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马斯·曼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艺术家危机
1
作者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0-124,136,共16页
托马斯·曼的小说《死于威尼斯》表现了作家阿申巴赫在20世纪初的创作危机中找寻出路却最终失败的过程,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体现了世纪末艺术家的求索和困境。本文结合托马斯·曼的其他作品,从市民社会的成功道德对艺术家的影响... 托马斯·曼的小说《死于威尼斯》表现了作家阿申巴赫在20世纪初的创作危机中找寻出路却最终失败的过程,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体现了世纪末艺术家的求索和困境。本文结合托马斯·曼的其他作品,从市民社会的成功道德对艺术家的影响和颓废对艺术家本性的释放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品中艺术家危机产生和最终无法被克服的原因。艺术家的本性中融合了严于律己和放荡不羁两种本能,在成功道德的影响下,它们在阿申巴赫身上表现为一种“虚弱的英雄主义”,即颓废。阿申巴赫以克己自律的精神献身于艺术,在艺术的道路上从追求认识发展到追求道德和形式,并最终陷入了艺术创作僵化的困境。他借助神话寻求爱欲来对抗艺术和生活中的危机,艺术家本性中的放荡不羁在颓废的影响下完全释放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艺术家本性中这两种本能的对立使得颓废艺术家无法克服颓废成为挽救时代的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曼 死于威尼斯 艺术家本性 艺术家危机 颓废 爱欲
下载PDF
托马斯·曼小说《托尼奥·克勒格尔》中的艺术家主题 被引量:2
2
作者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84-95,共12页
在《托尼奥·克勒格尔》这部小说中,托马斯·曼主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思考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发展过程。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小说中表现的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渴望和对自身市民性的反思为讨论对象,结合托马斯·曼的其它... 在《托尼奥·克勒格尔》这部小说中,托马斯·曼主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思考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发展过程。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小说中表现的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渴望和对自身市民性的反思为讨论对象,结合托马斯·曼的其它作品展开解读。托尼奥·克勒格尔的市民出身使他身上带有市民性的烙印,这种市民性在他成为艺术家之后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和生活,并最终使他对艺术至上的创作理念发生质疑。这种质疑促使他重新思考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并导致了他对自身市民性的回溯。在重新审视并认同这种市民性的同时,他决心向生活靠拢,并在艺术和生活、艺术性和市民性之间进行沟通。通过探索艺术性与市民性的结合,托马斯·曼展现了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以及自身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曼 《托尼奥·克勒格尔》 艺术家 市民性
下载PDF
莱辛的市民悲剧观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4-70,共7页
莱辛关于市民悲剧的论述,集中在《关于悲剧的通信》和《汉堡剧评》中。为进一步加深对莱辛市民悲剧主要观点的理解,本文对两书中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莱辛的悲剧构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同情,同情既是一种情感反应又是一种道德力量... 莱辛关于市民悲剧的论述,集中在《关于悲剧的通信》和《汉堡剧评》中。为进一步加深对莱辛市民悲剧主要观点的理解,本文对两书中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莱辛的悲剧构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同情,同情既是一种情感反应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最终会使观众得到道德上的改善。同情的产生有赖于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认同感,舞台上塑造的人物与观众相似并且情节的发展真实可信才会使观众产生认同。莱辛对亚里斯多德的恐惧和怜悯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并认为两者是悲剧实现其教化作用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市民悲剧 同情 恐惧和怜悯 认同
下载PDF
浅析歌德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67-74,共8页
在《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歌德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了花园中的季节变换,营造出遥远中国士大夫的情致,表现了诗人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和领悟。就主题来说,这首诗表现了对往日爱情的缅怀和万物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永恒的规律"... 在《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歌德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了花园中的季节变换,营造出遥远中国士大夫的情致,表现了诗人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和领悟。就主题来说,这首诗表现了对往日爱情的缅怀和万物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永恒的规律"的领悟。诗人最后从这种领悟中得出了要立足于现实努力发挥自己才干的论断。就艺术表现来说,组诗中中德两种意象相互交织,中国意象更多地作为一种美好世界的象征而存在,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恒的规律 爱情 中国意象
下载PDF
《马来狂人》中疾病的隐喻
5
作者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59-65,43,共8页
茨威格的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展现了一种特定的性格和情感类型在东方殖民地的背景下自我毁灭的过程。本文试图从作品的叙述视角、男主人公的情感类型、东方殖民地对男主人公的影响等方面出发,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男主人公自我毁灭... 茨威格的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展现了一种特定的性格和情感类型在东方殖民地的背景下自我毁灭的过程。本文试图从作品的叙述视角、男主人公的情感类型、东方殖民地对男主人公的影响等方面出发,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男主人公自我毁灭的原因,探讨疾病在这种毁灭过程中的意义。作品主人公受制于特定类型的女性不能自拔,这种激情实际上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病人。在东方殖民地的背景下,这种激情受到了长久的压制并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再度爆发并最终造成了主人公的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情 东方殖民地 疾病 自我毁灭
下载PDF
通向死亡的梦境之旅——试析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乡村医生》
6
作者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0-75,共6页
短篇小说《乡村医生》是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而故事背后的深意却令人费解。本文试图对这部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并通过文本揭示卡夫卡的作品所特有的梦幻性的特征和卡夫卡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罪与罚。
关键词 文本 梦幻性 罪与罚
下载PDF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文本及据此改编的电影作品 被引量:5
7
作者 谢琼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8-54,共7页
本文试图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进行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联系美国和中国据此文本改编的两部电影作品,从大众文化接受的角度指出不同文化在接受同一部作品时所表现出的差异和共性。
关键词 文本 电影 文化接受
下载PDF
道德的判断力与审美的自律——论席勒与康德关于文化和政治冲突观点之分歧 被引量:1
8
作者 费格尔 吴晓樵 +3 位作者 徐畅 赵蕾莲 胡逸虹 袁克秀 《中国学术》 2000年第4期84-111,共28页
1.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判断力定义为“(将事物)归属于不同的规则的能力,亦即区别某事物是符合还是不符合一个给定的规则的能力”1。它是判断形成的主要工具,而且康德还将逻辑的基本规则的适用性问题也划归给它,
关键词 康德 事物 合一 《纯粹理性批判》 席勒 符合 逻辑 判断力 能力 观点
原文传递
罪恶的兴奋剂——前欧洲铅球冠军的悲剧
9
作者 袁克秀 《世界博览》 1998年第9期8-9,共2页
为提高运动成绩,一名前民德女运动员从17岁起就被注入“辅助药物”,《罪恶的兴奋剂》的长期轰炸使她当上冠军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个男人。
关键词 使用兴奋剂 女运动员 克里格 辅助药物 民主德国 铅球运动员 冠军 中长跑运动员 男人 代谢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