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冬季獐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差异
1
作者 张春丽 孙嘉 +4 位作者 李宗智 陈俊达 张致荣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45-6456,共12页
肠道菌群与动物营养代谢、机体健康、免疫等方面紧密相关,同时也可以间接反映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2017年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足迹在东北地区重新出现,初步探究其种群扩散、恢复的原因,并进一步为有效扩大獐在我国的分布,于2021年... 肠道菌群与动物营养代谢、机体健康、免疫等方面紧密相关,同时也可以间接反映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2017年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足迹在东北地区重新出现,初步探究其种群扩散、恢复的原因,并进一步为有效扩大獐在我国的分布,于2021年冬季通过无损伤取样法在辽宁省东南部四个地区采集獐新鲜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DNA中细菌16Sr RNA的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对獐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是獐肠道中的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0.40%)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_Shigella,28.48%)仅在沙尖子(SJZ)地区的相对丰度较大,而在其它三个地区中丰度分别不到2%和0.1%。四个地区獐的肠道微生物在丰富度上没有差异(ACE和Chao1,P>0.05),而獐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中,沙尖子地区与其它三个地区存在显著差异(Shannon和Simpson,P<0.05)。NMDS分析和ANOSIM分析结果显示,沙尖子地区獐肠道菌群与其它三地区在组内结构相似,但组间存在着一定差异(R>0,P<0)。LDA直方图表明四个地区的獐肠道中存在显著差异的细菌菌属有18种,Anaerobutyricum菌属在下露河地区獐的肠道中被显著富集,沙尖子地区中对组间差异影响最大的是近芽孢杆菌属(Peribacillus)。通过对东北地区分布的獐肠道菌群的分析,初步了解獐在寒冷地区生存的肠道菌群的适应机制,揭示獐体内的潜在致病菌和通过消化粗纤维来获取能量的方式,为进一步探究东北地区獐肠道微生物生理生态适应提供基础资料。建议通过一定措施保护或恢复辽宁省东南部地区獐的食物来源,提升獐适宜生境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该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獐(Hydropotes inermis)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冬春季岩羊种群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付宾 黄师梅 +9 位作者 谢建冲 梁军 苏云 王晓勤 王兆锭 徐建国 张继武 时光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29-5839,共11页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调查共观测到岩羊6299只,其中,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654(2230—3161)只(括号内为95%数量置信区间),种群密度为3.921(3.293—4.668)只/km2。与2003年同季节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在15年间增长迅速,岩羊的种群密度累计增长了约53.17%,年平均增长3.54%。岩羊集群形式:混合群(88.03%,80.95%)为岩羊冬、春最主要的集群形式,且混合群的数量冬季多于春季,独羊出现的次数最低(1.99%,2.86%),不同的集群类型在不同的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岩羊平均群大小:春季为(13.439±12.085)只,冬季为(9.011±8.610)只,调查季节中集群大小多为1—10只,岩羊的不同季节的群大小差异极显著(P<0.001)。种群成体与幼体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1.411—2.673,雌雄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0.934—1.469,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集群类型、群大小及群组成的调查表明,不同季节间岩羊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种群动态
下载PDF
贺兰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彦珂 姚志诚 +4 位作者 赵唱 张致荣 陈俊达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50-3156,共7页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我国特有种,在贺兰山分布数量不足百头,对贺兰山马麝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恢复贺兰山马麝种群的前提和依据。2014—2016年通过样线法对贺兰山马麝的野外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了750个马麝出现位点,结...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我国特有种,在贺兰山分布数量不足百头,对贺兰山马麝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恢复贺兰山马麝种群的前提和依据。2014—2016年通过样线法对贺兰山马麝的野外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了750个马麝出现位点,结合1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划分贺兰山马麝适宜生境及不适宜生境的分布区,对贺兰山地区马麝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贺兰山马麝分布的环境因子中,针叶林、距水源距离、距护林点距离、海拔高度、距矿区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六种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贺兰山地区适宜马麝分布的生境面积极小,仅占贺兰山地区总面积的3.27%,面积为120.24 km^(2),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3555.72 km^(2)。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对模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预测水平达到优秀,可以为马麝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为保护和恢复马麝种群,建议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干扰,识别和建立马麝各适宜生境之间的生态廊道,加强对零散分布的潜在适宜生境区域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圈养梅花鹿肠道菌群组成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史倍宁 赵耀 +5 位作者 林子涵 田佳欣 孙嘉 马雅雯 刘振生 滕丽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0-338,共9页
为探究圈养梅花鹿(Cervus nippon)肠道菌群的结构、多样性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性别差异,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10只圈养健康梅花鹿粪便中的细菌16S rRNA V3—V4区扩增子进行PCR扩增,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以性别作为分组因素,... 为探究圈养梅花鹿(Cervus nippon)肠道菌群的结构、多样性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性别差异,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10只圈养健康梅花鹿粪便中的细菌16S rRNA V3—V4区扩增子进行PCR扩增,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以性别作为分组因素,分析雄、雌圈养梅花鹿肠道菌群的结构、多样性和差异物种。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圈养梅花鹿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雄性61.69%,雌性58.2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雄性27.40%,雌性31.19%);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雄性4.60%,雌性6.13%)和梭菌属(Clostridium_IV;雄性3.42%,雌性3.25%)。雄、雌圈养梅花鹿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性别梅花鹿的肠道菌群组成相似度较高,且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STAMP和LEfSe分析表明,雌性圈养梅花鹿中起重要作用的菌群为拟杆菌门(LDA值>4,p<0.05)。研究表明,圈养梅花鹿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但雄、雌梅花鹿肠道中个别菌门、菌属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拟杆菌门受宿主性别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梅花鹿 圈养 性别
下载PDF
温度升高对丽斑麻蜥免疫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胡秋语 朱倩 +3 位作者 崔文琦 韩兴志 滕丽微 刘振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2,共7页
全球变暖会造成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及灭绝、潜在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影响。爬行动物属于外温动物,对环境温度依赖性极强,全球变暖对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暖对爬行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丽斑麻蜥Eremias ... 全球变暖会造成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及灭绝、潜在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影响。爬行动物属于外温动物,对环境温度依赖性极强,全球变暖对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暖对爬行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研究对象,模拟气候变暖的升温环境设置加温组和对照组,通过采血观察白细胞计数及肌内注射植物血凝素(PHA)测定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探索温度升高对爬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温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平均环境温差为6.04℃,泄殖腔温度上升4.33℃,差异均极显著;实验中加温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肌内注射PHA后,肿胀反应在12 h时的效果最佳,加温组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且加温组肿胀反应达到峰值的应答时间短于对照组。本研究分析了温度升高对丽斑麻蜥免疫能力的影响,为今后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动物免疫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气候变暖 白细胞 植物血凝素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对冬季卧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28
6
作者 滕丽微 刘振生 +1 位作者 张恩迪 马建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3-410,共8页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m、距农田距离<500m、保温性>0.2℃、雪深>31cm、人为...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m、距农田距离<500m、保温性>0.2℃、雪深>31c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夜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为<90%、距水源距离<700m、距农田距离>500m、保温性>0.2℃、雪深>31c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昼间与夜间卧息地在是否刨走积雪等松软物质、距农田距离、雪深、人为干扰距离和卧息地宽度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接近农田、雪覆盖深和卧息地宽度较小等特征。狍对昼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3.999-0.446×植被类型-0.003×距水源距离-0.003×距农田距离+0.915×保温性+0.487×雪深+0.001×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0.9%;狍对夜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009-1.863×植被类型-0.004×距水源距离+0.946×保温性+0.002×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息地 资源选择函数 冬季 三江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半圈养条件下东北虎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 被引量:14
7
作者 滕丽微 刘振生 +4 位作者 李枫 姜广顺 刘丹 周晓禹 郭玉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56,共4页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繁殖期东北虎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东北虎的行为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发情交配期雌雄虎的时间分配相似 (P >0 0 5 ) ,...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繁殖期东北虎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东北虎的行为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发情交配期雌雄虎的时间分配相似 (P >0 0 5 ) ,均将最多的时间用于运动 ,用于休息的时间较少 ,用于发情交配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多。雌虎在妊娠期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运动 ,取食、站立、社会和其它行为的时间均较少 ;产仔期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 ,其次是运动 ,用于产仔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多 ,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少 ;哺乳期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 ,其次是哺乳和运动 ,用于取食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少。活动规律方面 ,各种行为在强度、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雌性东北虎的休息和运动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取食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只有其它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P >0 0 5 )。 10 0日龄内幼虎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 ,其次是运动和取食 ,其它行为的时间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规律 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下载PDF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麂的食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滕丽微 刘振生 +2 位作者 宋延龄 李善元 符明利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1-518,共8页
2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赤麂 36 4群 ,群的平均大小为 1 32只。我们对这些赤麂利用的 5 2 3个取食地的植被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 2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赤麂 36 4群 ,群的平均大小为 1 32只。我们对这些赤麂利用的 5 2 3个取食地的植被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采食痕迹估计法确定了 2 94个取食地。赤麂取食的植物达到 2 1 5种 ,隶属 5 8科。其中木本植物 1 1 4种 (占 5 3 0 2 % ) ,草本植物 95种 (占 4 4 1 9% ) ,蕨类植物 6种 (占 2 79% )。取食频率超过 0 0 1 %的植物主要集中在 2 5个科 ,共计 5 5种 ,对这些种类的取食频率达到总取食频率的 89 2 3%。不同季节中赤麂取食的植物种类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食物种类的选择方面存在季节性差异。赤麂对植物部位的选择性有季节性差异。从取食部位看 ,赤麂属于以嫩枝叶为主的精食者。无论旱季还是雨季 ,赤麂主要在有刺灌丛和灌丛草地生境类型中取食。野外见到赤麂以直接饮水的方式来补充对水分的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麂 食性 海南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食物偏好 取食地选择
下载PDF
笼养东北虎行为的时间分配 被引量:13
9
作者 滕丽微 宋延龄 +2 位作者 刘振生 王晓明 王延忠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1998年 4月至 2 0 0 1年 3月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哈尔滨动物园的 4只笼养东北虎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在全年的昼夜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睡眠所占比值最多 ;其次是卧息和活动 ;摄食和其它行为 (包... 1998年 4月至 2 0 0 1年 3月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哈尔滨动物园的 4只笼养东北虎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在全年的昼夜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睡眠所占比值最多 ;其次是卧息和活动 ;摄食和其它行为 (包括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嬉戏、站立、直立、发声等 )最少。在不同季节笼养东北虎的活动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一昼夜的睡眠、运动和卧息均有两个高峰期 ,但高峰期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有所差异。睡眠的高峰期在 10 :0 0~ 14:0 0和 2 0 :0 0至次日 0 6 :0 0 ,活动的高峰期在 0 5 :0 0~ 10 :0 0和14:0 0~ 17:0 0 ,卧息的高峰期在 0 5 :0 0~ 10 :0 0和 13 :0 0~ 2 0 :0 0 ,摄食仅在 16 :0 0~ 2 0 :0 0有一个高峰期。冬季 (12~ 2月 )与春 (3~ 5月 )、夏 (6~ 8月 )、秋季 (9~ 11月 )相比 ,东北虎在白昼睡眠的时间显著减少 ,夜晚则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养 东北虎 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规律
下载PDF
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 被引量:23
10
作者 滕丽微 刘振生 +1 位作者 张恩迪 马建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18,共6页
对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患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Jacobs法和资源选择函数均表明:昼间狍偏好位于阳坡的针阔混交林,对灌木、下层植被覆盖度及雪深具有选择性;夜间狍的卧息地多位于阴坡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对乔木... 对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患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Jacobs法和资源选择函数均表明:昼间狍偏好位于阳坡的针阔混交林,对灌木、下层植被覆盖度及雪深具有选择性;夜间狍的卧息地多位于阴坡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对乔木和下层植被覆盖度具有选择性。狍的昼间和夜间卧息地在植被类型、坡向、乔木冠幅、灌木高度、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植被覆盖度、隐蔽级、卧息地长和卧息地宽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乔木冠幅较大、灌木较矮、林下植被覆盖度较高、隐蔽程度较好、卧息地长度和宽度较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息地选择 资源选择函数 冬季
下载PDF
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野猪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29
11
作者 滕丽微 刘振生 +1 位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对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猪偏好选择低平地热带草原和灌丛草地,通常选择草本植物高、草本生物量大、草本覆盖度高、灌木矮小、1m以下当年枝比例高、隐蔽程度相对较低、接近水源的地点... 对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猪偏好选择低平地热带草原和灌丛草地,通常选择草本植物高、草本生物量大、草本覆盖度高、灌木矮小、1m以下当年枝比例高、隐蔽程度相对较低、接近水源的地点作为取食地,而选择灌木高大且密度高、灌木覆盖度高、草本植物高、隐蔽程度好、接近水源和远离人为干扰的地点作为卧息地。在雨季,野猪卧息地的灌木覆盖度和隐蔽度均比旱季高,而取食地的草本生物量也比旱季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取食地第Ⅰ主成分的贡献率达35.51%,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有乔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覆盖度、1m以下当年枝比例、草本覆盖度和隐蔽级;卧息地第Ⅰ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5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出现在灌木高度、灌木覆盖度、1m以下当年枝比例、草本高度、草本覆盖度、草本生物量、距水源距离和隐蔽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生境选择 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7
12
作者 滕丽微 王磊 +2 位作者 马建章 孙云龙 刘知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5-98,共4页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度在10m之内、最近乔木郁闭度>60%、最近灌木距离<0.5m、最近灌木基径在0.4~1.0cm,针叶树百分比在1%~25%,乔木密度<0.14株/m2,灌木密度>0.10丛/m2,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以下植被覆盖度>4%,坡度1°~3°、雪深<17cm,海拔340~370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的贡献率达到87.522%,说明这7个成分基本上包括了狍微生境的信息,其中最近乔木胸径、最近灌木基径、1m以下植被覆盖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乔木胸径、坡度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灌木高度、针叶树百分比对第三主成分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冬季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非笼养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滕丽微 李枫 刘振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3-97,共5页
1998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 ,采用随机取样法、目标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 10只 (5雌5雄 )非笼养东北虎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1998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 ,采用随机取样法、目标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 10只 (5雌5雄 )非笼养东北虎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时间分配方面 ,雌性每天用于休息、社会和其它 (包括饮水、排遗和修饰 )行为的时间多于雄性 ,雌性每天用于活动和取食的时间少于雄性 ,只有站立比较接近。对雌雄各种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雌雄的休息、活动和其它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 ,取食存在显著差异 ,站立和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活动节律方面 ,雌雄的活动变化规律相似 ,仅在出现和持续时间及强度上存在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季节东北虎的各种行为进行检验 ,发现季节因素对取食和社会行为影响极显著 ,对休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非笼养 雌性 雄性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行为时间
下载PDF
笼养东北虎春季行为及活动规律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滕丽微 李枫 +1 位作者 刘振生 张清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8-80,共3页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 ,在哈尔滨动物园对 4只笼养东北虎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春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睡眠 (39.4 2 % )、走动 (2 8.4 6 % )、卧息 (2 6 .4 1% )、其它 (5...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 ,在哈尔滨动物园对 4只笼养东北虎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春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睡眠 (39.4 2 % )、走动 (2 8.4 6 % )、卧息 (2 6 .4 1% )、其它 (5 .71% ,包括取食、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嬉戏、站立、直立及发声行为等 )。睡眠在一天中有一个持续长达 5h的高峰期 (10 :0 0~ 15 :0 0时 ) ,走动和卧息则分别有两个高峰期 (8:0 0~ 10 :0 0时和 14 :0 0~16 :0 0时 )。通过周末与非周末的比较发现游人的多少可显著改变笼养东北虎的行为 ,其中对卧息 (F =5 .2 7,p <0 .0 1)影响极显著 ,对睡眠 (F =3.16 ,p <0 .0 5 )和走动 (F =2 .80 ,p <0 .0 5 )影响显著。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养东北虎 春季 行为 活动规律
下载PDF
栗鸮繁殖习性的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滕丽微 刘振生 +3 位作者 宋延龄 符史柏 符明利 李善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20 0 2年 3月至 7月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对栗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这对栗最早在 3月 2 3日产卵 ,窝卵数 4枚 ,卵的受精率为 75 0 0 % ,4月末至 5月初出壳 ,孵卵期 36~ 4 2d ,受精卵的孵化率及雏鸟的成... 20 0 2年 3月至 7月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对栗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这对栗最早在 3月 2 3日产卵 ,窝卵数 4枚 ,卵的受精率为 75 0 0 % ,4月末至 5月初出壳 ,孵卵期 36~ 4 2d ,受精卵的孵化率及雏鸟的成活率均为 10 0 0 0 % ,雏鸟生长迅速。孵卵和育雏由雌雄鸟共同完成 ,亲鸟护卵性极强 ,随着雏鸟的长大 ,亲鸟暖雏和护雏的时间逐渐减少。栗的食物主要是啮齿类、蜥蜴类和蛙类 ,还包括一些鸟类和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鸮 繁殖习性 产卵习性 受精率 孵化率 雏鸟成活率 食物
下载PDF
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食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滕丽微 李艳香 +3 位作者 刘振生 董嘉鹏 姚志诚 张俊涛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92-196,共5页
2010年6~8月,在贺兰山的哈拉乌沟、甘沟、樊家营子等沟段收集了野化牦牛夏季的新鲜粪便,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野化牦牛的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夏季野化牦牛共取食13科21种(属)植物,珠芽蓼、内蒙草苈、高山柳、针芋、梭草、禾... 2010年6~8月,在贺兰山的哈拉乌沟、甘沟、樊家营子等沟段收集了野化牦牛夏季的新鲜粪便,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野化牦牛的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夏季野化牦牛共取食13科21种(属)植物,珠芽蓼、内蒙草苈、高山柳、针芋、梭草、禾叶凤毛菊为野化牦牛夏季取食主要食物,其中猪芽蓼(14.69%)是牦牛最喜食植物。在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的各科植物中,禾本科(22.48%)、廖科(14.69%)、莎草科(13.14%)为主要取食植物。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最高,比例达到59.20%;其次为禾本科草本,比例为22.74;灌木排名第3,比俐为16.77%。夏季牦牛Shannon—Wiener指数为-3.79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246,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3.581。同时将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食性与冬春季节食性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夏季食性 贺兰山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雨季的活动规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滕丽微 刘旭 刘振生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67-70,共4页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圈养
下载PDF
海南大田保护区内赤麂的种群数量和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滕丽微 刘振生 +3 位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李善元 林贤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20 0 1年10月至2 0 0 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 20 0 1年10月至2 0 0 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16 13±4 7 6 2只,种群密度为5 4 5±3 6只/km2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成体最多,占6 2 5 0 % ,亚成体占2 8 85 % ,幼体最少,占9 6 2 %。成年个体的雌雄性比是1 32∶1 0 0 ,亚成体为1 5 0∶1 0 0 ,幼体是1 5 0∶1 0 0。群平均大小为1 32只,其中独居个体最多,占总观察次数的6 8 31% ;2只群次之,占31 15 % ;3只群最少,占0 5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数量 赤麂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9月 特征 年龄结构 2001年 分层抽样 生境类型 直接观察 群体大小 种群密度 雌雄性比 亚成体 季雨林 三角形 幼体 个体
下载PDF
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对冬季卧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
19
作者 滕丽微 刘知奇 +2 位作者 马建章 孙云龙 王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6-88,共3页
2009年1—3月,对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并与1999年对该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以期了解经过10a的保护,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卧息地选择是否存在差异。与1999年在此保护区的研... 2009年1—3月,对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并与1999年对该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以期了解经过10a的保护,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卧息地选择是否存在差异。与1999年在此保护区的研究结果相比,2009年冬季狍的卧息地主要为农田、隐蔽程度较低、距离水源较远、雪较浅、距离人为干扰较近、卧息地较短、窄和浅。1999年狍冬季卧息地的Fisher线性逐步判别函数F(1999)=4.063×雪深+0.644×卧息地宽+2.026×卧息地深-125.585,2009年狍冬季卧息地的Fisher线性逐步判别函数F(2009)=1.144×雪深+0.354×卧息地宽+0.294×卧息地深-14.218。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影响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因子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雪深、卧息地宽和卧息地深,判别正确率为97.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息地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冬季 三江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Behavior observation of Amur tiger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in captivity 被引量:1
20
作者 滕丽微 李枫 刘振生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1-244,252,共4页
The various behaviors of four Amur tigers in captivity were investigated in March from 1998 to 2001 in Harbin Zo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havior could be divided into 5 major types: moving, resting, sleeping, e... The various behaviors of four Amur tigers in captivity were investigated in March from 1998 to 2001 in Harbin Zo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havior could be divided into 5 major types: moving, resting, sleeping, eating and other behaviors (including drinking, urinating, grooming, playing, standing). Of all behavioral models, sleeping and moving behaviors alone accounted for 75.18% and were two major behavioral models of all behaviors. Resting, eating and other behaviors accounted for 24.82%. Apart from eating, one male and two female individuals have similar peak periods of 4 major behaviors (one peak period in the daytime, and one peak period at night), similar to that of wild Amur tiger. However, one female individual have two clear peak periods at n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ur tiger In captivity BEHAVIOR INDIVIDU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