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最低发病温度为17℃,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温效应影响均大于中间效应。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男、女性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高温效应对女性影响更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0~3岁组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均最大;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0~3岁、19~64岁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而≥65岁者当天发病,之后下降,再缓慢波动上升。相对于最低发病温度17℃,高温(32℃)和中间温度(26℃)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以滞后14 d累计效应最大,在男性、女性、0~3岁、4~11岁、12~18岁、19~64岁、≥65岁人群中,中间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RR(95%CI)值分别为2.30(1.53~3.13)、2.45(1.65~3.30)、2.41(1.59~3.28)、2.54(1.40~3.79)、1.82(0.41~3.43)、1.98(1.11~2.93)、1.73(0.68~2.88),高温时RR(95%CI)值分别2.93(1.38~4.69)、3.08(1.48~4.9)、3.26(1.60~5.16)、3.12(1.06~5.56)、1.94(0.73~5.39)、2.31(0.54~4.36)、2.06(0.02~4.51)。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女性和3岁以下人群是敏感人群。气象因素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水相关疾病发病率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对兰州市水相关疾病发病情况进行预测。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4年12月水相关疾病发病率数据...目的探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水相关疾病发病率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对兰州市水相关疾病发病情况进行预测。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4年12月水相关疾病发病率数据,利用R软件构建ARIMA乘积季节模型,利用2015—2017年实际发病率与模型拟合数据比较,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并预测2015—2017年水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结果在水相关疾病预测中建立ARIMA(2,0,1)×(2,0,0)_(12)乘积季节模型,Ljung-Box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8.64,P=0.824),2015年—2017年兰州市常见水相关疾病实际发病率均在预测结果95%可信区间内,平均预测相对误差为5%。结论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兰州市水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能够运用于水相关疾病发病趋势的预测及预警,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居民夏季饮水量,为兰州市城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7年7—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兰州市所辖的四个城区中随机选取18岁及以上居民,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居民夏季饮水量,为兰州市城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7年7—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兰州市所辖的四个城区中随机选取18岁及以上居民,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居民经口饮水暴露参数。饮水量分层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兰州市城区居民夏季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142.4、1 650.0和395.2 m 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2 289.2、1 800.0和、403.6 m L/d)均高于女性(2 031.7、1 500.0和379.9 m L/d)(P<0.05);(18~44)岁、(45~64)岁、65岁及以上人群的总饮水量中位数(2 113.6、2 365.6和1 823.8 m L/d)和直接饮水量中位数(1 650.0、1 800.0和1 325.0 m L/d)的年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力劳动者间接饮水量中位数(429.6 m L/d)显著高于脑力劳动者(368.6 ml/d)(P<0.05);体质指数(BMI)<18.5、18.5~23.9、24.0~27.9、≥28.0~者的间接饮水量依次为318.8、397.4、426.9和421.6 m L/d,不同BMI者间接饮水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劳动情况和BMI均对兰州市城区居民夏季饮水量有一定影响,在兰州市城区饮水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多因素条件下的饮水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最低发病温度为17℃,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温效应影响均大于中间效应。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男、女性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高温效应对女性影响更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0~3岁组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均最大;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0~3岁、19~64岁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而≥65岁者当天发病,之后下降,再缓慢波动上升。相对于最低发病温度17℃,高温(32℃)和中间温度(26℃)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以滞后14 d累计效应最大,在男性、女性、0~3岁、4~11岁、12~18岁、19~64岁、≥65岁人群中,中间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RR(95%CI)值分别为2.30(1.53~3.13)、2.45(1.65~3.30)、2.41(1.59~3.28)、2.54(1.40~3.79)、1.82(0.41~3.43)、1.98(1.11~2.93)、1.73(0.68~2.88),高温时RR(95%CI)值分别2.93(1.38~4.69)、3.08(1.48~4.9)、3.26(1.60~5.16)、3.12(1.06~5.56)、1.94(0.73~5.39)、2.31(0.54~4.36)、2.06(0.02~4.51)。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女性和3岁以下人群是敏感人群。气象因素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文摘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居民夏季饮水量,为兰州市城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7年7—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兰州市所辖的四个城区中随机选取18岁及以上居民,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居民经口饮水暴露参数。饮水量分层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兰州市城区居民夏季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142.4、1 650.0和395.2 m 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2 289.2、1 800.0和、403.6 m L/d)均高于女性(2 031.7、1 500.0和379.9 m L/d)(P<0.05);(18~44)岁、(45~64)岁、65岁及以上人群的总饮水量中位数(2 113.6、2 365.6和1 823.8 m L/d)和直接饮水量中位数(1 650.0、1 800.0和1 325.0 m L/d)的年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力劳动者间接饮水量中位数(429.6 m L/d)显著高于脑力劳动者(368.6 ml/d)(P<0.05);体质指数(BMI)<18.5、18.5~23.9、24.0~27.9、≥28.0~者的间接饮水量依次为318.8、397.4、426.9和421.6 m L/d,不同BMI者间接饮水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劳动情况和BMI均对兰州市城区居民夏季饮水量有一定影响,在兰州市城区饮水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多因素条件下的饮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