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检测阴性设计的宁波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流行性感冒疫苗保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褚衍茹 童峰 +7 位作者 易波 雷松 张言武 顾晓敏 劳旭影 王海波 倪红霞 张栋梁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 分析宁波市≥65岁老年人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保护效果(VE),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两个流行性感冒流行季(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和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在宁波市4家流行性感冒监测哨点医院就诊的≥65岁,且符合本地流行... 目的 分析宁波市≥65岁老年人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保护效果(VE),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两个流行性感冒流行季(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和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在宁波市4家流行性感冒监测哨点医院就诊的≥65岁,且符合本地流行性感冒疫苗免费接种政策的流行性感冒样病例(ILI)。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信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流行性感冒病毒并进行分型;基于检测阴性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探究流行性感冒病毒阳性的影响因素,评价流行性感冒疫苗VE。结果 收集ILI病例1111例,男女性别比为1.02:1,年龄主要为70~79岁(47.61%,529/1 111),有基础疾病者66.52%(739/1 111)。流行性感冒病毒阳性率为16.65%(185/1 111),其中以A型H1N1为主,占77.30%(143/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80岁和当季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是ILI病例流行性感冒病毒阳性的保护因素(均P<0.05)。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率为32.49%(361/1111),疫苗总体VE为77.50%(95%CI:63.70%~86.00%),其中对A型H1N1、A型H3N2亚型和B型(Victoria)的VE分别为78.80%(95%CI:63.10%~87.80%)、76.40%(95%CI:-3.00%~94.60%)和49.00%(95%CI:-53.00%~83.00%);70~79岁VE最好,为82.20%(95%CI:65.60%~90.70%)。结论 流行性感冒疫苗对≥65岁老年人具有较好的VE,且不同年龄段人群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疫苗 保护效果 老年人
下载PDF
2023—2024年宁波市冬春季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多病原流行特征分析
2
作者 褚衍茹 雷松 +6 位作者 劳旭影 张言武 廖晟宇 吴宪昊 李永东 高鑫阳 张栋梁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9期1162-1165,共4页
目的探讨2023—2024年宁波市冬春季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的病原谱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11月6日(第45周)至2024年5月12日(第18周)宁波市5家哨点医院门诊与急诊收治的流行性感冒样病例(ILI)989例,住院部收治的严重... 目的探讨2023—2024年宁波市冬春季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的病原谱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11月6日(第45周)至2024年5月12日(第18周)宁波市5家哨点医院门诊与急诊收治的流行性感冒样病例(ILI)989例,住院部收治的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ARI)508例,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对所有样本进行13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结果1497例呼吸道病原体核酸阳性检出率为58.98%(883/1497),阳性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病原分别是流感病毒(25.78%,386/1497)、肺炎支原体(11.69%,175/1497)和肺炎链球菌(10.15%,152/1497)。6~14岁病例病原阳性检出率最高(72.34%,272/376),65岁及以上病例阳性检出率最低(38.35%,102/266)。11.82%(177/1497)病例为2种及以上病原混合感染。门急诊病例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32.96%,326/989)、肺炎链球菌(10.52%,104/989)和新型冠状病毒(8.19%,81/989);住院病例病原体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支原体(25.59%,130/508)、流行性感冒病毒(11.81%,60/508)和肺炎链球菌(9.45%,48/508)。结论2023—2024年宁波市冬春季ARI病例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儿童和青少年合并感染检出率更高,建议进一步强化流行性感冒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多病共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病原体 流行特征
下载PDF
宁波市1例Omicron变异株重复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
3
作者 陶臻博 陈奕 +8 位作者 毛洋 雷松 褚衍茹 张言武 吴宪昊 王海波 劳旭影 顾晓敏 张栋梁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第9期1244-1246,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二次感染是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二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两次感染的时间间隔、二次感染的严重程度及二次感染的高危人群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由于国内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差异,国外已有较多关于二次感...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二次感染是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二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两次感染的时间间隔、二次感染的严重程度及二次感染的高危人群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由于国内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差异,国外已有较多关于二次感染的文献报道[1]。本研究拟分析宁波市2022年12月报告的1例先后感染Omicron变异株不同进化分支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二次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特征 冠状病毒感染 时间间隔 文献报道 高危人群
下载PDF
宁波市COVID-19 Delta变异株既往感染者复检阳性人员流行特征
4
作者 王思嘉 张栋梁 +7 位作者 易波 陈奕 褚衍茹 闫克栋 李巧方 雷松 张言武 许国章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38,344,共5页
目的分析宁波市2起Delta变异株引起的COVID-19疫情中感染者出院后核酸检测再次阳性(复阳)的流行特征,为感染者出院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宁波市2021年12月6日―2022年5月31日2起COVID-19疫情中复阳人员的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及临床... 目的分析宁波市2起Delta变异株引起的COVID-19疫情中感染者出院后核酸检测再次阳性(复阳)的流行特征,为感染者出院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宁波市2021年12月6日―2022年5月31日2起COVID-19疫情中复阳人员的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及临床信息。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传染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12例COVID-19者,其中复阳65例,复阳率为58.04%。性别、年龄、职业、疫苗接种、临床严重程度、Delta毒株基因型别均对既往感染者复阳无影响(均P>0.05)。复阳人员入院后中位住院时长为5.00(3.25,8.75)d,短于首次发病确诊后的中位住院时长25.00(22.00,31.50)d(U=-6.724,P<0.001)。复阳人员均表现为无症状,其临床严重程度轻于首次发病确诊后(χ^(2)=1.888,P<0.001)。复阳人员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低于病例首次确诊后的感染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1.67%,P=0.262)。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既往感染者复阳后无临床症状,无传染性,建议在排除二次感染的前提下半年内不再进行核酸检测和隔离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DELTA 复阳 传染性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疫情传播链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奕 闫克栋 +6 位作者 张栋梁 易波 王爱红 雷松 洪航 褚衍茹 许国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聚集性疫情,分析其传播链,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现场调查收集2021年12月6-18日宁波市镇海区新冠病毒感染者个案信息...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聚集性疫情,分析其传播链,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现场调查收集2021年12月6-18日宁波市镇海区新冠病毒感染者个案信息。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链。结果:首例病例为途经中风险地区,直接或间接接触阳性感染者而感染新冠病毒,后继出现家庭内聚集性疫情,并通过工作、生活、艾灸养生活动等密切接触而传播。疫情共持续14 d,共报告确诊病例74例,潜伏期M(Q1,Q3)为4.0(3.0,5.8)d。所有病例均在一条传播链上,传播6代以上,代间距M(Q1,Q3)为3.5(2.0,5.3)d。基因测序结果为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宁波市镇海区本土疫情与上海市疫情为同一起关联疫情。结论:本起疫情传播链清晰,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具有明显的家庭、封闭场馆、集中居住地聚集性,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高核酸检测频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ta变异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 传播链
原文传递
基于新冠病毒Delta及Omicron变异株流行特征变化对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褚衍茹 张栋梁 +8 位作者 陈奕 易波 雷松 张言武 劳旭影 顾晓敏 王海波 丁克琴 许国章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 分析比较宁波市Delta和Omicron变异株引发本土聚集性疫情续发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优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21年12月1日-2022年5月31日宁波市37起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中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密接)中... 目的 分析比较宁波市Delta和Omicron变异株引发本土聚集性疫情续发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优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21年12月1日-2022年5月31日宁波市37起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中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密接)中的171例续发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种变异株的感染者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与关联病例有明确暴露时间的续发感染者计算潜伏期。结果 确诊病例占80.70%(138/171),无症状感染者占19.30%(33/171)。Delta和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分别占64.33%(110/171)和35.67%(61/171),Omicron变异株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于Delta变异株(54.1%vs. 0,P <0.01)。与关联病例有明确暴露时间的22例确诊病例(Delta变异株15例,Omicron变异株7例)平均潜伏期为(3.45±0.44)d,Delta和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最长潜伏期分别为8和6 d,平均潜伏期分别为(3.60±0.58)和(3.14±0.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末次暴露至核酸检测首次阳性间隔时间均≤7d。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核酸检测首次阳性N基因Ct值高于Delta变异株感染者,但平均住院天数少于Delta变异株(P均<0.05)。结论 Omicron变异株引发本地疫情的潜伏期<7 d且较Delta变异株的致病性低,建议调整密接的管控措施为7 d集中隔离和3 d居家健康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elta变异株 Omicron变异株 防控措施
原文传递
低剂量无机砷对人正常肝细胞L-02中Sirt1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富讯 李冰洋 +8 位作者 严画竹 杨庆 江伟 褚衍茹 李悦 李俊骏 包莹 高彦辉 杨艳梅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无机砷对人正常肝细胞(L-02)中Sirt1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0.0(对照)、0.1、0.2、0.4μmol/L三氧化二砷(As2O3)处理L-02细胞24、48、72h,CCK-8法检测砷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 目的探讨低剂量无机砷对人正常肝细胞(L-02)中Sirt1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0.0(对照)、0.1、0.2、0.4μmol/L三氧化二砷(As2O3)处理L-02细胞24、48、72h,CCK-8法检测砷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砷对Sirt1蛋白表达及细胞内分布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砷对Sirt1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16、p21和p53 mRNA表达的影响;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检测砷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启动子区H3K9、H3K27乙酰化及Sirt1富集程度的影响。结果①不同剂量砷分别作用于L-02细胞24、48、72h,均可促进细胞的增殖(P均〈0.05),增幅在15%-40%。②染砷48h,0.1μmol/L砷处理组p16、p21、p53 mRNA表达(0.80±0.10、0.88±0.02、0.85±0.05)低于对照组(1.00±0.04、1.00±0.03、1.00±0.06,t=-3.22、-5.76、-3.23,P均〈0.05);p16、p21、p53基因启动子区H3K9、H3K27乙酰化富集程度均低于对照组(t=-2.89、-9.50、-17.64、-2.88、-3.41、-3.73,P均〈0.05),降低幅度在20%-70%。③染砷48h,0.1μmol/L砷处理组Sirt1在细胞核内分布(1.04±0.02)高于对照组(1.00±0.01,t=3.10,P〈0.05),平均增加4%;p16、p53基因启动子区Sirt1的富集程度(1.33±0.04、4.28±0.12)高于对照组(1.00±0.13、1.00±0.13,t=4.20、32.11,P均〈0.05),至少增加30%。结论低剂量无机砷可能通过促进Sirt1的核内分布,降低p16、p21、p53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启动子区H3K9、H3K27乙酰化的富集水平,抑制p16、p21、p53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剂 表观遗传学 SIRT1 组蛋白类 乙酰化作用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斑点杂交法检测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泛素化组蛋白H2B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丹丹 陈富讯 +4 位作者 江伟 褚衍茹 杨庆 高彦辉 杨艳梅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54-85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泛素化组蛋白H2B(ubiquityl.histoneH2B,ubH2B)修饰水平的方法。方法利用ubH2B标准样品建立检测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ubH2B的斑点杂交方法,确定最佳的封闭液及一抗、二抗稀释...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泛素化组蛋白H2B(ubiquityl.histoneH2B,ubH2B)修饰水平的方法。方法利用ubH2B标准样品建立检测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ubH2B的斑点杂交方法,确定最佳的封闭液及一抗、二抗稀释度,并确定斑点杂交方法的灵敏度、检测范围及重复性。采用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检测45份人外周血白细胞中ubH2B的水平。结果斑点杂交方法检测ubH2B的最佳封闭液为5%牛血清白蛋白(albuminfrombovineserum,BSA),一抗稀释度为1:500、二抗稀释度为1:10000。斑点杂交方法检测ubH2B的灵敏度为150ng。ubH2B浓度在3.000~48.000ng/p,1有良好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0.998。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00%和6.08%。45份人群组蛋白样品中ubH2B为0~4.090ng/wl,ubH2B在总组蛋白中的含量范围为0~255.625ng/mg。结论斑点杂交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应用于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ubH2B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杂交 白细胞 组蛋白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的传染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褚衍茹 张言武 +10 位作者 雷松 陈奕 张栋梁 顾晓敏 劳旭影 王海波 沈贤东 胡群雄 易波 陈恩富 许国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1-845,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密切接触者(密接)的感染率,评估动态核酸检测结果在判断新冠病毒感染者传染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选择新冠病毒感染...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密切接触者(密接)的感染率,评估动态核酸检测结果在判断新冠病毒感染者传染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选择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前有核酸阴性结果者为研究对象,对感染者的密接以及密接的密接(次密接)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发病风险。结果共纳入宁波市2起本土疫情的8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均为确诊病例。追踪调查了5609名密接,密接的总感染率为0.20%。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的密接无感染,末次核酸阴性后的密接感染率为1.33%,且均为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生活者。感染者涉及的所有次密接均未感染。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无传染性,末次核酸阴性后开始具有传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传染性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氟化钠对Balb/c小鼠软骨损害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庆 褚衍茹 +7 位作者 江伟 李俊骏 李悦 包莹 陈富讯 李冰洋 杨艳梅 高彦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08-413,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氟化钠对Balb/c小鼠软骨损害以及对小鼠血清、软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64只5周龄雄性Balb/c小鼠,按体重(18 ~ 21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6只。对照组饮用蒸馏...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氟化钠对Balb/c小鼠软骨损害以及对小鼠血清、软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64只5周龄雄性Balb/c小鼠,按体重(18 ~ 21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6只。对照组饮用蒸馏水,低、中、高氟组分别饮用含氟量为25、50、100 mg/L的蒸馏水。每周称量1次小鼠体重,饲养3个月建立饮水型氟中毒模型。处死小鼠,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脊柱骨氟含量;光镜下观察膝关节软骨、骺板软骨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和可溶性IL-6受体(sIL-6R)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膝关节软骨、骺板软骨IL-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其他3组比较,高氟组小鼠自染氟第6周,体重开始下降(P均 〈 0.05);与对照组和低氟组比较,中氟组小鼠自染氟第7周,体重开始下降(P均 〈 0.05);与对照组比较,低氟组小鼠在整个染氟过程中体重变化不明显(P均 〉 0.05)。对照组和低、中、高氟组小鼠骨氟含量[(842.46 ± 89.27)、(1 705.05 ± 105.76)、(2 614.17 ± 156.10)、(3 444.58 ± 233.69)mg/k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09.716,P 〈 0.05),且随着染氟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均 〈 0.05)。光镜下,对照组软骨组织结构正常;染氟组关节软骨、骺板软骨呈现不同程度的软骨内骨化,且随着染氟剂量的增加而加重。对照组和低、中、高氟组小鼠血清IL-6水平[(5.98 ± 1.43)、(7.54 ± 2.16)、 (5.25 ± 1.97)、(6.31 ± 1.36)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840,P 〈 0.05),其中低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中氟组明显低于低氟组(P 〈 0.05)。对照组和低、中、高氟组小鼠血清sIL-6R水平[(0.83 ± 0.20)、(0.93 ± 0.23)、(0.82 ± 0.27)、(0.92 ± 0.28)μg/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738,P 〉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小鼠关节软骨全层细胞均表达IL-6,其中中层软骨细胞表达最明显,骺板软骨只有肥大区软骨细胞表达IL-6;与其他各组比较,低氟组软骨组织IL-6阳性细胞数最多,染色最深。结论 不同剂量氟化钠不仅能造成Balb/c小鼠软骨损伤,还能改变小鼠血清及软骨组织中IL-6的表达,提示IL-6可能参与氟导致的软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钠 软骨 白细胞介素-6 小鼠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农村骨关节炎患病情况现况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丹 李丹丹 +7 位作者 秦鸣 吕春鹏 范智鹏 江伟 褚衍茹 杨庆 吴俊华 高彦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5-369,共5页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骨关节炎患病情况,分析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黑龙江省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农村,对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水平等),一般体...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骨关节炎患病情况,分析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黑龙江省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农村,对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水平等),一般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肘、膝两个关节X线正位片等),并采集生活饮用水水样,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氟含量。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227人.骨关节炎总患病率为42.4%(520/1227)。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关节炎患病率随之增加(X2=193.387,P〈0.01),男性骨关节炎患病率高于女性[49.7%(221/445)比38.2%(299/782),x2=15.167,P〈0.01];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骨关节炎患病率呈下降的趋势(X2=47.817,P〈0.01);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骨关节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x2=10.300,P〈0.01);随着水氟含量增加,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x2=5.936,P〈0.05)。结论黑龙江省农村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年龄、性别、经济水平、体质指数、水氟暴露等是黑龙江省农村骨关节炎患病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况调查 骨关节炎 影响因素 水氟暴露
原文传递
钙敏感受体基因Rs180172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氟骨症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洋 宋丽婷 +9 位作者 褚衍茹 杨庆 江伟 李悦 包莹 李俊骏 陈富讯 李冰洋 杨艳梅 高彦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97-802,共6页
目的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基因Rs180172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氟骨症的关系。方法2012—2013年,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藏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居住地区选择典型饮茶型... 目的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基因Rs180172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氟骨症的关系。方法2012—2013年,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藏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居住地区选择典型饮茶型氟中毒病区,每个地区选取2个县,并将每个县人口相对集中的3~4个饮茶型氟中毒病区乡确定为调查点。选取经现场X线诊断为氟骨症患者的347人为氟骨症组,非氟骨症患者1067人为非氟骨症组。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汉族、俄罗斯族分别为308、290、261、425、130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日均砖茶水摄入量;采集5ml静脉血,采用质谱法检测CaSR基因Rsl80172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采集砖茶水、尿样进行氟含量测定。砖茶氟和尿氟的测定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wS/T89.2006);使用便携式数字化X光机(DR)对调查对象的前臂、腰椎及盆骨进行X线拍片.x线氟骨症诊断依据《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T192.2007),并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CaSR基因Rsl801726位点基因型在氟骨症、非氟骨症组及不同民族中均具有代表性(P均〉0.05)。氟骨症和非氟骨症组CaSR基因Rsl801726位点基因型(CC、CG)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粗比值比(OR)值为0.919(0.509~1.658)、调整OR值为0.979(0.521~1.840)]。不同民族氟骨症和非氟骨症组CasR基因Rsl801726位点基因型(CC、CG)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藏族:粗OR值为1.512(0.210~10.882)、调整OR值为1.700(0.224-12.908);哈萨克族:粗OR值为1.517(0.616~3.734)、调整OR值为1.444(0.568~3.671);蒙古族:粗OR值为1.000(0.202—4.949)、调整OR值为1.036(0.189~5.671);汉族:粗OR值为0.369(0.048~2.825)、调整OR值为0.301(0.036—2.551);俄罗斯族:粗OR值为0.892(0.105~7.582)、调整OR值为0.555(0.060—5.098)]。结论本研究未发现CaSR基因Rsl80172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饮茶型氟中毒地区不同民族居民中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钙敏感 多态性 单核苷酸 氟中毒
原文传递
氟对BALB/c小鼠胫骨及腰椎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褚衍茹 杨庆 +8 位作者 江伟 李悦 李俊骏 包莹 杨丹 李丹丹 秦鸣 杨艳梅 高彦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5-240,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对BALB/c小鼠胫骨和腰椎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体质量将64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及低、中、高氟组,每组16只,分别饮用含氟0(对照)、25、50、100mg/L的氟化钠(NaF)水溶液,饲喂12周...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对BALB/c小鼠胫骨和腰椎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体质量将64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及低、中、高氟组,每组16只,分别饮用含氟0(对照)、25、50、100mg/L的氟化钠(NaF)水溶液,饲喂12周后建立氟中毒小鼠模型。染氟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氟斑牙发病情况,并取小鼠血液、两后肢、脊柱。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小鼠骨氟;微量酶标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腰椎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光镜下观察各染氟组小鼠胫骨、腰椎骨小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用lmage-ProPlus(IPP)软件计算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来反应骨量。结果低、中、高氟组小鼠骨氟水平[(1828.62±102.93)、(3308.27±185.63)、(4933.36±301.16)mg/kg]均高于对照组[(775.23±92.56)mg/kg,P均〈0.05]。对照组,低、中、高氟组小鼠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0(0/16)、47%(7/15)、93%(14/15)、100%(16/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3,P〈0.05)。中、高氟组小鼠血清AKP[(18.30±1.99)、(24.50±3.14)金氏单位/100m1]、ACP[(11.97±1.73)、(11.31±1.46)金氏单位/100m1]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14.63±1.21)、(9.07±1.47)金氏单位/100ml,P均〈0.05]。电镜下各染氟组成骨细胞细胞器发达,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线粒体,核仁明显,有些成骨细胞侧面有突起与邻近成骨细胞相连,处于功能活跃期;低、中氟组破骨细胞线粒体丰富,皱褶缘清晰,并且分布有吞噬泡,功能也较活跃。光镜下小鼠胫骨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高氟组骨小梁%Tb.Ar(28.79±8.26)与对照组(17.03±3.73)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腰椎石蜡切片HE染色显示,低、中、高氟组骨小梁%Tb-Ar(15.87±2.59、18.28±0.89、21.99±1.81)均高于对照组(12.06±1.76,P均〈0.05)。结论应用BALB/c小鼠可以成功建立氟中毒的动物模型,氟所致BALB/c小鼠氟性骨损伤表现为成骨、破骨均活跃,但以成骨活性增强为主.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增加,并且在小鼠腰椎骨组织中表现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和骨组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原文传递
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褚衍茹 陈奕 +9 位作者 雷松 张言武 易波 马建明 闫克栋 王赟 李保军 吕梦倩 许国章 张栋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02-1407,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取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宁波市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的资料,对其再感...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取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宁波市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的资料,对其再感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及基础疾病史对新冠病毒再感染的影响。结果共调查897例既往感染者,其中115例再感染者,再感染率为12.82%。再感染者两次感染间隔时间M(Q1,Q3)为1 052(504,1 056)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初次感染变异株类型、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与再感染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岁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0岁组(OR=2.10,95%CI:1.11~3.97);距初次感染<6个月组无再感染发生,≥12个月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个月组(OR=6.68,95%CI:3.46~12.90);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为普通型和轻型者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无症状感染者(OR=2.64,95%CI:1.18~5.88;OR=2.79,95%CI:1.27~6.11)。结论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是再感染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6个月内出现再感染的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再感染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21年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15
作者 张栋梁 陈奕 +7 位作者 易波 王爱红 马晓 褚衍茹 雷松 张言武 李梦颖 许国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6-1380,共5页
目的分析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开展病原... 目的分析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起疫情累计报告74例确诊病例,病例以轻型为主,占87.84%(65/74),无重型和危重型。流行曲线呈人传人传播模式,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起疫情至少传播6代。病例年龄范围为2~80岁,其中≥60岁占27.03%(20/74)。职业分布中以工人占55.41%(41/74)和家务/待业占27.03%(20/74)为主,疫情局限,未发生病例外溢。病例间流行病学关联明确,传播链清晰。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与浙江省外输入关联疫情高度同源。结论本起疫情为一起浙江省外输入COVID-19确诊病例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通过生活、工作接触导致社区传播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Delta变异株 聚集性疫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分析
16
作者 易波 褚衍茹 +10 位作者 陈奕 张栋梁 张言武 雷松 洪潞 李巧方 顾晓敏 劳旭影 王海波 林君芬 许国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37-1240,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者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者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及其次密接进行持续医学观察,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密接和次密接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感染风险。结果追踪调查了符合纳入条件的密接4533例,14例密接转归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率为0.31%。共追踪了次密接4201例,均未发生后续感染。结论密接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该次密接无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密切接触者 次密接 感染风险
原文传递
氟对小鼠骨组织白细胞介素-6/糖蛋白130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杨庆 褚衍茹 +7 位作者 江伟 李俊骏 李悦 包莹 陈富讯 李冰洋 杨艳梅 高彦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4-99,共6页
目的观察氟对小鼠骨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糖蛋白130(gp130)、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表达的影响,探讨IL-6/gpl30信号通路在氟致骨骼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雄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氟对小鼠骨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糖蛋白130(gp130)、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表达的影响,探讨IL-6/gpl30信号通路在氟致骨骼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雄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6只。对照组饮用蒸馏水,低、中、高氟组分别饮用含氟量为25、50、100mg/L的蒸馏水。饲养3个月,建立饮水型氟中毒模型,观察小鼠氟斑牙发生情况,镜下观察氟中毒小鼠骨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脊柱骨氟含量;微量酶标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长骨组织IL-6、gp130、PI3K、Akt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长骨组织gp130、PI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低、中、高氟组小鼠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62.5%(10/16)、100.0%(15/15)、100.0%(16/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15,P均〈0.05)。骨氟含量随着染氟剂量增加而增加(F=309.716,P〈0.05)。光镜下,染氟组骨小梁明显增粗、紊乱,密度增加,呈骨质硬化;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随着染氟剂量增加而增加(F=25.161。P〈0.05)。电镜下,高氟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明显肿胀,内质网扩张,染色质边集,细胞超微结构明显受损。血清ALP、ACP活性随染氟剂量增加而增加(F=19.586、13.329,P均〈0.05),其中高氟组[(8.05±1.10)、(10.95±1.85)金氏单位]、中氟组[(6.48±0.92)、(9.18±0.76)金氏单位]明显高于对照组[(5.15±0.73)、(7.49±0.66)金氏单位,P均〈0.05]。对照组和低、中、高氟组血清IL-6水平[(5.98±1.43)、(7.54±2.16)、(5.25±1.97)、(6.31±1.36)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0,P〈0.05),其中低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氟组明显低于低氟组(P〈0.05)。长骨组织IL-6、gp130、PI3K、Akt 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52、8.954、6.997、21.504,P均〈0.05),其中高氟组(0.59±0.42、0.46±0.22、0.55±0.30、0.61±0.1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0±0.54、1.16±0.67、1.20±0.84、1.06±0.37)和低氟组(1.86±0.63、1.61±0.64、1.74±0.65、1.70±0.58,P均〈0.05),除gp130外,各指标低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长骨组织gp130、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77、7.479、3.535,P均〈0.05),其中低氟组(0.66±0.10、0.69±0.12、0.92±0.0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51±0.11、0.47±0.06、0.66±0.14,P均〈0.05),高氟组(0.42±0.11、0.38±0.06、0.67±0.14)均明显低于低氟组(P均〈0.05)。结论氟中毒小鼠骨组织IL-6、gp130、PI3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变化,提示IL-6/gp130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氟致骨骼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白细胞介素-6 糖蛋白类 骨和骨组织
原文传递
2005-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18
作者 褚衍茹 张栋梁 +8 位作者 雷松 张言武 劳旭影 顾晓敏 王海波 冯宏伟 吴宪昊 陈辰 陈奕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17-1222,共6页
目的探讨2005—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HFRS精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宁波市HFRS病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G... 目的探讨2005—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HFRS精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宁波市HFRS病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Geoda 1.2.0软件对HFRS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SaTScan 10.0软件探测病例的时空聚集性并用Arcgis 10.8软件对病例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2005—2021年宁波市共报告1903例HFRS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0/10万;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30~60岁人群(66.00%),以农民为主(53.91%),男女性别比为3.04∶1。鄞州区、象山县、奉化区和宁海县是宁波市HFRS主要的高发地区,占所有病例的74.25%(1413/1903)。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8年宁波市各乡镇(街道)HFRS发病率有空间聚集性(均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5—2019年HFRS发病率每年均有热点区域(高–高)出现,但热点区域范围每年呈现动态变化。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2个聚集区,一类聚集区的时间为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象山县墙头镇为中心,覆盖宁波市东南部的41个乡镇(街道)。二类聚集区的时间为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以鄞江镇为中心,覆盖3个乡镇(街道)。结论宁波市HFRS疫情存在时空聚集性特征,有由东南部向西部移动的趋势,建议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以实现HFRS的精准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特征 空间自相关 时空聚集性
原文传递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1基因rs104894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饮茶型氟中毒民族差异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褚衍茹 李俊骏 +8 位作者 杨庆 江伟 李悦 包莹 陈富讯 李冰洋 刘洋 杨艳梅 高彦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1A1基因多态性与饮茶型氟中毒民族差异性的关系以及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2012年,在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的饮茶型氟中毒重点病区乡,对16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膳食调...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1A1基因多态性与饮茶型氟中毒民族差异性的关系以及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2012年,在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的饮茶型氟中毒重点病区乡,对16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膳食调查和总氟摄入情况;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Sequenom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系统对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进行检测;采用X线摄片法对氟骨症进行诊断;比较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基因型分布的民族差异性.并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414名受试者入选,其中藏族308人、哈萨克族290人、蒙古族261人、汉族425人、俄罗斯族130人。受试者全血的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的基因型分为AA、AG、GG3种,藏族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5.8%(172/308)、37.3%(115/308)、6.8%(21/308);哈萨克族分别为69.7%(202/290)、27.6%(80/290)、2.8%(8/290);蒙古族分别为60.5%(158/261)、36.0%(94/261)、3.4%(9/261);汉族分别为60.9%(259/425)、33.6%(143/425)、5.4%(23/425);俄罗斯族分别为72.3%(94/130)、26.9%(35/130)、0.8%(1/130),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5个民族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的基因型多态性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P均〉0.05);不同民族之间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X2=24.757,P〈0.05)。不同民族氟骨症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藏族(39.94%,123/308)、哈萨克族(33.79%,98/290)、蒙古族(22.22%,58/261)、汉族(13.41%,57/425)和俄罗斯族(8.46%,11/130),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00.156,P〈0.05)。将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AG与GG基因型合并后(AG/GG)氟骨症检出率(25.14%,133/529)与AA(24.18%,214/8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165,P〉0.05)。按民族分层后,各民族CYPIAl基因多态性与氟骨症检出率间未见相关性(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在尿氟水平为1.6~3.2ms/L的藏族人群以及蒙古族〈45岁人群中,发现G基因是饮茶型氟中毒氟骨症的危险因素[OR=2.035,95%CI(1.003~4.128);OR=5.602,95%CI(1.461~21.479)];在蒙古族I〉45岁人群中G基因是保护因素[OR=0.422,95%CI(0.190.0.938)]。结论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多态性与饮茶型氟中毒民族差异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1 基因多态性: 氟骨症
原文传递
雌激素受体1基因rs180113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饮茶型氟骨症风险的关联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力梅 刘洋 +9 位作者 刘晓娜 李丙云 郦芒 郭宁 娄群 褚衍茹 尹凡硕 张美晨 杨艳梅 高彦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3-317,共5页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1(ESR1)基因rs180113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饮茶型氟骨症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择青海、新疆、内蒙古3个省区的典型饮茶型氟中毒病区作为调查点,进行横断面研究。现场对年龄> 16岁的参与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1(ESR1)基因rs180113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饮茶型氟骨症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择青海、新疆、内蒙古3个省区的典型饮茶型氟中毒病区作为调查点,进行横断面研究。现场对年龄> 16岁的参与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和X线诊断。同时收集砖茶水样、血样和尿样。X线片的氟骨症诊断根据《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T 192-2008);砖茶氟和尿氟的测定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采用Sequenom MassARRAY飞行质谱系统完成ESR1基因rs1801132位点的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94人,氟骨症总检出率为23.9%(238/994)。藏族人群氟骨症检出率(39.9%,123/308)比蒙古族、汉族人群明显增高[22.2%(58/261),13.4%(57/425),χ^2=20.435、67.811,P均< 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以日茶氟摄入量≤3.5 mg、尿氟含量≤1.6 mg/L、年龄≤45岁为参比组,日茶氟摄入量> 7.0 mg[比值比(OR)= 2.865,95%置信区间(CI):1.923~4.268]、尿氟含量在> 1.6~3.2 mg/L(OR=2.368,95%CI:1.686~3.326)和> 3.2 mg/L(OR=3.559,95%CI:2.401~5.276)、年龄在> 45~65岁(OR=2.361,95%CI:1.603~3.477)和> 65岁(OR=4.556,95%CI:2.845~7.296)时,氟骨症患病风险均高于参比组。日茶氟摄入量为> 3.5~7.0 mg、尿氟水平为> 1.6~3.2 mg/L组,G等位基因对蒙古族人群氟骨症患病具有保护作用(调整OR=0.207,95%CI:0.044~0.974),日茶氟摄入量为> 3.5~7.0 mg、性别为男性组,G等位基因对汉族人群氟骨症患病具有保护作用(调整OR=0.315,95%CI:0.112~0.887)。结论 ESR1基因rs1801132位点SNP可能与蒙古族和汉族人群饮茶型氟骨症易感风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饮茶型氟骨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