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同号文 吴秀杰 +4 位作者 董哲 盛锦朝 金泽田 裴树文 刘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4-305,共22页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华龙洞 安徽东至 中更新世
下载PDF
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洞穴演化与古人类活动 被引量:1
2
作者 裴树文 蔡演军 +5 位作者 董哲 同号文 盛锦朝 金泽田 吴秀杰 刘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3-607,共15页
安徽东至华龙洞因发现距今约30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及石制品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华龙洞遗址的地质、地貌、沉积物特点及洞穴演化过程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华龙洞地处扬子陆块区西北缘,周边呈现低山—丘... 安徽东至华龙洞因发现距今约30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及石制品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华龙洞遗址的地质、地貌、沉积物特点及洞穴演化过程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华龙洞地处扬子陆块区西北缘,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与华龙洞遗址密切关联的岩溶洞穴,发育在上寒武统微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系内,中更新以来的地壳运动和岩溶发育是其形成的主要营力。华龙洞遗址是一处坍塌的洞穴,其发育大致经历发育初期(中更新世早期甚至更早)—稳定发育期(中更新世中期)—坍塌埋藏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等三个阶段,岩溶发育和洞外溪谷的侵蚀使得原始洞穴和堆积物一起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洞穴坍塌沉积物主要包括围岩岩块与碎屑、各种岩溶沉积物和文化遗物,胶结坚硬,不规则地埋藏于裂隙和巨石之间。古人类在遗址的活动时间处在距今约30万年前的稳定发育期,石制品和骨骼表面痕迹证据表明,华龙洞古人类具备依据不同原料的特点采取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的技术策略;石片边缘的使用痕迹和动物骨骼表面痕迹显示,古人类在遗址可能进行过肢解动物的行为。本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演化与适应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龙洞遗址 洞穴演化 人类演化 中更新世 安徽
下载PDF
馆藏《李振万功牌》考 被引量:1
3
作者 盛锦朝 汪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第5期39-43,共5页
功牌制度贯穿了清王朝的始终,彰显了清代文书的风格与特点,也反映出清代奖赏制度的格局。文章概述了《李振万功牌》的尺寸、材质、基本格式和流传经历,全面解读了功牌的版面文字和历史文化信息,援引考证了功牌的源起和流变。这幅功牌保... 功牌制度贯穿了清王朝的始终,彰显了清代文书的风格与特点,也反映出清代奖赏制度的格局。文章概述了《李振万功牌》的尺寸、材质、基本格式和流传经历,全面解读了功牌的版面文字和历史文化信息,援引考证了功牌的源起和流变。这幅功牌保存完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馆藏珍贵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功牌 文字解读 源流考证 价值
下载PDF
华龙洞——古人类的家园(1) 被引量:1
4
作者 盛锦朝 董哲 金泽田 《化石》 2017年第1期28-36,共9页
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的东至县南北狭长,其西部是长江冲积带,河湖密布,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滚滚长江经过该县西北侧由西南向东北流过,在该县西部历史名镇东流镇呈现90度大转弯向东流去。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黄庭坚以“沧江百折来... 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的东至县南北狭长,其西部是长江冲积带,河湖密布,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滚滚长江经过该县西北侧由西南向东北流过,在该县西部历史名镇东流镇呈现90度大转弯向东流去。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黄庭坚以“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描绘了长江这一壮美景色。在东至县尧渡镇有一个叫庞汪村的小村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 家园 鱼米之乡 东至县 安徽省 长江 文学家 黄庭坚
下载PDF
探访古徽道
5
作者 盛锦朝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第2期72-75,共4页
徽道,概念中的“商贸之道”,当然没有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显赫声名。但是,其真正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商贸”!自唐宋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南方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咽喉要道。
关键词 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 中国南方 古民居 商贸 唐宋 徽州
下载PDF
华龙洞——古人类的家园(2):重返华龙洞
6
作者 盛锦朝 金泽田 董哲 《化石》 2018年第1期25-31,共7页
2007年5月,主持华龙洞发掘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因病去世,使得华龙洞的发掘陷于停顿,但各方对华龙洞的关注并未减少。时间进入2013年,距离2006年华龙洞发掘已经7年。为争取下一步的发掘与研究,东至县文物部门多次前往合肥,商请... 2007年5月,主持华龙洞发掘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因病去世,使得华龙洞的发掘陷于停顿,但各方对华龙洞的关注并未减少。时间进入2013年,距离2006年华龙洞发掘已经7年。为争取下一步的发掘与研究,东至县文物部门多次前往合肥,商请省考古所尽可能促成此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 家园 文物考古 发掘 研究所 安徽省 东至县
下载PDF
华龙洞——古人类的家园之三 发现人类头骨化石
7
作者 董哲 金泽田 盛锦朝 《化石》 2018年第2期70-75,共6页
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 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化石 遗址发掘 动物骨骼 头骨化石 动物化石
下载PDF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2014-2016年出土的石制品 被引量:5
8
作者 董哲 裴树文 +4 位作者 盛锦朝 金泽田 宫希成 吴秀杰 刘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8-788,共11页
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6年,因出土丰富的直立人化石、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而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对2014年至2016年在洞口外发掘出土的54件石制品进行报道,意在揭示直立人在该遗址生存的技术特点和适应行为。华龙洞发育在下古... 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6年,因出土丰富的直立人化石、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而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对2014年至2016年在洞口外发掘出土的54件石制品进行报道,意在揭示直立人在该遗址生存的技术特点和适应行为。华龙洞发育在下古生界寒武系灰岩内,由于后期的坍塌,洞口外和洞口内均保留丰富的堆积物。石制品原料取自周边岩石内的脉石英和磨圆度较高的石英岩和燧石砾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以及各类剥片和修理石器产生的碎片和断块等;石制品个体以小型居多。硬锤锤击法为剥片主要方法,砸击法次之。石器类型主要为刮削器,此外还有尖状器。石制品组合总体显示早期人类的模式1工业类型。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和初步铀系的年代测试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中更新世中后期。两件石制品的拼合现象和多数动物骨骼表面的砍砸和割切痕迹显示,华龙洞为一处直立人多功能的生存和活动遗址。对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探讨中更新世中国直立人演化、迁徙和技术演化模式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模式1工业 中更新世 直立人 华龙洞遗址
原文传递
梅山石刻病害问题探析
9
作者 盛锦朝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1年第4期77-81,共5页
本文针对皖南梅山石刻暴露出的主要病害,探究并分析石刻病害的构成因素,提出了石刻保护的应对策略,旨在抛砖引玉,让遭受类似病害的石刻文物都能得到科学保护,有效利用。
关键词 石刻文物 病害 梅山 科学保护 抛砖引玉
原文传递
稀世瑰宝关子面值版与库印追回始末
10
作者 钱继才 盛锦朝 汪伟 《安徽钱币》 2007年第3期57-58,23,F0002,共4页
2006年年底,安徽省文化厅李修松副厅长致函池州市童怀伟书记,要求尽快收回国有珍贵文物关子面值版及关子库印。童书记非常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从此拉开了散落民间这两块南宋雕版回归国有的序幕。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将这... 2006年年底,安徽省文化厅李修松副厅长致函池州市童怀伟书记,要求尽快收回国有珍贵文物关子面值版及关子库印。童书记非常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从此拉开了散落民间这两块南宋雕版回归国有的序幕。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将这两块雕版成功追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贵文物 池州市 副厅长 文化厅 安徽省 关子 面值版 南宋雕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