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掖地区气象因素对痤疮门诊就诊量的影响
1
作者 吴岳 石春蕊 +3 位作者 张剑虹 武奕 董继元 韩磊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65-470,共6页
目的研究甘肃省张掖地区气象因素对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为痤疮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张掖地区某三甲医院6305例痤疮门诊患者日就诊数据及同时期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和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关... 目的研究甘肃省张掖地区气象因素对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为痤疮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张掖地区某三甲医院6305例痤疮门诊患者日就诊数据及同时期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和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关系,并按不同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张掖地区气象因素对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滞后效应。低温(-10.7℃)的危害发生早,高温(24.9℃)的危害时间久,两者单日滞后最大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31(95%CI:1.001~1.061)、1.076(95%CI:1.037~1.120);低温和高温均在累积滞后21天时效应值最大,RR分别为1.806(95%CI:1.576~2.071)、1.755(95%CI:1.493~2.062);低温和高温对男性及19~<35岁人群影响较大。低湿度(22%)的保护效应(RR<1)在累积滞后21天时效应最强RR=0.564(95%CI:0.449~0.709);低湿度对女性及19~<35岁人群的保护效应最显著。结论低温和高温均增加张掖地区痤疮门诊就诊风险,男性及19~<35岁人群更敏感。低湿度主要保护女性及19~<35岁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气温 相对湿度 痤疮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槽式光热电站导热油管道设计与优化要点
2
作者 董继元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4年第9期0018-0021,共4页
本文针对槽式光热电站中导热油系统的设计问题展开研究,该系统是工程量最大、复杂度最高的工艺管道系统之一,其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将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期、造价、运行经济性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通过结合实际项目执行经验,本文阐述了导... 本文针对槽式光热电站中导热油系统的设计问题展开研究,该系统是工程量最大、复杂度最高的工艺管道系统之一,其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将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期、造价、运行经济性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通过结合实际项目执行经验,本文阐述了导热油管道系统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和设计优化要点,主要针对:管道设计参数的确定、管道材料的选择、保温保护层材料的确定、支吊架设计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电站 导热油系统 设计参数 设计优化 管道
下载PDF
兰州市昼夜温差对居民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润平 张万成 +3 位作者 令江陇 董继元 张莉 阮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4-939,共6页
目的分析兰州市昼夜温差(DTR)的变化与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关系,为气温变化导致脑卒中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部门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市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资料及同期空气污染物... 目的分析兰州市昼夜温差(DTR)的变化与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关系,为气温变化导致脑卒中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部门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市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资料及同期空气污染物(PM_(10)、SO_(2)和NO_(2))和气象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空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DTR与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关系,并绘制三维图及不同水平DTR风险关联图,同时按照性别、年龄(<65岁和≥65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14至2019年兰州市共有92812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兰州市DTR与脑卒中住院人数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低水平DTR(4.5℃)在累积滞后18 d时,脑卒中住院患者的RR值最大,为1.25(95%CI=1.16~1.35),高水平DTR(18.5℃)在累积滞后21 d对脑卒中患者的住院影响达到最高值,RR值为1.09(95%CI=1.01~1.18)。分层分析显示,低水平DTR对男性和<65岁脑卒中患者的住院影响较大。结论短期暴露于不同水平的DTR均会对脑卒中住院人数产生影响,但低水平DTR对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影响略大于高水平DTR。低水平DTR时应加强对男性和<65岁人群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温差 脑卒中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住院人数
下载PDF
日均气温对兰州市支气管炎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仁庆 董继元 +1 位作者 王雁茹 刘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为研究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人数的影响,收集兰州市2013—2019年三所综合性医院支气管炎患者门诊就诊资料及气象、空气污染物等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和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的关系,并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为研究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人数的影响,收集兰州市2013—2019年三所综合性医院支气管炎患者门诊就诊资料及气象、空气污染物等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和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的关系,并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滞后效应。低温(-5.0℃)和高温(25.4℃)的危害效应均为暴露当天最大,随着滞后天数增加危害逐渐减弱,低温持续滞后1~13 d,高温持续滞后19 d。冷效应的危害作用大于热效应,但热效应有更长的滞后时间。气温第5百分位数(-5.0℃)和第95百分位数(25.4℃)分别在累积滞后14 d和21 d时效应值最大,分别为2.832和1.070。低温和高温暴露下男性就诊风险大于女性,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3.089、1.085。低温和高温下0~14岁儿童的门诊就诊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人群,在-5.0℃时,累积滞后14 d时有最大值,RR值为3.191,在25.4℃时,累积滞后21 d时有最大值,RR值为1.089。低温和高温均增加兰州市居民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低温的危害效应大于高温效应,14岁以下儿童对低温反应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支气管炎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兰州地区人群对多环芳烃的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5
作者 董继元 王金玉 +2 位作者 张格祥 王式功 尚可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7-332,共6页
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兰州地区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居民中男性和女性对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终身日平均暴露量分别为... 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兰州地区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居民中男性和女性对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终身日平均暴露量分别为4.55×10-4和5.07×10-4mg.kg-1.d-1。暴露途径中食物摄取是最主要途径,食物中贡献较大的为谷物。相应的男性和女性的健康风险度分别为4.12×10-5.a-1和4.80×10-5.a-1,兰州地区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居民人体健康风险度远远高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的标准。兰州地区女性对多环芳烃的暴露量高于男性,女性健康风险平均值亦远远高于EPA标准值,兰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长时间低剂量多环芳烃暴露有一定的关系。兰州地区多环芳烃人群暴露与天津和北京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暴露 健康风险评价 兰州
下载PDF
上海市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5
6
作者 董继元 刘兴荣 +2 位作者 张本忠 王式功 尚可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为研究上海市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结合上海市人群状况,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上海市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暴露量及由此导致的健康风险,分析不同环境介质、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的风险贡献率,并结... 为研究上海市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结合上海市人群状况,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上海市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暴露量及由此导致的健康风险,分析不同环境介质、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的风险贡献率,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实际评价时,根据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部分美国环保局推荐参数,剩余的评价参数根据国内的相关文献,我们进行了修正,以使暴露模型更较好的接近上海市真实暴露场景,提高模拟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对16种PAH化合物(PAH16)的日均暴露量分别为1.27×10-3、8.90×10-4、7.49×10-4 mg·kg-1·d-1,主要暴露途径是膳食暴露,此外呼吸暴露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皮肤暴露作用很小。膳食暴露中对总暴露贡献最大的食品是粮食、肉类、鱼类。高环化合物主要来自肉类和鱼类。2环、3环、4环、5环和6环化合物对总暴露谱的贡献依次减少。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由于PAHs暴露引起的平均致癌风险为7.20×10-6、6.13×10-6、4.44×10-6 a-1,上海市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居民人体健康风险度高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标准。上海市女性对多环芳烃的暴露量高于男性,女性健康风险平均值亦高于EPA标准值。上海市多环芳烃人群暴露与天津、北京和兰州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各项参数中,粮食、蔬菜摄食量和相应的多环芳烃(PAHs)残留浓度是影响暴露的重要因素。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得到各年龄段人群对多环芳烃(PAHs)的日均暴露量的分布特征,各输出变量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暴露 健康风险评价 上海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6
7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尚可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3-968,共6页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日渐严重,为研究黄河兰州段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根据黄河兰州段2005年5个采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邻苯二甲...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日渐严重,为研究黄河兰州段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根据黄河兰州段2005年5个采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2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均小于1,其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相对较高,在10-2数量级,偏高于邻苯二甲酸正丁酯。从位于兰州市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内的3号采样点(S3)采集的水样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偏高,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不同暴露途径健康风险的对比表明,饮水是水体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最主要途径,其对人体健康总风险的贡献远大于洗浴皮肤暴露。常规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源水中微量PAEs等有机污染物,因此地面水特别是饮用源水PAEs污染具有较大的健康风险。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黄河兰州段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环境 邻苯二甲酸酯类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尚可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92-1897,共6页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的多环芳烃污染日渐严重。为研究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根据黄河兰州段2004年11个采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黄河兰州段多环芳...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的多环芳烃污染日渐严重。为研究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根据黄河兰州段2004年11个采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黄河兰州段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均小于1,其中萘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在10-3数量级,偏高于其他污染物。苯并(a)芘的致癌风险指数值在10-4数量级以下。从位于西固八盘峡的1号采样点(S1)采集的水样中萘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偏高。在所有采样点中,西固八盘峡的1号采样点(S1)污染较重,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黄河兰州段萘的非致癌风险亦较高。常规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源水中微量PAHs等有机污染物,因此地面水特别是饮用源水PAHs污染具有较大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环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相对湿度与PM_(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董继元 刘兴荣 +2 位作者 张本忠 王金艳 尚可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95-2001,共7页
将相对湿度RH与PM_(10)浓度、大气能见度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利用兰州2002-2012年的环境气象资料,对相对湿度RH、PM_(10)浓度与能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RH与PM_(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之间的直观... 将相对湿度RH与PM_(10)浓度、大气能见度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利用兰州2002-2012年的环境气象资料,对相对湿度RH、PM_(10)浓度与能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RH与PM_(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之间的直观联系,加深对灰霾形成过程的认识。将RH以5%的间隔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各区间ρ(PM_(10))平均值与RH平均值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相关系数)达0.940;高颗粒物浓度更多地出现于低湿天气条件下,但高湿度非降雨天气条件下颗粒物容易积聚。随着RH增大,大气能见度随ρ(PM_(10))变化率的绝对值增大;RH在75%以上时,增加相同的ρ(PM_(10))所导致的大气能见度下降量是RH在40%~45%时的2倍以上;RH 45%~60%,大气能见度可较好地反映ρ(PM_(10))的变化,而RH大于60%时,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主要反映ρ(PM_(10))含水量的快速增加而并非指示ρ(PM_(10))的增加。在分析无降水天气过程时发现,当RH在80%~90%之间时PM_(10)的平均值明显下降,二者不呈负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这种高湿度天气通常出现在夏秋季节,一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低,另一方面大气稳定度低,逆温层厚度比较稀薄,静风频率出现的概率比较低,风速相对于冬春季节较大(平均风速大于1.5 m·s^(-1)),污染物易扩散。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相对湿度、PM_(10)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兰州能见度变化对PM_(10)比较敏感。PM_(10)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秋季次之,夏季最弱。兰州由于特殊的河谷盆地地形,复杂的气象条件使得兰州地区大气相对湿度与PM_(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关系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RH 大气能见度 兰州
下载PDF
兰州市气温对脑卒中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董继元 陈永聪 +2 位作者 张本忠 周骥 王式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6-374,共9页
通过收集兰州市2010—2013年每日脑卒中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对脑卒中发病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气象... 通过收集兰州市2010—2013年每日脑卒中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对脑卒中发病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气象因素与脑卒中病例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兰州市脑卒中每日发病人数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均存在相关性,气温在不同滞后日与脑卒中的关联呈非线性,不同类型脑卒中与气温的关联强度存在差异。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低温在当天就表现出危害效应,随后发病风险不断增加,滞后2~3 d时达到最大,可持续至低温发生后的第30天。脑梗塞的发病过程与脑出血存在一定差异,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发病风险增大,并且气温效应在当天就能发生,在滞后3~5 d内最强。低温对女性或者19~64岁者的影响更大,而高温对≥65岁者的影响更大;低温对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均有影响,高温仅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影响。气温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影响存在差异,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病影响也有所不同。气温是作为外因通过影响机体功能而致人发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脑卒中 滞后效应 兰州市
下载PDF
兰州地区DDT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被引量:9
11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3 位作者 高宏 尚可政 姚焕炬 成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9-522,共4页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了稳态假设下DDT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农业施用是该区域DDT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的迁移过程是气-土沉降、气-水沉降、土壤侵蚀,土壤中降...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了稳态假设下DDT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农业施用是该区域DDT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的迁移过程是气-土沉降、气-水沉降、土壤侵蚀,土壤中降解和大气平流输出,这是DDT从研究区域消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中DDT占总残留量的99.83%。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为2.80×10-11mol·m-3,2.72×10-7mol·m-3,2.47×10-3mol·m-3和3.16×10-5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DDT 多介质逸度模型 迁移 归趋
下载PDF
大连市人群对多环芳烃的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董继元 刘兴荣 +2 位作者 张本忠 王式功 尚可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0-334,共5页
近年来大连市多环芳烃污染日益严重。为研究大连市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居民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结合大连地区人群状况,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大连市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暴露量及由此导致的健康风险,分析不同环境介质、暴... 近年来大连市多环芳烃污染日益严重。为研究大连市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居民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结合大连地区人群状况,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大连市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暴露量及由此导致的健康风险,分析不同环境介质、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的风险贡献率,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实际评价时,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选用了部分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参数,剩余的评价参数根据国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大连市居民中男性和女性对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日平均暴露量分别为2.59×10-4mg/(kg·d)和2.79×10-4mg/(kg·d)。主要暴露途径是膳食暴露,此外呼吸暴露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皮肤暴露作用很小。膳食暴露中对总暴露贡献最大的食品是谷物和蔬菜。相应的男性和女性的健康风险度分别为2.68×10-5a-1和2.90×10-5a-1,大连市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居民人体健康风险度高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标准。大连市女性对多环芳烃的暴露量高于男性,女性健康风险平均值亦高于EPA标准值。大连市多环芳烃人群暴露与天津、北京和兰州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各项参数中,粮食、蔬菜摄食量和相应的多环芳烃(PAHs)残留浓度是影响暴露的重要因素。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得到各年龄段人群对多环芳烃(PAHS)的日均暴露量的分布特征,各输出变量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健康风险评价 大连市 多环芳烃
下载PDF
兰州地区苯并(a)芘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1 位作者 高宏 姚焕炬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50-2153,共4页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苯并(a)芘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相间迁移通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气的平流输入和化石燃料燃烧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6%;在...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苯并(a)芘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相间迁移通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气的平流输入和化石燃料燃烧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6%;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为1.61×10-10mol·m-3、9.39×10-7mol·m-3、7.13×10-4mol·m-3和9.17×10-5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苯并(A)芘 多介质逸度模型 迁移 归趋
下载PDF
嘉峪关市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董继元 李世雄 +1 位作者 周骥 王式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探讨分析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通过收集嘉峪关市2008—2013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对细菌... 探讨分析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通过收集嘉峪关市2008—2013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性痢疾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每年6—8月,对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病例数据做相关分析,表明嘉峪关市细菌性痢疾每日发病人数与气温、气压和降水量均存在相关性,嘉峪关市日平均气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暴露效应曲线为J型和U型,气温对细菌性痢疾日发病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在暴露当天出现,女性2~3 d达到峰值,男性3~5 d达到峰值。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效应中,女性所受的高温效应大于男性,高温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气象因素在嘉峪关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细菌性痢疾 滞后效应 嘉峪关市
下载PDF
兰州地区居民暴露于DDTs的健康风险评价
15
作者 董继元 张本忠 +2 位作者 王小恒 王式功 王胜利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7-240,共4页
为研究兰州地区滴滴涕(DDT)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应用改进的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多介质暴露模型,结合兰州地区人群状况,计算了各年龄人群通过13种暴露途径对DDT的暴露量。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居民对环境中DDT终身日平均暴露量为9.20×1... 为研究兰州地区滴滴涕(DDT)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应用改进的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多介质暴露模型,结合兰州地区人群状况,计算了各年龄人群通过13种暴露途径对DDT的暴露量。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居民对环境中DDT终身日平均暴露量为9.20×10-4mg/(kg·d)(儿童)和5.25×10-4mg/(kg·d)(成人)。暴露途径中食物暴露为主导,其次是呼吸暴露,皮肤暴露作用很小。食物中贡献较大的为谷物和蔬菜。相应的健康风险度分别为1.27×10-7a-1(男性)和1.47×10-7a-1(女性)。兰州地区滴滴涕(DDT)居民人体健康风险度低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标准,兰州地区滴滴涕(DDT)人群暴露水平与天津、太原、太湖区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对滴滴涕(DDT)的暴露量高于男性。兰州人群的滴滴涕(DDT)暴露量为儿童大于成人,儿童是滴滴涕(DDT)暴露风险最高的群体。各项参数中,粮食和蔬菜摄食量和相应的滴滴涕(DDT)残留浓度是影响暴露的重要因素。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得到各年龄段人群对滴滴涕(DDT)的日均暴露量的分布特征,各输出变量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健康风险评价 兰州市 滴滴涕
下载PDF
兰州市上呼吸道疾病与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的关联规则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翟广宇 王式功 +2 位作者 董继元 尚可政 张莹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70,共5页
使用Apriori算法,挖掘出兰州市2007年空气质量和气象因子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之间的关联规则,研究了气象因子和空气质量变化对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与前1天的空气污染程度及低温,前3天的低温、高... 使用Apriori算法,挖掘出兰州市2007年空气质量和气象因子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之间的关联规则,研究了气象因子和空气质量变化对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与前1天的空气污染程度及低温,前3天的低温、高湿度和一定的空气污染及前5天的低温和高湿度等条件有很大程度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RIORI算法 气象因子 上呼吸道感染 关联规则
下载PDF
兰州市不同径粒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翟广宇 王式功 +1 位作者 董继元 尚可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空气污染程度与就诊率、呼吸道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兰州市在上世纪末曾被喻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它的大气污染程度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利用2013年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兰州市5个监测点(涵盖了4区1县)大气细粒子PM10及PM... 空气污染程度与就诊率、呼吸道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兰州市在上世纪末曾被喻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它的大气污染程度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利用2013年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兰州市5个监测点(涵盖了4区1县)大气细粒子PM10及PM2.5的监测数据,针对全年的日均PM2.5与PM10质量浓度并结合了同期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春冬季为兰州大气中两种颗粒物的污染的高峰期(春季峰值为3月份,PM10及PM2.5质量浓度的月均值为309和103μg·m^-3,超标倍数为1.062与0.436;冬季峰值为11月份,PM10及PM2.5质量浓度的月均值为203和85μg·m^-3,超标倍数为0.353与0.7),夏秋季为低谷(波谷为9月份,PM10及PM2.5的月均值为96和39μg·m^-3,均低于国家标准)。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均在0.4与0.5之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大气污染较轻。当温度在-3-0℃之间时,大气中PM2.5与PM10质量浓度变化较剧烈。露点温度高于-3.15时,使得PM10的质量浓度下降明显;当日均露点温度高于1.85时,PM2.5的质量浓度随着露点温度的增大而降低,说明湿沉降对着两种粒子的清除作用明显。降水对大气中的两种颗粒物均呈现清除作用,但是在降水后PM10质量浓度迅速回升,但PM2.5质量浓度却变化不大。风向偏西时,大气中细颗粒污染物浓度增加。风速的增加对PM2.5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由于兰州市的地貌特征,使得大气中PM10的质量浓度增加。上述结果为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监测与治理及大气污染预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PM2.5 PM10 质量浓度 气象因子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和加权秩和比在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永聪 白飞 +3 位作者 韩雪梅 柳晓林 王玉 董继元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科学、客观地综合评价医院绩效,使管理者横向比较医院之间绩效的优劣,可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⑴。本次研究探索性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加权秩和比法对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2010年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资料... 科学、客观地综合评价医院绩效,使管理者横向比较医院之间绩效的优劣,可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⑴。本次研究探索性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加权秩和比法对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2010年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课题组拟定三级医院资源及运行情况调查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绩效评价 加权秩和比法 主成分分析法 应用 综合评价 可持续发展 公立医院 医院资源
下载PDF
兰州市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包海荣 刘晓菊 +3 位作者 谭恩丽 舒娟 董继元 李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8-316,共9页
目的:了解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门诊就诊人次的关系,以及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滞后效应。方法:采用泊松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市日均气温、日... 目的:了解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门诊就诊人次的关系,以及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滞后效应。方法:采用泊松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市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结果:日均气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门诊就诊人次呈非线性关系,-12℃^-8℃时门诊就诊人次随着日均气温的下降而逐渐增加,气温每下降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就诊人次增加11.60%。日均相对湿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门诊就诊人次也呈非线性影响,日均相对湿度在15%~28%范围时,门诊就诊人次随着相对湿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相对湿度每下降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就诊人次增加37.05%。气温与相对湿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即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气温作用有所差异,当日均相对湿度≤50%,日均气温≤11℃时,气温的效应最明显,气温每下降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门诊就诊人次全人群增加12.68%、男性5.62%、女性7.56%、<65岁人群5.24%、≥65岁人群14.74%。当日均相对湿度>50%,日均气温≤11℃时,气温每下降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门诊就诊人次全人群增加9.00%、<65岁人群7.11%、≥65岁人群10.93%。当日均相对湿度>50%,日均气温>11℃时和日均相对湿度≤50%,日均气温>11℃时,气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门诊就诊人次无影响。结论:日均气温与日均相对湿度有一定的交互作用,低温干燥(相对湿度≤50%,气温≤11℃时)环境和低温高湿(相对湿度>50%,气温≤11℃时)环境均可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门诊就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相对湿度 交互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载PDF
气温对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7 位作者 董继元 马汉平 李守禹 李普 张薇 张晓宇 苏延军 李守凯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2008-2015年兰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5644例,男/女为1.59:1,5岁及以下儿童占78.68%;手足口病日均发病数与气温、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以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最为显著(r=0.528);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倒"U"型,发病风险在20.3℃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0.3℃时下降;相对于气温的中位数13℃,高温(25.1℃)能显著增加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女性、0(5岁儿童在滞后期为0~14 d的累计风险效应最大,RR(95%CI)值分别为9.51(3.27~18.02)、7.67(2.18~15.04)、9.66(3.75~17.56);高温对6(14岁人群、低温(-5.1℃)对不同性别、年龄别人群在整个滞后期内的累计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和0(5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手足口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