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地域文学”的逻辑起点、叙事空间和价值功能——“新南方文学”和“新东北文学”比较论
1
作者 沈杏培 陆金铭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6,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新南方文学”“新东北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文学新浙派”等概念的提出,以“新+具体地域文学”命名的写作实践,逐渐衍生成现象级的写作风尚。我们姑且将这种写作现象称为“新地域文学”。这几年涌现的“新地域文学”,... 近年来,随着“新南方文学”“新东北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文学新浙派”等概念的提出,以“新+具体地域文学”命名的写作实践,逐渐衍生成现象级的写作风尚。我们姑且将这种写作现象称为“新地域文学”。这几年涌现的“新地域文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写作行为,而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中心与边缘、新与旧、守成与创制等多种范畴的“复数”写作和思想行动。总体来看,它们以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作为叙事资源,选取恰切的文学技法与风格,从文学层面对特定地域进行展现与重构,体现出极强的地方性和当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 南方文学 东北文学 叙事空间 作家群 叙事资源 写作行为 写作实践
下载PDF
器物发现、故事诗学与情感结构——徐风《包浆》的紫砂叙事读解
2
作者 沈杏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1,共7页
徐风的长篇小说《包浆》,是关于陶都紫砂叙事的新作。《包浆》与徐风此前关于紫砂题材的纪实与虚构写作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是对江南文化与紫砂世界的一种总结性叙事。《包浆》和徐风近些年的写作,使紫砂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学类型成... 徐风的长篇小说《包浆》,是关于陶都紫砂叙事的新作。《包浆》与徐风此前关于紫砂题材的纪实与虚构写作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是对江南文化与紫砂世界的一种总结性叙事。《包浆》和徐风近些年的写作,使紫砂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学类型成为可能。《包浆》再现了器物的文学异彩和器道合一的器物观。小说让故事成为叙事引擎,通过故事演绎历史与情感,并由人和物件充当紫砂故事的释谜人和解密者,由此建立起独特的故事诗学。小说通过精彩的壶事壶史意在讲述壶道和人道,所塑造的古今壶林人物,普遍共享了以人道大于壶利、命比壶大、尚真向善等为内核的情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浆》 徐风 紫砂叙事 故事 情感结构
下载PDF
走出中学思维: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新论
3
作者 沈杏培 吕珺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4期9-12,共4页
新文科建设的全面部署与启动,为高校中文学科的更新升级带来了重要契机,中学教学思维在高校教育中的残留、移植与演化,阻碍了学科创新的步伐。以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中学教学思维的延续表现为教材选择与运用、授课内容的局限以及功利心... 新文科建设的全面部署与启动,为高校中文学科的更新升级带来了重要契机,中学教学思维在高校教育中的残留、移植与演化,阻碍了学科创新的步伐。以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中学教学思维的延续表现为教材选择与运用、授课内容的局限以及功利心态三个方面,这对学生认知更新、教学阅读中心与授课模式改良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鉴于此,应积极构建高校教学思维,以期更好地响应新文科建设号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建设
下载PDF
“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
4
作者 张福贵 朱国华 +7 位作者 张法 沈杏培 周志强 李松 单小曦 段吉方 曾军 刘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3,共14页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论让原本文质彬彬的会场充满张力与强度。现将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火花 文质彬彬 译介与传播 圆桌论坛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 地方性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传统中文专业课程升级与教学创新探索总体构思
5
作者 沈杏培 凌建辉 《文教资料》 2023年第5期172-175,共4页
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传统中文专业课程面临课程内容守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生学习热情淡化等问题。“新文科”的视野为传统中文专业课程升级与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创新路径。本文立足高校当前中文专业课程与教学存... 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传统中文专业课程面临课程内容守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生学习热情淡化等问题。“新文科”的视野为传统中文专业课程升级与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创新路径。本文立足高校当前中文专业课程与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聚焦中文课程整体创新这一中心议题,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提供了一种重要思路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传统中文学科 创新
下载PDF
政治文化主导下的“文革”叙事——论新时期之初“文革”叙事的限度及作家心态 被引量:5
6
作者 沈杏培 姜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1-179,共9页
"文革"在新时期之初甚至在整个八十年代语境中,是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社会史等不同学科与领域共同染指的自由言说与学术研究的交汇点,但作为一个高度政治性的历史事件,"文革"在被不同学科、不同文体文类表达与讲... "文革"在新时期之初甚至在整个八十年代语境中,是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社会史等不同学科与领域共同染指的自由言说与学术研究的交汇点,但作为一个高度政治性的历史事件,"文革"在被不同学科、不同文体文类表达与讲述前已被规训与规定好,“伤痕”、“反思”小说对于政治之祸的金刚怒目式的控诉以及哀怨凄美的美学风格并非主流话语的失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叙事 新时期 作家心态 文化主导 政治 八十年代 学术研究 历史事件
下载PDF
童心的透视——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叙事策略 被引量:13
7
作者 沈杏培 姜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0-74,共5页
“儿童视角”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叙事策略。借助于儿童视角 ,余华对成人世界、乡村记忆和人类生存境遇作了原生态的还原和真实的敞开。从叙事形态上看 ,成人视角制导下的“儿童世界—成人世界”、“儿童话语—成人话语”形成了儿童视... “儿童视角”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叙事策略。借助于儿童视角 ,余华对成人世界、乡村记忆和人类生存境遇作了原生态的还原和真实的敞开。从叙事形态上看 ,成人视角制导下的“儿童世界—成人世界”、“儿童话语—成人话语”形成了儿童视角的“复调诗学”。从价值形态上看 ,儿童视角不仅有着对成人世界的理性审视、对儿童本体创伤性心理的关怀 ,而且也内含着作家的深层审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复调诗学 成人世界 儿童忧伤
下载PDF
启蒙、精神还乡、家园意识的三重溃败——对鲁迅《故乡》主题的重新阐释 被引量:5
8
作者 沈杏培 姜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9-43,共5页
鲁迅作品的经典性表征之一在于它广多的阐释性。在传统的政治性、阶级性"偏读"中,"我"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历程或多或少被忽视了的。重新阐释《故乡》,也即细密梳理、勾勒、陈列"我"的精神与情感过程,重新... 鲁迅作品的经典性表征之一在于它广多的阐释性。在传统的政治性、阶级性"偏读"中,"我"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历程或多或少被忽视了的。重新阐释《故乡》,也即细密梳理、勾勒、陈列"我"的精神与情感过程,重新界定《故乡》的自我纾解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 启蒙 精神还乡 家园意识 溃败
下载PDF
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体意义与文化意味 被引量:11
9
作者 沈杏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关键词 儿童视角小说 文化意味 文体意义 人物视角 叙述视角 社会属性 小说文本 审美对象
下载PDF
童眸里的世界:别有洞天的文学空间--论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14
10
作者 沈杏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7-172,共6页
儿童视角小说在叙事智慧、文化意蕴、伦理向度上都显示出相当的独特性和深刻性。这类小说通常以儿童充当生活的见证人、审视者与叙述人,以现实与回忆的迭合、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并存、儿童话语与成人话语的复合,构置具有较大时空涵容... 儿童视角小说在叙事智慧、文化意蕴、伦理向度上都显示出相当的独特性和深刻性。这类小说通常以儿童充当生活的见证人、审视者与叙述人,以现实与回忆的迭合、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并存、儿童话语与成人话语的复合,构置具有较大时空涵容的叙事框架与文学空间;作家以儿童作为人物视角包含着作家建立一种新的叙事法则、反抗既定语言秩序、重新叙述历史和生存体验的文化意味;儿童视角小说注重摹写儿童的生命感觉、情感心理,对儿童本体的生命与灵魂给予了深切的关注,显示了崭新的叙事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叙事 文化 伦理
下载PDF
没落风雅与乱世传奇:叶兆言的南京书写——兼论长篇新作《很久以来》 被引量:6
11
作者 沈杏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一 从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角度看,南京在中国城市版图上具有难以复制的特性和魅力。这座兼有金陵王气和六朝金粉气息的十朝帝都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李白、刘禹锡、文天祥、孔尚任都曾吟咏过这座城市,留下了或艳丽或悲壮或淡雅的诗... 一 从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角度看,南京在中国城市版图上具有难以复制的特性和魅力。这座兼有金陵王气和六朝金粉气息的十朝帝都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李白、刘禹锡、文天祥、孔尚任都曾吟咏过这座城市,留下了或艳丽或悲壮或淡雅的诗性文字。现代以来,南京在中国作家的笔下依然是个饶有兴致的书写对象,其中,叶兆言可以算得上书写南京的一个代表性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书写 南京 长篇 传奇 乱世 风雅 没落
下载PDF
刍议当代小说的见证叙事——以“文革”题材小说为对象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杏培 姜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81,共7页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题材小说 “文革”叙事 见证叙事
下载PDF
童年母题的当代书写与意义生成——新时期童年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透视 被引量:8
13
作者 沈杏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在新时期小说中,童年母题得到了丰富而深刻的艺术表现。从叙事特征看,这类以童年为书写对象的童年小说常常包含着"过去—现在"两种时态、"成人—儿童"两种视角;从情感基调来看,温情是这些童年小说的美学特征和情感... 在新时期小说中,童年母题得到了丰富而深刻的艺术表现。从叙事特征看,这类以童年为书写对象的童年小说常常包含着"过去—现在"两种时态、"成人—儿童"两种视角;从情感基调来看,温情是这些童年小说的美学特征和情感标识。同时,在童年经验与记忆的诗性回眸中也内含着作家追踪与反思自我人格生成,以及在自我主体性形成中开掘童年所蕴含的人类童年心理及时代因素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新时期小说 儿童视角 温情
下载PDF
正义与及物——关于文学批评何为及当前困境的思考 被引量:7
14
作者 沈杏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正义"与"及物"的内在属性: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在"寻美",更是一种敢于冒犯、体现知识分子批判理性的"求疵"过程,是散发着知识分子正义的"及物"活动,是批评者&qu... 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正义"与"及物"的内在属性: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在"寻美",更是一种敢于冒犯、体现知识分子批判理性的"求疵"过程,是散发着知识分子正义的"及物"活动,是批评者"不低于"批评对象的对话与"问诊"——这是我所理解的高明、有效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向度。当前文学批评中流行的"不及物"批评形态包括"化简为繁"式义理叠加、"邻猫生子"式的伪问题、"砍头割脚"式的阉割批评模式和"求全责备"式的错位标尺判断,其共同特征在于看似充满了各种"理性"和"问题",实是"不及物"或是非理性的胡搅蛮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及物 公共知识分子 “80后”文学批评
下载PDF
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维度和趣味维度 被引量:4
15
作者 沈杏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25,共7页
当前的文学创作可谓日臻丰富和多元,文学批评的生态却并不令人乐观,充斥着种种不良风气和病象,比如批评主体的缺失、批评标准和价值立场的浮泛、文学批评文体的呆板和缺少生气、学院化的八股式批评文风和范式的流行、文学批评的利益... 当前的文学创作可谓日臻丰富和多元,文学批评的生态却并不令人乐观,充斥着种种不良风气和病象,比如批评主体的缺失、批评标准和价值立场的浮泛、文学批评文体的呆板和缺少生气、学院化的八股式批评文风和范式的流行、文学批评的利益化和工具化,等等。因而,当代文学批评一方面随着文学的繁荣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批评家其实很努力,他们忙碌的身影频频出现于各种研讨会现场,大块文章屡见于报纸杂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价值维度 趣味 中国 文学创作 不良风气 批评主体 价值立场
下载PDF
《最后的常春藤叶》:虚设的希望与生命的突围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杏培 姜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49,共3页
生命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向死而生、难以拂逆的悲剧之旅,在这层意义上,人人都是这世界的孤儿,每个人都难以逆转地走在自己注定虚空的征途上。然而,面对苦难,面对死亡,面对难以逃遁的人生宿命,依然有希望,依然有朝圣者和生命真义... 生命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向死而生、难以拂逆的悲剧之旅,在这层意义上,人人都是这世界的孤儿,每个人都难以逆转地走在自己注定虚空的征途上。然而,面对苦难,面对死亡,面对难以逃遁的人生宿命,依然有希望,依然有朝圣者和生命真义的缔造者。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经典之作诠释了虚妄与希望、苦难与信仰的真义,让人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突围 短篇小说 缔造者 朝圣者 苦难 程本 悲剧
下载PDF
从“政治人”到“自由人”:王蒙小说中“人”的变迁及其危机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杏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王蒙《青春万岁》(1953年)至《笑的风》(2020年)之间的小说写作,清晰地存在着一个关于人的“被缚”与“脱缚”的精神脉络,由郑波、林震、钟亦成、张思远、钱文、倪吾诚、青狐、苏尔葆、傅大成等构成的人物形象序列,隐含着由“政治人”... 王蒙《青春万岁》(1953年)至《笑的风》(2020年)之间的小说写作,清晰地存在着一个关于人的“被缚”与“脱缚”的精神脉络,由郑波、林震、钟亦成、张思远、钱文、倪吾诚、青狐、苏尔葆、傅大成等构成的人物形象序列,隐含着由“政治人”到“自由人”的形象谱系历时性变迁,而在价值层面体现了由革命伦理和政治伦理本位向个体伦理和自由伦理的转化。王蒙式的“政治人”是一种单向度的人格类型,隐含了政治同化与自由冲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尖锐对立。近作《生死恋》和《笑的风》中的苏尔葆、傅大成所代表的对自由执倔渴望并决绝行动的“自由人”,建构出了新的“人学”话语和新的价值向度。通过“自由人”的婚姻变故和人生悲喜剧,王蒙探讨了自由的代价、边界和困境„论文重在考察“政治人”到“自由人”的历时性转变过程,以及两类人格各自的文化特征与内在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政治人 自由人 主体
下载PDF
如何写“病”,怎样归“罪”——范小青《赤脚医生万泉和》和莫言《蛙》合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沈杏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41,共8页
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和莫言的《蛙》无疑都是关于“病”与“罪”的书。这两篇小说都将目光对准了当代农村,以较大的时间跨度演绎社会医疗、国家计生方案在农村的执行和演变,在此背景下再现特殊历史中的人性畸变与生存世相。“... 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和莫言的《蛙》无疑都是关于“病”与“罪”的书。这两篇小说都将目光对准了当代农村,以较大的时间跨度演绎社会医疗、国家计生方案在农村的执行和演变,在此背景下再现特殊历史中的人性畸变与生存世相。“后窑大队”和“高密东北乡”成为安置医学和医疗话语的地理图标,在这个地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小青 莫言 医生 赤脚 当代农村 社会医疗 时间跨度 小说
下载PDF
代际视野下江苏作家的外国文学阅读与接受图景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杏培 王雨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4-183,共10页
从代际视角研究新时期江苏作家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与接受情况是一个十分必要且有效的研究视角。出生于50、60、70年代的江苏作家在各个年代文坛阅读风向的流变、翻译文学的出版政策、域外文化的引进侧重等方面的影响之下,对外国文学的... 从代际视角研究新时期江苏作家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与接受情况是一个十分必要且有效的研究视角。出生于50、60、70年代的江苏作家在各个年代文坛阅读风向的流变、翻译文学的出版政策、域外文化的引进侧重等方面的影响之下,对外国文学的阅读与接受产生了具有代际差异的复杂样貌,对于这一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上比较江苏几代作家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视野 江苏作家 域外资源 阅读史
下载PDF
被消费的“文革”历史与当代现实——消费文化语境下《兄弟》的生产与传播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杏培 姜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60,共6页
余华的《兄弟》在2005、2006年的分期出版是当代文学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典型地显示了消费市场和商品文化主导与影响下的文学生产机制对文学的宰制作用。从文学叙事的角度看,消费文化及其文学生产机制影响了《兄弟》的审... 余华的《兄弟》在2005、2006年的分期出版是当代文学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典型地显示了消费市场和商品文化主导与影响下的文学生产机制对文学的宰制作用。从文学叙事的角度看,消费文化及其文学生产机制影响了《兄弟》的审美品格和叙事特征,"文革"历史与改革时代的现实在小说中呈现出夸饰化、漫画化、荒诞化的倾向。这种文学症候标识出余华由先锋作家到畅销写手的某种隐形蜕变,同时,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文学与市场、消费文化保持适度联姻时,要规避其对文学自主性和文学审美品质的潜在伤害,要对消费文化保持适当的警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消费文化 文学生产机制 文革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