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素运筹对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吸氮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世翔 魏邦泰 +2 位作者 红梅 赵巴音那木拉 李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1,共10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传统施氮、优化施氮等不同施肥模式对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SPAD值、土壤硝态氮以及地上部氮素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将肥料全部基施(235 kg N/hm^(2))的传统施氮方式在青贮玉米六叶期前地上部干物质...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传统施氮、优化施氮等不同施肥模式对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SPAD值、土壤硝态氮以及地上部氮素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将肥料全部基施(235 kg N/hm^(2))的传统施氮方式在青贮玉米六叶期前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SPAD值、0~3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优化施肥处理,但随时间的推移土壤硝态氮含量迅速降低,后期不能满足作物氮素需求导致青贮玉米地上部吸氮量及收获时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低于优化施肥处理;(2)调整施肥结构,将部分氮肥追施能够在减少氮肥投入25%~50%的基础上维持产量稳定,同时0~9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下降了35.36%~51.48%;(3)优化施氮量为156~180 kg/hm^(2)(基肥+追肥)时,比传统施氮模式平均增产3.37 t/hm^(2);(4)每生产1000 kg青贮玉米干物质,地上部吸氮量为7.78~10.15 kg。综上所述,采用优化施氮模式能够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即在保持青贮玉米高产、稳产的同时降低了氮素损失和环境风险,试验结果对指导青贮玉米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氮肥 干物质 SPAD 吸氮量 产量
下载PDF
放牧和刈割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兴安 +4 位作者 刘鹏飞 哈琴 德海山 红梅 美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8-225,共8页
为了解放牧和刈割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采用自由放牧、刈割和围封3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研究了内蒙古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研究在... 为了解放牧和刈割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采用自由放牧、刈割和围封3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研究了内蒙古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研究在草地返青期、生长期和枯黄期3个时期进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284只,隶属于12目34个类群。结果表明:放牧导致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降低,而刈割影响相对较轻;返青期、生长期、枯黄期对应的春、夏、秋三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在草地枯黄期最多。放牧和刈割利用方式下改变了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在草地生长期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的变化趋势。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表聚性在刈割利用方式中表现最为典型,放牧利用方式下0~10 cm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有向10~20 cm土层移动趋势;土壤pH和速效钾含量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草地利用方式 土壤动物 群落
下载PDF
养分添加对内蒙古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贺星 马文红 +7 位作者 梁存柱 红梅 柴曦 赵巴音那木拉 张宇平 杨绍欢 张佳鑫 辛晓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666,共10页
为了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在内蒙古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分别建立长期养分添加试验。在三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养分(N和P)添加、不同梯度(N:10,5和2.5 g/m2;P:10 g/m2)对这3种代... 为了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在内蒙古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分别建立长期养分添加试验。在三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养分(N和P)添加、不同梯度(N:10,5和2.5 g/m2;P:10 g/m2)对这3种代表性草地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导致内蒙古温带草原地上生物量增加27%-53.3%,平均增加37.8%,并且施氮浓度越高,地上生物量增加越多。地下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比地上生物量小,整体上,高浓度的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的群落总生物量平均增加10.2%。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限制的响应比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更明显。磷肥对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施氮肥促进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根冠比(R/S)降低,典型草原的根冠比则轻度增加。施肥对内蒙古温带草原根系的垂直分布没有显著影响。位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施肥的响应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意味着在碳循环模型预算和草地管理中需要考虑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草地地上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高于地下部分,如果不考虑地下部分,可能会高估整个生态系统对施肥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添加 内蒙古温带草地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根冠比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农田氮素平衡及潜在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路战远 +4 位作者 李斐 红梅 杨海波 德海山 包明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7-1354,共8页
为从氮素平衡的角度研究河套灌区氮素潜在污染风险,本文以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向日葵收获期农田土壤无机氮残留现状,并从氮素平衡角度利用氮素盈余、氮素潜在损失对玉米和向日葵种... 为从氮素平衡的角度研究河套灌区氮素潜在污染风险,本文以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向日葵收获期农田土壤无机氮残留现状,并从氮素平衡角度利用氮素盈余、氮素潜在损失对玉米和向日葵种植的环境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残留无机氮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田和向日葵田0~90 cm土壤无机氮(以N计)平均残留量分别为66.11 kg·hm^(-2)和45.53 kg·hm^(-2)。灌区中部的五原县玉米田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最高,可达336.93 kg·hm^(-2),向日葵田以东部乌拉特前旗最高,残留量达273.66 kg·hm^(-2)。玉米田和向日葵田平均氮素年输入总量分别为514.81 kg·hm^(-2)和314.73 kg·hm^(-2),以化肥氮为主,占总氮素输入的85%以上。氮素输出主要是作物吸收带走,玉米和向日葵平均氮素年输出总量为362.10 kg·hm^(-2)和209.65 kg·hm^(-2)。过高的氮素输入导致玉米和向日葵年平均氮素盈余分别高达235.71 kg·hm^(-2)和168.08 kg·hm^(-2),并伴随着每年169.60 kg·hm^(-2)和122.55 kg·hm^(-2)潜在损失的氮素。通过氮素平衡的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河套灌区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玉米氮肥推荐用量约为280 kg·hm^(-2),向日葵为150 kg·hm^(-2),与目前河套灌区玉米和向日葵氮肥投入相比,分别节约198 kg·hm^(-2)和128 kg·hm^(-2),同时该施用量也可以显著降低潜在损失的氮,降低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残留 氮素平衡 污染风险 河套灌区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翼飞 沈菊培 +4 位作者 张翠景 韩国栋 红梅 赵巴音那木拉 贺纪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74-2883,共10页
土壤硝化及反硝化功能微生物在氮素可利用性、硝酸盐淋溶和氧化亚氮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指示不同放牧强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预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不同放牧强度(轻度、中... 土壤硝化及反硝化功能微生物在氮素可利用性、硝酸盐淋溶和氧化亚氮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指示不同放牧强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预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不同放牧强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长期试验样地为对象,应用定量PCR和限制性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的方法,研究土壤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反硝化细菌的丰度、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p H和铵态氮含量分别在7.90—8.18和6.37—35.92 mg/kg之间,中度放牧处理显著增高了土壤pH(P=0.03),而铵态氮含量在重度放牧处理中最高(P=0.02)。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异养呼吸相比未放牧处理均显著降低(P=0.02)。土壤AOA-amoA和AOB-amoA基因丰度范围分别为每克干土(4.94—7.60)×10~9个拷贝数和(0.68—3.75)×10~6个拷贝数,放牧处理对AOA-amoA基因丰度无显著影响,中度放牧处理显著降低了AOB-amoA基因丰度(P=0.04);反硝化微生物nosZ基因丰度随在轻度放牧处理中最低(P=0.03)。土壤铵态氮含量是影响AOA-amoA和AOB-amoA基因丰度的主要因子,而nosZ基因丰度主要受反硝化底物含量及土壤通气状况的影响。冗余分析表明由放牧所引起的可利用性氮含量的变化是导致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干旱半干旱草原 硝化潜势 反硝化酶活性 放牧
下载PDF
苜蓿与禾本科牧草的混播效果 被引量:17
6
作者 包乌云 赵萌莉 +2 位作者 徐军 高新磊 赵巴音那木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82-1789,共8页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单播及其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的适应性和生产力,旨在探讨适宜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的苜蓿品种及其混播组合。结果表明,一年刈割两次时,草原3号苜蓿和中草3号苜蓿的各产量指标均优于...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单播及其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的适应性和生产力,旨在探讨适宜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的苜蓿品种及其混播组合。结果表明,一年刈割两次时,草原3号苜蓿和中草3号苜蓿的各产量指标均优于金皇后苜蓿和苜蓿王;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产量低于4个单播苜蓿,但无显著差异(P>0.05);混播提高了草原3号苜蓿、中草3号苜蓿、老芒麦和无芒雀麦的植株高度、再生速度以及产草量,其中苜蓿与无芒雀麦的混播产量高于苜蓿与老芒麦混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老芒麦 无芒雀麦 单播 混播
下载PDF
刈割对不同苜蓿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包乌云 赵萌莉 +4 位作者 安海波 李百重 徐军 赵巴音那木拉 高新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比较4个苜蓿品种在不同刈割次数下的生长特性及产量,为呼和浩特地区苜蓿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皇后、苜蓿王、中草3号和草原3号4个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刈割次数(分别为一年刈割1,2,3和4次)下产量、高度... 【目的】比较4个苜蓿品种在不同刈割次数下的生长特性及产量,为呼和浩特地区苜蓿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皇后、苜蓿王、中草3号和草原3号4个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刈割次数(分别为一年刈割1,2,3和4次)下产量、高度、茎叶比和再生能力的变化。【结果】1)苜蓿总干草产量以一年刈割3次时最高;一年刈割4次时植株高度最高,茎叶比值最低,但其产量较刈割3次和2次时有所降低。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苜蓿的再生速度和再生强度先升高后下降。2)在刈割条件下,苜蓿总干草产量、植株高度和茎叶比在各品种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苜蓿品种的再生能力呈现一定差异性,其中金皇后和苜蓿王的再生能力高于中草3号和草原3号。【结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苜蓿适宜的刈割次数不超过3次,其中金皇后和苜蓿王耐刈割,再生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次数 苜蓿品种 产量 再生性能
下载PDF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及其对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红梅 赵巴音那木拉 +2 位作者 包乌云 德海山 常国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60,共8页
2011~2014年,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了氮、磷和氮磷配施等3种施肥处理以及单施氮肥的3个不同添加梯度处理,并以未施肥为对照,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各处理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结合土壤养分、地下生物量和... 2011~2014年,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了氮、磷和氮磷配施等3种施肥处理以及单施氮肥的3个不同添加梯度处理,并以未施肥为对照,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各处理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结合土壤养分、地下生物量和环境因子,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季节变化规律不受施肥的影响,呈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每年8月。2)土壤呼吸与气温和降雨量呈指数相关关系,其年际变化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3)单施N肥、单施P肥和NP配施均促进生长季土壤呼吸,但其作用程度受降雨量多少而不同,降雨量越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越明显。4)随着N肥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呈增强趋势,但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减弱;单施P处理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最高,NP配施处理稍低,二者随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幅度大于单施N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施肥 荒漠草原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9
作者 包明哲 红梅 +4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兴安 叶贺 沈钦国 王力群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为摸清河套灌区地膜使用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本研究对不同作物种植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膜污染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18.20~418.6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131.11 ... 为摸清河套灌区地膜使用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本研究对不同作物种植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膜污染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18.20~418.6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131.11 kg·hm^(-2)。地膜残留量受覆膜年限、作物类型、回收情况、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其中覆膜年限对残膜量的影响最大,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地膜残留量显著增加,覆膜20年以上地块残膜量显著高于覆膜年限少于20年地块(P<0.05)。玉米种植区地膜残留量(132.77 kg·hm^(-2))高于向日葵种植地区(127.88 kg·hm^(-2))。地膜回收意识是影响河套灌区地膜残留量的重要因素,回收方式主要为人工拾捡或耙地带出农田,研究区地膜回收率仅为38.10%,地膜回收地块的残留量(108.28 kg·hm^(-2))低于不回收地块(145.03 kg·hm^(-2))。相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中砂质壤土残膜量最多(153.84 kg·hm^(-2))。研究表明,河套灌区应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强化回收意识、提高回收率、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等方式降低地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地膜残留 生物可降解地膜 回收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氮沉降和降雨变化对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霍利霞 红梅 +2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高海燕 叶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9-2146,共8页
以荒漠草原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 3种水分处理和0 (N0)、30(N30)、50 (N50)和100 kg hm^(-2) a^(-1)(N100)4种氮素(NH_4NO_3)水平处理,用分解袋法,研究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短花针茅(Stipa ... 以荒漠草原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 3种水分处理和0 (N0)、30(N30)、50 (N50)和100 kg hm^(-2) a^(-1)(N100)4种氮素(NH_4NO_3)水平处理,用分解袋法,研究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冷蒿(Artemisia frigid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凋落物分解过程,旨在阐明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对氮沉降和降雨变化的响应特征,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响应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经过270 d分解后,短花针茅、冷蒿、木地肤和无芒隐子草干物质残留率分别为69.95%—78.67%、68.89%—79.89%、64.68%—79.23%、66.89%—79.38%,分解速率为木地肤>无芒隐子草>冷蒿>短花针茅。2)氮沉降和降雨对短花针茅和冷蒿凋落物分解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其交互作用对这两种凋落物分解速率不显著(P>0.05)。氮沉降和降雨以及交互作用均对无芒隐子草和木地肤凋落物分解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3)单一水分或氮素的添加均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而水氮交互作用下更为显著。4)凋落物分解速率受生物及非生物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冷蒿、无芒隐子草、木地肤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冷蒿、木地肤、短花针茅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木地肤和短花针茅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冷蒿、木地肤、短花针茅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凋落物分解 模拟氮沉降 降雨变化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改良措施对河套灌区盐渍土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常菲 红梅 +3 位作者 武岩 李艳勤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45,共8页
以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土壤氨挥发原位测定法(通气法),研究膜下滴灌、黄河水漫灌下农民常规施肥(CK)、农民常规施肥+秸秆还田(SR)、农民常规施肥+生物炭(C)对土壤氨挥发和葵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氨挥发速... 以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土壤氨挥发原位测定法(通气法),研究膜下滴灌、黄河水漫灌下农民常规施肥(CK)、农民常规施肥+秸秆还田(SR)、农民常规施肥+生物炭(C)对土壤氨挥发和葵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氨挥发速率在施肥灌水后2~4 d出现峰值,随后逐渐减低。C、SR处理显著降低了氨挥发累积损失量(P<0.05),C处理滴灌、漫灌下较CK分别降低了57%、44%,SR处理降低了39%、34%。2)土壤p H值与氨挥发速率呈正相关性,C、SR处理下土壤盐分较CK显著下降(P<0.05)。3)不同灌溉方式下C处理葵花增产率均最高,SR增产效果不明显。4)同一改良措施下氨挥发损失率滴灌比漫灌降低10.7%~31%,C、SR处理的产量滴灌较漫灌分别高12.88%、2.02%。方差分析表明,改良措施对氨挥发、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灌溉方式对其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C、SR均有效抑制了土壤氨挥发,滴灌模式下效果更为明显,但考虑到SR处理的葵花增产率较低,故滴灌下农民常规施肥+生物炭处理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生物炭 秸秆还田 氨挥发 产量
下载PDF
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蕊 红梅 +3 位作者 韩国栋 白文明 赵巴音那木拉 陈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6-433,共8页
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增雨施氮(WN)、增雨不施氮(W)、减雨施氮(RN)、减雨不施氮(R)、单独施氮(N)、自然状况(CK)6个处理,分析控制降雨量以及氮素添加对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控制性降雨和氮素添加对群落组成... 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增雨施氮(WN)、增雨不施氮(W)、减雨施氮(RN)、减雨不施氮(R)、单独施氮(N)、自然状况(CK)6个处理,分析控制降雨量以及氮素添加对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控制性降雨和氮素添加对群落组成、重要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增雨处理,显著提高了荒漠草原物种的多样性和均匀度(P<0.05).(3)减雨施氮处理,提高了荒漠草原物种丰富度、使优势度指数上升.增雨施氮处理,有利于降低群落的生态优势度.(4)增雨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控制 荒漠草原 群落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滴灌马铃薯田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万伟帆 美丽 +4 位作者 红梅 李斐 刘向东 高兴 赵巴音那木拉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6-41,共6页
采用静态暗箱法和通气法,研究了在滴灌条件下氮肥用量对马铃薯田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的气态损失量以氨挥发形式大于以氧化亚氮的排放形式。马铃薯田的氨挥发速率与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呈现出季节性动态变化,且随着... 采用静态暗箱法和通气法,研究了在滴灌条件下氮肥用量对马铃薯田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的气态损失量以氨挥发形式大于以氧化亚氮的排放形式。马铃薯田的氨挥发速率与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呈现出季节性动态变化,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马铃薯田氨挥发量均在施肥后第1~4 d出现峰值,氨挥发损失量为2.5~3.6 kg/hm^2,净损失量占施氮量的0.21%~0.42%;马铃薯田的氧化亚氮排放量均在施肥后第3 d出现峰值,氧化亚氮排放损失量为0.64~1.96 kg/hm^2,净损失量占施氮量的比例为0.29%~0.48%。当施氮量达到270kg/hm^2时氮的气态损失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对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和氨挥发速率有一定影响,随水分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增加,氨挥发速率受到抑制;温度升高会促进氨挥发速率,但温度对氧化亚氮的排放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氧化亚氮排放 施氮量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鹏飞 红梅 +5 位作者 美丽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白雪原 李志新 马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5-243,共9页
为考察玉米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研究了0(CK)、9000(SR1)、10500(SR2)、12000(SR3)、13500(SR4) kg/hm25个梯度对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结果表明: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 为考察玉米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研究了0(CK)、9000(SR1)、10500(SR2)、12000(SR3)、13500(SR4) kg/hm25个梯度对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结果表明: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820只,隶属于16个类群; SR4处理显著提高了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P<0.05),SR3处理显著提高了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P<0.05)。各处理样地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类群数则出现在7月; SR4处理显著提高了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P<0.05),SR1处理显著提高了地面节肢动物优势度指数(P<0.05),对照CK的均匀度指数最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农田地面节肢动物的个体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平均入渗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类群数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丰富度指数与平均入渗率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地面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多样性指数、蟋蟀总科、跳甲科和步甲科5个特征指标对玉米秸秆还田最为敏感,初步认为是衡量黑土区土壤玉米秸秆还田后肥力状况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量 地面节肢动物 土壤环境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美丽 红梅 +3 位作者 刘鹏飞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李志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162,共9页
2016年玉米生长季6~9月,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有机肥4个不同施用量处理,即0 kg·hm^(-2)(CK)、15 000 kg·hm^(-2)(OF1)、30 000 kg·hm^(-2)(OF2)、45 000 kg·hm^(-2)(OF3),并对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多... 2016年玉米生长季6~9月,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有机肥4个不同施用量处理,即0 kg·hm^(-2)(CK)、15 000 kg·hm^(-2)(OF1)、30 000 kg·hm^(-2)(OF2)、45 000 kg·hm^(-2)(OF3),并对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从试验样地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2 821只,其中:OF处理显著提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OF1、OF2和OF3处理分别较CK提高2.28%、31.93%和60.70%;有机肥施用有降低类群数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处理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3)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表聚性,各处理0~10 cm土层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10~20和20~30 cm土层的个体密度(P<0.05)。有机肥施用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机肥对土壤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的结果着重表现在对个体密度的影响较大,对多样性的变化,需要长期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有机肥 土壤环境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平翠枝 红梅 +4 位作者 王文东 赵巴音那木拉 美丽 刘鹏飞 赵乌英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7期83-89,共7页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试验区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SS)、免耕(MG)及常规耕作(CK)],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样,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渗透速率...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试验区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SS)、免耕(MG)及常规耕作(CK)],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样,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渗透速率及土壤孔隙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及含水量均表现为SS>CK>MG;土壤入渗特征表现为初始入渗率>平均渗透率>稳定入渗率;土壤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表现为SS>CK>MG;土壤孔隙度以SS处理下最高且随着月份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初始入渗速率和渗透总量对不同耕作方式最为敏感,可以作为考察东北黑土区农田耕作效应与缓解黑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由综合得分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性能优劣表现为SS>MG>CK。综上,深松耕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渗透能力;免耕更有利于水分的保持,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免耕 常规耕作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入渗速率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5 位作者 红梅 刘鹏飞 兴安 叶贺 常国军 美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140,共9页
为调查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的影响,采用手拣法捕获土壤动物,于2016年6~9月玉米生育期内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垂直分布和功能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 为调查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的影响,采用手拣法捕获土壤动物,于2016年6~9月玉米生育期内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垂直分布和功能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818只,隶属于34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玉米生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拔节期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动物个体数(P<0.05);玉米拔节、抽穗和成熟期10~20 cm土层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显著高于0~10和20~30 cm土层(P<0.05)。Shannon-Wei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随玉米生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拔节期Shannon-Wei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最大;Simpson指数总体与Shannon-Weiner指数变化趋势相反,随玉米生长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间作种植在成熟期显著提高了植食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在拔节期显著提高了捕食性和腐食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P<0.05);植食性和腐食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玉米生长呈增加的趋势;捕食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玉米生育期基本呈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种植 大型土壤动物 动态特征 群落组成
下载PDF
施肥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红梅 +5 位作者 梁存柱 武岩 美丽 霍丽霞 刘向东 白雪原 《草原与草业》 2019年第1期44-53,共10页
本研究于2013~2014年在内蒙古达茂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了氮肥和磷肥的单施和配施样地,以未施肥样地为对照,采用LI-64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草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日、季节变... 本研究于2013~2014年在内蒙古达茂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了氮肥和磷肥的单施和配施样地,以未施肥样地为对照,采用LI-64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草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日、季节变化,并分析了生态系统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施肥未改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日、季节变化特征。但NP肥的配施(10gN·m^(-2),10g P·m^(-2))可显著提高荒漠草原NEE、GEP和ER(P<0.05);三个N肥水平的NEE、GEP和ER大小关系基本表现为N_(10)(10gN·m^(-2))≈N_5(5gN·m^(-2))>N_(2.5)(2.5gN·m^(-2)),即N_5水平是增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最佳施氮量。土壤0~10cm含水量是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和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CO2通量 施肥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尚飞 红梅 +4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赵乌英嘎 王文东 卢俊艳 杨殿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5-763,共9页
为了解析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贝加尔草甸草原设计了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在8个氮沉降梯度N0(对照)、N15、N30、N50、N100、N150、N200和N300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 为了解析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贝加尔草甸草原设计了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在8个氮沉降梯度N0(对照)、N15、N30、N50、N100、N150、N200和N300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土壤动物于2019年牧草返青期(5月)、生长期(8月)和枯黄期(9月末)分别采集。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有向深层土壤迁移的趋势。试验区植被生长期良好的水热条件更适合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发展。N200和N300处理下的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与氮沉降较低处理(P<0.05)。依据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分布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将氮梯度划分为3组,N0~N150处理一组,N200和N300各为一组,研究表明N200分布类群最多。冗余分析(RDA)表明,速效钾、全氮、NO^(–)_(3)–N、pH、有机质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而言,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存在阈值,本研究中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影响的阈值为N 200 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动物 环境因子 阈值
下载PDF
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美丽 红梅 +3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霍利霞 刘鹏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4,共10页
【目的】了解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进而从土壤动物角度解读全球变化对荒漠草原的生态效应。【方法】2014年植物生长季,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自然降雨状态)、减... 【目的】了解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进而从土壤动物角度解读全球变化对荒漠草原的生态效应。【方法】2014年植物生长季,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自然降雨状态)、减雨(R)、增雨(W)、施氮(N)、减雨施氮(R+N)和增雨施氮(WN)6个处理,观测不同处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和土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33 079.5只/m^2,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4纲10目47科,主要为弹尾纲(Collembola)、蛛形纲(Arachnida)和昆虫纲(Insecta);优势类群为疣虫兆科(Neanoridae)和等节科(Isotomidae),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了研究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增雨、增雨施氮有助于提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减雨、减雨施氮处理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且水氮交互作用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影响表现显著,而对类群数无显著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表聚性,各处理下0~10cm土层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10~20cm土层(P<0.05)。【结论】在未来降雨增加和氮沉降的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的变化可能会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水氮控制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