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的修复重建 被引量:9
1
作者 赵成利 邓国三 +3 位作者 黄广香 匡斌 邝石峰 陈云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9-681,共3页
目的探讨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的特点及修复重建外科治疗。方法2000年5月~2005年5月,对15例因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行急诊外科治疗。均为男性,年龄20~36岁。病程18~52d,平均35d。注射吸毒史3~17个月。左侧5例,右侧10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的特点及修复重建外科治疗。方法2000年5月~2005年5月,对15例因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行急诊外科治疗。均为男性,年龄20~36岁。病程18~52d,平均35d。注射吸毒史3~17个月。左侧5例,右侧10例。患者均表现为腹股沟搏动性包块并出血,患侧大腿根部不同程度肿胀、疼痛致下肢活动受限。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1例症状较轻者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余14例因瘤体破裂出血较多未行检查。其中行瘘口修补术1例,ePTFE人造血管移植14例,血管长5~20cm。结果术后1例伤口愈合欠佳,经换药后3周痊愈,其余14例伤口期愈合。肢体均存活,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或增强,肤色、皮温及毛细血管反应正常。术后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复查,人造血管通畅,无血栓形成及吻合口狭窄,下肢行走功能基本恢复,无跛行。结论急诊手术彻底清创以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重建血管是治疗假性股动脉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股动脉瘤 人造血管 修复重建
下载PDF
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成利 邓朝勇 +6 位作者 孙伟中 吕晓丹 陈峰 贺平逆 张浚源 刘玉杰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F原子入射能量分别为0.3,1,3,5,7和9 eV。在模拟过程中,F原子的沉积率与Si表面悬键密度有关,而Si原子的刻蚀率与表面晶格结构破坏程度有关,随着Si原子刻蚀率的增加,样品高度降低。在不...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F原子入射能量分别为0.3,1,3,5,7和9 eV。在模拟过程中,F原子的沉积率与Si表面悬键密度有关,而Si原子的刻蚀率与表面晶格结构破坏程度有关,随着Si原子刻蚀率的增加,样品高度降低。在不同能量F原子作用下,样品Si表面形成Si-F反应层。Si-F反应层的厚度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组成成分对产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沉积 刻蚀 Si-F反应层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诱导人表皮角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成利 蓝飞晓 +5 位作者 谭红梅 匡斌 邓国三 许鹏 王文 郭爱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表皮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分离培养的人表皮角质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为探寻其对皮肤的毒副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散酶分离表皮细胞,无血清培养法进行表皮细胞的培养,MTT法检测吉非替尼对角质细... 目的:探讨表皮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分离培养的人表皮角质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为探寻其对皮肤的毒副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散酶分离表皮细胞,无血清培养法进行表皮细胞的培养,MTT法检测吉非替尼对角质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 V-FITC/7-AAD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im的变化,采用caspase-3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以分散酶分离法成功得到8例人角质细胞,吉非替尼对人角质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依赖性。吉非替尼能明显提高bim表达水平,促进caspase-3的活性。结论:吉非替尼通过调节Bcl-2家族蛋白及激活caspase-3诱导人角质细胞凋亡,抑制角质细胞增殖,这可能是其皮肤毒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角皮细胞 凋亡 吉非替尼
下载PDF
复发性乳头凹陷改良矫正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成利 匡斌 +3 位作者 邝石峰 谢文斌 邓国三 黄广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724-3725,共2页
目的:探讨矫正复发性乳头凹陷疗效可靠的术式。方法:通过对各种术式矫正乳头凹陷易复发原因的分析,设计内撑内挤法矫正乳头凹陷。结果:施术28例,随访6~24个月,隆起的乳头形态自然,乳头血运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复发,随访中12例术后生... 目的:探讨矫正复发性乳头凹陷疗效可靠的术式。方法:通过对各种术式矫正乳头凹陷易复发原因的分析,设计内撑内挤法矫正乳头凹陷。结果:施术28例,随访6~24个月,隆起的乳头形态自然,乳头血运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复发,随访中12例术后生产,均哺乳正常。结论:内撑内挤法矫正乳头凹陷疗效可靠持久,乳头形态、感觉良好,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内撑内挤 矫正术
下载PDF
RNA干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对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成利 李祖国 +1 位作者 匡斌 郭爱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9期2972-297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发夹RNA载体介导抑制骨肉瘤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和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Silencer-EGFR短发夹状小干扰RNA(siRNA)真核基因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其转染到骨肉瘤细胞中,用Wester... 目的:探讨小发夹RNA载体介导抑制骨肉瘤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和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Silencer-EGFR短发夹状小干扰RNA(siRNA)真核基因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其转染到骨肉瘤细胞中,用Western印迹法、RT-PCR检测EGFR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通过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DNA片段化检测观察其对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Silencer-EGFR短发夹状siRNA真核基因表达载体,转染特异性小发夹RNA质粒表达载体的骨肉瘤细胞中EGFR基因表达显著抑制(60%)。与对照组比较,pSilencer-EGFR转染组骨肉瘤细胞培养48h后,DNA片段化检测出"DNA ladder"和TUNEL法显示细胞典型凋亡特征。结论:EGFR小发夹RNA质粒载体可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中EGFR基因的表达,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EGFR基因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RNA干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凋亡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入射角度对F离子与β-SiC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
6
作者 赵成利 孙伟中 +5 位作者 吕晓丹 陈峰 贺平逆 刘华敏 张俊源 苟富均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5,共5页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入射角度对F离子与SiC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选择的入射能量为10 eV,入射角度分别为15?、30?、45?、60?和75?。模拟结果显示,F离子的沉积率随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入射角度为45°时,Si原子和...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入射角度对F离子与SiC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选择的入射能量为10 eV,入射角度分别为15?、30?、45?、60?和75?。模拟结果显示,F离子的沉积率随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入射角度为45°时,Si原子和C原子的刻蚀率最大,且Si原子的刻蚀率大于C原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SiC表面形成一层Si-C-F反应层,反应层厚度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减小,并且其主要成分是SiF和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入射角度 刻蚀 Si-C-F反应层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入射能量的SiF_2与SiC的相互作用
7
作者 赵成利 秦尤敏 +3 位作者 吕晓丹 宁建平 贺平逆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6-380,共5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SiF2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次模拟选择的入射初始能量分别为0.3,1,5,10和25 eV。模拟结果显示SiF2分解率与Si和F原子的沉积率有密切的关系。沉积的Si和F原子在SiC表面形成一层SixFy薄...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SiF2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次模拟选择的入射初始能量分别为0.3,1,5,10和25 eV。模拟结果显示SiF2分解率与Si和F原子的沉积率有密切的关系。沉积的Si和F原子在SiC表面形成一层SixFy薄膜。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薄膜厚度先增加后减小,薄膜中Si-Si键密度增大。构成薄膜的主要成分SiFx(x=1-4)中主要是SiF和SiF2,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薄膜成分由SiF2向SiF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分解率 沉积率 SixFy薄膜
下载PDF
假性股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8
作者 赵成利 邓国三 +1 位作者 黄广香 陈华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93-1494,共2页
目的探讨注射吸毒及医源性引致假性股动脉瘤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17例因注射吸毒及5例医源性操作所引致假性股动脉瘤进行急诊外科治疗,先行加压包扎,支持疗法后,均行手术。其中行瘘口修补术6例,ePTFE人造血管移植14例,自体大隐静脉... 目的探讨注射吸毒及医源性引致假性股动脉瘤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17例因注射吸毒及5例医源性操作所引致假性股动脉瘤进行急诊外科治疗,先行加压包扎,支持疗法后,均行手术。其中行瘘口修补术6例,ePTFE人造血管移植14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2例。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成功,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患肢肤色、皮温、毛细血管反应正常。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股动脉通畅无明显狭窄。结论急诊彻底清创,血管的外科修复,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假性股动脉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注射吸毒 人造血管
下载PDF
多期组学特征联合应用在经中医药联合微创术综合治疗后肝癌早期复发中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赵成利 温泽迎 +5 位作者 周舟 程留慧 郭伟 孙樱函 崔璐 王道清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192-200,共9页
目的:探究基于多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应用在肝癌经中医药联合微创术综合治疗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4例已确诊肝癌病例在接受综合治疗前一个月内的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图像,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与肝癌早期... 目的:探究基于多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应用在肝癌经中医药联合微创术综合治疗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4例已确诊肝癌病例在接受综合治疗前一个月内的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图像,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与肝癌早期复发相关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使用ITK-snap软件对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图像进行病灶勾画,利用K最佳、LASSO对提取的组学特征进行筛选,使用LR、SVM、RF模型算法为筛选好的特征构建组学预测模型,通过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等指标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后使在最优模型算法基础上具有稳健预测效能及高特异度的组学模型与临床独立预测因素结合构建综合预测模型。结果:通过Logistic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P=0.05)、多发肿瘤(P=0.04)、门静脉栓塞(P=0.04)是与肝癌复发相关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此外,在3种模型算法中SVM模型算法预测性能最好,并基于此模型算法构建的三期组学模型预测效能稳健(AUC值为0.96)且特异度最高(97%),使之与临床独立预测因素结合构建的综合模型AUC值为0.94,特异度为98.5%。结论:多期组学特征联合应用并与临床特征变量共同构建的综合模型可高效且准确地预测综合治疗肝癌病例的早期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联合应用 肝癌 中西医综合治疗 预测
下载PDF
微震和地音综合监测在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宗文 王元杰 +2 位作者 赵成利 邓志刚 王传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分析了微震和地音监测技术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结合ARAMIS M/E微震监测系统与ARES-5/E地音监测系统在华丰煤矿的应用效果,提出了综合微震和地音监测技术的冲击地压防治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微震监测技术配合地音监测技术,不仅在时间上对... 在分析了微震和地音监测技术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结合ARAMIS M/E微震监测系统与ARES-5/E地音监测系统在华丰煤矿的应用效果,提出了综合微震和地音监测技术的冲击地压防治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微震监测技术配合地音监测技术,不仅在时间上对冲击危险起到了即时预测,而且在空间上对冲击危险起到了从局部预测到区域预测的分级预测效果,还可以实现煤岩体破裂过程中能量从集聚至释放整个过程的全程监测。实践表明,ARES-5/E地音监测系统能够对冲击事件的发生起到提前预测;应用微震和地音综合监测技术,能够结合2种技术的优势,在冲击地压的防治中取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 地音 综合监测技术 冲击地压 预测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修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匡斌 陈云瀛 +6 位作者 邓国三 黄广香 赵成利 邝石峰 邓健 连继洪 谢文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32-734,共3页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2002年2月~2004年10月,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68~76岁。创口范围3cm×5cm^5cm×15cm。经伤口扩创,坏死软组织及坏死胸骨...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2002年2月~2004年10月,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68~76岁。创口范围3cm×5cm^5cm×15cm。经伤口扩创,坏死软组织及坏死胸骨、肋骨、肋软骨清除后,切取腹直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移位修复前胸伤口或单纯胸大肌肌瓣移位填塞死腔,消除创面,切取皮瓣范围3cm×5cm^5cm×16cm。结果术后10例患者伤口均期愈合。随访3~11个月,平均6个月,伤口无炎性表现,呼吸正常,无腹壁疝发生,上肢功能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出现,供区伤口愈合良好,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根据不同病程、局部炎性情况以及术中扩创后情况,分别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修复创面,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皮瓣 肌瓣 胸骨切口感染裂开 修复
下载PDF
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胸前感染裂开的胸骨切口 被引量:13
12
作者 匡斌 邓国三 +6 位作者 陈云瀛 黄广香 邝石峰 赵成利 邓健 连继洪 谢文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1896-1897,共2页
目的:介绍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胸前感染裂开的胸骨切口的经验及体会。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10月,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4例患者,创口1.5cm×5cm~3cm×8cm,平均2cm×6cm,经伤口扩创,坏死软组织及坏死胸... 目的:介绍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胸前感染裂开的胸骨切口的经验及体会。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10月,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4例患者,创口1.5cm×5cm~3cm×8cm,平均2cm×6cm,经伤口扩创,坏死软组织及坏死胸骨、肋骨清除后,选取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前胸伤口,覆盖创面,达到伤口Ⅰ期愈合。结果:4例患者经以上方法处理,伤口Ⅰ期愈合,经术后3~11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伤口无炎性表现,呼吸正常,未出现腹壁疝,临床效果非常满意。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此类伤口既能提供填塞死腔的肌肉,又能提供覆盖创面的皮肤,其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使创面得到修复,是一简单有效的手术处理方法,能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腹直肌 胸骨切口感染裂开
下载PDF
背阔肌皮瓣转移同期假体植入二期乳房再造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匡斌 黄广香 +2 位作者 邓国三 赵成利 陈云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732-733,共2页
目的 :介绍乳腺癌术后二期再造 ,恢复乳房美观外形的一种手术方法。方法 :对乳腺癌术后病人经随诊无肿瘤复发者 ,经采用背阔肌皮瓣转移同期假体植入行二期乳房再造。结果 :1997年至今共收治 16例 ,经术后 1~ 2年随访 ,再造乳房无挛缩 ... 目的 :介绍乳腺癌术后二期再造 ,恢复乳房美观外形的一种手术方法。方法 :对乳腺癌术后病人经随诊无肿瘤复发者 ,经采用背阔肌皮瓣转移同期假体植入行二期乳房再造。结果 :1997年至今共收治 16例 ,经术后 1~ 2年随访 ,再造乳房无挛缩 ,外形满意 ,手感良好。由于患者无要求 ,所有患者均未行乳头再造。结论 :本手术方式简单 ,损伤小。效果类似于胸大肌下充填隆乳术 ,手术适应证较宽。原则上所有类型乳腺癌术后病人经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乳房肿瘤
下载PDF
C^+轰击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伟中 赵成利 +3 位作者 张浚源 陈峰 潘宇东 苟富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12,共6页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C+离子与Be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C+离子的入射能量增大,C+离子注入深度也增加,Be原子的溅射产额近似线性增加,而滞留在样品中的C原子数量变化不大,在C+离子轰击Be样品的初...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C+离子与Be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C+离子的入射能量增大,C+离子注入深度也增加,Be原子的溅射产额近似线性增加,而滞留在样品中的C原子数量变化不大,在C+离子轰击Be样品的初始阶段,样品中Be原子的溅射产额较大,而随着C+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Be原子的溅射产额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在此作用过程中,在样品表面形成一个富C层,减缓了样品中Be原子的溅射速率,起到了保护Be样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入射能量 溅射 滞留 富C层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入射能量的CH与碳氢薄膜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尤敏 吕晓丹 +4 位作者 赵成利 宁建平 贺平逆 A.Bogaerts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8-143,共6页
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低能CH与碳氢薄膜的相互作用,以探讨在核聚变过程中CH的再沉积行为及对面向等离子体材料性质变化的影响。选择的入射能量分别为0.3,1,5,10 eV。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C原子与H原子的吸附率增加,且... 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低能CH与碳氢薄膜的相互作用,以探讨在核聚变过程中CH的再沉积行为及对面向等离子体材料性质变化的影响。选择的入射能量分别为0.3,1,5,10 eV。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C原子与H原子的吸附率增加,且在入射能量大于CH离解能的情况下,同一能量下H原子的吸附率小于C原子的吸附率。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薄膜的厚度增加,薄膜中含有Csp2的范围变宽,并且表面逐渐转变为Csp2表面。薄膜中的C主要以Csp3形式存在,其次是Csp2,几乎不含Csp1。通过统计薄膜中的CHx(x为1~4)发现CH占优势,其次是CH2,而CH4的量非常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碳氢薄膜 再沉积 吸附率
下载PDF
头面部轴型皮瓣在鼻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邝石峰 邓国三 +2 位作者 黄广香 匡斌 赵成利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1031-1032,共2页
目的 探讨及评价头面部轴型皮瓣行鼻缺损修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12例鼻缺损患者分别应用额部皮瓣、下颌缘皮瓣及耳后皮瓣三种头面部轴型皮瓣行鼻缺损修复及再造。结果 全部皮瓣及供区植皮伤口一期愈合 ,鼻外形满意。
关键词 头面部轴型皮瓣 鼻再造 鼻缺损 修复
下载PDF
修复重建外科技术在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国三 邝石峰 +5 位作者 匡斌 赵成利 连继洪 谢文斌 黄广香 陈云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从2000年2月到2005年2月,应用广泛切除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结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治疗了26例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 ̄60个月,15例无瘤生存(54%),8例发...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从2000年2月到2005年2月,应用广泛切除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结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治疗了26例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 ̄60个月,15例无瘤生存(54%),8例发生局部复发(31%),5例出现远处转移(15%)。所有切除和修复手术都获得成功。结论: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既能保存有功能的肢体,又能降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与重建 肢体 软组织 恶性肿瘤
下载PDF
聚变堆中H刻蚀碳氢薄膜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晓丹 秦尤敏 +3 位作者 赵成利 宁建平 贺平逆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0-325,共6页
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低能H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以了解基于核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与C基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模拟中使用REBO(reactive empirical bond order)势函数来描述C-H体系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使用Berendsen热浴来控... 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低能H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以了解基于核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与C基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模拟中使用REBO(reactive empirical bond order)势函数来描述C-H体系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使用Berendsen热浴来控制体系的温度。文中着重探讨了入射能量对低能H原子刻蚀碳氢薄膜的影响,入射能量分别为0.3,1,5和10eV。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H原子的吸附率增加,C原子和H原子的刻蚀率增加。同一能量下H原子比C原子更易发生刻蚀。通过讨论发现在H原子与碳氢薄膜作用过程中,当能量大于1 eV时,由于入射的H原子先沉积在表面并与表面原子发生反应形成碳氢化合物,然后在后续入射粒子的轰击下碳氢化合物在表面发生解吸附现象,从而导致了C原子的刻蚀,因此C原子的刻蚀发生主要是化学增强的物理溅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碳氢薄膜 吸附 刻蚀
下载PDF
不同流速对LTE态下氢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峰 张浚源 +4 位作者 赵成利 孙伟中 田树平 张晋敏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9-1015,共7页
采用二维流体力学模型研究了多级直流弧放电装置中流速对处于局部热平衡状态下氢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氢等离子体中心轴线处电场和压强的分布情况;各粒子密度在通道中的分布状态;通道出口处等离子体温度以及电导率的分布情况。模... 采用二维流体力学模型研究了多级直流弧放电装置中流速对处于局部热平衡状态下氢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氢等离子体中心轴线处电场和压强的分布情况;各粒子密度在通道中的分布状态;通道出口处等离子体温度以及电导率的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中心轴线处电场和压强均增大;通道中氢等离子体的各粒子密度变化很小;通道出口处等离子体温度以及电导率在出口处沿径向的分布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等离子体 局部热平衡 多级弧 流体
下载PDF
入射能量对H2^+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伟中 赵成利 +4 位作者 刘华敏 张浚源 吕晓丹 潘宇东 苟富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90,共6页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H2+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H2+轰击SiC样品表面的初始阶段,样品中H原子的滞留量增加较快,其后,增加的速率减慢,并逐渐趋于饱和。入射能量越大,样品中H原子的滞留量也就越大。样...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H2+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H2+轰击SiC样品表面的初始阶段,样品中H原子的滞留量增加较快,其后,增加的速率减慢,并逐渐趋于饱和。入射能量越大,样品中H原子的滞留量也就越大。样品在H2+的轰击下,样品Si、C原子会发生刻蚀。入射能量越大,Si和C原子的刻蚀量越大。在相同入射能量下,Si原子的刻蚀量大于C原子。生成的产物中,以H,H2和SiH4为主;产物H2的量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他产物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入射能量 滞留H原子 刻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