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者通常因为耐药性产生而不能从新兴的免疫、靶向治疗中持续受益。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单一生物标志物,例如甲胎蛋白、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者通常因为耐药性产生而不能从新兴的免疫、靶向治疗中持续受益。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单一生物标志物,例如甲胎蛋白、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等缺乏指示HCC免疫、靶向治疗效果的效力。为了进一步优化临床决策,寻找能够准确预测HCC免疫、靶向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尤为重要。最近研究表明,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作为真核生物最普遍的RNA修饰方式之一,在HCC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耐药性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m^(6)A修饰参与HCC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耐药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并且阐述了m^(6)A修饰相关特征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对这两种新兴治疗方法疗效的预测作用,从m^(6)A修饰的角度提出改善HCC治疗效果及预测疗效的潜在方案,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有效决策提供新思路。展开更多
目的:对Ⅱ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价,并对临床获益人群进行探索性分析。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分期为Ⅱ期患者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纯手...目的:对Ⅱ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价,并对临床获益人群进行探索性分析。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分期为Ⅱ期患者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纯手术和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的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e,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 vival,OS)差异。采用Kaplan-Merier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亚组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62岁,单纯手术患者111例,术后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的方案辅助治疗155例。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9(16~87)个月。单纯手术组和术后辅助治疗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86.5%和90.2%(HR=0.596,95%CI:0.295~1.208,P=0.152),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和92.9%(HR=0.576,95%CI:0.248~1.338,P=0.19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T4、低分化(包括印戒细胞癌)腺癌、具有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肠梗阻穿孔、淋巴结清扫少于12枚、脉管瘤栓、神经侵犯)、CEA>5ng/mL患者术后辅助治疗能明显提高无瘤生存(P均<0.05)。结论:部分Ⅱ期结肠癌患者,包括肿瘤浸润程度为T4、低分化腺癌、具有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术前CEA>5 ng/mL可能从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中获益。展开更多
文摘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者通常因为耐药性产生而不能从新兴的免疫、靶向治疗中持续受益。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单一生物标志物,例如甲胎蛋白、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等缺乏指示HCC免疫、靶向治疗效果的效力。为了进一步优化临床决策,寻找能够准确预测HCC免疫、靶向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尤为重要。最近研究表明,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作为真核生物最普遍的RNA修饰方式之一,在HCC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耐药性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m^(6)A修饰参与HCC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耐药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并且阐述了m^(6)A修饰相关特征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对这两种新兴治疗方法疗效的预测作用,从m^(6)A修饰的角度提出改善HCC治疗效果及预测疗效的潜在方案,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有效决策提供新思路。
文摘目的:对Ⅱ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价,并对临床获益人群进行探索性分析。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分期为Ⅱ期患者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纯手术和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的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e,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 vival,OS)差异。采用Kaplan-Merier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亚组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62岁,单纯手术患者111例,术后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的方案辅助治疗155例。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9(16~87)个月。单纯手术组和术后辅助治疗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86.5%和90.2%(HR=0.596,95%CI:0.295~1.208,P=0.152),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和92.9%(HR=0.576,95%CI:0.248~1.338,P=0.19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T4、低分化(包括印戒细胞癌)腺癌、具有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肠梗阻穿孔、淋巴结清扫少于12枚、脉管瘤栓、神经侵犯)、CEA>5ng/mL患者术后辅助治疗能明显提高无瘤生存(P均<0.05)。结论:部分Ⅱ期结肠癌患者,包括肿瘤浸润程度为T4、低分化腺癌、具有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术前CEA>5 ng/mL可能从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