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电影《高兴》的美学风格 被引量:2
1
作者 翟创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74-75,共2页
电影《高兴》的美学风格颇为复杂。一方面因为影片对于现实苦难和生活悲剧的关注与表现,使影片体现出浓烈的悲剧意识;另一方面又因其超越现实迫求理想的精神.而体现出强烈的喜剧色彩。在取景、人物造型、色彩运用、音乐表现等方面既... 电影《高兴》的美学风格颇为复杂。一方面因为影片对于现实苦难和生活悲剧的关注与表现,使影片体现出浓烈的悲剧意识;另一方面又因其超越现实迫求理想的精神.而体现出强烈的喜剧色彩。在取景、人物造型、色彩运用、音乐表现等方面既体现出粗砺而又优美纯净的美学特征。不同的美学特征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影片独特的“杂色”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高兴》 美学风格
下载PDF
从歌颂到反讽——革命者形象的变迁与王蒙创作心态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翟创全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00-102,125,共4页
有关革命者生涯的记忆是作家王蒙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革命和革命者形象王蒙进行了不断的书写和重写。从《青春万岁》到新时期初的《布礼》、《蝴蝶》,再到后来的"季节"系列,作家对革命者形象的书写经历了纯情的歌颂、痛... 有关革命者生涯的记忆是作家王蒙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革命和革命者形象王蒙进行了不断的书写和重写。从《青春万岁》到新时期初的《布礼》、《蝴蝶》,再到后来的"季节"系列,作家对革命者形象的书写经历了纯情的歌颂、痛苦的分裂和忧愤的反讽三个阶段。王蒙作品中革命者形象的演变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作家创作心态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者形象 歌颂 分裂 忧愤
下载PDF
论庞天舒军旅小说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翟创全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6-30,共5页
生命现象是人类文明关注与调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学艺术思考与表达的终极目标。庞天舒的军旅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她以鲜明的科学思维从生命起源、物种演变与生存斗争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命的内在激情与外部物质世界不断积聚冲突... 生命现象是人类文明关注与调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学艺术思考与表达的终极目标。庞天舒的军旅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她以鲜明的科学思维从生命起源、物种演变与生存斗争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命的内在激情与外部物质世界不断积聚冲突的能量的统一性,赞美了人类战斗与爱的激情,表达了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与全新理解。强烈而新颖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庞天舒军旅小说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并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学现象的崭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天舒 军旅文学 生命意识
下载PDF
论贾平凹小说《高兴》的文化主题
4
作者 翟创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18-119,共2页
《高兴》延续了贾平凹小说创作一贯的文化探索主题。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刘高兴与孟夷纯身上寄托了作家的文化理想——仁施天下的仁义之道与宁死不屈的刚烈之魂,二人的苦难遭遇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悲剧命运。在这部小说中贾... 《高兴》延续了贾平凹小说创作一贯的文化探索主题。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刘高兴与孟夷纯身上寄托了作家的文化理想——仁施天下的仁义之道与宁死不屈的刚烈之魂,二人的苦难遭遇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悲剧命运。在这部小说中贾平凹为传统文化谱写了一曲现代哀歌,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建设诉求,仍然在现代文化荒原上进行执著的守望和不屈的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高兴》 文化主题
下载PDF
风俗与人性的歌者——从《眼睛》看刘庆邦小说的创作视角
5
作者 翟创全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9期89-90,共2页
刘庆邦的小说《眼睛》通过乡村风俗图景的描写,剖析包藏其中的美丑并存的人性世界,显示了刘庆邦小说切入和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其小说中的风俗包含着深刻人性内容,人性则是风俗化了的人性,二者水乳相融。风俗与人性,其实是刘庆邦... 刘庆邦的小说《眼睛》通过乡村风俗图景的描写,剖析包藏其中的美丑并存的人性世界,显示了刘庆邦小说切入和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其小说中的风俗包含着深刻人性内容,人性则是风俗化了的人性,二者水乳相融。风俗与人性,其实是刘庆邦小说关注和表达生活的同一视角的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则庆邦 《眼睛》 创作视角 风俗人性
下载PDF
对于民族文化痼疾的深沉感喟——《头发的故事》主题解析
6
作者 翟创全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11期73-74,共2页
《头发的故事》从明清交替之际、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时期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心态中重名轻实的痼疾,同时也关注了由此造成的历史上无数无谓的苦痛和死亡、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和五四时代理想家的空谈等问题,对中国的历史、现... 《头发的故事》从明清交替之际、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时期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心态中重名轻实的痼疾,同时也关注了由此造成的历史上无数无谓的苦痛和死亡、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和五四时代理想家的空谈等问题,对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展开了全面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发的故事》 主题解析
下载PDF
李清源小说的悬疑迷宫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翟创全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51-54,共4页
构建悬疑迷宫是李清源小说的惯用策略,其小说往往把读者带入精心构造的表象迷宫,寻找和揭示隐藏的真相并最终走出迷宫。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悬疑迷宫意味着对表象世界的深深质疑和对生活真相的执着追寻,并隐含了作者对冰冷现实的直面... 构建悬疑迷宫是李清源小说的惯用策略,其小说往往把读者带入精心构造的表象迷宫,寻找和揭示隐藏的真相并最终走出迷宫。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悬疑迷宫意味着对表象世界的深深质疑和对生活真相的执着追寻,并隐含了作者对冰冷现实的直面、对存在意义的沉思和火热的理想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源 悬疑 叙事迷宫
下载PDF
入古出新寓神奇——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隐性叙事
8
作者 翟创全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66-69,共4页
贾平凹长篇小说常通过人物、环境、情节等的特定设置,与历史人物、文学经典、传说故事等发生联系,形成古今交融、今昔对比的格局,从而在作品本体内容之外,隐藏了另一个艺术世界。如《怀念狼》的人物、情节、主题与《西游记》相类又相反... 贾平凹长篇小说常通过人物、环境、情节等的特定设置,与历史人物、文学经典、传说故事等发生联系,形成古今交融、今昔对比的格局,从而在作品本体内容之外,隐藏了另一个艺术世界。如《怀念狼》的人物、情节、主题与《西游记》相类又相反,《白夜》暗含了虞白—虞姬、夜郎—乌骓的类似"再生人"的故事,《高老庄》在小说环境的对比中寓意了田园诗意的失落,等等。贾氏长篇小说的隐性叙事在出入古今之时,寄寓着深邃内涵与神奇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长篇小说 叙事
下载PDF
曹禺话剧中的两组人物形象
9
作者 翟创全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第2期211-212,共2页
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可以分为阎王、小鬼、冤魂,以及空虚者、彷徨者、奋斗者等不同的形象系列,第一组形象系列显示了曹禺对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后一组形象系列显示了他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观察与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 曹禺 人物 人类 存在
原文传递
淳美乡土的艺术化再现:论《遍地白花》与刘庆邦小说创作心理
10
作者 翟创全 《郑州师范教育》 2017年第3期66-69,共4页
《遍地白花》是对淳美故乡的艺术还原与再现,其创作过程也是作家的一次精神还乡之旅。小说通过女画家到乡村写生的故事,形象地阐发了刘庆邦对于乡土、人性、艺术的理念。其中有对乡土风物、乡民悲欢、淳美人性的主动寻觅,也有对眷恋故土... 《遍地白花》是对淳美故乡的艺术还原与再现,其创作过程也是作家的一次精神还乡之旅。小说通过女画家到乡村写生的故事,形象地阐发了刘庆邦对于乡土、人性、艺术的理念。其中有对乡土风物、乡民悲欢、淳美人性的主动寻觅,也有对眷恋故土,追寻艺术之美,通过艺术进行精神补偿等自我创作心理的剖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庆邦 《遍地白花》 创作心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