡风和周扬并没有因此就走向了"表里如一",相反,却是以"非此即彼"的结局走完了他们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之路。虽然促使胡风和周扬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异质性"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政治的、时代的、个性的以及命运的因素,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 周扬 现实主义文学 异质性 文学理论家 文艺创作 文学评论 “现实主义” 逻辑地 创作态度
下载PDF
文学启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以20世纪20年代文学创作为例
8
作者 段平山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6-61,共6页
从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针对“文学启蒙”的解读方式(包括如何理解、如何通过创作去操作实施)一般呈现出两种模式:一是认为只要用文学取代一切非文学的思想意识就可以启蒙并达到启蒙的目的;二是认为只有先进的思想意识... 从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针对“文学启蒙”的解读方式(包括如何理解、如何通过创作去操作实施)一般呈现出两种模式:一是认为只要用文学取代一切非文学的思想意识就可以启蒙并达到启蒙的目的;二是认为只有先进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才可以启蒙,而文学只是一种手段方式而己。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解读方式在客观上产生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问题并因此也产生了针对“启蒙文学”这一创作现象的定位与评价问题。尽管文学启蒙往往只是一个时代话语、只具有时代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人类文化现象,其实质仍然是一个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根本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启蒙 解读方式 20年代 文学观念
下载PDF
论文学研究与文学教学研究的“合点”
9
作者 段平山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教学研究必须注重它自身的理论建设,否则就会使教学研究走向形式化的教育学原理的应用。对于文学教学来说,要使相应的教学研究能够走向深入,必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是(文学)学科与文学课程的关系问题;二是文学课教学目标的建... 教学研究必须注重它自身的理论建设,否则就会使教学研究走向形式化的教育学原理的应用。对于文学教学来说,要使相应的教学研究能够走向深入,必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是(文学)学科与文学课程的关系问题;二是文学课教学目标的建设问题;三是文学的理论学习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要涉及到文学的学科属性以及文学研究的实际状况,为了很好地体现这些本质问题,就必须要建立起文学研究与文学教学研究之间的“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学教学 学科属性 “合点”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的宏观解读与言说创新——评晏杰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10
作者 段平山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26-128,共3页
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文体是20世纪80-90年代的延续,主要体现为在一个大时代之下自身的生长性,体现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在线性时间里的自我变形。这是晏杰雄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一书的基本观点。进一步说,该书的作者能够将一... 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文体是20世纪80-90年代的延续,主要体现为在一个大时代之下自身的生长性,体现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在线性时间里的自我变形。这是晏杰雄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一书的基本观点。进一步说,该书的作者能够将一些支离破碎的研究"思路"进行整合,通过开拓针对文学的认知领域,将新世纪以来的许多文学问题引向一种以史带论,依史促思的学术观念,从而使读者能够获得更为宽广的审美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长篇小说文体 文学史
下载PDF
都市文化心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复杂表现
11
作者 段平山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90-96,共7页
都市文化心理对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文化进步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及影响,而文学创作能够很好地反映并体现出这些作用及影响,因此,该文以文学为考察对象并认为都市文化心理的日趋形成主要体现在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之中。因为... 都市文化心理对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文化进步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及影响,而文学创作能够很好地反映并体现出这些作用及影响,因此,该文以文学为考察对象并认为都市文化心理的日趋形成主要体现在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之中。因为在创作思想、创作心态上这种都市文化因素已经溶入到文学创作的思想观念及美学追求方面.而且能够体现出某种相对的稳定性与和谐性,反过来说,这种和谐的稳定性表现也就是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志性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文学创作 文学影响 都市文化心理 现代文学 中国
下载PDF
潮汕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讨
12
作者 段平山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4,共4页
随着潮汕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努力开创新的学术领域以及努力建构潮汕文化研究的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些方面,专门性的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性的抽象的理论整合将显得同等重要,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真正进步都会同时... 随着潮汕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努力开创新的学术领域以及努力建构潮汕文化研究的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些方面,专门性的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性的抽象的理论整合将显得同等重要,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真正进步都会同时体现在这两方面。出于这一目的,笔者就潮汕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应当指出,抽象的方法论只能具有某种哲学意义,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科建设来讲,很难说明它的实际价值。尽管如此,我们沿着方法论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方法论 潮汕地区 文化本体 民俗文化 区域文化
下载PDF
从“叙述”到“描绘”——从语体风格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视角转换
13
作者 段平山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10-114,共5页
文学批评中语体风格的不同表现取决于批评家的“写作”姿态,批评家对于文学观念、人格追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不同侧重导致了文学批评在语言色调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出,批评的语体风格是由“叙述”性走... 文学批评中语体风格的不同表现取决于批评家的“写作”姿态,批评家对于文学观念、人格追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不同侧重导致了文学批评在语言色调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出,批评的语体风格是由“叙述”性走向了“描绘”性,从语体风格所体现出来的视角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批评家的“写作”姿态,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促使批评视角转换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语体 叙述性 描绘性 时代
下载PDF
再论文学批评领域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14
作者 段平山 《丝绸之路》 2010年第4期61-64,共4页
文学经典既不是一个现象,也不是一个话语,而是一个命题,尽管命题不可能独自构成为一个学科,但由于命题的范畴观属性从而就会产生文学经典这一命题的学科归属问题。从内在逻辑看,这个归属应当是文学批评这一学科领域,文学经典问题的深入... 文学经典既不是一个现象,也不是一个话语,而是一个命题,尽管命题不可能独自构成为一个学科,但由于命题的范畴观属性从而就会产生文学经典这一命题的学科归属问题。从内在逻辑看,这个归属应当是文学批评这一学科领域,文学经典问题的深入与发展必然取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而这种深入的关键不仅取决于人类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取决于人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性与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文学批评 命题特征 内在逻辑
下载PDF
“矛盾修饰”与乡土文学的表现艺术
15
作者 段平山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9-53,共5页
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来说,鲜明的题材特征并没有带来明确的意义属性或审美内涵,其原因在于由于乡土作家在反映、描写以及对待乡土生活、乡土气息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某种“矛盾心理”,并且在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方面对于乡土题材进... 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来说,鲜明的题材特征并没有带来明确的意义属性或审美内涵,其原因在于由于乡土作家在反映、描写以及对待乡土生活、乡土气息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某种“矛盾心理”,并且在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方面对于乡土题材进行了“矛盾修饰”。尽管“矛盾修饰”削减了题材特征与文学主题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性,但是对于进一步深化理解乡土作家的创作观念以及乡土题材的意义属性来说,“矛盾修饰”具有独特的“视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题材特征 矛盾修饰 乡村生活
下载PDF
从“文学语言”到“文学话语”
16
作者 段平山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对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来说, “文学语言”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概念, 随着文学与语言学的相互交叉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兴起, “文学话语”逐步取代了“文学语言”。表面上看, 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态势, 然而, 从“文学语... 对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来说, “文学语言”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概念, 随着文学与语言学的相互交叉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兴起, “文学话语”逐步取代了“文学语言”。表面上看, 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态势, 然而, 从“文学语言”到“文学话语”, 这不仅仅只是一种研究策略或研究“视角”的改变, 这一过程本身体现着许多方面的观念的“转换”, 包括对“文学性”理解方式的转换和语言学观念的转换等。探讨并审视这一“转换”的过程对于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文学话语 文学性 语言学
下载PDF
从符号学角度看文学语言的“逻辑背景”
17
作者 段平山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72-75,91,共5页
 尽管文学语言不是逻辑语言,但是,文学语言所能产生的联想和思维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范围",并且这些"形式"和"范围"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所以,就文学语言中的"文学性"而言...  尽管文学语言不是逻辑语言,但是,文学语言所能产生的联想和思维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范围",并且这些"形式"和"范围"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所以,就文学语言中的"文学性"而言,必然具有某些逻辑关联的因素或"背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符号学角度来看,这种"形式"与"范围"就是符号系统。而"逻辑关联"则是构造该符号系统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文学语言的产生方式、演变过程以及功能属性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学语言的"逻辑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符号学 文学性 逻辑背景
下载PDF
从“写实”性角度看叶圣陶小说艺术的当代价值
18
作者 段平山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 ,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 ,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 ,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 ,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小说 叶圣陶 叙事 表现
下载PDF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亚明 段平山 《文教资料》 2010年第26期46-47,共2页
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的文学课程改革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果文学课程教学不关注基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那么学生们毕业之后将面临很多教学中的难题。我们要加强中学语文教材研究.深入基层教育实践.实质性地提... 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的文学课程改革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果文学课程教学不关注基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那么学生们毕业之后将面临很多教学中的难题。我们要加强中学语文教材研究.深入基层教育实践.实质性地提升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将高师院校的文学教学改革与基础语文教学实践紧密衔接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改 高等师范院校 文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
下载PDF
文学课的学习过程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平山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36-38,52,共4页
高校里的文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知识性为主要特征的,不论是作品选、文学史还是文学理论,对于学生来讲,掌握这些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自然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课的学习过程无非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 高校里的文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知识性为主要特征的,不论是作品选、文学史还是文学理论,对于学生来讲,掌握这些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自然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课的学习过程无非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对于这一学习过程的分析就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了,或者说难以具有分析的建设性意义。但是,如果从文学课本身的性质特点出发以文学课学习的目的为分析的对象来进行理论上的透视,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分析的某些必要性和某些建设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课 学习过程 高校 文学观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