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三说 |
甘文平
胡新颖
|
《社会科学动态》
|
2024 |
0 |
|
2
|
《日常家用》中母亲多重性格评析 |
甘文平
彭爱民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7
|
|
3
|
CET-4作文题项失败现象初探 |
甘文平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1
|
|
4
|
惊奇的回归──《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
甘文平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55
|
|
5
|
美国文坛新崛起的“X一代”作家群——杨仁敬教授访谈录 |
甘文平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6
|
艾德娜觉醒了吗——重读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 |
甘文平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7
|
|
7
|
从英译《荷塘月色》看译者的翻译美学思想 |
甘文平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1
|
|
8
|
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学性” |
甘文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9
|
试论美国文学中的“替罪羊”小说 |
甘文平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7
|
|
10
|
从小说到电影——谈美国文化的时代观 |
甘文平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1 |
5
|
|
11
|
士兵的呐喊:树立真实性的尊严——解读迈克尔·黑尔的越战小说《快件》 |
甘文平
赵芊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07 |
4
|
|
12
|
复合营养舔砖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
甘文平
吕国英
孙晓玉
张洪涛
|
《现代化农业》
|
2005 |
4
|
|
13
|
一朵可爱的不朽之花——论《红字》中的珠儿形象 |
甘文平
张培芳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4
|
中外文化对话中的中国声音:2014-2018年《外国文学研究》“中外学者访谈”话语解读 |
甘文平
唐一凡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2
|
|
15
|
认同与反讽——评析《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互文性主题 |
甘文平
张文俊
肖梦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12 |
1
|
|
16
|
文化“窄道”上的旅居者--评拉比·阿拉梅丁的小说《历史的天使》 |
甘文平
张越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2
|
|
17
|
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洞见——评格雷厄姆·格林的《沉静的美国人》 |
甘文平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8
|
中国大学师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兼评《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修订版 |
甘文平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1 |
35
|
|
19
|
一个文化、政治、文学命题——解答诺曼·梅勒的《我们为什么参加越南战争?》 |
甘文平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1
|
|
20
|
文学与历史的互文——从威廉·凯利为“美莱大屠杀”道歉谈起 |
甘文平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