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压力衰减法的低渗透储层高温敏感性评价实验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欣 苏文治 +4 位作者 单锴 孙昊 王超群 邱正松 张宇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171,共8页
低渗透油气藏在钻完井过程中易受到损害且难以解除,而利用传统的稳态驱替法评价低渗透储层损害存在适用性差及实验效率低等技术局限。为此,基于压力脉冲衰减法基本原理,分析了上游压力衰减规律及其与岩心渗透率的关系,以岩心损害前后压... 低渗透油气藏在钻完井过程中易受到损害且难以解除,而利用传统的稳态驱替法评价低渗透储层损害存在适用性差及实验效率低等技术局限。为此,基于压力脉冲衰减法基本原理,分析了上游压力衰减规律及其与岩心渗透率的关系,以岩心损害前后压力脉冲衰减时间为评价指标,建立了适用于低渗透储层损害评价的实验设备与方法,并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部低渗透砂岩岩心,开展了室温和150℃高温条件下的敏感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实验条件一定时,压力衰减时间仅与岩心的渗透率有关,压力脉冲衰减法可在无需计算渗透率的情况下对低渗透岩心的损害程度进行评价;(2)实验设备组成简单且操作便捷,避免了复杂的渗透率计算及其带来的误差,实验所需时间远低于常规的稳态法且可重复性良好,在低渗透气藏、特低渗透及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很好的适用性;(3)高温环境明显加剧了储层的敏感性损害,深部高温储层损害特征及技术对策研究需要充分考虑高温的影响。结论认为,该认识解决了传统低渗透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适用性差的难题,为高温低渗透储层保护技术对策研究提供了实验方法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压力衰减 稳态驱替 渗透率 储层损害评价 高温敏感性 储层保护
下载PDF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钢花 何宇龙 +2 位作者 邱正松 关键 王晓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井漏是钻井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井下复杂问题,严重影响着钻井施工安全与钻井周期,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是高效治理井漏的关键。首先,综合测井、钻井、录井及地质等资料,结合漏层力学性质与物理机理分析,利用加权系数法,建立了基于“井漏综合指... 井漏是钻井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井下复杂问题,严重影响着钻井施工安全与钻井周期,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是高效治理井漏的关键。首先,综合测井、钻井、录井及地质等资料,结合漏层力学性质与物理机理分析,利用加权系数法,建立了基于“井漏综合指数”的井漏层位识别新方法。然后,研究了漏失通道类型及尺寸、漏失压差、漏失速度等井漏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给出计算模型,形成了多信息融合的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该方法在X区块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X区块实际井资料的处理结果与现场实际漏失地层的层位、漏失类型及漏失速度等井漏特征基本吻合。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综合考虑了井漏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其可以准确识别漏层的特征,为防漏堵漏技术优化及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漏 特征识别 加权系数法 井漏综合指数 漏失压差
下载PDF
微芯片技术在油气田井下漏层定位中的应用
3
作者 苗海龙 马跃 +1 位作者 石钊睿 邱正松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准确地定位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井漏位置,为制定堵漏措施提供支持,提高堵漏的成功率。方法由于漏失层位大量钻井液漏失会造成该位置温度变化异常,通过一种搭载微芯片的微型井下测量球状仪在井内循环,获取井下温度、压力分布数据,然... 目的准确地定位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井漏位置,为制定堵漏措施提供支持,提高堵漏的成功率。方法由于漏失层位大量钻井液漏失会造成该位置温度变化异常,通过一种搭载微芯片的微型井下测量球状仪在井内循环,获取井下温度、压力分布数据,然后基于这些数据掌握井下温度分布规律,并与理想的温度分布规律进行对比,从而比较准确地定位漏失点位置。结果通过捕获井口返出的微芯片,获取井内温度压力数据,然后再对温度梯度变化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最终能够基于数据分析出较为准确的漏失层位。结论基于微芯片测量数据来定位漏失点是一种针对井下漏失情况诊断的新型、低成本且便捷的方法,为创新型井下测量微芯片的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和代表性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芯片 温度分布 漏点判断 井漏
下载PDF
惠州26-6区块低渗储层保护钻井液技术研究
4
作者 王超群 张宇飞 +2 位作者 苗海龙 邱正松 单锴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34-38,共5页
针对惠州26-6区块古近系低渗储层保护技术难题,采用储层岩心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理化性能及敏感性评价实验,探讨了其储层损害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储层保护钻井液技术对策,构建了适合惠州26-6区块的储层保护钻井液体系。结果表明:储层岩... 针对惠州26-6区块古近系低渗储层保护技术难题,采用储层岩心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理化性能及敏感性评价实验,探讨了其储层损害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储层保护钻井液技术对策,构建了适合惠州26-6区块的储层保护钻井液体系。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矿物组成以石英为主,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储层岩心为强速敏损害,临界流速0.1 cm^(3)/min;弱水敏损害,最大水敏损害率为21.29%,临界矿化度为120 g/L;中等偏弱碱敏损害,临界pH值为9,无酸敏损害。提高钻井液封堵性以减小滤液侵入、优选高效防水锁剂是保护储层的主要技术措施。所构建的储层保护钻井液热滚前后黏度、切力适中,且滤失性及润滑性能较好,单一钻井液静态和动态污染后岩心渗透率恢复值分别为84.06%和85.39%,钻井液具有较好的储层保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区块 低渗储层 储层损害机理 储层保护钻井液
下载PDF
“多元协同”稳定井壁新理论 被引量:88
5
作者 邱正松 徐加放 +3 位作者 吕开河 于连香 黄维安 王在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全面总结了井壁稳定技术研究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井壁失稳机理及防塌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化封固井壁阻缓压力传递—加强抑制水化—化学位活度平衡—合理密度有效应力支撑”的“多元协同”钻井液稳定井壁新理论。通过对胜利... 全面总结了井壁稳定技术研究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井壁失稳机理及防塌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化封固井壁阻缓压力传递—加强抑制水化—化学位活度平衡—合理密度有效应力支撑”的“多元协同”钻井液稳定井壁新理论。通过对胜利、塔河、吐哈等油田复杂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机理的系统研究,依据“多元协同”井壁稳定新理论,研制出了相应的防塌钻井液配方。现场验证结果表明,该理论方法大大减少了井下复杂事故,缩短了钻井周期,节约了钻井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稳定技术 多元协同理论 防塌技术 井壁失稳机理 钻井液
下载PDF
纳米碳酸钙抗团聚机理及分散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邱正松 王在明 +3 位作者 胡红福 徐加放 于连香 秦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7,131,共5页
静电位阻和空间位阻是纳米碳酸钙抗团聚的两个主要因素。根据其抗团聚机理,分析了机械剪切对纳米碳酸钙的分散作用。结果表明,单纯采用高速搅拌,转速需达到5000r/min以上才能分散纳米碳酸钙,但溶液不稳定,静置后易分层。分析了聚... 静电位阻和空间位阻是纳米碳酸钙抗团聚的两个主要因素。根据其抗团聚机理,分析了机械剪切对纳米碳酸钙的分散作用。结果表明,单纯采用高速搅拌,转速需达到5000r/min以上才能分散纳米碳酸钙,但溶液不稳定,静置后易分层。分析了聚合醇SD-301对纳米碳酸钙的分散作用后发现,聚合醇加量为90kg/m^3时,纳米碳酸钙粒子平均值最小(35.7nm),分布范围为20~50nm,空间位阻是其主要作用机理;生物聚合物XC加量为6kg/m^3时,纳米碳酸钙分散平均粒径为24.1nm,分布范围为15~35nm,其分散溶液为白色黏稠乳状液,稳定性好,静置时不分层。降低表面张力和空间位阻是保持纳米碳酸钙分散体系稳定的主要机理。对有机分散剂、无机分散剂与XC共同作用对纳米碳酸钙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分散剂能使高分子类、无机和有机类分散剂优势互补,在降低颗粒之间范德华引力的同时,也降低了介质水的表面张力,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颗粒的润湿分散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静电位阻 空间位阻 机械剪切 分散剂 分散机理 分散规律 钻井液
下载PDF
钻井液用新型极压抗磨润滑剂SDR的研制及评价 被引量:23
7
作者 邱正松 王伟吉 +2 位作者 黄维安 钟汉毅 张世锋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1,90-91,共4页
针对目前钻井液用常规润滑剂极压膜强度低、润滑持效性差、荧光级别高、抗温性能差等问题,首先在植物油提取物中引入硫、磷、硼等活性元素,合成出一种钻井液用极压抗磨添加剂,然后将其与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基础油中,制备出了润... 针对目前钻井液用常规润滑剂极压膜强度低、润滑持效性差、荧光级别高、抗温性能差等问题,首先在植物油提取物中引入硫、磷、硼等活性元素,合成出一种钻井液用极压抗磨添加剂,然后将其与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基础油中,制备出了润滑剂SDR。性能评价结果表明,SDR加量为1.5%时,极压润滑系数降低率大于75%、极压润滑持效性强,抗温达180℃;对钻井液流变性和滤失性无明显影响,与不同钻井液体系配伍性良好;有较高的负荷磨损指数和烧结负荷,较低的磨斑直径以及较高的极压膜强度;荧光级别在1~2级,无毒、易生物降解。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SDR能在金属表面形成无机-有机-聚合物多层复合膜,将钻杆与井壁之间的摩擦转化为钻杆与多层复合膜之间的摩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剂 合成极压抗磨剂 合成钻井液添加剂 生物毒性 性能评价
下载PDF
改性多元醇防塌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邱正松 黄维安 +2 位作者 徐加放 吕开河 王在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54,58,共5页
通过降解和阳离子化反应,研制出了抑制性好而增粘负效应较低的改性多元醇防塌剂SD-306;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了改性多元醇防塌剂的分子结构,证明阳离子化反应引入了正氮基团;通过滚动分散、电动电位测量、粒度分布测量、吸附以及压力传递等... 通过降解和阳离子化反应,研制出了抑制性好而增粘负效应较低的改性多元醇防塌剂SD-306;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了改性多元醇防塌剂的分子结构,证明阳离子化反应引入了正氮基团;通过滚动分散、电动电位测量、粒度分布测量、吸附以及压力传递等实验手段,探讨了改性多元醇防塌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多元醇的防塌机理主要为:通过吸附包被防止泥页岩颗粒水化分散;多元醇吸附在泥页岩颗粒表面,改变其表面电荷,压缩扩散双电层,抑制泥页岩颗粒水化;吸附于地层岩石表面成膜,覆盖裂缝和孔隙表面,从而阻缓压力和钻井液滤液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多元醇 降解 阳离子化 防塌机理 泥页岩 钻井液
下载PDF
新型聚胺页岩抑制剂特性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71
9
作者 邱正松 钟汉毅 黄维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8-682,共5页
通过抑制膨润土造浆、屈曲硬度、耐崩散等新型实验方法,评价了新型聚胺页岩抑制剂SDA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SDA的抑制性优于传统抑制剂KCl,并与国外同类产品Ultrahib相当。借助FT-IR、XRD、Zeta电位测试等实验分析手段,深入探讨了聚胺... 通过抑制膨润土造浆、屈曲硬度、耐崩散等新型实验方法,评价了新型聚胺页岩抑制剂SDA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SDA的抑制性优于传统抑制剂KCl,并与国外同类产品Ultrahib相当。借助FT-IR、XRD、Zeta电位测试等实验分析手段,深入探讨了聚胺的强抑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低分子聚胺进入黏土层间后,解离出的铵离子交换出层间水化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中和黏土晶层表面负电荷,降低黏土层间水化斥力;同时聚胺与黏土层间硅氧烷基形成氢键,进一步强化其在黏土表面的吸附,二者共同作用将相邻黏土片层束缚在一起,抑制黏土水化膨胀;聚胺吸附在黏土晶层表面之后,其分子结构中聚氧丙烯疏水部分覆盖在黏土表面,使黏土亲水性减弱,进一步抑制黏土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胺页岩抑制剂 抑制性 屈曲硬度 质子化 亲水性
下载PDF
深水钻井液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邱正松 徐加放 +3 位作者 赵欣 盛杰 江琳 黄维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4,共8页
分析了深水钻井液面临的技术难题,认为深水钻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深水低温问题、深水浅层含气砂岩所引起的气体水合物生成问题、海底泥岩稳定性问题及钻井液用量大、井眼清洗困难等问题。根据深水钻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指出了... 分析了深水钻井液面临的技术难题,认为深水钻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深水低温问题、深水浅层含气砂岩所引起的气体水合物生成问题、海底泥岩稳定性问题及钻井液用量大、井眼清洗困难等问题。根据深水钻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指出了深水钻井液应具有良好的低温流变性、悬浮携岩能力、页岩稳定性、环保性能及综合成本低等特点。调研了国外常用的深水钻井液体系,研制了深水钻井液水合物抑制性评价试验装置,探讨了深水钻井液中水合物的形成规律及机理,优选了深水钻井液用水合物抑制剂及其配方。在优选深水钻井液用处理剂的基础上,得出了深水钻井液的最终配方,并进行了全面的性能评价。最后,根据我国深水钻井液技术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钻井液 钻井液流变性 天然气水合物 抑制剂
下载PDF
KCl/聚合醇协同防塌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邱正松 韩祝国 +2 位作者 徐加放 于连香 张红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共3页
借助Zeta/sizer3000胶体电位粒度仪、Novasina水活度仪以及Texas-500界面张力仪,研究了氯化钾与强抑制性聚合醇CXC-1协同作用对钻井液ζ电位、水活度以及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并结合传统的吸附、分散等防塌实验方法,探讨了氯化钾与C... 借助Zeta/sizer3000胶体电位粒度仪、Novasina水活度仪以及Texas-500界面张力仪,研究了氯化钾与强抑制性聚合醇CXC-1协同作用对钻井液ζ电位、水活度以及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并结合传统的吸附、分散等防塌实验方法,探讨了氯化钾与CXC-1的协同防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CXC-1具有降低页岩负电性、降低钻井液水活度和油/水界面张力的特性;与KCl复配时,CXC-1浊点降低,在粘土颗粒上的吸附量增加,页岩负电性和钻井液水活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仍然保持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协同防塌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醇 井眼稳定 KCl机理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微纳米封堵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0
12
作者 邱正松 王伟吉 +2 位作者 董兵强 王洪伟 暴丹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0,97,共5页
KL3-2油田开发井中东营组下段和沙河街组泥页岩易剥落掉块,导致严重的井下复杂情况。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孔径分布测试、理化性能分析、岩样浸泡实验、岩样自吸水实验等,分析了该地层井壁失稳机理。结果表明:该地层脆性矿物含量... KL3-2油田开发井中东营组下段和沙河街组泥页岩易剥落掉块,导致严重的井下复杂情况。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孔径分布测试、理化性能分析、岩样浸泡实验、岩样自吸水实验等,分析了该地层井壁失稳机理。结果表明:该地层脆性矿物含量高达60%以上,膨胀性黏土矿物含量低,基质微孔隙、微裂缝、层理发育,属于典型的硬脆性泥页岩。钻井液滤液在毛细管力和压差作用下沿微裂缝侵入地层内部,微裂缝、微裂隙的延伸、扩展是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的主要原因。钻井液技术对策为加强微孔、微裂缝的封堵,加强抑制,研选了微纳米封堵剂HSM和页岩抑制剂胺基硅醇HAS,构建了防塌钻井液体系。评价表明,该体系能够有效地封堵泥页岩微孔、微裂缝,阻缓压力传递。现场应用表明,微纳米封堵钻井液能显著改善滤饼质量,降低滤失量,大大减少了钻井液滤液由于压差作用侵入地层,防止由其引起微裂缝、微裂隙延伸、扩展而导致井壁不稳定和各种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稳定 硬脆性泥页岩 微纳米封堵 胺基硅醇 防榻钻井液
下载PDF
泡沫钻井液高温高压密度特性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邱正松 张锐 +3 位作者 徐加放 徐军献 黄达全 王思友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2年第1期4-6,共3页
借助新研制成功的钻井液高温高压密度模拟实验装置 ,建立了泡沫钻井液高温高压密度特性模拟实验方法 ;并针对 3种欠平衡泡沫钻井液配方 ,分别开展了高温高压密度特性模拟实验研究 ,得出稳定泡沫钻井液体系密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 。
关键词 石钻钻井 欠平衡压力钻井 泡沫钻井液 密度 高温 高压 模拟试验
下载PDF
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特性评价实验新方法 被引量:16
14
作者 邱正松 钟汉毅 +2 位作者 黄维安 万杰 徐加放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9年第2期58-59,共2页
鉴于高性能水基钻井液具有超强抑制防塌、防泥包、防阻卡、有助于提高钻速等优越性能,分析了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的特性及其作用机理,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关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特性评价实验方法研究新进展。
关键词 高性能 水基钻井液 评价 方法
下载PDF
井壁强化机理与致密承压封堵钻井液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5
15
作者 邱正松 暴丹 +2 位作者 李佳 刘均一 陈家旭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井壁强化钻井液技术已成为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国在井壁强化微观机理、模拟实验评价方法和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均有待深入研究。基于微观颗粒物质力学的力链网络结构分析基本原理,探讨了裂缝地层致密承压封堵方法。提... 井壁强化钻井液技术已成为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国在井壁强化微观机理、模拟实验评价方法和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均有待深入研究。基于微观颗粒物质力学的力链网络结构分析基本原理,探讨了裂缝地层致密承压封堵方法。提出了井壁强化材料特性的精细化表征参数,通过颗粒类型、粒度级配及浓度优化,利用刚性颗粒、弹性颗粒和纤维材料等协同封堵裂缝,可有效形成具有"强力链网络结构"的致密承压封堵层。利用自行研制的井壁强化钻井液封堵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井壁强化钻井液封堵模拟实验优化研究。模拟实验证明,新研制的井壁强化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封堵裂缝,形成致密承压裂缝封堵层,且当支撑裂缝至设计开度,可提升地层承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强化 微观机理 强力链网络结构 致密承压封堵材料 钻井液 模拟试验方法
下载PDF
页岩储层保护用O/W纳米乳液的制备 被引量:9
16
作者 邱正松 董兵强 +4 位作者 钟汉毅 王伟吉 赵欣 宋丁丁 罗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565-4571,共7页
针对钻井液滤液侵入页岩储层极易导致严重的水敏损害及液相圈闭损害问题,采用两步稀释法研备出粒径极小、分散性好且长期稳定的页岩储层保护用水包油(O/W)纳米乳液。选取Gemini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GTN、Tween80与正丁醇三者复配作为表面... 针对钻井液滤液侵入页岩储层极易导致严重的水敏损害及液相圈闭损害问题,采用两步稀释法研备出粒径极小、分散性好且长期稳定的页岩储层保护用水包油(O/W)纳米乳液。选取Gemini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GTN、Tween80与正丁醇三者复配作为表面活性剂组分(记为S+A),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水相中Na Cl质量分数对Na Cl溶液/(S+A)/正辛烷体系微乳液特性的影响,考察了微乳液相转变温度(PIT)、制备方法及其微观构型等因素对采用两步稀释法制备的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同时对纳米乳液体系的失稳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a Cl溶液/(S+A)/正辛烷体系微乳液中Na Cl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表面活性剂组分的乳化效率,改变微乳液微观构型,使PIT显著降低;当剂油体积比(Ros)为7:3时,通过调节双连续微乳液的PIT接近实验乳化温度,采用两步稀释法制备的O/W纳米乳液粒径最小且分布范围最窄;Na Cl溶液/(S+A)/正辛烷体系纳米乳液主要失稳机理为奥氏熟化;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乳液 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奥氏熟化 界面张力 石油
下载PDF
油基钻井液低温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邱正松 刘扣其 +1 位作者 曹杰 罗洋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4,97,共3页
采用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测定油基钻井液的流变曲线,研究了低温下影响油基钻井液塑性黏度、动切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一定时,润湿剂和降滤失剂的交互作用对钻井液低温下的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润湿剂和有机土。采... 采用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测定油基钻井液的流变曲线,研究了低温下影响油基钻井液塑性黏度、动切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一定时,润湿剂和降滤失剂的交互作用对钻井液低温下的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润湿剂和有机土。采用二元表分析方法,优选出对温度最敏感和最不敏感的2套配方体系。考虑油水比和基油的种类对温度敏感性最弱的配方低温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塑性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近似线性降低,油水比越低,变化的幅度越明显。相同温度下,5#白油体系的黏度和动切力最高且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合成基体系黏度低且对温度的敏感性弱。最终得到一套适合深水钻井的对温度敏感性最弱的油基钻井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低温 流变特性 正交实验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超高温水基钻井液技术在超深井泌深1井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邱正松 黄维安 +4 位作者 何振奎 孟怀启 蒋建宁 薛玉志 刘克飞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9年第2期35-36,42,共3页
针对超深井钻井中存在的高温稳定性以及流变性、滤失性控制等钻井液技术难题,通过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单体优选和制备条件优化,研制出了抗高温抗盐聚合物降滤失剂和降黏剂,对比评价结果表明,研制出的降滤失剂的抗高温、抗盐抗钙和降滤失... 针对超深井钻井中存在的高温稳定性以及流变性、滤失性控制等钻井液技术难题,通过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单体优选和制备条件优化,研制出了抗高温抗盐聚合物降滤失剂和降黏剂,对比评价结果表明,研制出的降滤失剂的抗高温、抗盐抗钙和降滤失性能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制出的降黏剂在各种钻井液基浆中的高温降黏效果明显优于国外的降黏剂。结合河南油田泌深1井深层钻井,对钻井液高温稳定性和防塌技术的需求,研制出了抗温达245℃的超高温水基钻井液,其具有高温稳定性强、润滑性好以及页岩抑制能力、封堵能力及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应用结果表明,应用井段起钻无挂卡,下钻能顺利到底,没有发生长段划眼情况;在井底241℃超高温条件下钻井液性能稳定;钻井周期短,钻井液成本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钻井液 井眼稳定 超深井 泌深1井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流体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邱正松 谢彬强 +1 位作者 王在明 沈忠厚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技术是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钻井流体的一种新型钻井方法,具有能有效驱动深井井下马达,控制井底压力容易,破岩门限压力低、破岩速度快,能防止储层损害等优点,但成功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技术的关键是充分了解超... 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技术是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钻井流体的一种新型钻井方法,具有能有效驱动深井井下马达,控制井底压力容易,破岩门限压力低、破岩速度快,能防止储层损害等优点,但成功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技术的关键是充分了解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过程中井筒中二氧化碳流体的温度和压力分布。为此,建立了考虑井筒流体与地层换热对井筒流体温度影响的井筒传热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了井筒流体温度计算模型,并考虑到钻井过程中可能钻遇水层的情况,对该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利用有限元方法,推导出了井筒内二氧化碳钻井流体的压力计算公式。实例计算表明:钻杆内二氧化碳流体的温度和压力随井深增深而增大,但与井深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钻杆内二氧化碳流体的密度随井深的增加而减小,但到近钻头处开始增大。环空中的压力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大,但两者的关系也是非线性关系;环空中的温度随井深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环空中的二氧化碳密度随井深增加而增大,但两者为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钻井流体 温度分布 压力分布
下载PDF
组合裂缝储层保护暂堵评价新技术 被引量:11
20
作者 邱正松 丁锐 +1 位作者 王富华 任占春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30,共3页
通过对常规岩心流动仪的技术改造,新组建了一种裂缝岩样应力敏感性及其暂堵评价实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对组合裂缝岩样进行暂堵评价,形成一套裂缝储层保护广谱暂堵型工作液评价新技术。
关键词 裂缝性储集层 地层损害 储集层 暂堵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