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9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气/甲烷无焰燃烧污染物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王志超 谭厚章 +4 位作者 李宇航 周上坤 张波 崔保崇 晋中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为了深入了解氨气/甲烷无焰燃烧的污染物生成特性,本文在改进的旋风无焰燃烧炉中通过实验研究了氨气/甲烷燃料组成、当量比(φ)、热负荷(P)以及空气预热温度(Tin)对炉膛温度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氨气热值比例的升高,... 为了深入了解氨气/甲烷无焰燃烧的污染物生成特性,本文在改进的旋风无焰燃烧炉中通过实验研究了氨气/甲烷燃料组成、当量比(φ)、热负荷(P)以及空气预热温度(Tin)对炉膛温度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氨气热值比例的升高,炉膛温度和NO_(x)排放均是先升高后降低,并在中等掺氨比附近取得温度和排放的峰值.在相同条件下,纯氨和氨气/甲烷无焰燃烧都在理想当量比附近时取得最低排放.热负荷和预热温度的升高会提高炉膛温度造成NO_(x)排放的升高,热负荷的升高不利于控制氨逃逸,但预热温度的升高有利于降低氨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烧 甲烷燃烧 无焰燃烧 氮氧化物 氨逃逸
下载PDF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地表旋喷桩加固工艺参数研究
2
作者 王志超 李伟 +2 位作者 黎盼 赵博涛 王毅斌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133,共8页
在黄土隧道修建过程中,其洞口段因浅埋偏压、围岩软弱破碎等通常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地表旋喷桩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加固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隧道浅埋偏压段软弱围岩地表加固工程。以浅埋偏压黄土隧道进口段初期支护侵限为研究背景... 在黄土隧道修建过程中,其洞口段因浅埋偏压、围岩软弱破碎等通常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地表旋喷桩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加固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隧道浅埋偏压段软弱围岩地表加固工程。以浅埋偏压黄土隧道进口段初期支护侵限为研究背景,介绍了现场地表旋喷桩加固的施工过程;建立了侵限段三维加固模型并分析了地表旋喷桩加固前后的变形控制效果,说明了处治措施的合理性;对比分析了现场监控量测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开展了地表旋喷桩的工艺设计参数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偏压作用,地表最大沉降值偏离隧道中心线,且拱顶中心线处沉降>右拱肩处沉降>左拱肩处沉降;施加地表旋喷桩对于减小地表沉降十分有效,地表最大沉降值减小了45.5%;采用地表旋喷桩加固处理后,拱顶处加固效果最为显著,较加固前沉降减小了57.9%,同时加固后左、右拱肩沉降差值减小了17.4%;建议隧道浅埋偏压段地表旋喷桩加固工艺设计参数:桩直径为0.4~0.6 m、桩间距为1.2 m、横向加固范围为1.5~2倍洞径、竖向加固范围为洞身两侧旋喷桩与隧道拱底平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表加固 数值模拟 高压旋喷桩 浅埋偏压
下载PDF
冀中汛期一次对流暴雨诊断分析
3
作者 王志超 张会 常适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8期96-99,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冀中地区的一次对流暴雨天气进行了多角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中、低纬度系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冀中地区的一次对流暴雨天气进行了多角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两个热带低压外围暖湿气流远距离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的条件。强降雨区与低层925hPa散度辐合区配合较好,表明边界层输送来的水汽在低层就很快降到地面,没有经过充分的垂直上升运动即可出现强降雨。降雨出现在地面辐合线附近,东南暖湿气流到达的前端位置决定了本次降雨出现的落区和强度。两处暴雨中心对应回波中心较低,且回波强度在45dBZ以上,降水效率较高。北部易县强回波中心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是低空急流左前侧的辐合。南部强回波在曲阳附近维持一段时间后向东移动,其南侧回波不断发展并入是暴雨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辐合线 热带低压 低空急流 逆风区
下载PDF
广东湛江桉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季节格局及其环境生物控制
4
作者 竹万宽 王志超 +1 位作者 杜阿朋 许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2,共15页
【目的】量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组分并揭示其受环境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为提高人工林碳汇评估准确性及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生物因子对人工林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北部,采用涡度相关法(EC)... 【目的】量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组分并揭示其受环境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为提高人工林碳汇评估准确性及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生物因子对人工林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北部,采用涡度相关法(EC)测定桉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并同步监测空气温度(Tair)、饱和水汽压差(VPD)、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土壤温度(Tsoil)、土壤湿度(SM)、降水量(Pre)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环境生物因子,分析碳水通量和组分的时间变化及其与环境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年均值为2907.87 g·m^(-2)a^(-1)、生态系统呼吸(RE)年均值为1509.77 g·m^(-2)a^(-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年均值为-1398.83 g·m^(-2)a^(-1)、生态系统蒸散(ET)年均值为1069.25 mm,表现为碳汇。GPP、RE、NEE、ET昼夜变化呈非对称单峰趋势,峰值和日均值的绝对值均表现为雨季高于旱季。雨季的GPP、RE、ET累积值高于旱季,NEE累积值在旱季和雨季无明显差异。日间NEE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PFD,当VPD≥15 hPa时NEE积累受到抑制,气温在中等水平(20℃air<27℃)时净碳吸收能力最强。夜间NEE变化主要受Tair影响,SM会影响NEE对Tair响应的敏感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旱季(3.85 g·kg^(-1))高于雨季(2.61 g·kg^(-1)),年均值为3.22 g·kg^(-1),季节差异主要由ET主导,与Tair、VPD、PPFD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在旱季、雨季和全年均表现为碳汇,其碳汇状态和强度由GPP主导。NEE变化主要受PPFD调控,高VPD会抑制生态系统净碳吸收,中等水平温度时生态系统净碳吸收能力最强,SM会影响夜间NEE对Tair响应的敏感性。桉树人工林WUE旱季高于雨季,季节差异主要由ET主导,同时受到Tair、VPD、PPFD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碳水通量 环境生物因子 水分利用效率 桉树人工林
下载PDF
雷州半岛轮伐期内尾细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许宇星 竹万宽 +2 位作者 王志超 黄润霞 杜阿朋 《桉树科技》 2024年第3期10-14,共5页
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轮伐期内(1、3、5、7、8年)尾细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出健康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 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轮伐期内(1、3、5、7、8年)尾细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出健康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从0~20 cm土层的3.45~7.31 g·kg^(-1)下降至80~100 cm土层的1.90~3.01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碳储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 m深土层有机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40 cm,占总土壤碳储量比达到46.90%~53.00%。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均呈现先显著下降而后显著上升的趋势,且在5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中出现最低值,各龄级桉树人工林0~10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具体表现为从1年生到5年生显著下降,而从5年生到8年生显著回升的趋势。土壤全氮、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含水量作为关键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林龄 有机碳质量分数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土壤呼吸昼夜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
作者 竹万宽 王志超 +1 位作者 黄润霞 许宇星 《桉树科技》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以雷州半岛地区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5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连续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规律,分析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旨在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估算提供数据... 以雷州半岛地区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5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连续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规律,分析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旨在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估算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为双峰趋势,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在4:00和16:00取得,分别为3.95μmol·m^(-2)·s^(-1)和3.29μmol·m^(-2)·s^(-1),日均值为3.61μmol·m^(-2)·s^(-1)。从昼夜变化来看,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从月变化来看,土壤呼吸与土壤温、湿度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日碳排放量为2.59~4.56 g·m^(-2)。可见,对人工林土壤碳排放进行估算时应考虑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方向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土壤呼吸 昼夜变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传统中医药文化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小儿推拿的应用
7
作者 王赛娜 盛锋 +2 位作者 张静 成磊 王志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25-27,共3页
目的 评价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小儿推拿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2022学期推拿学课堂教学学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采用中医药文化渗透式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教学结束... 目的 评价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小儿推拿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2022学期推拿学课堂教学学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采用中医药文化渗透式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评价两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结果 不同教学模式教学后,两组学生临床技能、学习兴趣、师生互动、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医患关系、知识掌握度、人际沟通能力及课堂参与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自学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文化渗透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临床技能、学习兴趣、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知识掌握度、课堂参与度均有所提高,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渗透式教学 医德 推拿教学
下载PDF
论韩愈诗文灾害书写的现实功用
8
作者 王志超 王永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9-63,共5页
韩愈作为中唐儒道复兴的发力者,其诗文作品鲜明地呈现出写实倾向,发挥着文学的现实功用。韩愈诗文中的灾害书写是韩愈在特定灾害背景中创作的,与现实更加贴合,发挥着独特的现实功用:纪世、刺世、救世等。
关键词 韩愈 灾害书写 现实功用
下载PDF
保定市“23·7”极端强降水过程预报服务复盘及思考
9
作者 于雷 丁和悦 +1 位作者 董疆南 王志超 《城市与减灾》 2024年第5期38-43,共6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暴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逐渐增加,政府决策、各行业(部门)防灾减灾联动,以及公众避险等方面的需求给气象部门的预报服务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能否成功提前、精准预报出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演变并及时开展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暴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逐渐增加,政府决策、各行业(部门)防灾减灾联动,以及公众避险等方面的需求给气象部门的预报服务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能否成功提前、精准预报出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演变并及时开展相关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灾害风险高低,也决定了后续防范应对工作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报服务 灾害性天气 极端强降水 灾害风险 防灾减灾 气象部门 保定市 经济损失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变换的转子非平稳信号故障特征识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少民 夏虹 +2 位作者 尹文哲 王志超 张汲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5-832,共8页
为了提升传统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处理复杂非平稳信号时的时频分析能力,本文将变分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变换进行结合,提出了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变分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变换。此外,为了对变分模态分解的模态数进行自动调整,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 为了提升传统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处理复杂非平稳信号时的时频分析能力,本文将变分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变换进行结合,提出了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变分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变换。此外,为了对变分模态分解的模态数进行自动调整,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系数的希尔伯特黄变换参数优化方法,有效避免了由于希尔伯特黄变换模态数设置不合理而导致的信号分解不足和分解过剩的问题。利用转子故障信号对变分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变换方法的时频分析能力进行了验证,并且与传统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对比突出了该方法在处理非平稳信号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 非平稳信号 变分模态分解 希尔伯特黄变换 特征识别
下载PDF
直接空气捕集CO_(2)典型工艺与关键装置开发进展
11
作者 余斌鹏 谈磊 +6 位作者 王鼎 王利民 向小凤 王志超 晋中华 杨伯伦 吴志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03-4221,共19页
常规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多针对固定源排放CO_(2),直接空气捕集CO_(2)(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负碳排放技术可对分布源排放的CO_(2)进行捕集,进一步降低全球大气CO_(2)体积分数。介绍了DAC... 常规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多针对固定源排放CO_(2),直接空气捕集CO_(2)(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负碳排放技术可对分布源排放的CO_(2)进行捕集,进一步降低全球大气CO_(2)体积分数。介绍了DAC典型液体吸收工艺、固体吸附工艺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示范项目建设情况,分析了新兴DAC工艺的技术特点,探讨了现有DAC工艺关键装置方案和未来发展趋势。DAC液体吸收工艺具有吸收剂原料成本较低、选择性较高的特点,可实现大规模连续化捕集,但再生过程中能耗较高。DAC固体吸附工艺具有模块化、投资成本较低的特点,且再生过程能耗相对较低,但需要定期对吸附材料更换和吸附设备维护,适用于较小规模的DAC应用场景。对2种典型DAC工艺吸收/吸附材料进行了概述。DAC电振荡吸附工艺中CO_(2)在固体电极中发生化学反应被捕集,并通过外加电场改变固体电极极性实现CO_(2)脱附,该工艺具有比基于热量或压力的分离过程更高的效率。空气中CO_(2)选择透过DAC分离膜从而实现了高效碳捕集。DAC变湿吸附工艺通过湿度的改变实现CO_(2)的吸脱附,突破了常规变温/变压吸附的高能耗限制等问题。DAC生物吸收工艺通过藻类生物的光合作用将CO_(2)吸收固定。基于双功能催化剂的DAC工艺可以在一个综合过程中实现CO_(2)的捕集与催化,节省了CO_(2)捕集后的运输与存储成本。DAC液体吸收工艺的关键装置为空气接触器、颗粒反应器、煅烧炉和熟化器,其中空气接触器开发的核心在于提高气液接触效率,减少喷淋过程中的水分损失和减轻设备腐蚀,颗粒反应器和熟化器开发的关键在于提高固液两相物料的接触效率以及反应后的固液分离效率。DAC固体吸附工艺由引风模块、吸附/再生模块、供能再生模块和CO_(2)压缩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装置组成,其中优化吸附模块的核心在于提高气固传质速率、调谐CO_(2)捕集效率、降低压降;并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工艺需求选择合适的再生系统或利用清洁能源,优化DAC工艺过程和开发高性能的DAC核心装置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捕碳技术 碳中和 液体吸收 固体吸附 吸附剂再生 吸附装置
下载PDF
菲律宾某660MW锅炉燃用当地褐煤适应性分析
12
作者 闫阁 张建华 +10 位作者 侯岩 焦庆航 韩宝庚 曹维 许涛 杜智华 刘家利 张向宇 方顺利 张中晖 王志超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5-333,共9页
菲律宾某660 MW机组燃用当地褐煤,在锅炉试运行期间发生了严重的结渣问题,影响了机组带负荷能力,也增加了安全隐患。鉴于此,对燃煤取样后首先在实验室进行了煤质、着火、燃尽、结渣等性能的分析。煤质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煤样除部分灰成... 菲律宾某660 MW机组燃用当地褐煤,在锅炉试运行期间发生了严重的结渣问题,影响了机组带负荷能力,也增加了安全隐患。鉴于此,对燃煤取样后首先在实验室进行了煤质、着火、燃尽、结渣等性能的分析。煤质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煤样除部分灰成分超出设计煤质参数范围外,其他煤质参数均在设计范围内,煤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燃烧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煤样着火和燃尽性能优良。需要注意的是,试验煤灰中碱性氧化物(Fe_(2)O_(3)、CaO、MgO)成分含量较高,煤灰结渣性能严重。煤粉细度R_(90)在20%~40%、运行氧量在2.5%~4.5%变化时,试烧煤样均具有严重结渣倾向。掌握煤质特性后,又对燃用类似煤种的国内锅炉的设计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最后还针对该机组锅炉燃用试验煤进行了炉内燃烧状态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此类高碱性氧化物煤种具有严重结渣倾向,燃用时会使锅炉存在以下问题:(1)截面热负荷、燃烧器区壁面热负荷和炉膛容积热负荷略微偏大、炉膛容积偏小;(2)燃尽风率和偏置风角度过大;(3)燃烧器区域没有布置吹灰器;(4)屏底烟温及后屏入口烟温偏高等问题。由于试验煤样结渣性能较强,在现有的锅炉设计条件下不能实现长周期的满负荷安全燃用试验煤样。为了提高锅炉对严重结渣煤种的适应性,建议对燃烧器进行改造,同时增加吹灰器布置,并进行燃烧优化调整试验,保证炉内良好的燃烧组织及有效的吹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褐煤 煤性评价 数值模拟 结渣 适应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装 黄华汉 +9 位作者 傅勇强 李华鸿 方顺利 王志超 陈端 张冲 王浩帆 马帅 姚斌 娄春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7,共14页
准东煤等高碱煤在新疆地区储量巨大,但其富含的碱金属元素极易导致炉膛受热面沾污、结渣等问题,会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研发高碱煤高效清洁燃烧发电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 准东煤等高碱煤在新疆地区储量巨大,但其富含的碱金属元素极易导致炉膛受热面沾污、结渣等问题,会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研发高碱煤高效清洁燃烧发电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高碱煤燃烧炉内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发射光谱技术、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在高碱煤燃烧监测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进而对其发展趋势和动态进行探讨。发射光谱技术通过对火焰发出的不同波长光谱辐射信号进行处理获取温度与组分,近期,已广泛用于测量工业炉膛燃烧火焰温度和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并基于此对炉内结渣趋势进行定性判断。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具备信号空间分布的解析能力,利用CCD、CMOS等面阵传感器获取炉内自发辐射图像,基于图像处理与热辐射成像原理,结合辐射反问题求解方法,可以获得燃烧场在三维空间的温度分布以及二维壁温分布,使结渣的三维可视化监测成为可能。未来需基于发射光谱技术、自发辐射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对二维或者三维的受热面结渣沾污进行监测,结合炉内燃烧温度与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等参数分布,建立高碱煤燃烧受热面结渣沾污的定量判断指标,最终达到对受热面结渣沾污在线预测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燃料 自发辐射分析 火焰发射光谱 图像处理 热辐射成像
下载PDF
鄱阳湖水沙与氮磷输移过程及滞留效应研究
14
作者 葛士林 黄国鲜 +4 位作者 任倩慧 王志超 许新发 徐晨辉 徐力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8,共13页
为了开展鄱阳湖水沙、氮磷输移过程及滞留变化的研究,收集了鄱阳湖“五河”七口水文站1958-2021年的径流量和悬沙浓度数据、1965-2020年鄱阳湖湖口入江水道地形数据、2003-2021年水质监测数据以及1973-2018年湖区围垦遥感解译等数据,采... 为了开展鄱阳湖水沙、氮磷输移过程及滞留变化的研究,收集了鄱阳湖“五河”七口水文站1958-2021年的径流量和悬沙浓度数据、1965-2020年鄱阳湖湖口入江水道地形数据、2003-2021年水质监测数据以及1973-2018年湖区围垦遥感解译等数据,采用统计、对比、双累计曲线及质量守恒法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五河”入湖沙量变化趋势、鄱阳湖入江水道地形变化以及鄱阳湖TN、TP滞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从20世纪90年代起“五河”入湖总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②鄱阳湖出口河段河床于2000-2010年期间在深度10.0~12.0m中滩河床发生了强烈下切和横向展宽,2010-2020年下切显著减缓,中滩河床还存在横向展宽的可能.③出入湖TN、TP通量与出入湖泥沙通量成正比.④鄱阳湖2003-2021年逐年TN、TP滞留率显著降低.研究显示:鄱阳湖“五河”流域各大中型梯级水库的建设使得鄱阳湖湖区多年来沙量显著降低,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及闸坝体系在2000年后水土流失韧性增强;但湖区采砂挖沙和航道整治等使得鄱阳湖出口河段河床显著下切;采砂挖沙活动导致鄱阳湖湖盆沉积物受到扰动,使得沉积物中的氮磷被释放出来,增加了出湖TN、TP通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鄱阳湖TN、TP滞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鄱阳湖 水沙过程 湖盆演变 滞留效应
下载PDF
基于陀螺幅频泰勒级数展开的圆锥误差补偿方法
15
作者 纪越 王志超 +2 位作者 李醒飞 鲁建宇 李金义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5-961,967,共8页
针对实际载体高动态运动环境中陀螺角速度经过滤波去噪且存在通带范围内增益不均匀的问题,导致传统等效旋转矢量迭代过程误差累积增加,提出一种基于陀螺频域特征的圆锥误差补偿算法。该方法构建了匹配陀螺频率特征的角速度输入函数,进... 针对实际载体高动态运动环境中陀螺角速度经过滤波去噪且存在通带范围内增益不均匀的问题,导致传统等效旋转矢量迭代过程误差累积增加,提出一种基于陀螺频域特征的圆锥误差补偿算法。该方法构建了匹配陀螺频率特征的角速度输入函数,进而计算幅频旋转矢量增量与理想旋转矢量的差值,通过将特征函数在频域内展开泰勒级数,使频域特征项系数对应相等求解圆锥系数,补偿系数可以看作考虑频域特征后对理想系数的修正补偿量。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幅频特征补偿算法锥进轴漂移率由10^(-5)(°)/h降低为10^(-11)(°)/h,验证了算法可行性,最终在单轴转台进行位置跟踪实验,实时位置跟踪精度提高了10%,为高精度捷联惯性导航惯性器件与补偿优化算法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特征 圆锥误差 姿态跟踪 单轴转台
下载PDF
燃煤锅炉燃烧利用矿井乏风甲烷改造经济性及运行影响分析
16
作者 郭前鑫 魏琳 +5 位作者 王虎 谢国威 何超 王志超 刘超 赵勇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213,共6页
为处理矿井大流量乏风中的超低浓度甲烷,拟采用将乏风作为锅炉二次风进行处理利用。对此类工程改造的锅炉引风、投资运行成本、项目改造收益、锅炉效率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井乏风甲烷利用工程改造减小了原来锅炉烟气的产生量,... 为处理矿井大流量乏风中的超低浓度甲烷,拟采用将乏风作为锅炉二次风进行处理利用。对此类工程改造的锅炉引风、投资运行成本、项目改造收益、锅炉效率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井乏风甲烷利用工程改造减小了原来锅炉烟气的产生量,且烟气量改变很小,无需对锅炉侧进行改造。管道及保温材料的采购与安装是此类改造工程的主要投资部分。该类项目的主要收益为乏风处理的碳汇补贴收益。乏风流速越低,工程投资成本变高,但运行成本变低,有助于项目的长周期盈利。绘制了不同输运长度下乏风总量与瓦斯绝对涌出量的20年期盈利平衡曲线。提出了优化矿井侧及二次风侧的乏风输送系统,并对乏风温度、湿度等因素对锅炉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矿井乏风利用项目的立项及可行性分析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风甲烷 二次风 工程投资 经济性 锅炉效率
下载PDF
雷州半岛尾巨桉人工林生理形态特征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
17
作者 曹昊阳 刘宇升 +3 位作者 许宇星 竹万宽 黄润霞 王志超 《桉树科技》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为明确尾巨桉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进而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桉树人工林的建设、恢复以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以典型季节性干旱胁迫区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分析尾巨桉的蒸腾速率... 为明确尾巨桉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进而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桉树人工林的建设、恢复以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以典型季节性干旱胁迫区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分析尾巨桉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水势和各冠层结构参数的季节变化特征,明确尾巨桉旱雨季间各生理特征和冠层形态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其应对季节性干旱的生理形态响应。结果表明:尾巨桉旱季的平均蒸腾速率(0.048 cm·min^(-1))显著小于雨季的平均蒸腾速率(0.064 cm·min^(-1)),平均气孔导度变化规律和平均蒸腾速率一致,旱季(0.39mm·s^(-1))显著小于雨季(0.49mm·s^(-1))。尾巨桉旱季的平均黎明前叶片水势为-1.41MPa,平均正午叶片水势为-1.79Mpa,均显著小于雨季(平均黎明前叶片水势-1.17MPa,平均正午叶片水势-1.47MPa),正午与黎明前的水势差旱季平均为0.39MPa,显著大于雨季的平均水势差(0.29MPa)。旱季的叶面积指数(LAI)为1.93,显著小于雨季的2.34,旱季的平均叶倾角(56.34°)和冠层总孔隙度(18.33%)均显著大于雨季(平均叶倾角53.26°,冠层总孔隙度13.85%)。研究结果说明尾巨桉为应对季节性干旱,在冠层形态方面会通过主动的叶运动(增加叶倾角和主动落叶)方式来减小截获的辐射进而降低树体的水分散失;在生理方面,尾巨桉会通过降低冠层气孔导度来降低蒸腾速率从而减少树体的水分散失,同时还通过降低自身水势、增加叶片和土壤之间的水势差来提高其在旱季的吸水和保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季节性干旱 生理特征 冠层结构
下载PDF
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动力参数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4
18
作者 王志超 李仙岳 +3 位作者 史海滨 孙敏 丁涛 王成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06,140,共7页
随着地膜的大规模连续使用,农膜残留随之剧增,从而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水分入渗及持水性能,严重阻碍了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饱和导水率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表征水分入渗性能及进行水分和溶质运移的重要参数,为了定量化和可... 随着地膜的大规模连续使用,农膜残留随之剧增,从而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水分入渗及持水性能,严重阻碍了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饱和导水率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表征水分入渗性能及进行水分和溶质运移的重要参数,为了定量化和可视化残膜对水力特性及土壤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设置5个残膜量处理(0、5、100、200、400 kg/hm2),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残膜量对水分入渗及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并基于CT扫描技术分析残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残膜量增加,饱和导水率呈显著指数下降趋势(p<0.05),当残膜量达到200 kg/hm2时,饱和导水率仅为无膜处理的12%。在高吸力阶段(>100 k Pa),残膜量增加土壤反而越易脱水,持水性能反而变差,即特征曲线左移;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和Gardner模型对不同残膜量处理的吸力和土壤含水率进行拟合,精度均较高,模型中经验参数随残膜量增加均呈明显规律变化。当残膜量增加后,二值化后的CT图像显示片状黑斑面积明显增加,并与残膜量呈比例关系,其中400 kg/hm2处理黑斑面积是无膜处理的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 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结构 CT
下载PDF
含残膜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构建 被引量:39
19
作者 王志超 李仙岳 +2 位作者 史海滨 徐鹏程 李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03-109,共7页
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累积后必然会改变土壤水动力学性能,导致土壤水分入渗能力下降,并严重影响土壤水和溶质运移。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影响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重要土壤水动力学参数,为了探索残膜对其影响机理,该文通过室内试验设置了5... 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累积后必然会改变土壤水动力学性能,导致土壤水分入渗能力下降,并严重影响土壤水和溶质运移。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影响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重要土壤水动力学参数,为了探索残膜对其影响机理,该文通过室内试验设置了5个不同残膜量(0、50、100、200、400 kg/hm2)处理,研究了残膜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构建了残膜条件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with residual plastic film,RPF-SWCC),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残膜量增多,土壤保水能力逐渐呈降低趋势;且低吸力段(主要排大孔隙土壤水)的当量孔径体积占比增大,而高吸力段(主要排中小孔隙土壤水)的当量孔径体积占比则减小,其中400 kg/hm2残膜含量处理比无膜处理大孔隙当量孔径占比增大近20%。对RPF-SWCC模型参数估计,显示随残膜量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呈降低趋势,且RPF-SWCC模型拟合精度总体上高于van Genuchten(VG)、Brooks-Corey(BC)及Log normal distribution(LND)常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对高残膜量处理,RPF-SWCC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几何平均数及决定系数R2均优于常用模型,且200、400 kg/hm2残膜含量处理RPF-SWCC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比VG模型分别降低了24.3%和65.0%,可见构建的RPF-SWCC模型能较好地应用于含残膜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拟合。该研究可为农膜残留地区水分迁移模拟以及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孔隙 模型 残膜 水分特征曲线
下载PDF
农膜残留对砂壤土和砂土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王志超 李仙岳 +2 位作者 史海滨 张栋良 徐鹏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8-205,共8页
通过室内试验设置5个不同残膜量(0、50、100、200、400 kg/hm^2)处理,研究不同残膜量对砂壤土和砂土水分入渗湿润锋、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土壤累积蒸发量和蒸发速率的影响,并评价了主要土壤入渗、蒸发模型在农膜残留土壤的适用性。... 通过室内试验设置5个不同残膜量(0、50、100、200、400 kg/hm^2)处理,研究不同残膜量对砂壤土和砂土水分入渗湿润锋、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土壤累积蒸发量和蒸发速率的影响,并评价了主要土壤入渗、蒸发模型在农膜残留土壤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残膜量增多,砂壤土和砂土入渗速率变慢,土壤湿润锋运移相同距离所需时间均显著增加,其中运移30 cm时,砂壤土残膜量400 kg/hm^2处理(SL5)比无残膜处理(SL1)运移时间增加了27.56%;相同入渗时间内累积入渗量随残膜量增加均显著减小(P<0.05),入渗结束后SL5处理比SL1处理累积入渗量减小了52.01 m L(23.12%);残膜量增加导致蒸发速率、累积蒸发量都显著减小(P<0.05),蒸发结束后SL5处理比SL1处理累积蒸发量减小了30.63%,且不同残膜量对砂壤土的影响大于砂土。对4个土壤水分入渗及蒸发模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Kostiakov和Philip入渗模型均能较好模拟残膜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其中Philip入渗模型拟合精度高于Kostiakov入渗模型,且对砂土中农膜残留下的土壤水分入渗模拟效果更好;Black蒸发模型随着残膜量增加拟合精度下降,而Rose蒸发模型受残膜量的影响较小,更适合于农膜残留土壤累积蒸发量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 土壤质地 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蒸发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