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样品温度对SiF_3^+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贺平逆 吕晓丹 +1 位作者 赵成利 苟富均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45-950,共6页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样品温度对入射能量150 eV、45°入射的SiF_3^+与SiC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模拟中使用Graves等开发的用于Si-F-C体系的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模拟结果显示,所有温度下入射SiF_3^+与SiC表面相互作...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样品温度对入射能量150 eV、45°入射的SiF_3^+与SiC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模拟中使用Graves等开发的用于Si-F-C体系的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模拟结果显示,所有温度下入射SiF_3^+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后全部发生分解,绝大多数分解产物沉积于SiC表面。随Si和F在表面的沉积,SiC表面形成Si_xF_yC_z反应层。在温度300、500、700、900 K时,SiC中Si的刻蚀率分别为0.061、0.080、0.085、0.104,C的刻蚀率分别为0.019、0.030、0.034、0.039。SiC中Si比C更易被刻蚀,这和实验结果一致。主要含Si刻蚀产物为SiF_2,含C刻蚀产物为Si_xF_yC_z。主要的刻蚀机制为化学增强的物理溅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SiF3^+刻蚀SiC 分子动力学模拟 SIC MEMS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入射角度的SiF_3^+对SiC表面的作用
2
作者 贺平逆 吕晓丹 +1 位作者 赵成利 苟富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00K入射能量150eV时,以不同角度(5°、30°、60°和75°)入射的SiF3+与SiC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模拟中使用了用于Si-F-C体系的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模拟结果显示,入射SiF3+与SiC表...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00K入射能量150eV时,以不同角度(5°、30°、60°和75°)入射的SiF3+与SiC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模拟中使用了用于Si-F-C体系的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模拟结果显示,入射SiF3+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后会分解,分解率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分解产物除少量散射外,大部分会沉积在SiC表面,Si和F在SiC表面的平均饱和沉积量随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SiF3+不断轰击SiC表面,SiC表面会形成Si-F-C反应层,且反应层厚度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发现SiC中的Si原子较C原子更容易被刻蚀,与实验结果一致。当刻蚀达到稳定,入射角度为5°、30°、60°和75°时,C的刻蚀率分别约为0.026、0.038、0.018、0.005,Si的刻蚀率分别约为0.043、0.051、0.043和0.023。各入射角度下,产物分子种类主要为F、SiF和SiF2。F和SiF产物量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增加,而SiF2产量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减少。在入射角度等于5°和30°时,SixFyCz是主要的含C产物;而在入射角度等于60°和75°时,CF是主要的含C产物。在入射角度等于5°和30°时,SiF2是主要的含Si产物;在入射角度等于60°和75°时,SiF是主要的含Si产物。刻蚀主要通过化学增强的物理溅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SiF3+刻蚀SiC 分子动力学模拟 SIC
下载PDF
La_(2/3)Sr_(1/3)Mn_(1-x)Co_xO_3(x=0,0.2,0.25)体系的热膨胀和电性能研究
3
作者 贺平逆 谢玲 +1 位作者 邰贵江 刘毅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22-24,共3页
制备了钙钛矿锰氧化物La2/3Sr1/3Mn1-xCoxO3(x=0,0.2,0.25)体系,研究该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和电输运性质。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具有相近的热膨胀性能,200-800℃温区内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约为1.2×10-5K-1;x=0和x=0.2掺杂样品在高温下的... 制备了钙钛矿锰氧化物La2/3Sr1/3Mn1-xCoxO3(x=0,0.2,0.25)体系,研究该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和电输运性质。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具有相近的热膨胀性能,200-800℃温区内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约为1.2×10-5K-1;x=0和x=0.2掺杂样品在高温下的电输运机制符合小极化子模型;x=0.25掺杂样品具有最高的电导率,在800℃时的电导率为100 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锰氧化物 热膨胀 电导率
下载PDF
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成利 邓朝勇 +6 位作者 孙伟中 吕晓丹 陈峰 贺平逆 张浚源 刘玉杰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F原子入射能量分别为0.3,1,3,5,7和9 eV。在模拟过程中,F原子的沉积率与Si表面悬键密度有关,而Si原子的刻蚀率与表面晶格结构破坏程度有关,随着Si原子刻蚀率的增加,样品高度降低。在不...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F原子入射能量分别为0.3,1,3,5,7和9 eV。在模拟过程中,F原子的沉积率与Si表面悬键密度有关,而Si原子的刻蚀率与表面晶格结构破坏程度有关,随着Si原子刻蚀率的增加,样品高度降低。在不同能量F原子作用下,样品Si表面形成Si-F反应层。Si-F反应层的厚度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组成成分对产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沉积 刻蚀 Si-F反应层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C+离子与聚变材料钨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田树平 贺平逆 +2 位作者 张静全 潘宇东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1-357,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能量的C+离子与聚变材料钨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当C+离子入射剂量为3.11×1016cm-2,入射能量为50 eV时,样品表面形成一层碳膜;而入射离子能量为150和250 eV时,C+离子入射到样品内与钨原子共同形成...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能量的C+离子与聚变材料钨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当C+离子入射剂量为3.11×1016cm-2,入射能量为50 eV时,样品表面形成一层碳膜;而入射离子能量为150和250 eV时,C+离子入射到样品内与钨原子共同形成碳钨混合层,样品表面没有形成碳膜;碳的沉积率随能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加,溅射率随能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轰击后的样品中,碳原子密度、C-W键密度及C-C键密度分布都随能量的增加逐渐向样品内移动,且C-W键分布厚度随能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C-C键分布厚度几乎不随能量变化;在作用过程中极少量的钨原子发生溅射,但引起钨晶格损伤严重;碳在轰击后的样品中主要以Csp3杂化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聚变材料 沉积率 溅射率 钨的晶格
下载PDF
Ar射频放电特性随时间演化的PIC/MCC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浚源 陈峰 +3 位作者 孙伟中 吕晓丹 贺平逆 苟富均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4,共6页
采用等离子体粒子模拟方法(PIC/MCC)方法对一维模型模拟了容性耦合等离子体(CCP)源放电过程中等离子体的动力学行为。在模拟氩气放电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电子与Ar之间的弹性碰撞、激发、电离以及Ar与Ar+之间的弹性碰撞和电荷交换过程。... 采用等离子体粒子模拟方法(PIC/MCC)方法对一维模型模拟了容性耦合等离子体(CCP)源放电过程中等离子体的动力学行为。在模拟氩气放电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电子与Ar之间的弹性碰撞、激发、电离以及Ar与Ar+之间的弹性碰撞和电荷交换过程。由模拟结果可知,射频极板附近鞘层区域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其厚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厚;而射频极板处的粒子通量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经过一段时间后,射频极板处平均粒子通量、平均电流以及鞘层平均厚度逐渐趋于平衡。在鞘层区域电流主要由位移电流构成,在等离子体区域电流主要由传导电流贡献。最后讨论了达到平衡态后等离子体密度、电势、电场强度和能量的空间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鞘层 等离子体粒子模拟方法(PIC/MCC) 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CCP)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入射能量的CH与碳氢薄膜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秦尤敏 吕晓丹 +4 位作者 赵成利 宁建平 贺平逆 A.Bogaerts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8-143,共6页
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低能CH与碳氢薄膜的相互作用,以探讨在核聚变过程中CH的再沉积行为及对面向等离子体材料性质变化的影响。选择的入射能量分别为0.3,1,5,10 eV。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C原子与H原子的吸附率增加,且... 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低能CH与碳氢薄膜的相互作用,以探讨在核聚变过程中CH的再沉积行为及对面向等离子体材料性质变化的影响。选择的入射能量分别为0.3,1,5,10 eV。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C原子与H原子的吸附率增加,且在入射能量大于CH离解能的情况下,同一能量下H原子的吸附率小于C原子的吸附率。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薄膜的厚度增加,薄膜中含有Csp2的范围变宽,并且表面逐渐转变为Csp2表面。薄膜中的C主要以Csp3形式存在,其次是Csp2,几乎不含Csp1。通过统计薄膜中的CHx(x为1~4)发现CH占优势,其次是CH2,而CH4的量非常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碳氢薄膜 再沉积 吸附率
下载PDF
Ar流速对多级弧放电装置中Ar等离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浚源 王鹏 +3 位作者 孙伟中 吕晓丹 贺平逆 苟富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38-3344,共7页
采用PLASIMO程序模拟了入口处Ar流速对多级弧放电产生的非热平衡Ar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从入口处到出口处,沿中心轴线,压强逐渐降低,电子平均能量基本保持不变。当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电子数密度呈增大趋势;从... 采用PLASIMO程序模拟了入口处Ar流速对多级弧放电产生的非热平衡Ar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从入口处到出口处,沿中心轴线,压强逐渐降低,电子平均能量基本保持不变。当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电子数密度呈增大趋势;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电子数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cm3/s时,电子数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0.13×1021,16.31×1021,18.98×1021和26.33×1021 m-3;随着流速的增大,其电子数密度逐渐增大。当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电子温度逐渐增大;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电子温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并在中心轴线处距入口55~60mm有最大值,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cm3/s时,其最大值分别为1.299,1.234,1.157和1.132eV;由于入口处和器壁处的电子温度都为0.517eV,所以随着Ar流速的增大,其电子温度逐渐减小。当Ar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离子温度逐渐增大;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离子温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在中心轴线距入口20~30mm离子温度取得最大值,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cm3/s时,离子温度最大值分别为0.815 6,0.907 02,0.975 2和1.014eV。随入口处流速的增大,电弧腔体内的离子温度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多级弧放电 氩等离子体特性 流速 电子温度
下载PDF
聚变堆中H刻蚀碳氢薄膜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吕晓丹 秦尤敏 +3 位作者 赵成利 宁建平 贺平逆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0-325,共6页
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低能H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以了解基于核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与C基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模拟中使用REBO(reactive empirical bond order)势函数来描述C-H体系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使用Berendsen热浴来控... 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低能H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以了解基于核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与C基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模拟中使用REBO(reactive empirical bond order)势函数来描述C-H体系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使用Berendsen热浴来控制体系的温度。文中着重探讨了入射能量对低能H原子刻蚀碳氢薄膜的影响,入射能量分别为0.3,1,5和10eV。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H原子的吸附率增加,C原子和H原子的刻蚀率增加。同一能量下H原子比C原子更易发生刻蚀。通过讨论发现在H原子与碳氢薄膜作用过程中,当能量大于1 eV时,由于入射的H原子先沉积在表面并与表面原子发生反应形成碳氢化合物,然后在后续入射粒子的轰击下碳氢化合物在表面发生解吸附现象,从而导致了C原子的刻蚀,因此C原子的刻蚀发生主要是化学增强的物理溅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碳氢薄膜 吸附 刻蚀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入射角度对F离子与β-SiC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
10
作者 赵成利 孙伟中 +5 位作者 吕晓丹 陈峰 贺平逆 刘华敏 张俊源 苟富均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5,共5页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入射角度对F离子与SiC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选择的入射能量为10 eV,入射角度分别为15?、30?、45?、60?和75?。模拟结果显示,F离子的沉积率随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入射角度为45°时,Si原子和...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入射角度对F离子与SiC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选择的入射能量为10 eV,入射角度分别为15?、30?、45?、60?和75?。模拟结果显示,F离子的沉积率随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入射角度为45°时,Si原子和C原子的刻蚀率最大,且Si原子的刻蚀率大于C原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SiC表面形成一层Si-C-F反应层,反应层厚度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减小,并且其主要成分是SiF和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入射角度 刻蚀 Si-C-F反应层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入射能量的SiF_2与SiC的相互作用
11
作者 赵成利 秦尤敏 +3 位作者 吕晓丹 宁建平 贺平逆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6-380,共5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SiF2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次模拟选择的入射初始能量分别为0.3,1,5,10和25 eV。模拟结果显示SiF2分解率与Si和F原子的沉积率有密切的关系。沉积的Si和F原子在SiC表面形成一层SixFy薄...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SiF2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次模拟选择的入射初始能量分别为0.3,1,5,10和25 eV。模拟结果显示SiF2分解率与Si和F原子的沉积率有密切的关系。沉积的Si和F原子在SiC表面形成一层SixFy薄膜。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薄膜厚度先增加后减小,薄膜中Si-Si键密度增大。构成薄膜的主要成分SiFx(x=1-4)中主要是SiF和SiF2,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薄膜成分由SiF2向SiF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分解率 沉积率 SixFy薄膜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方法的模拟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12
作者 秦尤敏 吕晓丹 +5 位作者 宁建平 张利纯 赵成利 贺平逆 BogaertsA 苟富君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2009年第2期257-260,共4页
主要研究了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MD)模拟等离子体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过程时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详细分析了Berendsen热浴的应用时间、耦合强度和模拟时间量(单个轨迹的作用时间、弛豫时间)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主要研究了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MD)模拟等离子体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过程时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详细分析了Berendsen热浴的应用时间、耦合强度和模拟时间量(单个轨迹的作用时间、弛豫时间)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浴的应用时间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很大,而其它参数对模拟结果没有太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热浴 弛豫 刻蚀
下载PDF
聚变堆中碳原子在碳氢薄膜表面再沉积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成利 孙伟中 +8 位作者 刘华敏 张浚源 吕晓丹 秦尤敏 宁建平 贺平逆 潘宇东 苟富均 Cheng-li Wei-zhong Hua-min Jun-yuan L(U) Xiao-dan You-min Jian-ping Ping-li Yu-dong Fu-jun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2-316,共5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探讨了不同入射能量对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碳原子与碳氢薄膜作用会在表面形成碳薄膜。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碳薄膜厚度变薄。在碳薄膜中碳原子的成键形...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探讨了不同入射能量对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碳原子与碳氢薄膜作用会在表面形成碳薄膜。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碳薄膜厚度变薄。在碳薄膜中碳原子的成键形式主要为Csp2-Csp2和Csp2-Csp3,随入射能量的增加,碳原子键价结合形式从Csp2-Csp2向Csp2-Csp3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堆 碳原子 碳氢 薄膜表面 沉积行为 分子动力学方法 模拟研究 fusion REACTOR dynamics simulation 入射能量 碳薄膜 作用过程 结合形式 相互作用 模拟结果 薄膜作用 薄膜厚度 原子键
下载PDF
液态锡对低活化马氏体/铁素体钢CLF-1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平逆 韦建军 +2 位作者 王志君 张坤 芶富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34,共6页
采用背散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电子衍射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浸泡在300~700℃的液态锡(Sn)中24h后的低活化马氏体/铁素体钢CLF-1的腐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温度下液态锡对CLF-1钢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主要腐蚀... 采用背散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电子衍射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浸泡在300~700℃的液态锡(Sn)中24h后的低活化马氏体/铁素体钢CLF-1的腐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温度下液态锡对CLF-1钢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主要腐蚀机制为化合溶解腐蚀。铬(Cr)以单质形式溶解沉淀,液态锡与铁在CLF-1钢表面反应生成由铁锡化合物构成的腐蚀层。当温度低于500℃时,腐蚀层厚度近似为一常量,约8μm,化学成分为FeSn2。当温度高于500℃时,腐蚀层厚度随温度线性增加,腐蚀层呈双层结构,分别为CLF-1边界处的FeSn层和覆盖在其表面的FeSn2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堆 低活化 液态锡 CLF-1钢 液态锡腐蚀
下载PDF
级联弧放电氦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小春 曹小岗 +5 位作者 曹智 韩磊 夏文星 舒磊 贺平逆 芶富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7-273,共7页
采用另加偏压的单阴极弧氦放电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对氦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氦轴向输运规律做了描述并与光谱测量数据做了定性地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氦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均随放电电流、约束磁场的增加而增加。氦... 采用另加偏压的单阴极弧氦放电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对氦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氦轴向输运规律做了描述并与光谱测量数据做了定性地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氦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均随放电电流、约束磁场的增加而增加。氦原子与氦离子的辐射光谱随放电电流、偏压、磁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测量分析,同时氦离子对钨靶积分辐照效应进行了观察。这些结果不但提供了氦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对于研究氦离子与面向等离子材料相互作用导致产生气泡、肿胀、脆化损伤等的评估,特别是对将来伴有(n,α)反应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等离子体特性 氦光谱 氦离子对钨靶板的辐照损伤
下载PDF
316L不锈钢在静态液态锂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舒磊 曹智 +5 位作者 夏文星 曹小刚 贺平逆 韦建军 芶富均 杨斌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6-341,共6页
利用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结合SEM、EDX和维氏硬度(HV)等分析手段,分析了316L不锈钢在350℃的液态锂中静态腐蚀500h后的腐蚀特性。微观形貌分析表明:样品存在较明显的晶间腐蚀,其腐蚀层厚度约为2.7μm。硬度分析表明:腐蚀后表... 利用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结合SEM、EDX和维氏硬度(HV)等分析手段,分析了316L不锈钢在350℃的液态锂中静态腐蚀500h后的腐蚀特性。微观形貌分析表明:样品存在较明显的晶间腐蚀,其腐蚀层厚度约为2.7μm。硬度分析表明:腐蚀后表面硬度值约HV234.72,约是腐蚀前硬度值的0.78倍。LIBS组分分析表明:经液态锂腐蚀后的样品表面Ni、Cr等元素含量相对减少;在被腐蚀区域Li元素含量随激光击打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Ni、Cr等元素含量与之近似呈成正比递增;母材区Li元素的渗透深度约3.5μm,约是焊缝区的0.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锂 316L不锈钢 静态腐蚀
下载PDF
液态锂与316L不锈钢焊缝的相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文星 贺平逆 +3 位作者 舒磊 马小春 韩磊 芶富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324-328,共5页
利用金相、SEM/EDS及自主研制搭建的LIBS等分析方法,研究了316L不锈钢焊缝在350℃液态锂环境中浸泡500h的静态腐蚀行为,拟为锂回路管道焊缝与液态锂的相容性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实验结果显示,316L不锈钢焊缝区在液态锂中以晶间腐... 利用金相、SEM/EDS及自主研制搭建的LIBS等分析方法,研究了316L不锈钢焊缝在350℃液态锂环境中浸泡500h的静态腐蚀行为,拟为锂回路管道焊缝与液态锂的相容性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实验结果显示,316L不锈钢焊缝区在液态锂中以晶间腐蚀形式被腐蚀,焊缝区的晶界腐蚀行为更严重,但没有出现明显的相变。液态锂腐蚀后焊缝区表层的Li的渗透量约是母材区的1.55倍,Li在焊缝区和母材区的渗透深度分别约为5.48μm和3.29μm,均大于焊缝区和母材区截面观察的腐蚀疏松层厚度(~5.0μm和3.0μm)。腐蚀后,碳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1.03%,表面生成了碳化物,但Cr、Ni、Mo和Mn的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2.28%、1.01%、0.47%和0.16%。焊缝表层的Cr在液态锂中的溶解损耗最严重。腐蚀前后焊缝表面的维氏硬度值之比约为3.45∶1,焊缝区的力学性能下降。总之,液态锂对316L不锈钢焊缝产生腐蚀效果。相对母材区,焊缝区更易被液态锂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锂 316L不锈钢 焊缝 腐蚀 LIBS
下载PDF
初步研究316L不锈钢焊缝在含氢杂质的液态锂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文星 舒磊 +1 位作者 贺平逆 芶富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286-289,共4页
通过失重法、SEM/EDS、XRD和硬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温度下316L不锈钢焊缝区在含0.15%H杂质的液态锂中浸泡500 h的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当腐蚀温度为450℃、560℃和720℃时,样品的平均腐蚀速率分别为2.38×10-3g·m-2... 通过失重法、SEM/EDS、XRD和硬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温度下316L不锈钢焊缝区在含0.15%H杂质的液态锂中浸泡500 h的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当腐蚀温度为450℃、560℃和720℃时,样品的平均腐蚀速率分别为2.38×10-3g·m-2·h-1、1.10×10-2g·m-2·h-1和1.86×10-2g·m-2·h-1。在焊缝表面上分别发现了晶界腐蚀,大量致密的尺寸为1~2μm的碳化物和少量尺寸为10~20μm的"类尖晶石"结构的碳化物。仅在720℃的腐蚀焊缝截面发现了明显的腐蚀相变层。焊缝表面的平均维氏硬度分别为HV114.05、HV98.52和HV91.65。总之,随着温度的升高,焊缝区腐蚀越严重。焊缝表面的碳化物与H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后溶解于液态锂中,加速了焊缝区在液态锂中的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锂 H杂质 焊缝 腐蚀
下载PDF
Etching Mechanisms of CF_3 Etching Fluorinated Si: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19
作者 赵成利 邓朝勇 +5 位作者 孙伟中 张浚源 陈峰 贺平逆 陈旭 芶富均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7期670-674,共5页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CF3 continuously bom- barding the amorphous silicon surface with energies of 10 eV, 50 eV, 100 eV and 150 eV at normal incidence and room temperature. The i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CF3 continuously bom- barding the amorphous silicon surface with energies of 10 eV, 50 eV, 100 eV and 150 eV at normal incidence and room temperature. The improved Tersoff-Brenner potentials were u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state etching rates are about 0.019, 0.085 and 0.1701 for 50 eV, 100 eV and 150 eV, respectively. With increasing incident energy, a transition from C-rich surface to F-rich surface is observed. In the region modified by CF3, SiF and CF species are domin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morphous silicon incident energy
下载PDF
低能Cl原子刻蚀Si(100)表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平逆 宁建平 +2 位作者 秦尤敏 赵成利 苟富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6-411,共6页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能量(0.3—10eV)的Cl原子对表面温度为300K的Si(100)表面的刻蚀过程.模拟中采用了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来描述Cl-Si体系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入射Cl原子在表面的吸附达到饱和,Si表面形成一...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能量(0.3—10eV)的Cl原子对表面温度为300K的Si(100)表面的刻蚀过程.模拟中采用了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来描述Cl-Si体系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入射Cl原子在表面的吸附达到饱和,Si表面形成一层富Cl反应层.这和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反应层厚度随入射能量增加而增加.反应层中主要化合物类型为SiCl,且主要分布于反应层底部.模拟结果发现随初始入射能量的增加,Si的刻蚀率增大.在入射能量为0.3,1和5eV时,主要的Si刻蚀产物为SiCl4.在入射能量为10eV时,主要的Si刻蚀产物为SiClx(x<4).分析表明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Cl对Si的刻蚀从化学刻蚀向物理刻蚀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Cl刻蚀Si 分子动力学模拟 微电子机械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