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国文学教材编写与教学信息化建设--蒋承勇教授访谈录
1
作者 张叉 蒋承勇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叉教授对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蒋承勇教授围绕外国文学所作的专题访谈。访谈中,蒋承勇教授梳理了外国文学学者和教材编撰的关系,探讨了好教材的衡量标准与产生条件,总结了建国以来外国文学...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叉教授对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蒋承勇教授围绕外国文学所作的专题访谈。访谈中,蒋承勇教授梳理了外国文学学者和教材编撰的关系,探讨了好教材的衡量标准与产生条件,总结了建国以来外国文学教材编写工作的成绩,介绍了"马工程"外国文学重点教材编写情况,剖析了外国文学慕课、翻转课堂与雨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马工程”重点教材 教学信息化 慕课 翻转课堂
下载PDF
网络时代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蒋承勇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巍 蒋承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27-37,157,共12页
本文是对浙江工商大学资深学者蒋承勇教授的访谈。蒋承勇首先结合在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分析了网络时代碎片化"屏读"阅读方式背后的问题与积极因素,提出了网络时代引导青年学生"重读经典"的有效举措... 本文是对浙江工商大学资深学者蒋承勇教授的访谈。蒋承勇首先结合在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分析了网络时代碎片化"屏读"阅读方式背后的问题与积极因素,提出了网络时代引导青年学生"重读经典"的有效举措。从"文学即人学"的视角出发,蒋承勇阐释了西方文学的人文内涵与经典品读的重要意义。蒋承勇还强调,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应该以中国本土当下学界的现状和文学与文化的现实需要思考问题,从中国外国文学学科体系发展与话语体系构建角度寻找学术生长点;既要清醒认识"理论热"中存在的理论与文本脱节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理论引领"对"经典重估"和专业化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次访谈展现了蒋承勇对于网络时代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的真知洞见,充分体现了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人文视野与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经典重读 理论引领
下载PDF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涛 蒋承勇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9年第1期13-23,共11页
本文系对我国西方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界著名学者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的访谈。蒋承勇教授指出文学的文化研究不等于文化研究本身,他还就二者的边界做了提纲挈领的梳理。蒋承勇教授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展示人的生存状况,文学研究应当扣牢... 本文系对我国西方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界著名学者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的访谈。蒋承勇教授指出文学的文化研究不等于文化研究本身,他还就二者的边界做了提纲挈领的梳理。蒋承勇教授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展示人的生存状况,文学研究应当扣牢'人'这一母题,文学思潮视野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作家作品研究。论及世界文学,蒋承勇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文化一体化,因此,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学也必然是多元共存状态下的统一体。在'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世界文学将走向一种文学世界主义的方向,这是世界文学研究的人类审美共同体境界。蒋教授同时分享了他和团队在慕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出只要驾驭得当,技术性的互联网完全可以用于弘扬人文性的文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文学思潮 文化研究 世界文学 慕课
下载PDF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教授访谈录
4
作者 薛春霞 蒋承勇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本文是对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的访谈录,话题涉及对西方文学思潮的重新审视,文学研究在审美性和社会功用方面的偏向,以及文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教授认为,西方文学始终存在于人文传统与思潮流派的深度关联之中。对西方现代... 本文是对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的访谈录,话题涉及对西方文学思潮的重新审视,文学研究在审美性和社会功用方面的偏向,以及文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教授认为,西方文学始终存在于人文传统与思潮流派的深度关联之中。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重新审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实主义内涵和影响。历年来,国内的文学研究更多偏向于文学的社会功能性研究,忽略了文学在审美性方面的研究。在认清人文社科之间的学科间性的基础上,可以展开多学科的对话与互涉,促进研究方法的更新。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可以打破单一民族文学的壁垒,转向融通的整体化理念。在比较辨析基础上的异中求同是文学研究的一种世界主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思潮 跨文化研究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两种“拒绝”与“多余人”断想
5
作者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154,共6页
普希金是俄罗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一首小诗颇受读者喜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普希金是俄罗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一首小诗颇受读者喜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生活中难免会有欺骗,青年人成长过程中需要恰当地处理来自无论何种原因的欺骗与伤害,它们可能来自朋友甚至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 断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欺骗 忧郁 青年人
下载PDF
蒋承勇:世界主义、文化互渗与比较文学 被引量:2
6
作者 蒋承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5-140,共6页
1."世界主义"与文化互渗互补 网络化助推全球化,我们处在一个"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它是一种难以抗拒且愈演愈烈的时代潮流,人类的生存已处在快速全球化的境遇中。然而,"全球化"在... 1."世界主义"与文化互渗互补 网络化助推全球化,我们处在一个"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它是一种难以抗拒且愈演愈烈的时代潮流,人类的生存已处在快速全球化的境遇中。然而,"全球化"在人的不同生存领域,其趋势和受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尤其在文化领域更有其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领域 世界主义 比较文学 互渗 蒋承勇 全球化 时代潮流 网络化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学科”抑或“方法”?
7
作者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4,160,共5页
一学术研究发展到今天,像“比较文学”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方法之类的问题,学界同仁通常会认为没有必要讨论。不过笔者并不这么看。在比较文学刚刚兴起的19世纪,以克罗齐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比较文学不是一个学科,而仅仅是一种方法时,... 一学术研究发展到今天,像“比较文学”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方法之类的问题,学界同仁通常会认为没有必要讨论。不过笔者并不这么看。在比较文学刚刚兴起的19世纪,以克罗齐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比较文学不是一个学科,而仅仅是一种方法时,对力主比较文学成为一个学科的学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克罗齐 学界同仁 学术研究 学科 学者 19世纪
下载PDF
文学美育:“非功利”之“功利性”?--兼论浪漫派文学观
8
作者 蒋承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3-149,F0002,178,共9页
文学美育是文学教育功能的一个维度,与文学德育、文学智育功能有差异又有联系。文学美育的根本效应是陶冶人之情感,丰盈人之感性世界,提升生命存在之自由度。不同于文学德育的理性和“功利性”特质,文学美育有其“非功利”特质。西方浪... 文学美育是文学教育功能的一个维度,与文学德育、文学智育功能有差异又有联系。文学美育的根本效应是陶冶人之情感,丰盈人之感性世界,提升生命存在之自由度。不同于文学德育的理性和“功利性”特质,文学美育有其“非功利”特质。西方浪漫派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文学“非功利性”,突出了文学对人的感性世界的张扬与呵护,也为我们今天认识文学之美育功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佐证。文学美育让读者在情感的浸染中使其心性或感性世界趋于丰盈和温润,提升人的情操,从而达成对人性的呵护与滋养,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功利”之“功利性”。我们对文学教育功能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和智育等一般“功利性”层次,而应在强调文学之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同时重视并发掘文学之美育功能,进而拓展、凸显和提升文学“作为”的空间与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育 文学美育 功利性 非功利性 浪漫主义
下载PDF
小说艺术化:亨利·詹姆斯的叙事幽默
9
作者 蒋承勇 杨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5,145,F0003,共9页
在亨利·詹姆斯看来,维多利亚时期的许多小说都缺少艺术性,所以他主张小说必须要“艺术化”。他渴望像提香之于绘画那样,也将小说“戏剧化”“经济化”,乃至变为“比自然更逼真的艺术”。当然,不论詹姆斯的艺术观是多么的纯粹,他仍... 在亨利·詹姆斯看来,维多利亚时期的许多小说都缺少艺术性,所以他主张小说必须要“艺术化”。他渴望像提香之于绘画那样,也将小说“戏剧化”“经济化”,乃至变为“比自然更逼真的艺术”。当然,不论詹姆斯的艺术观是多么的纯粹,他仍旧坚守小说对于社会生活、“道德智慧”的干预事业,因而他极其抵触唯美主义者或形式主义者的过激论说。“叙事幽默”作为协调内容与形式、道德与艺术的主要写作方法,被詹姆斯广泛地运用到小说批评和创作实践中。然则,这里的“幽默”不再是常识意义下的“非叙事性”修辞手法,而是着眼于小说谋篇布局、优化叙事机制、行求宏大结构和“幽默性逆转”的“二级叙事意向”。他的目的是要通过“叙事”与“幽默”的复合达成实在的通约性,以求得共谋“意识中心”的爆炸性效应,并且凭借“幽默式同情”,介入到小说的“图式化观相层”,来确保“施为性”的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艺术化 叙事幽默 通约性 爆炸性 施为性
下载PDF
蒋承勇著作系列
10
作者 蒋承勇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关键词 蒋承勇
原文传递
人脐带血LAK细胞克隆化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承勇 张明伟 +2 位作者 江飞子 毛宁 唐佩弦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0年第1期1-4,共4页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rhlL-2)刺激下,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中可增殖形成淋巴细胞克隆.大约20%的克隆细胞具有明显的LAK活性,对NK敏感的K562、NK抵抗的H7402及HL60、KG-1、Jurket(?)等多种白血病细胞均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对HL60...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rhlL-2)刺激下,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中可增殖形成淋巴细胞克隆.大约20%的克隆细胞具有明显的LAK活性,对NK敏感的K562、NK抵抗的H7402及HL60、KG-1、Jurket(?)等多种白血病细胞均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对HL60白血病祖细胞增殖(CFU-L)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克隆 LAK活性 白血病细胞
下载PDF
“人”的母题与西方现代价值观——人文主义文学新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承勇 李安斌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29,共7页
本文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两希”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西方文学现代形态里“人”的母题。这一母题的文化包容性反映出作为文艺复兴指导思想的人文主义之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互补性。人文主义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意义,... 本文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两希”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西方文学现代形态里“人”的母题。这一母题的文化包容性反映出作为文艺复兴指导思想的人文主义之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互补性。人文主义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它对人智与原欲的解放上,还表现在它对人的精神与理性的提升上。以世俗人本传统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价值观推动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但也有明显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文学 “人”的母题 价值观
下载PDF
于“颓废”中寻觅另一个“自我”--从诺瓦利斯与霍夫曼看德国浪漫主义的人文取向 被引量:11
13
作者 蒋承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6,共7页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病态"与"颓废"的特征,但其中曲折地表达了一种自我扩张与个性自由的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代表作家诺瓦利斯与霍夫曼的创作中。"死亡诗人"诺瓦利斯的创作通过歌颂"黑夜"与&qu...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病态"与"颓废"的特征,但其中曲折地表达了一种自我扩张与个性自由的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代表作家诺瓦利斯与霍夫曼的创作中。"死亡诗人"诺瓦利斯的创作通过歌颂"黑夜"与"死亡"去感悟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执着,其间隐藏着一个力图扩张的自我。霍夫曼的创作借离奇怪诞的情节与人物展示了人的双重自我与心理张力。诺瓦利斯、霍夫曼等德国浪漫派作家关注人的自我,说明了他们对人自身的关注,对人的感性世界、深层心理的关注,表现出了在人文取向上与启蒙文学的明显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浪漫主义 颓废 自我 诺瓦利斯 霍夫曼
下载PDF
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对立与统一——“两希”文学之文化内核异质互补论 被引量:7
14
作者 蒋承勇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35,共6页
古希腊—罗马文学隐喻着人对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 ,呈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特征 ,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 ,属原欲型文化范畴。希伯来—基督教文学隐喻着人对灵魂与精神提升的渴求 ,强调理... 古希腊—罗马文学隐喻着人对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 ,呈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特征 ,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 ,属原欲型文化范畴。希伯来—基督教文学隐喻着人对灵魂与精神提升的渴求 ,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 ,崇尚群体本位、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 ,具有根深蒂固的宗教人本意识 ,属理性型文化范畴。这两种文学在文化上的异质与对立 ,其根源在于人性本身的二元对立 ,因此 ,对立双方既是矛盾排斥的关系 ,又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都因其合乎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需要而拥有特定的人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人本意识 宗教人本意识 “两希”文学 古希腊-罗马文学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 人性 异质互补论
下载PDF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人本意识新解 被引量:6
15
作者 蒋承勇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0-122,共3页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崇尚群体本位、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 ,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 ,蕴藉着一种宗教人本意识 ,隐喻着人对灵魂与精神提升的渴求 ,有自己特定的人文性 ,它也因此在文化属性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异质互补特征。
关键词 基督教 希伯来 此在 群体本位 自我牺牲 宗教 异质 文学 原欲 新解
下载PDF
细胞因子对LAK细胞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承勇 唐佩弦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5-158,共4页
LAK细胞的产生和杀瘤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尤为引人瞩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作了大量工作。本文详述了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对LAK细胞的调节作用,归纳总结了各类因子的作用特点及... LAK细胞的产生和杀瘤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尤为引人瞩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作了大量工作。本文详述了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对LAK细胞的调节作用,归纳总结了各类因子的作用特点及可能的作用机理,对LAK细胞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杀伤细胞 调节作用
下载PDF
偷食禁果故事及其文化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承勇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2-96,共5页
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 ,隐喻人类由自然人走向文化人 ,标志着人的诞生与文化的诞生。从文化本体论的角度看 ,偷食禁果是人向上帝的提升 ,是一种善 ;而从文化悖论的意义上看 ,则是人的堕落 ,是一种恶。由此 ,偷食禁果的故事成了西方... 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 ,隐喻人类由自然人走向文化人 ,标志着人的诞生与文化的诞生。从文化本体论的角度看 ,偷食禁果是人向上帝的提升 ,是一种善 ;而从文化悖论的意义上看 ,则是人的堕落 ,是一种恶。由此 ,偷食禁果的故事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中善恶冲突主题的初始之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西方文学 堕落 亚当 原型 解读 文化悖论 上帝 善恶 文化人类学
下载PDF
移动网络与文学教育模式创新——以慕课“外国文学史”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承勇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3-58,63,共7页
"慕课"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慕课"外国文学史"的制作与播出,是移动网络与文学教育融合的一次探索与尝试。其主要特点是:教材文本的权威性、科学性与经典性、实用性;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规范性... "慕课"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慕课"外国文学史"的制作与播出,是移动网络与文学教育融合的一次探索与尝试。其主要特点是:教材文本的权威性、科学性与经典性、实用性;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规范性与前沿性、学术性;教学设计的简约性、凝练性与启发性、开放性。文学慕课虽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但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及实际具有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网络 慕课 文学教育 外国文学史
下载PDF
在尘世点燃天国之圣火——论卢梭小说的基督教情结 被引量:3
19
作者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6期155-160,共6页
卢梭是一位启蒙哲人 ,但又有理不清、割不断的教士情怀与基督教情结。他把人自己当作神 ,坚信人类可以在现世社会中建立天国般的彼岸世界。他笔下的“新人”形象蕴含教士的秉性 :赎罪与忏悔意识、禁欲意识和博爱意识。卢梭的精神机体中... 卢梭是一位启蒙哲人 ,但又有理不清、割不断的教士情怀与基督教情结。他把人自己当作神 ,坚信人类可以在现世社会中建立天国般的彼岸世界。他笔下的“新人”形象蕴含教士的秉性 :赎罪与忏悔意识、禁欲意识和博爱意识。卢梭的精神机体中流淌着基督教的文化血液这一事实 ,说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有其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文性 ,而且 ,这种人文性正是通过卢梭这样的作家在近现代西方文学与文化中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小说 基督教情结 文学评论 “新人”形象 艺术形象 忏悔意识 禁欲意识 博爱意识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 人文性 法国
下载PDF
莎士比亚:“人性解放”的限度 被引量:4
20
作者 蒋承勇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6期15-19,共5页
人性的解放,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几乎是无可置疑的历史发展正确方向,于是,"人性解放"也往往成了历史进程中的"正能量"和历史评价的褒义词。然而,历史亦已证明,人性是复杂的,因而并不是所有的"人性解放"都是积极和进步的,或... 人性的解放,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几乎是无可置疑的历史发展正确方向,于是,"人性解放"也往往成了历史进程中的"正能量"和历史评价的褒义词。然而,历史亦已证明,人性是复杂的,因而并不是所有的"人性解放"都是积极和进步的,或者说,人性的解放有时也有负面效应。在文学领域里,审美的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愈是经典的作家往往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价值评判,其创作之超乎凡响的"经典性"往往来自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人性解放"背后的"负能量",并用审美的方式表达此种背景下人的躁动不安的心灵。威廉·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解放 莎士比亚 历史评价 人类文明 历史进程 负面效应 文学领域 价值评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