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贤在传统社会的历史形态及其差异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春娟 秦行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乡贤为时下兴起的概念,但是在传统社会中却早已存在了,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在先秦时期表现为"乡师""乡大夫",在秦汉时期表现为"三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名士",在科举兴起... 乡贤为时下兴起的概念,但是在传统社会中却早已存在了,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在先秦时期表现为"乡师""乡大夫",在秦汉时期表现为"三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名士",在科举兴起的隋唐以后表现为"乡绅",前科举时代与科举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贤 基层治理 历史形态
下载PDF
三国时期蜀汉学风微探 被引量:1
2
作者 谢贵安 秦行国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2-45,共4页
三国时期,蜀地学术鼎盛。尽管九州纷扰,蜀地学者依然笔耕不辍,不断吸纳北地、荆州等外围的治学方法,继承和发展古文经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风,为日后陈寿撰著《三国志》提供了良好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
关键词 三国 学风 蜀地
下载PDF
《春秋》的“大义”与“微言”
3
作者 姜广辉 秦行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5,共10页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霸”即“伯”,即争当“诸侯长”。历史上,虽有孟子等儒者对春秋史事评价过低,但孔子作《春秋》记载春秋大事,对齐桓公、晋文公主盟之事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并从这段历史中发现政治智慧与思想之光,以“大义”和...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霸”即“伯”,即争当“诸侯长”。历史上,虽有孟子等儒者对春秋史事评价过低,但孔子作《春秋》记载春秋大事,对齐桓公、晋文公主盟之事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并从这段历史中发现政治智慧与思想之光,以“大义”和“微言”形式总结其中的经验。“大义”主要有“尊王”“尊周”,反分裂;“选贤与能”,天下为公;天下治理,“会盟”共商;倡仁道,鄙诈力等。“微言”主要有“大一统”;“通三统”;“张三世”;新“夷夏”观等。《春秋》“大义”和“微言”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和价值,可以进行现代性阐发与转化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推举贤能理政;文化上,促进文明交流与民族融合,维护文明延续发展与民族团结等,这些在当代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春秋》 大义 微言
下载PDF
延祐复科与胡安国《春秋传》的确立
4
作者 秦行国 《教育与考试》 2023年第2期28-33,共6页
元朝建立后,科举一度废置,一直到延祐时期,元廷乃决定重新开科取士。在考试程式中,《春秋》以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为定准。胡安国《春秋传》跻身官学,一则,是因程朱理学被元廷推崇,成为治国的意识形态,而胡安国《春秋传》又在程朱理... 元朝建立后,科举一度废置,一直到延祐时期,元廷乃决定重新开科取士。在考试程式中,《春秋》以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为定准。胡安国《春秋传》跻身官学,一则,是因程朱理学被元廷推崇,成为治国的意识形态,而胡安国《春秋传》又在程朱理学的谱系之中,遂得到了理学朝臣的支持,是故得到启用,二则,胡安国《春秋传》倡导的“尊王”之义完全符合元朝的“大一统”情势需要,而其提倡的“攘夷”之义,对于已入主中原的元廷而言,其地理、疆域早已超越汉唐,打破了以往夷夏之防的壁垒,因此,作为异族的元廷并不避讳。正是基于学术与政治的双重因素,胡安国《春秋传》得以顺利进入科考程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 夷夏 科举 延祐
下载PDF
论康熙、乾隆二帝对《春秋》中“尊王”的不同解读
5
作者 秦行国 《清史论丛》 2022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康熙帝的《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和乾隆帝的《御纂春秋直解》皆强调尊王之义、君臣之伦。康熙帝在《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解读天与王的关系时,强调王当奉天命,王要受到天的制约,王权是要受制于天命、天道... 康熙帝的《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和乾隆帝的《御纂春秋直解》皆强调尊王之义、君臣之伦。康熙帝在《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解读天与王的关系时,强调王当奉天命,王要受到天的制约,王权是要受制于天命、天道的,其受到了宋儒胡安国天理观的影响。乾隆帝与康熙帝完全不同,乾隆帝在《御纂春秋直解》中虽然承认其祖父王奉天道的看法,但他在解读天与王的关系时,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将天与王的关系看得更为紧密,尊王即尊天,将王权与天命、天道完全联系在一起,不再遵守康熙帝的理解,直接摒弃了宋儒的天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帝 乾隆帝 《春秋》 尊王
下载PDF
外在嵌入与内在嬗变:乡贤文化治理的双重考量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春娟 秦行国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7-61,共5页
乡贤文化治理依托于人际关系网络构建的社会资本、家庭和宗族主导的组织力量以及贤德追求为典型的教化、引领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贤文化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面临新的愿景的同时,也遭遇到异时异世的转换困局。在现... 乡贤文化治理依托于人际关系网络构建的社会资本、家庭和宗族主导的组织力量以及贤德追求为典型的教化、引领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贤文化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面临新的愿景的同时,也遭遇到异时异世的转换困局。在现代性介入、国家积极政治诱导外在嵌入及农村社会价值、心态重塑的内在转变下,农村社会发生了聚变。外在嵌入与内在嬗变造成了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破碎,家庭、宗族依托力量减弱,乡村内生德性导向逐渐消亡的直接性后果,成为了乡贤文化治理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贤文化 外在嵌入 内在嬗变
下载PDF
凤凰花
7
作者 秦行国 王文 《黄河之声》 2014年第8期107-107,共1页
下载PDF
经是史还是文:章太炎、刘师培对“六经”问题的两种解读
8
作者 秦行国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5,共7页
章太炎服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提出“六经无非一史”。他将六经皆列为古史,当之为记载的政治、法制的载体,同时对六经的宗教性、官书性加以质疑,视之为客观之学。在刘师培看来,六经之所以为经,在于其兼具偶、韵、文藻的特点,具有... 章太炎服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提出“六经无非一史”。他将六经皆列为古史,当之为记载的政治、法制的载体,同时对六经的宗教性、官书性加以质疑,视之为客观之学。在刘师培看来,六经之所以为经,在于其兼具偶、韵、文藻的特点,具有文章的独特美感,六经之中皆含有文,是故“六经之中,无一非成文之书”,其以文为正宗,赋予了美学意义。章太炎、刘师培虽分别从史学与文学的视角来理解六经,然其宗旨却是一致的,章太炎认为语言文字、风俗、历史乃一国之特性,依靠史籍记录,可以激发人的民族感情,鼓舞人心;刘师培崇尚文学,并不是为了玩弄辞藻、敷写性情,他以文学为羽翼,凭此来启迪民众,保存国学,二人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为根本归宿。章太炎、刘师培对“六经”问题的解读极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刘师培 六经 历史
原文传递
弦外之音:侯外庐对章太炎经史之论的理解
9
作者 秦行国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8,159,160,共10页
侯外庐对章太炎的经史之论进行了新的挖掘与理解。在他看来,章太炎强调经史不可分离,主张剥离六经的神圣性与宗教性,将孔子视为历史学家,采用历史学与逻辑学的办法研究六经,进而反对今文家康有为所倡导的托古自作与微言大义。于古文经学... 侯外庐对章太炎的经史之论进行了新的挖掘与理解。在他看来,章太炎强调经史不可分离,主张剥离六经的神圣性与宗教性,将孔子视为历史学家,采用历史学与逻辑学的办法研究六经,进而反对今文家康有为所倡导的托古自作与微言大义。于古文经学,侯外庐指出章太炎不但摆脱了今文家神秘主义的色彩,而且迈出了乾嘉学者实事求是的传统,具有理性主义的意识。侯外庐还认为章太炎持经史通法的看法,反对引经附法,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对于法制的落脚点,他将之归结于土地制度的平均主义上。侯外庐认为章太炎的经史之论与其政论思想是互通的,章太炎以经史之学为基础,与立宪派进行斗争,宣扬排满革命与直接民权,赋予章太炎理性主义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章太炎 经史不可分
原文传递
校园贷会成为校园害么?
10
作者 秦行国 《党员生活(湖北)》 2017年第20期14-15,共2页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人物。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现实中,非法校园贷以互联网金融和社交工具为平台,锁定在校学子...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人物。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现实中,非法校园贷以互联网金融和社交工具为平台,锁定在校学子为诈骗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 金融形式 悲剧人物 诈骗对象 大学生 互联网
原文传递
乾隆时期科考废除胡安国《春秋传》原因再析
11
作者 秦行国 《原道》 2021年第2期295-304,共10页
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高宗于科考中下诏废除沿用已久的胡安国《春秋传》,而改用《左传》。汉学家艾尔曼试图从汉、宋之争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认为清高宗此举息止了一场汉、宋之争,并且表示汉学在朝廷的获胜。胡安国《春秋传》在科考... 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高宗于科考中下诏废除沿用已久的胡安国《春秋传》,而改用《左传》。汉学家艾尔曼试图从汉、宋之争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认为清高宗此举息止了一场汉、宋之争,并且表示汉学在朝廷的获胜。胡安国《春秋传》在科考中被废,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学术上的汉学与宋学的争执,需要从清高宗与胡安国之间深层的矛盾来看。其一,在清高宗看来,天与王本是一体的,尊王即是尊天,将天与王完全勾连在一起,旨在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为其合法性提供支撑,而在宋儒胡安国看来,天与王并不能相提并论,天是高于王的,强调以天制王,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其二,胡安国借由《春秋传》极力宣扬“攘夷”大义,强调夷夏大防,这对于自关外入主中原的满人政权形成了严重的政治触碍,乾隆对胡安国此点表达出相当的不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清高宗 《春秋传》 尊王 攘夷
原文传递
科考的调整与士子的答题:从科举的视角看海外“新清史”学派的“非汉化”论
12
作者 秦行国 《科举学论丛》 2021年第2期30-38,共9页
海外“新清史”学派的代表性学者罗友枝(Evelyn Sakakida Rawski)将清朝与中国、满族与汉族加以切割,强调清代统治的非汉族背景,并否定汉化。从科举的视角来看,这一论调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实情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廷对《春秋》科... 海外“新清史”学派的代表性学者罗友枝(Evelyn Sakakida Rawski)将清朝与中国、满族与汉族加以切割,强调清代统治的非汉族背景,并否定汉化。从科举的视角来看,这一论调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实情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廷对《春秋》科考经目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遵照《春秋胡氏传》改为遵照《左传》,除了这一套标准,清代官方还制定了另外一种标准,即遵照康熙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和乾隆的《御纂春秋直解》。然无论是哪一条标准,皆强调《春秋》中的“尊王”之义,士子的答题皆对此加以因应。清帝通过科举制度来实行政治统治,并表达其“尊王”的意志,这种制度继承正是清朝中国性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科举 汉化
原文传递
务实铸就奋进魂——武汉市东西湖区国税局税源管理三科党支部抓党建促税收工作纪实
13
作者 何迪 夏建涛 +1 位作者 吴翩翩 秦行国 《党员生活(湖北)》 2016年第6X期48-49,共2页
近年来,武汉市东西湖区国税局税源管理三科党支部努力做基层党建工作的领跑者,'把党建工作与税收征管相结合、党员先锋岗与税收岗位练兵相结合、日常管理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紧紧'围绕税收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税收'这一总... 近年来,武汉市东西湖区国税局税源管理三科党支部努力做基层党建工作的领跑者,'把党建工作与税收征管相结合、党员先锋岗与税收岗位练兵相结合、日常管理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紧紧'围绕税收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税收'这一总体目标,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和务实党建工作中,找准党建工作和税收工作的结合点,扎实推进,勇于承担,善于落实,服务大局,取得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源管理 国税局 东西湖区 武汉市 党支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