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C_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德正 迟伟 +6 位作者 王守海 焦德茂 吴爽 李霞 李成荃 张云华 罗彦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8-252,共5页
对pepc、ppdk和pepc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 ,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单株产量相应提高 ,特别是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 2 9.1%和2 7.0 %。三种转... 对pepc、ppdk和pepc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 ,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单株产量相应提高 ,特别是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 2 9.1%和2 7.0 %。三种转基因材料作基因供体分别与受体光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2 30 4S和 2 30 6S杂交后 ,这些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下不仅稳定遗传和高水平表达 ,而且表现增穗增产 ,特别当pepc和ppdk基因聚合时 ,与受体相比 ,F1的PEPC活性提高 5 .8~ 18.6倍 ,PPDK活性提高 0 .5~ 1.3倍 ,植株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左右。转育的转基因材料结实率有所降低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光合基因 水稻 转基因育种 特征特性 两系杂交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正磷酸二激酶
下载PDF
转玉米pepc基因的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德正 焦德茂 +7 位作者 吴爽 李霞 李莉 迟伟 王守海 李成荃 罗彦长 汪秀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165-1169,共5页
对转玉米 pepc基因水稻进行观察研究 ,发现玉米 pepc基因不仅在水稻中高水平表达而且能稳定遗传。转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比非转基因对照提高 10倍以上 ,其单株有效穗、穗总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分别比原始亲本Kitaak... 对转玉米 pepc基因水稻进行观察研究 ,发现玉米 pepc基因不仅在水稻中高水平表达而且能稳定遗传。转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比非转基因对照提高 10倍以上 ,其单株有效穗、穗总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分别比原始亲本Kitaake提高 14 .9%、5 .7%、1.3%和 13.9%。 1998年以来 ,利用转 pepc基因水稻与杂交稻亲本杂交 ,经 5年 7代选育得出以下结果 :(1)玉米 pepc基因在新遗传背景下仍能高水平表达并能稳定遗传 ;(2 )F1的PEPC活性介于双亲之间 ,其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 ,与双亲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利用高光效基因提高水稻杂种优势具有可行性 ;(3)PEPC活性与饱和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4 70 ) ,可将水稻叶片中的PEPC活性作为鉴定高光效水稻的主要生理指标 ;(4)转育成 3个较稳定的高光效水稻株系 ;(5 )建立了潮霉素催芽初选、分子标记抽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亲本 选育 转基因水稻 玉米PEPC基因 光合效率
下载PDF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后代中的传递和表达特征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5 位作者 吴爽 李成荃 焦德茂 罗彦长 汪秀峰 杜士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在合肥、海南两地以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为父本 ,与培矮 64S、2 3 0 2S、2 3 0 4S、2 3 0 6S、512 9、0 2 42 8、皖粳97和双九A等 8个受体杂交 ,转育转pepc基因水稻新种质材料。至 2 0 0 2年已转育成一批转pepc基因水稻品系 ,对这... 在合肥、海南两地以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为父本 ,与培矮 64S、2 3 0 2S、2 3 0 4S、2 3 0 6S、512 9、0 2 42 8、皖粳97和双九A等 8个受体杂交 ,转育转pepc基因水稻新种质材料。至 2 0 0 2年已转育成一批转pepc基因水稻品系 ,对这些材料世代跟踪研究显示 :(1)玉米pepc基因以一个显性基因稳定传递给后代 ,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 ,自交F2 呈3∶1分离 ,BC1为 1∶1分离 ;(2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中高水平表达 ,与受体亲本相比 ,PEPC活性提高 3 7~ 17 4倍 ,表达水平与受体亲本和转基因拷贝数有关 ,来源相同的世代间有相似的表达水平 ,但同一世代不同个体间表达水平有差异 ,这可能与其位置效应、拷贝数和环境条件有关 ;(3 )杂交后代结实率不高 ,容易产生异交结实导致转基因材料混杂分离。采取抗生素催芽初筛、PCR分析抽检、PEPC活性测定和田间表型观测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选育筛选体系 ,辅之以受体为轮回亲本适当回交可有效地控制。利用该途径已育成 3个稳定的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系H1596、H1597和Y14 70 ,说明通过常规杂交转育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玉米PEPC基因 遗传方式 PEPC活性表达
下载PDF
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的选育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3 位作者 罗彦长 李成荃 吴爽 杜士云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10,共3页
2 30 1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 ,2 0 0 0年 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 2 30 1S不育株率 10 0 % ,花粉败育率 99.99% ,套袋自交不实率 10 0 % ,不育起点温度较低 ,在合肥不育期 30d以上 ;开花习性好 ,异交结实率高达... 2 30 1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 ,2 0 0 0年 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 2 30 1S不育株率 10 0 % ,花粉败育率 99.99% ,套袋自交不实率 10 0 % ,不育起点温度较低 ,在合肥不育期 30d以上 ;开花习性好 ,异交结实率高达 5 7% ;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优良 ,但直链淀粉含量过高 ;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别为高抗 (1级 )和抗 (2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温敏核不育系 2301S 选育
下载PDF
两系粳杂超稀播壮秧的分蘖成穗率初探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2 位作者 罗彦长 吴爽 李成荃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19,共4页
通过设置秧田每公顷150kg(A)、225kg(B)、300kg(C)3个播种量,对两系粳杂70优双九作双晚种植的分蘖成穗特点进行定株观察,结果表明,以净秧田播量150kg/hm2,培育多蘖壮秧,每穴1粒种苗的栽植方... 通过设置秧田每公顷150kg(A)、225kg(B)、300kg(C)3个播种量,对两系粳杂70优双九作双晚种植的分蘖成穗特点进行定株观察,结果表明,以净秧田播量150kg/hm2,培育多蘖壮秧,每穴1粒种苗的栽植方式;以及提高栽插质量并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是提高成穗率和产量、降低用种成本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粳杂 稻播壮秧 分蘖 群体成穗率
下载PDF
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广茉S的选育及其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德正 杜士云 +3 位作者 王守海 罗彦长 李成荃 吴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12,共4页
利用广占63-4S与茉莉新占杂交选育的广茉S,属无花粉型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2005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广茉S不育起点温度≤24℃,在合肥稳定不育期50d左右,育性转换明显,正常年份在9月2日前后。广茉S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优异,异交性... 利用广占63-4S与茉莉新占杂交选育的广茉S,属无花粉型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2005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广茉S不育起点温度≤24℃,在合肥稳定不育期50d左右,育性转换明显,正常年份在9月2日前后。广茉S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优异,异交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综合抗性较强。用广茉S已选配出一批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的杂交中籼组合,其中两优100、广两优100已于200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温敏核不育系 广茉S 选育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双晚超稀播壮秧分蘖特性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德正 李成荃 +2 位作者 王守海 罗彦长 吴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6-29,共4页
两系粳杂作双晚栽培,高温是抑制分蘖发生,造成穗数不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超稀播育壮秧,大田促分蘖等适应两系粳杂特点的栽培措施,则可以减轻高温影响,显著提高大田分蘖,进而极显著增加单株分蘖、穴穗数和单株... 两系粳杂作双晚栽培,高温是抑制分蘖发生,造成穗数不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超稀播育壮秧,大田促分蘖等适应两系粳杂特点的栽培措施,则可以减轻高温影响,显著提高大田分蘖,进而极显著增加单株分蘖、穴穗数和单株产量,且穴穗数每增加1个,增产4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示 杂交水稻 粳稻 超稀播 分蘖特性 栽培
下载PDF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广两优100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德正 吴爽 +2 位作者 罗彦长 王守海 杜士云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82,共2页
广两优100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S与从凤阳县农业局引进的水稻恢复系紫恢100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2007年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广两优100 选育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70优04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2 位作者 许克农 罗彦长 李成荃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6-37,共2页
两系杂交粳稻70优04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Breedingandculturalpracticesoftwo-linejaponicahybridrice70You04王德正,王守海,许克农,罗彦长,李成荃(安徽省农科... 两系杂交粳稻70优04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Breedingandculturalpracticesoftwo-linejaponicahybridrice70You04王德正,王守海,许克农,罗彦长,李成荃(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230031)1选育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粳稻 70优04 选择育种 栽培
下载PDF
安徽省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1 位作者 李成荃 罗彦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阐述了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 2 3a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BT型不育系、光 (温 )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基本经验 ,以及主要三系、两系组合的产量、米质、抗性、高产制种技术经验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安徽省 杂交粳稻 利用 选育
下载PDF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100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德正 吴爽 +2 位作者 王守海 杜士云 罗彦长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82,共3页
两优100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S与从紫恢100中系选的水稻新品系紫恢100选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2007年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两优100 选育
下载PDF
利用智能水温控制系统鉴定水稻雄性核不育起点温度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德正 王辉 +2 位作者 吴爽 杜士云 江建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9,共6页
利用智能水温控制系统,设置22℃、23℃和24℃3个不同温度处理水平,对培矮64S、广占63S、Y58S、新安S和广茉S共5个两用核不育系分别经过5 d和7 d的处理,对其不育起点温度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对不育系的抽穗有延迟作用且使抽... 利用智能水温控制系统,设置22℃、23℃和24℃3个不同温度处理水平,对培矮64S、广占63S、Y58S、新安S和广茉S共5个两用核不育系分别经过5 d和7 d的处理,对其不育起点温度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对不育系的抽穗有延迟作用且使抽穗历期拉长;5个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除培矮64S为23℃外其余均为24℃。在起点温度鉴定中,育性诱导时期的掌握、低温处理后的材料管理、取样单穗的选择等环节对鉴定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智能水温控制系统 雄性不育起点温度
下载PDF
网络性能度量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德正 夏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11年第3期375-378,共4页
网络性能度量研究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首先给出了网络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的实现原理,然后对网络聚集程度和网络平均最短路径进行度量分析,并给出具体实例。通过分析可以获取网络中心节点,... 网络性能度量研究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首先给出了网络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的实现原理,然后对网络聚集程度和网络平均最短路径进行度量分析,并给出具体实例。通过分析可以获取网络中心节点,识别网络关键路径和关键节点,发现网络中存在的脆弱节点和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全面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性能 网络安全 性能度量
下载PDF
两系粳杂双晚超稀播壮秧的分蘖穗型质量研究初报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2 位作者 罗彦长 吴爽 李成荃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16,共4页
播量、穴栽插本数、分蘖发生时期、植伤诸因素均显著影响穗型质量,分蘖发生时期最为突出。一次分蘖节位、二次分蘖见蘖期分别与穗总粒数、穗粒重显著相关,随着分蘖节位每升高1个和见蘖期推迟3d,穗总粒数减少7.66~21.71... 播量、穴栽插本数、分蘖发生时期、植伤诸因素均显著影响穗型质量,分蘖发生时期最为突出。一次分蘖节位、二次分蘖见蘖期分别与穗总粒数、穗粒重显著相关,随着分蘖节位每升高1个和见蘖期推迟3d,穗总粒数减少7.66~21.71粒;穗粒重降低0.15~0.41g。综合粒、重等因素,穗质量为主茎>第1节位分蘖>秧田期一次分蘖>本田一次分蘖>二次分蘖。提高穗质量除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外,要以促进低节位分蘖和同伸的二次分蘖早生快发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晚粳杂 稀播壮秧 分蘖 穗型质量 两系法
下载PDF
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3 位作者 袁毅 潘家军 李善英 胡朝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4期434-436,共3页
本文描述了双季晚稻皖粳 97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有效穗数 ( 0 .6 80 6 )、千粒重 ( 0 .6 33 6 )与产量呈显著 (r0 .0 5,1 0 =0 .5 76 0 )正相关 ,而穗总粒数 ( 0 .1996 )和结实率 ( -0 .0 989)与产量相关程... 本文描述了双季晚稻皖粳 97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有效穗数 ( 0 .6 80 6 )、千粒重 ( 0 .6 33 6 )与产量呈显著 (r0 .0 5,1 0 =0 .5 76 0 )正相关 ,而穗总粒数 ( 0 .1996 )和结实率 ( -0 .0 989)与产量相关程度较小。在综合考虑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诸因子的基础上 ,归纳了皖粳 97作双季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选好茬口早播早栽 ;稀播匀播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争穗增粒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皖粳97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不同质量杂交稻种子发芽方法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德正 杜士云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部分杂交水稻组合商品种子中含有张口种、裂颖种和秕粒种等 ,不同类型种子对发芽率影响很大。商品种最佳浸种时间为 12h ,浸种药剂以浸种灵效果较好。为此 ,提出了特殊催芽方法 ,即分类催芽以免催芽不整齐 ;坚持夜浸日晾保持适当温度和... 部分杂交水稻组合商品种子中含有张口种、裂颖种和秕粒种等 ,不同类型种子对发芽率影响很大。商品种最佳浸种时间为 12h ,浸种药剂以浸种灵效果较好。为此 ,提出了特殊催芽方法 ,即分类催芽以免催芽不整齐 ;坚持夜浸日晾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 ;保证头次浸种时间不超过 12h ,此后经常淘洗 ,防止酸化产生异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子质量 发芽方法 催芽
下载PDF
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皖稻181号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德正 杜士云 +3 位作者 王守海 罗彦长 李成荃 吴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77,共2页
皖稻18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与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的三系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稻瘟病抗性较强等特点,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皖稻181号 选育
下载PDF
基于IPv6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德正 夏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8-62,共5页
针对IPv6网络拓扑发现存在的问题和IPv6网络的自身特点,通过将本地节点发现、双栈节点信息获取和路径信息获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IPv6网络拓扑发现系统,并成功应用于IPv6网络拓扑发现,获得了较为符合实际网络的拓扑结构。
关键词 IPV6网络 网络拓扑 隧道技术
下载PDF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德正 张平 +2 位作者 李军 汪采萍 杨刚 《大众科技》 2022年第1期178-181,共4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应用到各行各业诸多领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论述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对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应用到各行各业诸多领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论述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对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果,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就业指导 精准 个性化
下载PDF
华安3号在粤东一年双季产量潜力及其增产途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德正 卢映泉 +2 位作者 林宗义 郑楚明 郭建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6期705-706,710,共3页
1999~ 2 0 0 0年华安 3号在粤东作双季稻种植成功。作早稻单产 9.942~ 10 .38t/hm2 ,比对照增产 10 .45 %~ 18.80 % ;作晚稻单产 9.5 48t/hm2 ,比汕优 6 3增产 6 .15 %。华安 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是争足穗攻大穗 ;二是控制后期氮... 1999~ 2 0 0 0年华安 3号在粤东作双季稻种植成功。作早稻单产 9.942~ 10 .38t/hm2 ,比对照增产 10 .45 %~ 18.80 % ;作晚稻单产 9.5 48t/hm2 ,比汕优 6 3增产 6 .15 %。华安 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是争足穗攻大穗 ;二是控制后期氮肥防倒伏 ;三是科学用水 ,及时防病治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华安3号 产量潜力 增产途径 双季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